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360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九章直流系统.docx

第九章直流系统

第九章直流系统及二次回路

第一节蓄电池的基础知识

在发电厂中,供给控制、信号、自动装置、事故照明和交流不停电电源装置的电源,称为直流电源,也称直流操作电源。

蓄电池是一种独立可靠的直流电源,无论系统中发生任何事故,甚至是全厂停电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提供可靠的操作电源,因而在发电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蓄电池是储存直流电能的一种设备,它能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充电),使用时再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放电),供给直流负荷,这种能量的转变过程是可逆。

蓄电池根据电极或电解液所用的物质不同,可分为铅酸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两种,应用较多的为铅酸蓄电池,这里就以铅酸蓄电池为例,对其构造及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1.铅酸蓄电池的构造

如图9—1所示,蓄电池由极板、电解液和容器构成。

极板分正极板和负极板,在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灰色海绵状的金属铅(铅绵),电解液是浓度为27—37%的硫酸水溶液(稀硫酸),其比重在15℃时为1.21,放电时比重稍微下降。

正极板采用表面式的铅板,在铅板表面上有许多肋片,这样可以增大极板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内阻和增大单位的蓄电容量。

负极板采用匣式的铅板,中间有较大的栅络,;两边用有孔的薄铅皮加以封盖,以防止多孔性物质(铅绵)的脱落。

匣中充以参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材料,即将铅粉及稀硫酸等物质调制成浆糊状混合物,涂填在铅质栅格骨架上。

极板在工厂经过加工处理后,正极板的有效物质为深棕色的二氧化铅,负极板中的有效物质是淡灰色绵状的金属铅。

正、负极板之间用多孔性隔板隔开,以使极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电解液面应比极板上边至少高出10mm,比容器上边至少低15—20mm。

前者是为了防止反应不完全而使极板翘曲,后值是防止电解液沸腾时从容器内溅出。

蓄电池中负极板总比正极板多一块,使正极板的两面在工作中起的化学作用尽量相同,以防止极板发生翘曲变形。

同极性的极板用铅条连接成一组,此铅条焊接在极板的突出部分,并用耳柄挂在容器的边缘上,为了防止在工作过程中有效物质脱落在底部沉积,造成正、负极板短路,所以极板的下边与容器底部应有足够的距离。

2.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⑴放电。

把正、负极板互不接触而浸入容器的电解液中,在容器外用导线和灯泡把两极板连接起来,如图9—1中(a)所示,此时灯泡亮,因为二氧化铅和铅板都与电解液中的硫酸起了化学变化,使两极板之间产生了电动势,在导线中有电流流过,即化学能变成了电能。

这种由于化学反应而输出电流的过程称为蓄电池放电。

放电时,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都与硫酸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硫酸铅PbSO4。

当两极板上大部分活性物质都变成了硫酸铅后,蓄电池的端电压就下降,当端电压降到1.8—1.75V以后,放电不宜继续下去,此时两极板间的电压称为终止放电电压。

⑵充电。

如果把外电路中的灯泡换成直流电源,并且把正极板接外电源的正极,负极板接外电源的负极,如图9—1中(b)所示,当外接电源的电压高于蓄电池的电势时,外电源的电流就会流入蓄电池,电流的方向刚好与放电时的电流方向相反,于是在蓄电池内就产生了与上述相反的化学反应,就是说,硫酸从极板中析出,正极板又转化为二氧化铅,负极板又转化为纯铅,而电解液中硫酸增多,水减少。

经过这种转化,蓄电池两极之间的电动势又恢复了,蓄电池又具备了放电条件。

这时,外接电源的电能充进了蓄电池变成化学能而储存起来,这种过程称为蓄电池充电。

当充电电压上升到大约2.3V时,极板上开始有气体析出,正极板上逸出氧气,负极板上逸出氢气,造成强烈的冒气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蓄电池的沸腾。

沸腾的原因是负极板上硫酸铅已经很少了,化学反应逐渐转变为水的电解所造成。

为了减少能量损耗,防止极板活性物质脱落,因此在充电终期时,充电电流不宜过大,在有气体放出时应减少充电电流。

在充电终期时,正、负极的颜色由暗淡色变为鲜明,蓄电池发生强烈的气泡,当蓄电池端电压在2.5—2.7V并经1h不变,即认为充电已完成。

⑶蓄电池自放电现象。

由于电解液所含金属杂质沉淀在负极板上,以及极板本身活性物质中也含有金属杂质,因此,在负极板上形成局部的短路,形成了蓄电池的自放电现象。

通常在一昼夜内,铅蓄电池由于自放电,将使其容量减少0.5—1%。

自放电现象也随着电解液的温度、比重和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⑷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程度的测量。

