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30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话说二十四节气.docx

话说二十四节气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

二、节气分类

2.1、反映季节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和季节的转折点。

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2.2、反映气候特征

冷热: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一年中最热、最冷时期来临以及寒暑变化。

降水: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水、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2.3、反映物候现象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

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8个节气里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

于是便有了“24番花信风”之说。

话说二十四节气

CCTV《家园》节目采访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任郑大伟教授

肖薇:

现场在座的各位朋友,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东方月:

大家好,欢迎走进《家园》。

肖薇: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优秀,而聪明智慧的民族,在古代我们就有了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靠着这些聪明、智慧,中华民族不仅养育了自己,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世界人类文明活动的进程。

东方月:

没错,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我想都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我们古代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说像“四大发明”。

其实有一项文明成果可以说是更为重要,而且到今天我国各地的人们仍然在沿用着它,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说到二十四节气,今天咱们也请来了很多的专家,有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的,一会要请他们一一和大家见面,好,现在我先介绍一下身边的这二位嘉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任老师,欢迎您。

肖薇:

您好。

东方月: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主任郑大伟郑主任。

欢迎您。

肖薇:

您好。

肖薇:

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我国先民在和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科学的认识和总结,可以说二十四节气的发现,它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不亚于世界公认的“四大发明”。

因为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着二十四节气的指导。

现在我想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二十四节气里面的“节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东方月:

既然咱们今天说到二十四节气,得先把定义搞清楚,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朋友有谁能够告诉我,什么叫二十四节气,我们都知道哪些节气呢?

观众:

二十四个节气,就是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就是每个月它都有两个节气。

东方月:

我都数不过来了,你怎么知道的那么多,一个都不落地给我们说。

观众:

我们是学农的。

东方月:

其他朋友她说的对不对?

有没有要补充的或者纠正的?

都对?

全对?

那么来请教一下我们的专家,是全对吗?

任振球:

对。

肖薇:

郑教授您是农业方面的专家,您能不能给大家一个比较严格的有关节气的界定。

郑大玮:

好,说到节气,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节令跟气候,但是严格地说,节气并不等同于节令跟气候。

它是把一年划分成为二十四个等份,在古代这二十四个等份(每个月中)前面这个叫“节”,下一个等份叫“中”,又叫做“中气”。

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就简化了,把二十四个等份通通叫做“节气”。

肖薇:

为了让大家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我们还专门拍摄了一段短片,说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长天云涌,日出东方。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

它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是一部反映太阳对地球产生影响的太阳历。

它被列入农历中,成为农历这一古老的阴阳合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日月如梭,时光回溯。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的,在周代,人们已经知道用土圭测量日影的方法,来测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四个节气,《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节气增加到八个,西汉时期,出现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录。

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至今仍在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二十四节气与时光相伴时刻关照着我们,关照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衍。

肖薇:

我们感觉就像在时空隧道里穿梭一样,我们在商量这期节目的时候,像东方还有我们导演说肖薇你怎么那么较真,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看了这个短片之后,我这较真的劲好像又上来了。

任教授,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它偏偏是二十四节气,怎么不是三十六节气,或者是四十八节气呢?

任振球:

二十四节气,是几千年来的一个总结。

过去曾经也划分过,把二十四节气再划分成七十二候,也就是每个节气有十五天,每五天作为一个候,全年一共七十二候。

后来发现也分得太细了,因为我们国家非常辽阔,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地形都差别很大,分得太细不一定好用,最后还是二十四节气比较好用。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样来划分的。

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

在古代大概有几种划分方法:

比如在三千年前左右,一种方法是在天黑不久,黄昏的时候看北斗七星,以斗柄指向来定节气,斗柄指向东就是春分,指向南就是夏至,指向西就是秋分,指向北就是冬至。

另外还有一种划法,也是在黄昏的时候,看天顶中天的时候是什么星座,比如黄昏中天的时候,七天左右中天的星,古书上叫做“大火”,也就是叫“心宿二”,就是夏天到了;另外如果黄昏的时候,看到的星座是昴星,也就是现在天文上的金牛座那个昴星团,就是冬至到了。

第三种划法刚才影片里有,就是用土圭测日影,就是立根杆子看影子的长短,正中午的时候看影子长短,如果影子最短的时候,那就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时候就是冬至。

有这么几个方法。

肖薇:

要是春分和秋分呢?

