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17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综合测试题新版语文版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24分)

1.下列各项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寝衽(rèn)苟得(gǒu)

庖丁(páo)三省吾身(xǐng)

B.蹴尔(cù)殴击(ōu)

骈死(pián)不思则罔(wǎng)

C.不屑(xiè)弘毅(hóng)

妻妾(qiè)不亦说乎(shuō)

D.得兼(jiān)舞雩(yú)

不愠(yùn)美不外见(xiàn)

2.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订鬼”的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B.《鱼我所欲也》提出了“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告诉人们要辨礼义,要有“羞恶之心”。

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年轻人要抓紧时间学习,切不可虚度光阴。

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喻指收复中原的愿望就像东去的流水,可望而不可即。

为人心所向,投降势力不可阻挡。

4.下列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订鬼》选自《论衡》,作者王充,东汉时期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

B.《马说》作者韩愈,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论和活动,是儒家的经典。

D.孔子,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被后人称为圣人,《论语》主要内容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湖南卫视于第四季重磅推出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再掀收视狂潮,节目形式、内容十分活泼。

B.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家长只有严于律己,树立正面形象,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才能避免孩子今后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C.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集体忧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公众对浪

费时间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生命消逝的无尽怅惘。

D.中国梦,首先是百姓的安居梦。

房子,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不仅是向希望起航的港湾,更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

6.在下面语段画线处填入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舌尖上的中国2》不局限于美食,它穿越古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宏观生命世界到微观生物世界,从色香味到五味调和,巧妙地融合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彷徨、寻找、播种、希望、收获,特别添加变迁、漂泊、离愁与乡情。

①从乡村到旅途到城市②从田野到餐桌到舌尖③从天空到土地到水中

A.②①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③①

7.古诗词默写。

(7分)

(1)

身上衣裳口中食。

(白居易《卖炭翁》)

(2)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如梦令》)

(3),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表现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失地时的喜悦的诗句是

,。

(5)对那些以造假来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人,我们借用《〈论语〉十则》中的“,”来奉劝他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再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了。

8.综合性学习。

(5分)

央视一套播出《中国谜语大会》后,在市中学掀起了一场猜谜的热潮。

九年级

(2)班正在组织以“争做猜谜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快来参与吧。

(1)为了增添活动的气氛,主持人准备为这次活动拟写标语,请你帮忙拟写一条。

(3分)

(2)阅读下面有关中华谜语特点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分)

材料一:

黄帝时代的《弹歌》诗里,出现过“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谜语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瘦辞”和“隐语”。

清朝中期以后,中华谜语进入成熟期。

材料二:

就题材说,中华谜语有字谜、灯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事谜、物谜、花鸟鱼虫谜、飞禽走兽谜、成语谜、古诗谜、音乐谜、哑谜、戏谜、曲谜、画谜、色彩谜、数谜……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约客》,完成9~10题。

(5分)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9.仔细吟咏全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情景。

(3分)

10.揣摩诗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的妙处。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

(15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②即:

假如。

③下人:

迁就

他人。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1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1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分)

1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分)

1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3分)

1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

(三)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17~21题。

(12分)

西湖夜色

倪传启

杭州西湖风景,天下皆说美。

西湖的夜色怎么样呢?

当西湖的最后一抹晚霞悄悄消失在群峰秀山背后,夜幕完全拉开了;西湖周边的灯火一齐打开,简直成了灯的海洋,将西湖四周照得如同白昼;两三个巨大的探照灯光柱在天空中晃来晃去,将夜色拉得又长又深。

天空显得幽深漆黑,看不到一颗星星。

远处的秀峰奇山在夜幕下隐隐约约,时隐时现;近处的断桥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但,残雪已不复存在。

白日里柳浪闻莺的莺歌燕舞在夜色中已销声匿迹;但一簇簇、一团团的杨柳在灯光照射下,更显得青翠欲滴。

花港观鱼则是另一种景象,灯火辉煌

,游人如织。

而三潭印月在夜色的掩映下隐约可见,仿佛是默默无言地静静等待游人的到来。

西湖沿岸和湖内的小岛以及苏堤、白堤和断桥的两边都亮起了红绿相间的五彩小灯,一时间,就像无数颗珍珠井然有序地撒落在西子湖内;湖心岛上也是灯火通明,将古香古色的水榭、楼阁照得影影绰绰;随着波纹的移动,水榭、楼阁的倒影拉长拉大,更显

得风姿绰约,给人一种似形非形、似真非真,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感觉。

远处的雷峰塔也是一簇灯火,在万木葱茏中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阵阵轻风吹来,近处的湖水泛起了粼粼水波;在灯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

不远处硕大的荷叶,有的亭亭玉立,在轻风中摇曳;有的静静地漂浮在水面,缓缓地随波晃动。

这就是宋代词人柳永赞叹的“十里荷花”。

我简直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这如诗如画的景色,这种静谧、端庄、如梦如幻的感觉,给人一种梦幻美、朦胧美、含蓄美;使我顿时如坠入仙境一般,飘飘乎如乘夜风,忘乎所以!