已知放电时电解液因硫酸减少而变稀,充电时电解液因硫酸增多而变浓。

因此,电解液的浓度就代表着蓄电池放电和充电的程度。

电解液的浓度用其密度大小来衡量,液体的比重是液体的质量与相同容积水的密度的比值,水的密度为1,蓄电池使用的纯硫酸的密度是1.83,因此电解液的比重总是大于1,具体数字要看其中所含硫酸的多少而定。

蓄电池放电放得越多,电解液中硫酸越少,比重就越小;反之,充电充得越多,电解液中硫酸越多,比重就越大。

通常,在室内温度为20℃时,充足电的蓄电池,它的电解液比重是1.275—1.3,当蓄电池放电到电解液比重为1.13—1.18时,它的正、负极板已接近全部转化为硫酸铅,此时应该停止放电。

⑸蓄电池的容量。

蓄电池电势的大小与蓄电池极板上活性物质的电化性和电解液的浓度有关,与极板的大小无关。

当极板上活性物质已固定后,铅蓄电池的电势主要由电解液的浓度决定。

因此,蓄电池的电势可近似由下式决定

E=0.85+d

式中:

E—为铅蓄电池的电势(V);

d—为电解液的比重;

0.85—为铅蓄电池电势的常数。

电势还受电解液的温度的影响,运行中蓄电池室的温度保持在10—20℃之间为宜,因电解液在此温度范围内变化较小,对电势的影响甚微,可忽略不计。

蓄电池在运行,电解液的最高温度不允许超过35℃。

当蓄电池以恒定电流值放电时,其容量等于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的乘积,即

Q=It

式中:

Q—为蓄电池容量(Ah);

I—为放电电流(A);

t—为放电时间(h)。

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其容量主要受放电率和电解液温度的影响,单位时间内放电电流越大,蓄电池的容量越小;电解液温度越高,电化学反应越强,蓄电池容量越大。

⑹蓄电池的数量。

蓄电池的数量主要由发电厂操作电源直流系统的电压和单个蓄电池的电压决定,当使用铅酸蓄电池时,对所需电池的个数分别计算如下:

对于220V系统:

该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应为230V,而蓄电池的放电终止电压为1.75—1.8V,所需蓄电池的总个数为

230/1.75≈130(个)

单个蓄电池充电时的端电压为2.6—2.7V,当全部蓄电池均充满电时,为保持直流母线电压,应接入母线的电池(称为基本电池)的个数为

230/2.6≈88(个)

通常把一组中蓄电池的总个数与基本电池个数的差额称为端电池,其数目为

130—88=42(个)

对于110V系统:

此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应为115V,该系统各蓄电池的数目分别为

总个数115/1.75≈65(个)

基本电池115/2.6≈44(个)

端电池65—44=21(个)

第二节直流系统的运行

一.充电设备

蓄电池只能用直流电原来充电,发电厂厂用电是交流电,这就需要使用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的设备,即整流设备。

目前,电厂中广泛采用硅整流器作为直流电源蓄电池的充电设备。

硅整流装置的型号为

KZ123—4/5—6

其中:

K—可控硅整流装置。

Z—硅整流装置。

1—用途代号:

B——般工业;C—充电;V—浮充电;F—充、放电;CQ—快速充电;D—电镀;G—高压静电;K—电磁保护;DT—镀铁;H—电化。

2—元件冷却方式:

A—空气自冷;F—强迫风冷;S—水冷;J—油浸;SJ—油浸水冷;AS(或SA)—空气自冷及水冷;AJ—空气自冷及油浸。

3—

设计序号。

4—额定直流输出电流(A)。

5—额定直流输出电压(V)

6—特殊环境条件代号:

F或FS—防腐;TH—湿热带地区;TA—干热带地区。

图9—2为GCA—20/0~230型硅整流充电装置的电气接线图,它使用三相380V交流电源,经熔断器FU1、FU2、FU3、交流接触器KO、调压器AV、电流继电器KA1、KA2及整流变压器TU向三相侨式硅整流电路供电。

它的额定直流输出电流为20A,输出电压在0~230V范围内调节。

考虑到当整流器电路发生过载或负载侧短路时,流过硅元件的电流很大,将使元件的温度急剧地上升而易被烧坏,所以装置中采用了快速熔断器FU1~FU4作为装置外部短路的过电流保护。

