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46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阶段练习四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14年秋学期阶段练习四

高三语文

一、语用题(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昨天早晨,他答应把《战争与和平》借给我,下午他就亲自为我送来了这本小说,我对他很感激,便付之一笑。

B.还有那个八面玲珑的王熙凤,若论处世的才干,她不仅是“脂粉堆里的英雄”,须眉男子在她面前也相形见绌。

C.大多数人对茶艺这两个字非常陌生,甚至认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甚至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D.退场威胁裁判——电话威胁——要求重赛!

当现代队沿着这个战术亦步亦趋时,我对中国足球的认识再次被印证。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要成为一个创作的艺术家,除了要知道吸收许多知识之外,也要懂得排拒许多知识才行的啊!

①因为不尽相同,所以艺术品才会有这样多不同的面貌。

②创作本身原来具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排他性。

③在艺术的领域里,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极致,就需要先明白自己的极限,需要先明白自己和别人不尽相同的那一点。

④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在某一方面的表现能够达到极致的人。

⑤而因为要走向极致,所以就不可能完全跟着别人的脚步去走,更不可能在自己的一生里走完所有别人曾经走过的路。

A.①④⑤②③B.②④⑤③①C.②③①⑤④D.①②④⑤③

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

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

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您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

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

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

4.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3分)

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5.下面各项根据新闻拟写的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欧元集团东山再起——欧元集团经济于2014年再次出现正增长,尤其是德法两国,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就是希腊也放慢了衰退的步伐。

这是令人高兴的信号,表明欧元集团正在摆脱债务危机的阴影。

B.中国订单拯救英国生猪业——境外媒体称,中国人对猪蹄的喜爱拯救了英国的生猪产业。

因为来自中国的大量订单,英国养猪业再度进入了繁荣时期,出口量上升了九成,其中绝大部分增加来自对华食品出口。

C.载人“磁悬浮魔毯”即将面世——很多人可能会梦想像阿拉丁一样坐上飞毯,如今瑞士家具商的一项发明或许能帮助这一梦想实现。

他们发明的“神奇磁悬浮魔毯”,利用磁力可载着重2.4公斤的小狗原地升起7厘米。

D.英国出租司机痛恨打车软件——在中国受到追捧的打车软件在英国却遭到非议。

伦敦的出租车司机们正在策划一次大型抗议活动,抵制打车软件Uber帮助一种当地人常用的私人车揽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9分)

<六一居士集>叙

 苏轼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

孔子曰:

“天下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孟子曰:

“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

”盖以是配禹也。

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

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

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

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

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后主其说之陋也。

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

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

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

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

洪水之患,盖不至是也。

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

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

由是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

太史公曰:

“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

”错不足道也。

而谊亦为之。

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

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

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

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

“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

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

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

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

呜呼!

此岂人力也哉?

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

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

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

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

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棐(fěi),乃次而论之曰:

“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

”欧阳子讳修,字永叔。

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

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

(选自《宋文精选》)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士以是罔其上        罔:

欺骗

B.予以是知邪说之移人    移:

改变

C.士无贤不肖            无:

没有

D.乃次而论之曰          次:

按照顺序编辑

7.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祸岂减于申、韩哉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士亦因陋守旧          ②因之以饥谨

C.①论卑而气弱            ②剑阁峥嵘而崔巍

D.①非天其孰能使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 

8.概述欧阳修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

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龙孙:

竹笋的俗称。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春正好”的景象?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8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2)三岁为妇,。

,靡有朝矣。

(3)皇览揆余初度兮,: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青泥何盘盘,。

(5)夜深忽梦少年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三、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追悼志摩

胡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

可不是悄悄的走。

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

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

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

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讯,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得这么惨酷。

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地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的云彩。

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得不能见面。

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

他才是和事佬,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才是朋友中间的“连索”。

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曾妒忌。

他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

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

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而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

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

这两件事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

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

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

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民国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

最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

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

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坠落。

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

“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

他答复任公的信,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

他说: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

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

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

——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

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亡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走了!

他有一首咏黄鹂的诗,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的悲。

我们静着望,怕惊了他。

但他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他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

 

12.文章开头引用《再别康桥》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由文中关于志摩的相关记述,可以看出志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文中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试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

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

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

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

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

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

“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

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

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

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

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

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

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

“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

“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

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

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

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

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

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

“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

”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

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作者余世存)

16.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说明。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梁先生“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这样做并非易事,有时甚至要付出代价。

梁先生是怎样做到的?

