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985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题五古诗词歌鉴赏Word文档格式.docx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⑫/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⑬!

⑧俄顷:

一会儿。

⑨漠漠:

阴沉迷蒙的样子。

B10向:

接近。

⑪衾(qīn):

被子。

⑫丧乱:

战乱,指安史之乱。

⑬何由彻:

如何挨到天亮。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写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

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修辞:

“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

“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

由愤懑无奈转为悲凄愁苦。

续表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⑭/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⑮/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⑭寒士:

贫寒的士人。

⑮突兀(wù

):

高耸的样子。

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精神:

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从愁苦、忧思转为坚定、悲壮。

【参考译文】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

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

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本诗主旨】本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作特点】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

2.这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

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痛惜和焦急的心情。

(意对即可)

3.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也表现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第28首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①/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②/十指黑。

①薪:

木柴。

②苍苍:

灰白。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也概括了漫长的艰辛劳动过程,表现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也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铺垫。

人物形象:

后两句肖像描写,仅用十四个字就活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

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③?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③何所营:

做什么用。

营,谋求。

设问。

前两句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表达方式:

描写。

后两句心理描写,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翁的悲惨境遇。

“可怜”二字倾注了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④南门外/泥中歇。

④市: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对比。

“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

“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老人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

“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

“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

“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翩翩⑤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⑥/口称敕⑦,

回⑧车/叱⑨牛/牵向北。

⑤翩翩:

轻快的样子。

⑥文书:

公文。

⑦敕(chì

指皇帝的命令。

⑧回:

调转。

⑨叱(chì

吆喝。

“翩翩”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

“手把”“口称”可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回”“叱”“牵”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这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⑩/惜不得⑪。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⑫向/牛头/充炭直⑬。

⑩将: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⑪惜不得:

吝惜不得。

⑫系:

挂。

⑬直:

同“值”,价钱。

“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和“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

“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

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

【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木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地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公文,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本诗主旨】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写作特点】1.小中见大。

这首诗通过讲述一个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揭露了统治阶层的罪恶。

2.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如将“一尺雪”与“衣正单”对比。

3.人物刻画生动传神。

诗中通过对卖炭翁的肖像、心理、动作的刻画,使一个苍老、悲苦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中“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试赏析“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

“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4.本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和抨击。

               

第29首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九上)

金樽①清酒/斗十千②,

玉盘③珍羞④/直⑤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①金樽(zūn):

对酒杯的美称。

樽,盛酒的器具。

②斗十千:

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③玉盘:

对盘子的美称。

④羞:

同“馐”,美味的食物。

⑤直:

同“值”,价值。

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哀的程度,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

运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四句节奏短促、跳跃。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⑥有时,

直挂云帆⑦/济⑧沧海。

⑥会:

终将。

⑦云帆:

高高的帆。

⑧济:

渡。

“破”“挂”二字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借用“长风破浪”的典故,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表达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我放下酒杯,扔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了大川,想登上太行山,莽莽的大雪遍布高山。

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pá

n)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世上行路啊多么艰难,多么艰难!

眼前的歧路这么多,如今身处何方?

相信总有一天我终将实现远大理想,挂起高高的帆横渡沧海。

【本诗主旨】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写作特点】1.结构开合跌宕、纵横翻卷。

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2.运用多种手法抒情,如反复(如“行路难,行路难”)、象征(如“冰塞川”“雪满山”)、用典(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酒席的隆重和丰盛。

反衬出诗人苦闷、悲愤、失望的情绪。

3.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运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4.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诗的理解。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仍相信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第30首 酬①乐天②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③。

①酬: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②乐天:

指白居易,字乐天。

③弃置身:

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

“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放逐、被“抛弃”。

字里行间,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④人。

④柯:

斧柄。

运用“闻笛赋”“王质烂柯”的典故,写被贬归来的感触:

当年参加政治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沉舟”“病树”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将“沉舟”与“千帆过”,“病树”与“万木春”进行对比,格调从沉郁中振起,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今日听君/歌一曲⑤,

暂凭杯酒/长⑥精神。

⑤歌一曲:

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⑥长(zhǎnɡ):

增长,振作。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点睛之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参考译文】在巴山楚水这样荒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回到京城,人事全非,俨然有隔世之感。

沉船旁边仍有千帆竞相驶过,枯朽的树木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作,不胜感慨,暂且借这杯美酒来振作精神。

【文学常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这首诗是刘禹锡为答谢白居易而作。

【本诗主旨】本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写作特点】1.运用典故。

如颔联中的“闻笛赋”“王质烂柯”。

2.运用比喻修辞。

如颈联。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诗人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颔联运用了什么典故?

请简要说明。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怀念好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两童子下棋,等棋局终了,手中斧柄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发现已过了上百年。

3.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或“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或“此三字表明诗人的态度,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第31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①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交代作词的背景、由来。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②,

 今夕/是何年。

②宫阙:

宫殿。

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具有诗性宇宙的意识。

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③,

 又恐/琼楼玉宇④,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⑤/在人间。

③归去:

回到天上去。

④琼楼玉宇: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⑤何似:

哪里比得上。

“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刻画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表达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

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词人的“出世”之想,是一种基于咏月的浪漫情怀。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⑥/长向/别时圆?

⑥何事:

为什么。

“转朱阁”,谓月光移照华美的楼阁。

“低绮户”,谓月光照着有离愁别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

既写月光,也写月下的人。

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个人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去。

“不应有恨”两句是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流转,暗示夜已深。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⑦。

⑦婵娟:

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前三句转为安慰的语气,情感通透、豁达。

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没有什么可悲伤的。

后两句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人世不可避免地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参考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我)高兴地饮酒,直到天亮,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什么时候才出现?

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那缥缈高空的寒冷。

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共称文坛“三苏”。

【本词主旨】本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以及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

【写作特点】1.立意、构思新颖奇妙,想象力丰富。

如上片中“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

2.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起来,如下片。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B.“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C.词的上片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片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D.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孤独、苦闷的情感。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反衬自己的孤独寂寞。

最后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第32首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第一个“难”指相见困难,第二个“难”指痛苦不堪的意思,突出见面的不易,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

第二句情景交融,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

春蚕到死/丝①方尽,

蜡炬成灰/泪②始干。

①丝:

这里与“思”字谐音。

②泪: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以比喻、对偶、双关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的痴情以及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

以“蚕丝”比喻“情思”,以“蜡泪”隐喻相思之泪,以“方”“始”使痴情之意尽显。

“泪”字将诗人内心的情感展露于外,执着而又无望的内心世界被生动地展现于眼前。

晓镜但愁/云鬓改③,

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云鬓改:

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

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蓬山④此去/无多路,

青鸟⑤殷勤/为探看。

④蓬山:

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⑤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

后为信使的代称。

借用“蓬山”和“青鸟”的典故,进一步表达了恋人之间的关切之情。

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

【参考译文】相见的机会难得,分别的时候更是难舍难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