沿湖岸边的马路上仍然是车如流水,没有鸣笛,没有喧嚣,只有车轮触地的轻微沙沙声。

人行道上的红男绿女,有的在一起窃窃私语,亲昵无间,有的含情脉脉,两情相悦。

也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有的慢悠悠地走在人行道上,有的安详地端坐在安乐椅上,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口中不断赞叹盛世的到来。

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安详、静怡!

宋代大文人苏轼曾赋诗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西湖就是一个秀丽、端庄的少女,西湖的夜色更像文静、安详、羞涩的淑女!

西湖夜色美,美得游人醉。

17.作者着力抓住夜晚西湖的,表现出西湖的美、美、美。

(2分)

18.体会文章开头的妙处。

(3分)

19.“不远处硕大的荷叶,有的亭亭玉立,在轻风中摇曳;有的静静地漂浮在水面,缓缓地随波晃动。

”这句话中作者是如何将夜晚荷叶描绘得生动形象的?

(2分)

20.“西湖夜色美,美得游人醉。

”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说“游人醉”在哪儿。

(3分)

21.如果要让你为西湖夜景做个宣传,你准备拟写一条怎样的宣传语?

(2分)

(四)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22~26题。

(14分)

谈慎独

曾彦彦

①何谓“慎独”?

《大学》有言: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也有表述: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地提及到一个君子品行——慎独,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②依我看,“正其心”是慎独,“诚其意”是慎独,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就是慎独。

③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如此话语,坚定得无力可撼,这是对生活的彻悟,更是对人生的真诚。

④慎独是一种信念,是许衡: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即使梨子再怎么好吃,也不能吃,因为它不是自己的,虽然这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

⑤慎独是一种哲学。

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因为国治,才终得以平天下。

尧舜者,慎其独也,虽无人在旁,亦恪守礼教,不逾矩,终得以天下仁;桀纣者,凡事依照个人喜恶而定,率天下以暴,终难免亡国。

⑥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⑦然小人反是,品行低下的人,独自一人时常做坏事,见到品行好的人便竭力掩饰,那又有什么用呢?

素养、品行的高低是一种由内及外体现出来的东西,无法表里如一的小人们,平日里散漫惯了,又怎能伪装

成功呢?

倒是更让人觉得虚伪与造作,而毫无益处。

⑧有人说: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何必要在独处时过分克制呢?

可是,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了,又怎能管好别人,怎能有所作为?

⑨所以,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开脱,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⑩做到表里如一,毋自欺也;做到克己复礼,诚意处世;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离慎独的境界,也就不远了,离君子之道,也就不远了,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因为——

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2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慎独”内涵的呢?

(3分)

24.文章开篇引用《大学》和《中庸》中的名言有什么表达作用?

(3分)

25.参照第③段的论证思路,在第④段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2分)

26.选文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4分)

三、作文演练场(50分)

27.请以“说舍弃”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说-yuè)

2.B(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D(应为“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4.B(应是“唐代”。

5.C(A.应是“形式多样,内容活泼”;B.否定错误,去掉“不会”;D.语序错误,应是“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更是向希望起航的港湾”)

6.B

7.

(1)卖炭得钱何所营

(2)浓睡不消残酒(3)江晚正愁余(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1)示例一:

小谜语关联大世界,小谜语里有大人生;示例二:

在猜谜中获得智慧,在智慧中体味快乐;示例三:

感悟谜语魅力,传承中国文化。

(2)历史悠久;题材广泛丰富。

9.示例:

黄梅时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幢幢房屋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

雨水中,池塘边的青草,绿油油的,长得正茂。

水里的青蛙正放开嗓门,快活地唱着歌。

10.示例:

一“敲”一“落”,表现诗人等待客人时间之久,对友人怀念之深,对友人企盼心情之殷切。

11.

(1)用脚踢

(2)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12.

