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199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解析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浙江卷语文(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甘庸碌,不墨守成规,不畏挫(cuō)折,以全部精力和才情奔向既定目标,赴汤蹈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与激荡在他内心的狷(juàn)介不羁之气是多么一致。

B.“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彤(dān)云密布,朔(shuò)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也许,《水浒传》中最美丽传情的文字就是雪了。

C.“历史”并非噱(xué)头,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托,一旦历史印记被急功近利的行为粗暴抹(mǒ)去,“文化”气息将荡然无存,“名城”必然岌岌可危。

D.如果一个人能够用爱心拥抱世界,那么整个世界的灿烂和澄(chénɡ)净都会永驻心中,即便身形羸(léi)弱,也会因内心的丰盈而精神焕发、神采熠熠。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现代汉语常用规范汉字字形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A项,挫(cuò)折;B项,彤(tónɡ)云;D项,神采熠熠—神采奕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

近两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可谓亮点突出。

该节目以博物馆为主题,以文物为线索,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地讲述文物的历史,或扮成古人演绎国宝故事,串联起国宝的前世今生。

近两年来,该节目收获了大量粉丝。

许多观众表示,从《国家宝藏》中看到了文化自信。

【甲】近期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显示,在关于“文化综艺节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调查里,“精神内涵”“价值导向”成为受访者的首选,选择“节目创新性”的比例也接近六成。

【乙】白皮书还显示,相比娱乐综艺,观众对本土原创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满意度更高,据此,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丙】有导演认为:

文化类综艺节目传达“硬知识”并不需要站在娱乐节目的对立面,而是需要借鉴娱乐节目,找到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硬知识”软化,确保节目的文化表达流畅而轻快。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娓娓道来    B.演绎

C.而是D.喜闻乐见

A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A项,娓娓道来:

指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用于此处与后面的“讲述”重复,故用于此处不正确。

B项,演绎:

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铺陈、发挥;展现、表现。

句中说的是将国宝故事表演出来,此处用的是展现、表现的意思,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C项,而是:

连词,通常与“不是”连用,构成“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

从“不需要”“需要”来看,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D项,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

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    B.乙     

C.丙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满意度更高”后面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这一层意思已经表达完毕,下文中的“据此……”不是白皮书显示的内容。

【干扰项分析】 本题考查了书名号、引号、冒号、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运用。

逗号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句号用于陈述句或语气缓和的祈使句末尾,表示一个句子完了。

使用句号还是逗号,要看句子的意思,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

引号连用时,引号与引号之间不用标点。

冒号用于总说性或提示性词语(如“说”“例如”“证明”等)或话语之后,表示提示下文。

句中“认为”是一个提示性词语,其后可以用逗号,也可以用冒号。

但由于整个句子由很多个分句组成,为了更清晰地表示层次,故用冒号更准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当人体免疫力大幅受损的情况下,“超级真菌”会乘虚而入,使病情雪上加霜,加速病人死亡,因此它被贴上了“高致死率”的标签,使人闻之色变。

B.近年来,《战狼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的文艺作品受到观众广泛认可,这充分证明过硬品质是新时代文艺实现文化引领的基本条件。

C.中国的哲学蕴含于人伦日用之中,中国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伦秩序与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

D.当前,以芬太尼类物质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来势凶猛,已在一些国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将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入管制,是中国政府处理毒品问题的创新性举措。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A项,句式杂糅,“当……时”和“在……情况下”杂糅,可将“的情况下”改为“时”或将“当”改为“在”。

B项,成分残缺,“精良艺术品质和积极价值取向”缺少谓语动词,可在“精良艺术”前添加“具有”。

C项,不合逻辑,“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正是良渚大量建筑遗址的见证者”不合逻辑,不是“文明”见证“遗址”,而应是“遗址”见证“文明”,可改为“良渚大量建筑遗址正是五千年前的中华文明的见证者”。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考古学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古代历史的学科,尽管先民的物质遗存作为古史研究的直接史料有益于重建古代物质文化的历史,但仅满足于人类物质文化历史的建设,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很简单,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历史,也应包括精神文化的历史,我们不仅要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意味着真正意义的考古学研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要通过这些物质遗存研究先民精神文化的成果。

示例:

①显然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更要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 ③既要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3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需要先了解整个语段的大致意思。

从整体看,语段阐述的中心是重建历史的途径。

第①处,前文说的是利用古人遗迹遗物重建历史的问题,但之后又提到仅靠先民的物质遗存来重建历史的局限性,故可以推测此处应填入“不足以重建一部完整的历史”之类的语句。

第②处,前文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包括物质文化历史和精神文化历史,“关心古人是如何生活”属于物质方面,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关心他们是如何思想的”之类的语句,注意与前边的关联词“不仅”的对应。

