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993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Ⅰ卷(阅读题共75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

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

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

“呜乎!

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秦誓》篇中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

“古人有言曰:

‘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

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

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1、下列关于原文第1、2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们研究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历史的可参考的重要文献资料。

B.传说先秦时《尚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C.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尚书残缺不全,《今文尚书》29篇,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曾为《史记》所引。

D.《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曾经修《书》的史实,遭到了近代学者的质疑,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相传比《今文尚书》多16篇的《古文尚书》,是在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虽被献于皇家,却因未列于学官而未能流布。

B.《尚书》的内容既有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也有记录君臣言论的记言散文,还有记述较多的古地理志篇目。

C.《尚书》或记史,或记言,或写人,或叙事,内容繁杂;还有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

D.《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注意立意谋篇;部分篇章还有一定的文采或带有神话色彩,所以说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

B.《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的话,体现了西周政治家周公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也表现了《尚书》的民本思想。

C.《尚书》在文学和文体学方面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就连《文心雕龙》对许多文体的论述也都溯源到《尚书》。

D.《尚书》是一部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既具有一些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实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史传文学有一定的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

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

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

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

陈灭,与世基入隋。

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①。

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

大业中,累至秘书郎。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

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

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

太宗尝曰:

“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

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

“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

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

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帝然之,于是遣使振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世南曰:

“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

不敢奉诏。

”帝曰:

“朕试卿耳!

”赐帛五十匹。

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

帝每称其五绝:

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

【注】①二陆:

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文帝高荔行        高:

推崇B.而赡博不及也      赡:

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

正直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

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4分)()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

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齐楚地震、水灾,采取郡国不来朝贡,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

(5分)

译文:

(2)帝然之,于是遣使振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5分)

9.下片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每句1分)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山岛竦峙。

(2)此中有真意,。

(3)城阙辅三秦,。

(4),江春入旧年。

(5),归雁入胡天。

(6)长风破浪会有时,。

(7)安得广厦千万间,。

(8),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尹卫东:

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

  1988年,尹卫东当选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当年23岁的他是56位“人才”中最年轻的一位。

19岁,发现“以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分离一株甲型肝炎病毒”;22岁,完成“甲型肝炎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的研制。

尹卫东搞科研的大路似乎明亮而平坦。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再次把北京科兴和来到北京科兴任总经理的尹卫东推上了风口浪尖。

虽然面对非典,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但是,百年未遇的疫情确实让大家感到了害怕。

  “怎么办?

”听说老百姓们已经开始抢购中药,深谙疾病防控的尹卫东知道这种方法实在行不通。

首先,中药只是心理安慰,不会对预防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次,如果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那么,没有任何一种药是够量的,必将引起更大的恐慌。

焦急的尹卫东立刻写信,通过中关村管委会向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刘淇表示“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

  尹卫东给市政府的信发出后,中关村管委会非常重视。

时任管委会主任的戴卫拨给北京科兴100万元当做“路费”,使他得以开始找实验用的猴子、找P3实验室。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范伯元用一整天的时间,亲自陪尹卫东在北京找合适的P3实验室。

时任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的刘谦、副院长何维一路绿灯地支持尹卫东这种“站出来”的勇气和决心。

在北京科兴的办公室内,刘谦与尹卫东半小时便谈妥SARS疫苗的研发部署,并同意由北京科兴牵头研发。

  虽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完成SARSⅠ期临床的单位,但在尹卫东嘴里,当时的北京科兴却是个“小破公司”,因为“融资的1亿元全都盖了厂房”。

可就是这样规模的公司,却足以让“中国向世界宣称,我们防治非典取得成功!

  那是非典末期的一天,尹卫东去一个发廊理发,当天的青年报刊登了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

一位理发员高兴地对周围人说,“这下可好了,有疫苗了,不用再害怕了,咱们的生意也该好了”。

那一刻,尹卫东深深地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欣慰。

  2009年4月13日,墨西哥发现首例人感染甲型H1N1病例。

十多天后,美国CDC确认在美发现20起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

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

H5N1在动物间是100%感染,100%死亡,对人感染率低,但病死率高。

H1N1引发的是流感大流行,病死率低,但传染性强,而且病毒存在很大的变异可能,乃至引发第二轮传染高潮。

H1N1也是尹卫东面临的一场战役。

它考验的是北京科兴对于一种新发传染病疫苗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

从6月8日获得由世卫组织提供的疫苗生产用毒株,到9月2日甲型H1N1流感疫苗正式获得生产批准,短短87天的时间,北京科兴证明了自己能行。

  作为世界第一支甲流疫苗的研发公司,北京科兴再次震惊了世界!

CNN记者采访尹卫东时提出:

是不是因为北京承办了奥运会,所以人人都有争第一的精神?

  “争第一?

不!