结合全文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写道:

“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

请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阶段练习四参考答案

1.答案B(A“付之一笑”,指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用它来表示感激别人,与语境不符。

B“相形见绌”,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C“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是指通俗普及的文学艺术,显然是误用。

D“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

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D项中现代队罢赛,既不是追随别人,也不是模仿别人。

2.B

3.A(B项“家父”用于自称,C项“寄奉”谦敬不当,D项“贵校”称呼母校不当)

4.C

5.C(从所给新闻信息中不能推断出载人“磁悬浮魔毯”即将面世)

6.C。

(无:

不论)

7.B。

(沿袭/接着,继续;A.比,介词,表比较;C.连词,表并列;D.难道,表反问)

8.

(1)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优良文学传统。

(答“欧阳修阐释儒道像韩愈,谈论事情像陆贽,记叙事件像司马迁,所作诗、赋像李白”也可)

(2)影响并改变了宋代士人的文风。

(答“自欧阳修‘出世’,天下学士涤荡了旧习俗,以懂经术学古文为崇高,以救时弊行正道为贤能;以敢直言上谏为尽忠。

”也可)(每点2分,只是摘抄原文不计分)

9.

(1)(3分)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

(关键点:

“以为”:

认为;“是”:

这些事情;“固”:

本来、原本。

各1分)

(2)(3分)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

(关键点:

“学者”:

求学的人;“配”:

比得上;“庶几”:

差不多。

各1分)

(3)(4分)劝谕鼓励求学的人专门研究儒学,排斥异端邪说,这样做了以后社会风俗彻底改变。

(关键点:

“风厉”:

劝谕鼓励;“黜”:

排斥;“然后”:

这样以后;“一”:

完全、彻底。

各1分)

译文:

有些话大但并不虚夸,通达事理的人相信它,众人怀疑它。

孔子说:

“上天要是毁掉周礼,后死者(我)便不能掌握它了。

孟子说:

“大禹治理洪水,孔子写作《春秋》,我抵制杨朱、墨翟的学说。

”大概是拿这些(文章)来与大禹相媲关。

文章的得失,与上天有什么相干?

大禹的功绩与天地一般大,孔子、孟子凭借空洞的言辞来与大禹相媲美,不也太夸大了吗?

自从《春秋》写出来.乱臣贼子就惧怕了;孟子的学说实行以后,杨朱、墨翟的主张就废弃了。

天下人认为这些事情原本就是这样,却不知道是他们的功劳。

孟子死了以后,出现了申不害、商鞅、韩非的学说,他们违背正道(孔孟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取得君主的好感,他们的学说特别浅薄,而士人却拿它们来欺骗国君,国君也庆幸侥幸得来的一切成功。

风吹草伏似地听从他们的话。

而世上却没有孔子、孟子那样的大人先生。

推究他们学说的来龙去脉,权衡他们学说的祸福轻重,匡正他们学说的惑乱之处,所以他们的学说就流行了。

秦因此丢掉了天下,欺凌残杀人民以至酿成陈胜、吴广、刘邦、项羽那样的祸殃。

死去的人占十分之八九,天下一片萧条。

洪水的灾害也不会(凄惨)到这个地步啊。

当秦尚未得志的时候,假如再出现一个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讲空话,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就会危害他们的事业;作用于他们的事业,就会危害他们的国政,一定不至于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

假如扬朱、墨翟在天下得势,他们的危害难道比申不害、韩非小吗?

由此说来,即使认为孟子与大禹相媲美也是可以的。

太史公说:

“您谈黄帝、老聃的学说,贾谊、晁错明晓申不害、韩非的主张。

”晁错不值得称道,而贾谊也这样做。

我因此知道邪说能够改变人,即使是豪杰之士也有不可避免的时候,何况普通人呢?

从汉代以来,治国的方法不是从儒学那里来的,因而扰乱天下的人很多。

因为崇尚老聃、庄周的学说而亡国,梁也因为信佛而亡国。

没有谁去匡正他们。

五百年以后出现了韩愈,求学的人认为韩愈比得上孟子,大概差不多。

韩愈以后的二百多年又出现了欧阳修,他的学说推崇韩愈、孟子的主张一直到孔子。

阐明礼乐仁义的实质,与儒家的学说相符舍。

他的文章语言简练而明白,诚信而畅达,引譬取喻,旁征博引,近于真理,使人心折服。

所以天下人一致象老师那样尊敬他。

自从有了欧阳修,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