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51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docx

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阶段】(注意时间和阶段特征)

时间

对应课时

历史事件

阶段特征

15C末~16C初

5-1

新航路的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手工工场阶段

16C初~19C初

5-2

早期殖民掠夺

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海外掠夺

19C中后期

5-3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大机器生产↔大工厂制度

19C末20C初

5-4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

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①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需求。

③直接原因:

传统商路受阻。

④技术条件: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精神动力:

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强调挑战,冒险,追求现实幸福)和宗教根源(传教热情)⑥西葡王室支持

2.影响:

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商业革命:

商品种类增多、商贸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价格革命:

金银增多→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②世界开始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③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冲击了封建神权理论

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殖民主体与殖民活动

国家

主要活动时间

活动及特点

西班牙、葡萄牙

15C、16C

重点在美洲

荷兰

17C

海上马车夫;造船业、对外贸易发达;忽视本国工业发展。

英国

17C-18C

以北美为主、注重发展海军

重商主义

殖民争霸过程

西、葡荷兰法国英国

1588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三次英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18世纪

被英打败战争建立起“日不落帝国”

(二)殖民掠夺评价(主体评价法)

①对殖民国家:

掠夺资本、原料。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进一步对外扩张。

②对殖民地:

[破坏性(主要是破坏)]:

原料、资金、劳动力被掠夺,日益贫困落后。

[建设性(客观上)]: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市场:

推进了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5-3“蒸汽”的力量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8C60S~19C40S

2.原因

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条件:

①资本:

海外贸易、殖民掠夺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③技术:

手工工场经验积累④市场:

圈地运动→国内市场、“日不落帝国”→国外市场

3.成就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4.影响:

经济: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②促进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

(手工工场→资本主义大工厂)

政治: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流行。

②社会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工人运动蓬勃展开。

思想文化:

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

②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

社会影响:

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诞生了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

(英国曼彻斯特、利物浦,或者材料里有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数量增加之类的表述即为此意。

②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数量下降,二、三产业人口增多。

全球影响: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条件

①物质条件:

各国实力增强,各国生产的互补性使得交往更加频繁。

②技术条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技术传播和工业文明的扩展。

③市场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为其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国际市场。

2.表现

①市场—“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发展的工具。

②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实行最惠国待遇。

③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5-4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开始标志:

1866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2.原因

前提: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全球范围普遍确立

条件:

资本:

“一工”积累。

劳动力:

“一工”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技术:

科技的突破市场:

“一工”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成就

西门子-发电机、爱迪生-电灯、卡尔本茨-内燃机车、贝尔-电话☏

4.特点

①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②快(速度)、广(范围)、大(规模)③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④重工业为主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5.影响

经济:

①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②诞生了一系列新工业部门。

③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

政治:

①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地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②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海外市场,矛盾加剧。

思想文化:

①进一步促进了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发展。

②人们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增强。

社会:

①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②环境污染问题。

③社会运动蓬勃展开(女权运动、维护工人权利、关注贫困,下层人民)

全球: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手段:

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2.表现:

①人口流动融合,动植物物种广泛交流。

②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

③全球性文化交流扩大。

③评价:

书P105

【补充】

1.高中常见的史观

全球史观

以全球演进,整个人类历史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有全球、地球村、全人类、全世界、世界之类的关键词,或者多次出现这些词可判断为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

以人类向文明演进,开化作为研究主体的观点。

(材料里有文明、开化、愚昧无知向启蒙等关键词)

近代化史观

经济上:

工业化,城市化、政治:

法制化、民主化

思想文化:

科学自由平等博爱。

社会:

文明化(一般会一起出现,或者有近代化之类的词汇出现)

社会史观

关注贫困、下层人民、人类居住环境、生活保障之类词汇

生态史观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

2.三种生产组织形式比较

组织形式

比较项

工场制度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时期

16C中叶~18C中叶

工业革命之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

手工劳动

机器大生产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规模

规模较小

规模大,集中

规模巨大强强联合

影响

资本主义生产最初形式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容

①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

6-1“自由放任”的美国

经济大危机

时间

1929~1933

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力强

原因

①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

社会贫富悬殊,生产和销售存在矛盾。

③其他原因:

投机过热、过度信贷造成虚假繁荣,自由放任加剧了矛盾。

影响

经济:

①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

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活陷入困境。

③资本主义经济秩序被破坏。

政治:

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遭遇严重挑战,处于防御地位。

②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运动,工人罢工此起彼伏。

③一些国家开始走上法西斯道路摆脱危机。

④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矛盾加剧。

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义思想逐渐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

②现实主义艺术进一步发展,影视娱乐有了新的突破

6-2罗斯福新政

 

措施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

②恢复工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

④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

特点

最大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也是本质)

阶段:

应急与长期相结合目的:

经济复兴与关注民生相结合

手段:

立法与行政相结合理念:

维护自由制度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影响

①直接影响:

