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9789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

(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老师画的是什么?

(水)怎样的水?

(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

(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

(楚江)楚江又叫什么?

(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

你也想读读吗?

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

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

(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

(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

怎样的小船?

怎么行驶的?

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

可以做做动作背。

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

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

课件出示:

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

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

《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二课时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b.地点——湖上舟中;

c.干什么——饮酒聊天)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

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

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

(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

(太阳)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

(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

西湖的山更青了;

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

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

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

是啊!

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

(评价:

你的心情是愉快的!

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

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

)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2.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

(好!

美!

妙!

奇!

……)诗人怎么表达?

(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

①正直;

②正当,恰好;

③一种形状。

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

(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

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

(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1.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

(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

(苍翠欲滴)现在呢?

(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2.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

(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

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

(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

(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

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

(西子)

  

(2)西子是谁?

(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

(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

(都好)你如何知道?

(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

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

(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话,说一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西湖的晴天就如同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都适合西湖)

  (5)引读:

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看似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恰似西子的(浓抹);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恰似西子的(淡妆)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者这位最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现在我们要和它说再见了,让我们把这幅画映在脑海中,悄悄地带走吧!

(生伴乐齐诵)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

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

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

(湖南省)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

(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

你想知道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三、感悟诗境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

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

湖光、秋月)

那是怎样的湖光?

怎样的秋月呢?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

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

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

他是怎样写的?

(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

(未经打磨的铜镜)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模糊,朦胧)

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指生读,师评价)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

(生答)(板书:

山水)

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

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

(翠)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

(指名读)

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

(生答:

……比作……)

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爱、赞美)

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5.小结全诗

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人景)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

6.背诵环节(指名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

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选做)

(3)小小画家:

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

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

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

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望天门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

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3)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

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3.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

4.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名点评。

(课件出示4:

生字)

duà

nchǔzhì

ɡūfān

断楚至孤帆

(1)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2)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换一换:

“继”换掉“纟”,加上“斤”,就是“断”;

“定”换掉“宀”,加上“林”,就是“楚”;

“狐”把“犭”换成“子”,就是“孤”。

减一减、:

到—至,变成“至”。

加一加:

“巾+凡=帆”。

5.男生来读读。

6.有人说: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再去读读、找找、画画。

7.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5)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1.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

可以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了诗意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

2.(课件出示6、7)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

劈开,断开。

(5)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6)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7)出:

突出,出现。

(8)日边:

天边。

(9)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3.个人自学开始。

4.小组交流学习收获。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课件出示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有关图片)

2.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3.引导想象: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4.

(1)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教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注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二)学习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

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

两岸青山------相对出)

2.(课件出示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关图片)

3.学生观察,畅谈感受。

(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6.指导朗读:

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三)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

(课件出示10)(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板书:

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2.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

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

(断、开、流、回、出、来)(板书:

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谈话引读:

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

2.谈话接读:

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

3.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

五、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