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41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9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文电子版23大气环境Word文件下载.docx

43%

波长(微米)

小于0.175

0.175~0.40

0.40~0.76

大于0.76

经过大气层时发生的情况

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

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可直接吸收相当数量的红外光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各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通常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将地面辐射称为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

所以说,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大气辐射。

它也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

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而地面增温又加强了地面辐射。

图2-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图2-25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

1.读图2-24、2-25,想一想,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远不如月球表面大?

2.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

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

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从图2-26中可以看出,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越小,光热愈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少。

图2-26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

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图2-27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

其他因素。

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例如,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常用玻璃温室来比喻大气的保温作用,将其称为“温室效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将地面辐射释放能量的绝大部分(75%~95%)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同时地面还可以靠吸收大气逆辐射,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

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

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的保温作用。

图2-28玻璃温室效应示意

读图2-27、2-28和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年早春季节,正是我国江南地区早稻育秧时期,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或刚长出的秧苗被冻死。

材料二:

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或种植花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

1.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是什么?

2.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从图2-29中可以看出,地面均匀受热时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当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等压面出现弯曲。

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

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空气则由B、C两地流向A地。

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图2-29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图2-30表示某研究小组实测的上海地区某日14时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补绘35.0℃、35.5℃两条等温线。

2.简述上海地区此时气温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3.P点夏季的盛行风向为________。

若仅考虑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为___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与低空风的最大差异在于,高空风的运动摩擦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里空气运动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如图2-31)。

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2-31有摩擦力与没有摩擦力的大气运动和等压线的关系

大气运动的方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图2-31)。

如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但是,风一旦形成,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共同决定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

摩擦力始终与空气运动的方向相反,有减小风速的作用。

在这三个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的风向,始终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热力因素指赤道附近因受热较多,形成低气压带;

两极地区则因为寒冷低温,空气收缩,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带。

高空的气压形势正好相反,在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带,两极上空的气压则相对较低。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赤道上空向南北分流的气流,在南北纬30°

附近的高空积聚,迫使那里的空气产生下沉运动,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

这种空气运动就是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因素。

在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地球表面就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南北极两个高气压带,以及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

附近)。

而在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形成两个相对的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

低纬环流和信风带以北半球为例,从图2-32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气流在高空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北纬30°

附近偏转成西风,导致“堆积”效应,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

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右偏成为东北风,形成东北信风带。

同理,在南半球,则形成东南信风带。

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形成两个低纬环流圈的同时,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两个信风带。

中纬环流与西风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更高纬度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左)偏成西南(西北)风,最终偏转成与纬线基本平行的西风,称为盛行西风。

西风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与高纬的极地东风相遇之后上升分流。

向低纬方向流动的高空气流,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上空,随后转为下沉气流,形成完整的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与极地东风带从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左)偏形成东北(东南)风,最后偏转成为基本与纬线平行的绕极地流动的东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南(北)纬60°

附近相遇。

相对暖而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高空,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

流向高纬方向的气流在极地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环流。

■(四)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的。

实际上,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

风带和气压带具有一定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图2-33)。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图2-33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

1.图2-33分别反映二分二至时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判断其相应的节气。

2.假定图2-3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将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据图2-33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

~20°

之间和南北纬30°

~40°

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2.读图2-32、2-33,填表。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

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

穴又称印度低压?

雪所切断,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

穴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雪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

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

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冬、夏两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的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

读图2-34,回答:

1.甲、乙两幅图中,哪一幅是1月,哪一幅是7月?

判断理由是什么?

2.甲图中,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

为什么?

3.乙图中,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遵循一定的规律,始终处于生成、发展、移动、消亡的运动过程之中,其中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天气。

各地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

这是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998年长江洪水

1998年,受锋面降水系统和强对流天气的持续影响,在长江流域上中游地区普降大雨。

许多地方多次出现暴雨和特大暴雨。

与常年同期相比,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要多出0.5倍甚至1倍以上。

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水的影响,长江水位迅速上涨并长时期居高不下,沿长江的大多数水文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1998年的长江洪水,使长江中游沿岸地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气团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如温度、湿度、稳定度等)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按照气团本身的属性,以及它与经过地区的热力差异,通常将其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两大类。

比下垫面(如陆地表面、海洋面)温度高的气团,通称为暖气团;

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通称为冷气团。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锋面亦称锋区,其水平范围沿锋面方向延伸可由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

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和暖锋。

冷锋是指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时所形成的锋,冷气团的前缘插入暖气团边缘的下面,使一部分暖空气被迫抬升,其中水汽凝结成云。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所以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好。

暖锋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时所形成的锋。

暖气团前缘的暖空气沿冷气团边缘徐徐爬升,其中水汽冷却凝结,产生云、雨等天气。

暖锋降水易发生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于是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暖。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

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也是冷锋南下时形成的。

图2-35冷锋示意图2-36暖锋示意

1.读图2-35、2-36,填写下表:

冷锋

暖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2.冷锋和暖锋的主要降水范围在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3.若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天气状况如何?

你能举一个实例说明吗?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低气压系统与天气低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向外逐渐增高。

以北半球为例,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气流自外围流向中心作逆时针旋转。

这种运动形式很像江河中的漩涡,故称之为气旋。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大气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

因此,当某地被低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阴雨天气。

高气压系统与天气高气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向外逐渐降低。

以北半球为例,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气流从中心流向外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这种运动形式与气旋相反,故称之为反气旋。

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来看,大气是下沉辐散的,不易成云致雨。

因此,当某地被高气压控制时,常常出现晴朗天气。

1.读图2-37,填表: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流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天气状况

2.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上分别呈顺时针方向,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实际上,在陆地上空运行的气旋,受到地面起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封闭的等压线并不呈现为圆形。

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常形成锋面。

也就是说,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从平面看,锋面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最低,自中心向前方伸展一条暖锋,向后方伸展一条冷锋,冷暖锋之间是暖空气,冷暖锋以外(在北半球为冷暖锋以北)是冷空气。

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区。

在该系统的影响下,天气变化比较明显,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在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1.根据图2-38,回答问题:

(1)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2)此时A、C两地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3)A、B、C、D四地中,目前最可能发生降水的是。

(4)未来一段时间内,B、D两地的天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画出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

3.连续收看并记录一周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并在中国空白图上绘制出相应的天气系统。

4.就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中天气系统的一周变化情况,对你所在城市或地区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并检验其成功率。

5.有条件的地区,可用计算机将某种天气系统制作成动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