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0433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明的踪迹8都江堰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3练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衮衮诸公:

称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

(2)雍容大度:

形容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

(3)颓壁残垣:

倒塌的、不完整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4)众目睽睽:

形容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5)冰清玉洁:

形容高尚纯洁。

(6)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7)涣然冰释:

指像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2.理解辨析

(1)祈求·

乞求

两者都有“向别人有所求”的意思。

“祈求”指向神恳求,如“每逢春节,这里的百姓有向神灵去祈求降福的习俗”。

“乞求”是请求别人给予的意思,如“他乞求有关部门给他一次再就业的机会”。

(2)圣地·

胜地

两词都为名词,指地方。

“圣地”一指宗教徒称与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

二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如“圣地拉萨”。

 

“胜地”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如“旅游胜地”。

3.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衮衮诸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如此,但是是否能够保存其本心,守住其本性,则事关人生操守和志向高洁。

()

(2)士族社会中的汉朝和唐朝更像贵族时代的西周,整饬有序,礼乐辉煌,文化雍容大度。

(3)牛红旗在诗集《失守的城堡》中探索的并非颓壁残垣以及烽火要塞的外在形态,而是这些残存遗址所在的西海固大地宏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人文魅力。

(4)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权力的主人看清、看住权力如何运行。

(5)这款吸顶灯,水晶的垂饰超显浪漫,而亮灯时的光也是神秘浪漫的紫色,给人冰清玉洁的美好印象,让家也更显得温馨浪漫了。

(6)勤奋是他一生的习惯,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时间。

(7)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今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8)陈佩秋的艺术正是在古今中外的上下求索之中,在老而弥健的身体力行之中,使人感受到她吐故纳新的雍容大度。

(9)身为一个穆斯林,祈求真主是我们每天的必修功课,而且感赞真主安拉的句子成了我们的生活语言。

(10)雾中山,古时又称大光明山,曾是我国古代极为著名的一处佛教胜地。

【答案】

(1)×

 此处指的是大多数人,使用对象错误。

(2)√(3)√(4)√

(5)×

 句中不合语境。

(6)×

 句中“为出版画册而放弃休息时间”与“道义”无关。

(7)×

 语境中错理解为“冰块消融”。

(8)√(9)√

(10)×

 此处应用“圣地”。

[常识·

速览]

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

简介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

率先在国内以专著对世界上14个国家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平行比较研究,又率先系统地以观众心理学研究了戏剧的审美生命,以文化人类学研究了戏剧文化。

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其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主要作品 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都江堰》是余秋雨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一篇,

本文通过都江堰工程来审视文化,来审视文化的精髓。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千米,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儿子率众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农田、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其设计之巧妙至今仍令中外水利专家叹服。

两千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文学常识

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一种散文形式,它抛弃了传统散文的玲珑隽爽、轻盈洒脱,而赋之以深沉的历史之思与文化之感。

作者多通过对历史遗迹或文物的游览观赏,追溯还原历史本相,产生出对传统文化现象的反思与感触,以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被称为“文化散文”。

其代表作品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

感知]

作者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传承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神的欣慰。

[文脉·

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①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②李冰的精魂

[文本·

深读]

■自主探究·

·

一、阅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从哪些角度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城

都江堰

修建时间

秦始皇时

比长城早数十年

规模

宏大

表面远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面积

辽阔的空间

邈远的时间

社会功能

已废弛

至今在输送清流

外观

突兀在外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文明状况

僵硬的雕塑

灵动的生活

心态

摆出老资格等

待人们的修缮

卑处一隅,绝不炫耀,

毫无所求,只知贡献

2.解释下面句子的丰富含意。

(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答案】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所以说它的美具有长久性。

(2)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答案】“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

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这一部分主要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

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

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

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三、阅读文章三、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解释下面句子的丰富含意。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

【答案】 政治走向,在这里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政治的方案。

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疾苦,或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

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随之而来的是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

而正是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大地上。

(2)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答案】 这种政治辩论,就是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辩论,就是两种政治纲领的辩论;