第③处,后面说的是要“研究先民精神文化”,根据前文的语境,故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揭示先民的物质创造”之类的内容,注意与后面“同时更要……”的句式相对应。

【题型风向】 该题型是近两年浙江卷的新宠,它既考查了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这不仅是新课标倡导的“综合性”“整体性”“情境性”的语言考查方式,同时还契合了新课标中“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要求。

6.阅读下面某社区“红色议事厅”工作流程图,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6分)

【注】 两代表一委员:

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用一句话概括“红色议事厅”工作职能,不超过15个字。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工作机制。

要求:

体现流程图主要内容,语言简明、准确,不超过80个字。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联系相关各方,协商解决难事。

(2分)

(2)示例:

“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

①难事来自民意,很务实;②协调相关部门、人员解决难事,很切实;③既有“两代表一委员”监督,又有群众反馈及回访,能落实。

(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需要认真观察此流程图,明白各层级的关系。

(1)题要求概括“红色议事厅”的工作职能,从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处于流程图的中心位置,是整个流程的核心,由此可将答案概括为“联系与之相关的各方,帮忙协商解决难事”。

作答时要注意答案不能超过15字。

(2)题要求从“‘为老百姓办实事’角度评价‘红色议事厅’的工作机制”,由流程图可以看出,红色议事厅帮助解决难事,接受群众反馈及满意度回访,所以可以从“红色议事厅”工作很实在方面回答。

要求体现流程图的主要内容,可以从难事来自民意、协调相关部门、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能够落实群众反馈和回访等方面回答。

注意答案不能超过80字。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

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

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

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

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

《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

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

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

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

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

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

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

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

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7.下列对材料中“苗绣”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B.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部位特别,妇女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将其以栏杆形式缀在肩膀、袖口、裤脚和鞋面。

C.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D.苗绣这本“书”罗列事物看似随意,但实际上表现的内容经过严格选择,不乏思想深度,苗族人从小就可以从中学习文化。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A项,“楚绣是苗绣、湘绣、汉绣共同的‘祖先’”表述有误,原文说苗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说明它们的源头不同,即“祖先”不同,故排除A项。

B项,“以栏杆形式缀在……”有误,原文表述为“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且栏杆形式是否用于裤脚和鞋面文中并未提及,故排除B项。

C项,“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龙、大象、狮子等”表述有误,龙、大象、狮子是“盛装的大型图案”,故排除C项。

故选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苗绣中的一些图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B.苗绣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被人们发现,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契合了读图时代的审美趣味。

C.苗绣的文化形态丰富,它的传播形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依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

D.借助视频手段记录和还原苗族刺绣的复杂过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形式,其优点是人们可以反复观看。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 B项,“主要是因为它与时俱进,改变了自身的审美特质”错,材料二第二段中说“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苗绣并非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的。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4分)

(1)图案:

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承载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种类多,技法复杂,还有两种特有针法(2分)

(3)凝聚了苗族人祖祖辈辈的人生智慧(或:

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2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 题目要求概括苗绣某些方面的特点,且已经给出了答案示例。

关于苗绣的针法和绣法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一,“苗绣针法有……等十几种,其中……是苗绣中特有”。

关于苗绣承载的文化的内容集中在材料二,材料二的第一句即苗绣的文化价值,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也是对苗绣的文化价值的概括。

二者取其一即可。

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选材特色】 该题为考生提供三则与苗绣有关的材料,从历史到现状,从传统到现代,介绍了苗绣的特点、文化价值、现代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苗绣2018年亮相伦敦时装周,此篇阅读能让考生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丰富与深厚,增强文化自信,较好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意图。

其形式和去年稍有不同,因为第6题已经考查了读图能力,所以本题去掉了图表,同时也降低了阅读难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项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

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

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

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

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

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

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

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

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

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

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

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

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

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

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

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

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

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

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

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决也还不多呢!

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

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

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

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简析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整体风格(包括语体色彩等)及所传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从修辞手法上看,画线部分赋予黄瓜秧以人的情态,比如“跑”“彼此招呼”等,突出了黄瓜秧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从句式上看,长句和短句交错使用,使得语言灵活、生动多变。

从词语的选用上看,画线部分大量使用“了”字,强调了黄瓜秧的状态,突出了黄瓜秧生长速度之快。

从语言的整体风格上看,画线句口吻活泼轻快,凸显了人物愉悦的心情。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

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

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

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4分)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 题干要求“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答题时需要先从文本中筛选出和“我”相关的情节,再从情节中概括人物的形象。

文中能体现“我”的形象的情节主要有与冯歪嘴子的交往、吃粘糕等,梳理相关情节并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