R和C构成装置的过电压保护,KA1、KA2及KM作为装置的过载保护,当过载时,KA1或KA2动作,经KM使接触器KO跳闸,切断电源,并有警铃HA报警及信号灯HY指示。

充电装置应根据蓄电池组的电压,容量及直流系统经常负荷电流的大小来选用。

二.蓄电池组的运行方式

1.充电放电运行方式

图9—3为蓄电池组按充电放电方式运行的典型电路。

蓄电池采用充电放电方式运行时,蓄电池经常接在直流母线上供直流负荷用电,充电机组除充电期间外是不工作的。

在充电时,启动充电机组,一方面向蓄电池组充电补充能源的储存(充电约每两天进行一次),另一方面供经常性直流负荷用电。

蓄电池组按充电放电方式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必须频繁地对蓄电池组进行充电,运行维护工作量大,蓄电池老化也较快,因而目前该运行方式已很少使用。

2.浮充电运行方式

图9—4所示为蓄电池组按浮充电方式运行的电路图。

蓄电池组采用浮充电方式运行时,用浮充电机组、硅整流器或可控硅整流器作为浮充电源,浮充电源与蓄电池组并列运行在直流母线上,浮充电源一方面供经常性的直流负荷用电,另一方面以很小的电流(此值约等于0.03QN/36,QN为蓄电池组的额定容量)向蓄电池充电,以补偿蓄电池组自放电的损耗。

浮充电流It可按容量的倍数计算,即

It=(0.01—0.03)QN/36

对于GG—36型蓄电池其浮充电流一般取0.01—0.03A。

浮充电流是决定蓄电池寿命的关键参数,浮充电流过大,会使电池过充电,造成正极板脱落物增加而加速损坏;浮充电流过小,会使电池欠充电,造成负极板脱落物增加,以及使负极板硫化(生铅盐),同时还会降低蓄电池的容量。

因此,必须是浮充电流处于良好状态。

影响浮充电流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电池的电压,浮充电压应在2.1~2.2V之间,一般取UC=2.15V,若电池的电压比UC高,就是过充电,反之,就是欠充电。

用硅整流器作浮充电源时,由于一次系统电压的变化,是硅整流器的输出电压随之变化,因而影响了浮充电流,所以应该设法使浮充电流随系统电压的波动变化最小,以保证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三.硅整流装置的运行及检查

1.启动前的检查准备工作

⑴检查所有导线的连接处、紧固处、硅整流元件的引接线和固定螺栓是否松动;所有电路焊接点有无脱落或断裂等现象;导线或绕组的裸露部分是否有碰壳接地或短路现象。

⑵检查调压手柄转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涩现象;各电磁继电器的触点是否清洁,接触是否良好;所有仪表指针是否指0位;所有熔断器的熔件及电阻元件是否完好。

⑶测量交流电路、直流电路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用500V摇表测量,并将硅整流元件从电路中断开),其值应大于0.5MΩ。

⑷用万用表粗略检查所有整流元件是否完好。

2.运行操作

上述各项检查确认正常后,变可接入交流电源,此时“停止”信号灯应亮,然后按下述步骤进行操作。

⑴将调压器手轮按反时针方向旋转到起点位置(0位),负载回路连接完备后,方可启动,以防断路器合闸时因冲击电流过大而烧坏硅元件,然后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手轮至运行位置。

⑵按下运行按钮,则中间继电器、交流接触器均应动作,并接通电路,同时“停止”信号灯灭,“运行”信号灯亮,直流电压表应有指示值(不能超过额定值)。

将调压器手柄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直流电压表指示逐渐上升,此时需注意,旋转调压器手柄时应缓慢进行,以免电压迅速上升超过调压范围的上限值而损坏元件。

⑶硅整流器投入运行后,应检查其输入和输出电压是否为正常值,不得过高或过低。

此外还应检查其电流应为额定值,因为长期过负荷运行会使硅元件烧坏。

另外需检查硅整流器各元件的温度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隔离变压器的绕组温度≤85℃

