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04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docx

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word精校精析版

2018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殷勤/殷红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

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

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

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形近字的把握。

A.殷勤(yīn)/殷红(yān)、咀嚼(jué)/咬文嚼字(jiáo)、风调雨顺(tiáo)/南腔北调(diào);B.儒雅(rú)/懦弱(nuò)、侍奉(shì)/恃才傲物(shì)、咄咄逼人(duō)/相形见绌(chù);C.卡片(kǎ)/关卡(qiǎ)、屏障(zhàng)/屏气凝神(bǐng)、置之度外(dù)/度日如年(dù);D.譬如(pì)/偏僻(pì)、栅栏(zhà)/姗姗来迟、(shān)前仆后继(pū)/赴汤蹈火(fù)。

A项每对读音都不同,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

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

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

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

ACD三项修改为:

A.松弛;C.谈笑风生;D.水龙头。

3.古诗文默写。

(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__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答案】

(1).

(1)右手秉遗穗

(2).左臂悬敝筐(3).

(2)以中有足乐者(4).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3)何当共剪西窗烛(6).却话巴山夜雨时(7).但愿人长久(8).千里共婵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

“秉”“穗”“敝筐”“剪”“婵娟”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

【答案】

(1)①鲁滨逊和一条狗被海浪冲到荒岛上。

他想记录日期却没有工具,于是就在上岸的地方竖了一个大十字架,刻下他上岛的日期,并用不同的刻痕来表示日、周、月。

这样,他就有了一个独特的日历。

②格列佛被风浪推送到小人国(利立浦特国)。

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被很多小人用细线绑在地上,挣扎不脱。

在小人们的攻击和劝说下,他表示投降。

(符合画面内容,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即可。

(2)①“故事情节”:

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艺,悟得祖师敲他三下的暗示,半夜跪在祖师榻前求学长生之道:

后来祖师传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口诀,他自悟自修,学成之后返回花果山。

“极真之理”示例:

求学之道,名师引路不可少,个人领悟和勤学更重要。

②“故事情节”:

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憎肉,先后变化成美丽女子、老妇人和老公公来接近唐僧,都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了。

“极真之理”示例:

坏人无论如何伪装,最终都会被识破,得到应有的惩罚。

(“故事情节”,意思对即可;“极真之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或《格列佛游记》中的重要故事情节的把握。

结合图片内容,回忆故事情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

结合“格列佛”的五花大绑,可知当时的情节:

格列佛一觉醒来,他发现自己被很多小人用细线绑在地上,挣扎不脱。

在小人们的攻击和劝说下,他表示投降。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西游记》故事情节的把握。

然后结合故事情节写出名著蕴含的道理。

如:

《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让我们知道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和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蒙骗,特别在如今社会里,有些人的表面是虚伪的,内心是阴暗的,常常想方设法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却使用各种卑鄙手段。

有些人常常用某种利益引诱你,又可能挑拨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

所以人时时刻刻需要“火眼金睛”,要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点睛】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

①作者:

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

②作品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

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__________,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__________,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答案】

(1).①不同的花会产生不同的芳香油

(2).②颜色淡雅、花瓣小的花—般香味浓郁(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所填内容,做到语意完整连贯。

由“里面藏着芳香油,①,所以香味也不同”可知,第一个空应填“不同的花,芳香油不同”,以使之与“香味也不同”构成因果关系;由前文“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可知第二个空应填“颜色素雅、花瓣小的花一般香味较浓”,以使之与“颜色艳丽、花瓣大”构成对比关系。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荀子》)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③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即于信。

(《韩非子》)

④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

材料二:

“信用中国”网站是政府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窗口。

该网站于2015年6月上线运行,2017年10月改版升级。

新版分区设置更合理,更加突出权威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读性。

2018年4月,该网站开通了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功能。

“信用中国”网站自运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目前,该网站日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网民浏览、查询已累计突破9亿次。

材料三:

漫画(见下图)

(1)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0字左右。

(2)请介绍材料三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

【答案】

(1)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不论对个人还是国家,诚信都很重要。

(意思对即可。

(2)画面内容示例:

画面的主体内容是—个人被关在牢笼里。

他手抓栏杆,表情痛苦,左脚的铁链上连着一个写有“失信”字样的铁球。

牢笼上压着许多写有“禁止”“限制”字样的标牌。

寓意:

失信者会受到惩戒。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在阅读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将主要信息提取出来进行概括表达。

材料一是“古代人讲究诚信”和材料二是现代社会对诚信的态度,共同点是讲诚信及其意义价值,一句话概括结论:

自古以来,诚信都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2)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

读懂漫画中的对白或说明文字,读懂漫画的构图,读懂漫画中的要素,要素包括:

“人”“物”“对白”等。

漫画中一个人被禁锢在笼子里,旁边放着被禁的原因“失信”二字,笼子上方贴有“限制贷款”“禁止乘坐飞机”“禁止……”字样,该漫画寓意,一个人若失信,将寸步难行。

二、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都说:

“来来,吹一段儿!

”“吹一段儿?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

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

“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

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

“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

“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

“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

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

”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

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

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

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

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

“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

“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

“还是闺女疼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

委屈没白受啊!

”“腿?

没白断?

”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

”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

赵文静。

有删改)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

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

“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意思对即可。

8.示例一:

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或:

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

①正面(直接)描写。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

或:

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

或:

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

(意思对即可。

②侧面(间接)描写。

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意思对即可。

9.她的心理:

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

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

(意思对即可。

父亲

心理:

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

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意思对即可。

10.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

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概括文章故事情节的能力。

根据文中信息,第一件事从第一段“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加以概括:

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听“我"吹笛,笛声一响,她就跟着哼唱;第二件事从第三段“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

“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加以概括;第三件事,从原文第6、7、8三段加以概括:

女儿上初中时,“我”在工作间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我”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女儿偷扔了“我"的长笛;第四件事,从第9段“⑨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

“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和第10段“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加以概括:

女儿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我”并道歉。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写作手法,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题设计巧妙,一个句子就综合考查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和对比的艺术手法。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的对人的心理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关键性词语“抹一把泪”“挤出笑”“似问似答”“横放嘴边”,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女儿和父亲的的心理。

女儿的心理:

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

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把握。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衬托主要人物。

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在全文中也起到了诸多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主要作用是: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点睛】在一部小说中或是一部戏剧中主人公或主角就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也就是说,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

①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

②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

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

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

“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

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③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

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

④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

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

⑤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

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

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

(作者:

纪秀生。

有删改)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

请逐条概括。

1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3.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用作本文哪一段的论据?

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

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

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

【答案】11.①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

②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

④汉语的国际地位提高。

(意思对即可。

12.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

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

最后指出重拾汉语母语自信的必要性。

(意思对即可。

13.材料一:

第④段。

这则材料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

材料二:

第①段。

这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首先是失去自信。

结合“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

‘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

上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这是原因之一;“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

”这是原因之二;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

这是原因之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

把握。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注意分层概括。

要用到“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几个连词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提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了自公元前841年以来汉语在历史上不曾中断的记录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来论证论点;然后从反面举了近现代以来汉语遭受的冲击以及面临的危机;最后强调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把握。

论证过程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致力的特征”,故应放在第④段;材料二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故应放在第①段。

三、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