李冰手中的长锸说:

政治要做事儿,既具体又质朴,就是要像长锸这样为百姓消灾,给百姓濡养。

金杖玉玺和铁戟钢锤则在为权势、征战和镇压辩解。

他失败了,因为千年政治是站在另一边;

他最终又胜利了,因为在今天的,长锸象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利民富民的政治路线和政治品质,不但为世人首肯,而且与当代社会学政治发展的基本思想相通,与当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品质相融,从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3)他大愚,又大智。

他大拙,又大巧。

【答案】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无所专政或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4)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答案】 都江堰矗立着李冰的精魂,营造着一种为民造福的浩荡氛围。

在这种强大精神的投射下,李冰雕像置于水中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甚至不应或不该有其他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李冰的心愿,才不悖李冰的精神。

在官僚权贵们死后也要荣华富贵这种陈陈的腐朽观念的衬托下,李冰死后的归宿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应当感谢那位汉代水官,是他将李冰的生命延续了,是他将李冰的利民富民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致。

这样,都江堰不但流泻着驯顺的江水的丰富物质世界,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也是朴实清新独特高格的。

(5)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历史的某种乐观。

【答案】 李冰通过轰鸣的都江水传达的遗言是:

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意地去为百姓谋福利。

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这样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合作探究·

5.根据文意,对于“长城”和“都江堰”到底谁更伟大,你怎样认识这个问题?

【答案】 观点一:

长城更伟大。

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

是精神的长城,它的作用和意义无可超越和替代。

观点二:

都江堰更伟大。

长城所起的作用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而都江堰却为民造福了上千年,且沿用至今。

所以说,都江堰的精神价值和实际水利价值均超过长城。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

借鉴]

1.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

本文从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能、外观、文明状况、心态等方面把长城与都江堰做了对比,说明了“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表达了对李冰父子等治水人的赞叹之情。

对比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2.写法指导

对比手法二注意

(1)所写事物应有一定的可比性。

(2)事物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种植物。

(150字左右)

【参考示例】 春风乍暖时,是你第一个带来了新生的消息,鹅黄色的花儿挂满枝头,那一刻,迎春花便是天之骄子,是希望的象征。

夏日来临时,你的花儿早已落去,绿油油的叶子像在为别的花衬托她们的美丽容貌,不争奇斗艳,生机也不比当年,但你却不后悔,因为你不像其他花儿那样,在最灿烂的季节里开放,而是在最冷清的时节,将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了整个世界,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的消息。

[素材·

应用]

1.课内素材

余秋雨说:

“我以为,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这是一句颇具见识的判断。

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

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

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又深邃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无数的水利工程,而已经使用了2500年,且现在仍在发挥巨大效用的,唯有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国带来了不尽福泽,伟大的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他们应该取得无上的荣誉。

【应用角度】“伟大”“追求”“价值”“眼光”“荣誉”。

2.精彩应用

这世界需要一个实干家,需要一个用行动征服历史的人。

也只有你,李冰,担得起这份沉重。

你上任时对水利一窍不通,却能凭着笃定和信念,在实践中总结出“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箴言。

你以一分坚守用水利工程师的姿态担任着蜀地郡守;

用一张水锸守卫一方水土一方百姓。

这世界需要一个奉献者,需要一个贴近土地贴近人心的人。

也只有你,李冰,甘愿匍匐下身躯。

[佳作·

领悟]

导读: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虽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往往用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景物,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忧患意识。

我们再来拜读一下他的散文《阳关雪》。

阳关雪

余秋雨

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画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

“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

“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

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

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

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

湖湘稚儿的夜哭。

②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

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

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

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

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

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

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

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

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

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

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

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

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

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便出入的。

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

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

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

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

怕还要下雪。

(有删节)

【亮点借鉴】

①学开头

开头两段,作者宕开一笔,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

②学排比

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用两组排比再现这片荒原经历的血雨腥风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经历的伤痛,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

③学结尾

文章的题目是“阳关雪”,又以“雪”结尾,不仅照应了题目,又使文章的结尾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训练——落实提升]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