减轻了危机破坏,促进了生产发展。

②间接影响:

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扩展,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③深远影响: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项目

阶段

理论

原因

措施

效果

 

20C50S~60S

经济发展

黄金时期

 

凯恩斯主义

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②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

③“三科”成果

①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干预资本主义再生产②补贴出口,维持高出口水平

③投资科研教育,福利主义

 

进入黄金时期,发展迅速

20C70S

“滞涨”时期

凯恩斯主义

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

交替使用财政紧缩与赤字政策

“滞涨”

凯恩斯主义失灵

20C80S

恢复发展时期

供给学派

货币学派

七十年代“滞涨”;

世界私有化主义流行

削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减税,加大国防开支

经济开始复苏发展,但形成“四高”局面

20C90S

新经济时代

宏观调控

微观自主

内部资料P145

三、3.

同原因(>﹏<)

十年高速发展

项目

国家

模式

特点

措施

英国

混合市场经济

3个结合(私人企业和国有企业、国家计划和市场经济、国家干预和自由竞争)

国有化→私有化

法国

计划指导型经济

唯一明确有经济发展计划国家;

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制定经济计划

联邦德国

社会市场经济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秩序;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收入调节社会公平

日本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政府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政府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决策权力

(二)战后西欧、日本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知识点

1—1个模式:

斯大林模式

2—2个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2条道路:

工业化道路、农业集体化道路

3—3次改革: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7-1社会主义初期的道路探索(2—2个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剩余粮食

工业

全部国有

经济核算、国家资本主义(租借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义务劳动制

按劳取酬工资制

 

评价

积极:

适应了战时需要,高度集中了全国资源,使苏维埃经受住考验,站稳脚跟。

消极:

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工人利益,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

在落后的俄国基础上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益探索

 

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1种模式;2-2条道路)

(一)两条道路

工业化道路

农业集体化道路

1.原因:

①工业化是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②苏联当时有帝国主义包围,需发展重工业摆脱落后局面。

2.方针要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3.过程:

1925-提出方针→1926进入工业化建设→1928~1932一五计划→1933~1937二五计划

4.评价:

积:

苏联初步形成了工业化基础

消:

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不合理结构。

1.原因:

落后的小农经济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大量原料。

2.过程:

1927十五大提出方针→1929大规模开展→1930整顿→1932完成

3.评价:

(下边只列举要点,具体看内部资料)

积:

配合了工业化,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消:

出现过急过快情形,损害了农民利益。

♥农业集体化只是单纯为了工业化提供原料,工业化并未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内容

(特点)

①经济:

a.单一公有制b.对经济采取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政治:

a.国家权力高度集中b.人民民主和法制不健全。

③思想文化:

a.个人崇拜盛行b.行政手段处理学术,思想问题。

 

3.评价

积:

斯大林模式同20世纪20~30年代发展水平是适应的,促进了苏联建国初取得重大成就

消:

斯大林模式有着严重缺陷,成为阻碍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根源,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经济→缺乏活力,生产力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政治→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滥用误用;人民民主不完善,人民政治权益得不到保障,苏维埃日益官僚化;法制不健全,导致冤假错案发生。

文化→思想,学术内容单一,文化发展缺乏活力生机

斯大林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每个国家都应该结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独具特色发展道路。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3-3次改革)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

农业(重点):

①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③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

给予地方企业一定自主权

政治:

批判斯大林,批判个人崇拜

 

积极: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

消极:

缺乏正确思想的指导,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勃列日涅夫

重点:

前期工业-新经济体制

后期改革逐渐停滞

积极:

前期使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极:

后期改革逐渐停滞,整个社会如一潭死水,矛盾滋生

 

戈尔巴乔夫

经济:

“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作用,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干预

政治:

“民主化、公开性”,“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次,实行多党制,放弃共产党领导地位

 

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苏联最终解体。

苏联解体

时间

1991年12月

过程

1991.8《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1991.8.19八一九事件→1991.12.21《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成立,苏联完全解体→1991.12.26苏联正式停止存在

原因

根本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阻碍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

 

启示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客观规律,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和平演变,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扬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④处理好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⑤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第一课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机构

项目

世界银行W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时间

1946

1947

 

宗旨

与贫困作斗争,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监督各国财政金融状况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影响

积极:

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世界经济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消极:

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全球经济风险加大。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时间:

1947年10月

主体:

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

宗旨:

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方向。

 

二、区域集团化

组织

项目

欧洲联盟

亚太经合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成立时间

1993

1989

1994

主要特点

高度一体化的经济、政治合作组织

松散的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极大。

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南北合作的典例。

三、经济全球化

载体

跨国公司

本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影响

积极:

①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

②经济全球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③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④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消极: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③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④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①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②积极与国际合作、参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③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④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⑤制定完善法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⑥与世界各国合作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关系

集团化是全球化重要途径手段,全球化是集团化最终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