硅元件的温升≤60℃

电阻性元件的温升≤250℃

还应检查接触器、调压器等接触部分有无过热及冒火花现象。

四.直流系统运行中的检查及维护

⑴直流母线电压的检查。

直流母线电压应正常保持在225V,允许在220—230V之间波动。

蓄电池应经常处于浮充电方式,每个蓄电池的电压应在2.15V,允许在2.1—2.2V范围内波动。

⑵充、放电电流的检查。

摸清负荷变化规律,随时注意充电及放电电流的大小,并做好纪录。

放电后应及时充电,即使有特殊情况,也不得超过24小时。

⑶极板颜色和形状的检查。

在充好电后,正极板是红褐色(过二氧化铝),负极板是深灰色(铅绵)。

在放电后,正极板是浅褐色,负极板是浅灰色。

极板形状不应弯曲、短路、断裂和鼓肚;极板上不应生盐,有效物质(PbO2)不应大量脱落。

⑷电解液液面、温度和比重的检查。

电解液的液面应经常高于极板上边10—20mm。

电解液(运行中)的温度不得低于10℃,不得高于25℃,在充电过程中不得超过40℃。

在浮充电运行时,蓄电池的电解液比重一般应保持为1.20—1.21(+15℃)。

蓄电池在正常情况下,电解液会冒出细小气泡。

⑸沉淀物的检查。

蓄电池在正常情况下,沉淀物的高度距极板下边应在10mm左右。

⑹绝缘电阻的检查。

应定期检查蓄电池组的绝缘电阻,用电压表法测出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0.2ΜΩ(蓄电池组电压为220V)。

⑺各接头和连接导线的检查。

经常检查各接头与导线连接是否紧固,有无腐蚀现象。

⑻室温的检查。

蓄电池室应保持适当的温度(10—30℃),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照明。

第三节绝缘监察装置

一.直流绝缘监察装置

发电厂直流系统的供电网络比较复杂,分布范围也较广,发生接地的机会比较多。

直流系统发生一点接地时影响不大,可继续运行。

但是一点接地长时间存在就非常危险了,若再发生另一点接地时,就有可能引起信号回路、控制回路、保护装置和自动装置的误动作或造成直流电源短路。

为了防止直流系统出现一点接地运行,必须装设直流绝缘监察装置。

目前,发电厂中广泛采用的直流绝缘监察装置的原理如图9—5所示。

这种装置分为信号和测量两部分,且均按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进行工作的。

它能在任一极的绝缘电阻降低时,自动发出灯光和音响信号,并且可利用它判断出接地极和正、负极的绝缘电阻值。

实际工程中应用的直流绝缘监察装置的电路如图9—6所示,(a)原理图,(b)信号部分,(c)测量部分。

转换开关SA2有“断开”、“负对地”和“正对地”三个位置,通过电压表V2的指示可测量出母线电压及判别接地极。

转换开关SA1也有三个位置,分别为“信号”、“测量Ⅰ”和“测量Ⅱ”。

它可以控制信号继电器是否投入,还可与电压表V1配合,测量直流系统对地总的绝缘电阻和利用相应公式算出正、负极对地的绝缘电阻值。

二.交流绝缘监察装置

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三相系统中,发生一相接地时,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其它两相对地电压升高,但相间电压保持不变,接于相间运行的设备仍可正常工作。

因此,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一相接地时,可以允许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一般规定不超过2小时。

但是,假如一相接地的情况不能及时被发现和消除,则由于非故障相对地电压的升高,可能在绝缘薄弱处引起绝缘被击穿而造成相间短路。

因此,必须装设绝缘监察装置,以便在电网中发生一相接地时,及时发出信号,使值班人员及时找出接地点并消除。

图9—7为交流绝缘监察装置的电路图,正常运行时,由于一次回路电压对称,因而装置中的3只电压表指示相同,均为一次回路的相电压,而开口三角形的输出电压为0V,无信号发出。

若一次系统某相发生接地时,开口三角形将有电压输出,若此电压达到或超过电压继电器K的启动电压时,K动作并发出信号。

同时工作人员可依照3只电压表的指示得知接地相(电压指示降低的相即为接地相)。

第四节二次回路图基础知识

二次回路图是用二次设备特定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表示二次设备相互连接的电气接线图。