那些都是虚的。

我只是在想,美国只有3亿人口,而疫苗生产能力是6亿;我国有13亿人口,而我们的疫苗生产能力是1亿。

所以我们比他们更加紧迫。

”尹卫东私下对记者说。

“支撑胆大,靠的是科技力量。

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

”尹卫东讲起2003年10月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公司缺少一名做SARS疫苗DNA的研究人员,发出招聘启事后,10月3日马上就有一名博士前来面试,面试完的当天就开始上手做了。

“那是在十一休假期啊,而且这位博士的专业水平确实非常高,一周就有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非典来临时,十几亿人都抢购中药,尹卫东对此感到非常担心,担心这会引起中药价格的上涨,使本来感到害怕的人们更加恐慌。

B.“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疫情还得靠疫苗”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用中药不能解决非典疫情的道理。

C.发廊一理发员看到报上刊登的非典疫苗研制成功的新闻后,就高兴地对周围人说的话,从侧面反映了SARS疫苗研制成功的重大意义。

D.第七段写甲型H1N1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蔓延,病死率高,是为了衬托尹卫东在短短87天的时间内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

E.“在中关村这个地方,开门就是神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个地方环境很好,关心科研的人很多。

(2)文章第一段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6分)

(3)文章写了尹卫东哪些奇迹?

各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6分)

(4)文章题目是“尹卫东:

有些奇迹只发生在中关村”,但文章大写尹卫东的奇迹,有人认为应改为“尹卫东的奇迹”,你认为哪个题目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7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

B.关注青少年心灵成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还将影响更多代的人,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力透纸背的大书。

C.外援和主教练在出场费和转会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最终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D.达赖集团蓄意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严重破坏了西藏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其结果必然是火中取栗,自绝于祖国和人民。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所有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B.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已拟定了国务院机构的改革方案,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C.加快改革的紧迫感同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少走弯路,避免大的损失。

D.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对抵御这次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14.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今年清明刚过,这场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

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蜒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

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B.③①④②⑤C.②⑤③①④D.⑤②③④①

15.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

(6分)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近日签署一项决定解除对使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的行政令对科学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

六、作文(6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个人实在活不下去了,准备跳崖自尽。

自尽前,他嚎啕大哭,细数自己遭遇的种种失败。

崖边岩石上一株低矮的树,听了也不觉流下眼泪,说:

“和你一样,我怕是这世界上最苦命的树了。

你看我,生在这岩石的缝隙之间,终年营养不足,环境恶劣,风来欲坠,寒来欲僵。

我是生不如死呀。

”人不禁与树同病相怜,说:

“既然如此,不如随我一同赴死吧!

”树说:

“我死倒是极其容易,但是你看到我头上这个鸟巢没有?

此巢为两只喜鹊所筑,一直以来,它们在这巢里栖息生活,繁衍后代。

我要是不在了,那两只喜鹊可咋办呢?

”人听罢,忽有所悟,就从悬崖边退了回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九中2013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4)观点:

我认为尹卫东有些奇迹只发生中关村合适(1分)。

①虽然文章重点记叙了尹卫东在北京科兴研制出sars疫苗(1分),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1分);

②但是还写了中关村管委会对他的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分),如研制sars疫苗时,中关村管委会的重视,拨给巨资作路费等(1分);

同时还写了中关村这个地方人才众多,能及时招聘到高水平的人才的事实(2分)。

③“尹卫东的奇迹”却少他创造奇迹的客观条件,如果没这些客观条件,他就难以创造这些奇迹。

观点:

我认为尹卫东的奇迹合适(1分)。

①因为文章用大部分的篇幅记叙了尹卫东创造的两个奇迹(1分):

在北京科兴研制出sars疫苗(1分),文章还通过一位理发员的话从侧面突出了这个奇迹的重大影响(1分);

②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支甲流疫苗的奇迹(1分),文章通过写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尹卫东为全国人民健康担忧的责任之心(1分)。

③文章虽有一定篇幅的对中关村的描写,但是是为尹卫东创造奇迹服务的,例如中关村管委会对他的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如研制sars疫苗时,中关村管委会的重视,拨给巨资作路费等。

同时,还写了中关村这个地方人才众多,能及时招聘到高水平的人才的事实(2分)。

12.答案:

A。

A.不温不火:

人的性情温和或销售行情不火爆。

B.力透纸背:

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C.对象错,“琴瑟失调”夫妻关系不和。

 D.火中取栗:

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达赖集团是主谋,不是被别人利用的。

13.答案.B.(A“遵守”与“政策”不搭配:

C应为“把加快……的精神结合起来”;D结构混乱改为:

  良好的国际技术状况,充足的国家外汇储备……发挥了重要作用。

14.答案:

C。

“隐匿了行迹”后有“发觉不了它”,可见⑤接②,先说难以发现,再说仔细看就能发现,可见②⑤放前。

后三句,由“看看”到“再看看”,可见③在最前;考虑到由近及远可判断①在④前。

15.答案:

①美国总统奥巴马于近日签署一项行政令。

(2分)

②该行政令决定解除对使用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限制。

(2分)

③这对科学发展而言是个好消息。

(2分)

16.作文立意

活着是一种责任/生命的支点/人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对生命负责/生命的价值我为什么而活/坚守生命的使命

人生的负重/责任的呼唤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

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

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

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

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

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

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

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

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

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

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

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

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

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

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

太宗李世民曾说:

“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

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

“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

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

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

”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诉讼案件,大多予以原谅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

“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

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

所以不敢奉诏唱和。

”皇上说:

“我是在试你的。

”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

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

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

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

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

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