任振球:

那就是中间平均的阶段。

肖薇:

也就是平常要经过严格的测量。

任振球:

但是这几种古代的划法都比较粗糙,现在的天文学,根据天体的位置,可以精确地计算,因此,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发生的日期,特别是开始交节的时间时刻,都可以严格地计算出来,而且早就可以计算出来。

比如说2000年春分这一天,它的节气日期是3月21日,时刻呢是早晨3:

06,可以计算这么准。

肖薇:

非常准确的。

我想如果要是没有文字记载的话,估计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内容,可能就流失掉了,所以我现在特别想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比较详实的文字记载,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郑教授。

郑大玮:

最早完整的记载,是在西汉的淮南子》这本书上。

肖薇:

《淮南子》它和刘安有关系吗?

郑大玮:

所以,说到《淮南子》,就不能不提到淮南王,淮南王他名字叫刘安,是刘邦的子孙,他这人养了很多宾客,据说养了几千人,宾客谋士里边什么人才都有,其中有的人比较熟悉懂得一些天文知识,懂得一些农业的知识,他就把前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的《天文训》这一节里边完整地记载下来了。

要说刘安本人,他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肖薇:

但是现在我们还得念刘安的好,因为我们现在吃豆腐的时候,都知道刘安他去炼丹的时候没炼成,但他发现了卤水可以点豆腐,二十四节气也和刘安有关,所以我们每天都能念叨他。

郑大玮:

对,刘安这个人虽然是野心家,篡夺王位,最后是被人告发了,最后死了。

但是他养了这么多谋士,笼络了这么些人才,写下《淮南子》这本书,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从这点来看还算做了点好事情。

要更早啊,其实商朝的甲骨文,那时候已经有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等,这些在甲骨文里面就已经有了,估计在夏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四个节气,主要就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肖薇:

“两分两至”。

郑大玮:

这个较早。

到西周的时候,已经有八个节气了,除了“两分两至”以外,还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肖薇:

那是不是说,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它是根据公历定的?

任振球:

对的,我们中国的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历,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反映公历的变化,因为每一个节气,在每年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比如春分这一天,一般都是在3月20日到22日,夏至这一天,一般都是6月21日或者22日,都是基本固定的。

肖薇:

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按地球绕太阳转的时候,在轨道的位置来决定的。

东方月:

二十四节气,是创造于我国的古代先民,最早是在黄河流域一带,仿佛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听得到黄河流域一带传下来的歌谣,那就是《二十四节气歌》,这样吧,我请出一些小朋友给大家来唱一唱这首节气歌。

春雨惊分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分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阳历2月起,按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年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最多不差一两天。

肖薇:

我刚才看了这些小朋友的表演,我自己有这么一个感受,她们唱节气歌的时候,唱得非常的流利。

比方说四季里面春、夏、秋、冬,到底分别是哪几个月,怎么划分的呢?

任振球:

现在,在天文学上一、二、三月叫春天,四、五、六月是夏天。

但是在气象学上,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的角度,是从一年温度的变化来划的,冬季是十二月、一月、二月,因为我国最冷是在一月份,春季是三、四、五月,夏季是六、七、八月,秋季是九、十、十一月,是这样来划的,这种划法比较实用,特别对农业生产比较实用。

咱们国家的春夏秋冬,在全世界是最分明的,是最分明的国家,只有我们国家最分明,比如说,我国一年中最热月份,和最冷月份的月平均温度,比如1月份,哈尔滨它的最冷的一个月,平均温度达到-19°多,可是海南岛的海口是17°多,月平均温度相差二十七八度。

又比如,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开罗,还有美国的东南部地区,他们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的温差,一般只有十五六度。

直到现在国外只有四个节气,没有二十四节气,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只有我们国家才有二十四节气。

肖薇:

之所以会那么看重二十四节气,它和我国的地理条件和温差比较大,和四季比较分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振球:

但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春夏秋冬四季最分明呢?

这个是和我们国家有独特的地理地形,还有海陆分布有密切关系,咱们国家东面有太平洋,南面有印度洋,西面有全球最高的青藏高原,这些条件使得夏季风,可以直接一直到达华北,甚至于东北,所以在夏天的温度,南北温差不是太大,但是到了冬季,我国北面西伯利亚强大的冷空气,不断地侵袭我们国家,甚至一直可以到华南,所以使得冬季的温度往往就比较低。

所以使得我国一年当中的温差就特别大。

肖薇:

所以我感觉作为中国人,我们是比较幸运的,为什么呢?