包括原理图、展开图和安装图,原理图和展开图主要用于了解二次回路的结构原理和分析二次回路各种故障原因,安装图主要用于设备订货、现场安装和检修维护。

一.二次回路图中常用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

二次设备常用图形符号

序号

名称

符号

序号

名称

符号

常用二次设备文字符号

序号

元件名称

文字符号

序号

元件名称

文字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电流继电器

电压继电器

时间继电器

中间继电器

信号继电器

温度继电器

瓦斯继电器

保护出口继电器

双位继电器

合位接触器

跳位继电器

闭锁继电器

交流继电器

合闸线圈

合闸继电器

跳闸继电器

跳闸线圈

合闸接触器

分励脱扣线圈

控制开关

转换开关

联锁开关

一般信号灯

白灯

红灯

绿灯

光子牌

电铃

蜂鸣器

KA

KV

KT

KM

KS

KT

KG

KMP

KMS

KOS

KOPS

KL

KA

YO

KO

KOF

YR

KO

YOF

SA

SA

SA

HL

HW

HR

HG

HL

HA

HA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电笛

试验按钮

复归按钮

停止按钮

合闸按钮

解除信号按钮

连接片

指示器件

熔断器

断路器辅助接点

隔离开关辅助接点

电流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

控制回路电源

闪光电源

事故音响信号

瞬时预告音响信号

延时预告音响信号

信号未复归

有功功率表

有功电能表

电流表

电压表

频率表

自动空气开关

接触器

HA

ST

SR

SOF

SON

JXA

XB

WS

FU

QF

QS

TA

TV

L+L-

M100

W728

W709W710

W711W712

W703W716

PW

PJ

PA

PV

PF

Q

KM

二.原理图

原理图是用以表达测量表计、控制信号、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工作原理的电路图。

图中各元件是以整体形式出现,并与一次系统有关部分画在一起,组成电流回路、电压回路、控制回路和信号回路等。

在这种接线图中信号的来源、去向清晰而完整,有利于了解动作原理。

但它的缺点是:

当元件较多时,接线有时相互交叉,显得零乱,而且元件端子及连接线无标号,实际使用常感不变。

故原理图仅在解释动作原理时才采用。

图9—8示出某一线路保护原理接线图,该线路保护包括电流速断保护和过电流保护,电流速断保护由电流继电器K1、K2、中间继电器K5、信号继电器K7组成。

过电流保护有电流继电器K3、K4、时间继电器K6

和信号继电器K8组成。

当故障在电流速断保护范围内时,电流继电器K1、K2动作,启动中间继电器K5,K5触点接通后,启动信号继电器K7,发出信号,同时经断路器Q1的辅助触点,使Q1的分闸线圈Y2得电,断路器立即跳闸,切除故障。

同样,故障在过电流保护范围内时,电流速断保护达不到动作值而不动作,过电流保护的电流继电器K3、K4动作,启动时间继电器K6,经延时后,启动信号继电器K8,发出信号,同时接通断路器的分闸线圈Y2,使断路器跳闸。

可见,从原理接线图中很容易看出一次设备故障引起二次设备动作的过程。

三.展开图

在展开图中,各元件被分解成若干部分,分散在各二次回路中,形成交流电流回路展开图、交流电压回路展开图、直流操作回路展开图和直流信号回路展开图等形式。

如图9—9为线路保护电路的展开图,在展开图中,无论元件、线圈和接触器等都应按规定的文字符号加以注明,以便看出他们的功能。

任何一条回路都是由按钮、触点、线圈等依电流通过的方向,由左至右、从上至下顺序排列起来,最后便构成完整的展开图。

在图的右侧,可添加文字说明回路的作用,以帮助了解回路的动作过程。

由于展开图条理清晰,能一条一条地检查和分析,因此在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

阅读展开图的基本步骤:

⑴先一次后二次。

通常在二次回路展开图中都绘有与二次回路相应的一次回路示意图,所谓先一次后二次是指:

在阅读二次回路时,先了解一次回路,因为二次回路是为一次回路服务的,只有对一次回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二次回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在阅读一次回路时应了解:

一次回路的结构情况,如保护和控制对象是变压器、线路还是电动机?

回路中有几台断路器和几组隔离开关?

有几组电流或电压互感器及其装设地点和作用等?

同时了解一次系统的运行方式和特殊要求。

⑵先交流后直流。

所谓先交流后直流,就是说先应了解交流电流回路和交流电压回路,从交流回路中可以了解互感器的接线方式、所装设的保护继电器和仪表的数量以及所接的相别。

掌握交流回路的情况,对阅读保护回路展开图尤为重要。

⑶先控制后信号。

相对于信号回路来说,控制回路与一次回路、交流电流、电压回路以及保护回路具有更密切的联系,因此了解控制回路是了解直流回路的重要和关键部分。

⑷从左到右,由上到下。

在了解直流回路时,应按照从左到右、由上到下的动作顺序阅读,再辅以展开图右边的文字说明,就能比较容易地掌握二次回路的构成和动作过程。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顺序也不是绝对的,有时还需要反复地阅读和分析才能掌握回路的工作原理。

另外,展开图虽然是按照不同回路分别绘制的,但在阅读时,特别是在阅读直流回路时,不要孤立地去分析直流回路的动作情况,一定要在脑海里将其一次设备动作情况、交流回路以及其它回路联系起来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