(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1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洁的人。

1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7.灯光梦幻朦胧含蓄

18.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领起下文。

19.作者主要抓住夜晚荷叶的不同情态,突出其

动态之美:

既有亭亭玉立的摇动美,又有漂浮水面的晃动美。

20.“游人醉”,醉在西湖夜晚自然景物之美、灯光之美,醉在夜晚西湖和谐、安详、静怡的氛围。

21.示例:

灯火中的西湖,别有风情!

22.要想有所为,必先做到慎独。

(或:

慎其独也,方能成其大业。

23.慎独是一种气度;慎独是一种信念;慎独是一种哲学。

24.诠释“慎独”的内涵;引入议论的话题——慎独;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5.示例:

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

26.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典型事例鲜明地论证了“慎独是一种哲学”的观点。

27.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试题1新人教版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瓦楞(lèng)断茎(jīng)蓬松(péng)牡蛎(lì)

B.髀间(bēi)愕然(è)瑟缩(sè)枉然(wǎng)

C.阴晦(huì)五行(xíng)嗤笑(chī)阔绰(chuò)

D.栈桥(zhàn)戳破(cuó)煞白(shà)隔膜(mó)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鄙疑撩逗

拮据十拿九稳B.恣睢皱痕褴褛雍容华贵

C.萧索展转障壁置之不理D.一缕打拱摹拜斩钉截铁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8分)

(1)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

(2)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

,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4)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4.下列作者、时代(或国别)、作品及主人公搭配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现代——《故乡》——闰土

B.莫泊桑——德国——《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

C.曹文轩——当代——《孤独之旅》——杜小康

D.黄蓓佳——当代——《心声》——李京京

5.运用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一个句子。

(4分)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剌剌的。

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

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

喜欢的课文吗?

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6.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答题。

(4分)

画家甲:

我昨天参加了画展。

告诉你吧,唯一能看见的,就是您的那幅。

画家乙:

老朋友,多谢了!

别的画家的画怎么样?

画家甲:

我压根就没看着!

那些画前面全是人,挤不进去……

你能说出画家甲的言外之意吗?

画家甲的言外之意是: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的选文,回答问题。

(14分)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

“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

“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

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

“吃了三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

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7.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

怎么解释。

(3分)

8.作者在文中写菲利普夫妇和“我”(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反映了他们的什么性格?

(3分)

9.选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作用是什么?

(4分)

10.“我”(若瑟夫)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住33号那会儿,左邻32号是个老人。

老人一生相当坎坷,多种不幸都降临到他的头上:

年轻时由于战乱几乎失

去了所有的亲人,一条腿也丢在空袭中;“文革”中,妻子经受不了无休止的折磨,最终和他划清界限,离他而去;不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丧生于车祸。

可是在我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矍铄、爽朗而又随和。

我终于不揣冒昧地问:

“您经受了那么多苦难和不幸,可是为什么看不出您有伤怀呢?

老人无言地将我看了很久,然后,将一片树叶举到我的

眼前:

“你瞧,它像什么?

这是一片黄中透绿的叶子。

这时候正是深秋。

我想这也许是白杨树叶,而至于像什么……

“你能说它不像一颗心

吗?

或者说就是一颗心?

这是真的,是肖似心脏的形状。

我的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

老人将树叶更近地向我凑凑。

我清楚地看到,那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天空里的星月一样。

老人收回树叶,放到手掌中,用那厚重而舒缓的声音说:

“它在春风中绽出,阳光中长大。

从冰雪消融到寒冷的秋末,它走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没有凋零。

它之所以享尽天年,完全是因为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热爱。

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人最后把叶子放在了我的书桌上,他说:

“这答案交给你啦,这实在是一部历史,然而更是一部哲学啊。

如今我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这片树叶。

每当我在人生际遇中突遭打击的时候,我总能从它那里吸取足够的冷静和力量,不论在怎样的艰难之中,总能保持一份乐观向上的精神。

(选文有改动)

11.若给短文补加

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乐观向上B.特殊的树叶C.老人

D.老人和树叶E.一片珍贵的树叶F.我和老人

12.文中把“树叶”比作“心”的用意是什么?

(4分)

13.从《故乡》一文中闰土的生活态度入手,结合本文中老人的人生态度,谈一谈你对人生的看法。

(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8题。

(11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⑴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⑵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

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⑶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

“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

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

“明天下午看电影,

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

“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

”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⑷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

丢了东西似的。

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

终于,一辆大货车

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

从眼前过去了.

⑸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

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

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⑹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⑺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

一跳,一跳……

⑻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

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⑼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

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⑽主持人问他:

“为什么非要见她呢?

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⑾他摇了摇头。

⑿主持人又说:

“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⒀他说:

“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

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

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⒁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

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