至少我们能够看到四季的美景,像过去很多文人墨客他们都会用语言用文字去描述,非常形象,但我总感觉不管是语言还是文字,和现实比起来,好像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现在我们可以用画面,来亲身感受一下四季美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我国有着极为明显的四季分隔。

水是吾乡清,月是故乡明。

晓月山花启灵智,春风化雨沁人心。

可能是一处一景,一重天的巨大差异,无不显示浓浓的诗意,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也不同于西方,我们更注重意韵的悠长,春风化雨;夏日绵长、万物竞长;秋风叶落、大道溶金;冬树如墨,又好像是邀人走入传统的水墨画的境界,有人说我国的山川是一地一景一重天,这是祖国山河锦绣最为形象的写照了。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银装素裹,但仍妖娆袭人,在中华大地上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每次都有不同的感悟,获得不同的美感。

肖薇:

二十四节气的侧重和分类,好像也不太一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它有的说的是寒暑往来,还有的说的是降水,那么二十四节气里边,是不是有具体的分类?

郑大玮:

是的,二十四节气,我们把它分了一下,发现它的内容是有所不同的,有这么八个节气,可以说是它的骨干,这八个节气是最初建立的八个,早在西周时基本上就定下来了,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是最早按照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等分出来的。

任振球:

就是反映季节变化的有八个节气。

肖薇:

所以叫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郑大玮:

然后,反映冷暖程度的又有这么几个,小寒、大寒,这是冬天的,夏天的小暑、大暑,还有一个处暑,就是最热的天气要结束了。

另外,反映天气现象的还有七个,比如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白露、寒露、霜降,是跟降水相联系的天气现象。

另外还有几个,是直接反映物候变化的,比如说惊蜇,土壤里面的昆虫开始活动了。

肖薇:

它属于物候现象,其实说白了,就是自然界一些动植物的一些表现,我倒是觉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倒容易一些,刚才任教授说了要判断二十四节气,要看一看天文,比如星座,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那有没有根据自然界的一些变化,很自然的变化,来判断节气变化的一个方法呢?

郑大玮:

几乎所有动物植物,它对季节变化都有反映,现在实际上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各种农谚里边,都包含了大量的物候现象。

东方月:

气候即将变化了,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些征兆,有那么一些预报一些信息,比方说刚才教授说的,枣树发芽了就该种棉花了。

另外,还有个“三九四九冰上走”,这个是北方人说的。

我想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也都是从五湖四海来的,有没有人能说一说,在你们家乡有一些什么样的物候现象的说法。

观众:

记得小时候学过一首诗,就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就说明我们江南那一带,清明以后雨量就增多了。

观众:

我知道惊蜇这个节气,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春雷开始响了,万物开始生长,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时候冬眠的虫子开始活动了。

还有小满这个节气,黄河流域的小麦开始灌浆了。

肖薇:

其实在自然界里,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飞禽走兽,它们的活动都有是规律可循的。

今天在座的有学农科的大学生,我看过他们的教材,还真是有专门的篇章来介绍花信风的,其实说的就是一些花开的信息。

花信风一共有24番,它不像二十四节气来的那么直白,非常的有趣,非常的浪漫。

花木管时令,岁岁换新容。

我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用“欣欣然张开了眼”,这样的词句来描绘第一缕春风光临大地时的情景,其实不仅文人名士对春天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愫,普通百姓对春天的到来,有着更为独特的理解。

清代康熙年间的典籍《广群芳谱》中有关二十四番花信风的记载,就是最为有力的左证,它将每年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二十四种植物的花开顺序,一一记载了下来。

书中写到:

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四候瑞香,五候兰花,一直到二十四候的栋花,依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花竞放、万芳迎春的景象。

它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盼春、迎春、写春、话春的情愫。

其实,大自然中不仅有百花报春,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山川各异,一年中每一时节都有花开叶落,新绿染枝的物候发生。

春花秋月无尽期,年年东风不更时。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成因。

东方月:

我们从画面上,能够感觉得到我国是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同一季节展现的景象也是绝不相同的,那么之所以今天我们还传唱着很多诗词歌赋,都是跟季节气候有关系,跟古代文人墨客的记载,还有他们的描述,是绝对分不开的。

我身边坐的这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刘铁梁刘教授。

您研究了不少古诗词,像我们刚才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就是表现物候的一首最著名的诗词了。

其他还有一些什么呢?

刘铁梁:

是这样的,我先说明我是研究民俗的,不过对古诗词稍微了解一点,因为它确实又给我们传达了很多古代民俗的信息,在文人之前,倒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就很关心二十四节气,在越早的时候,人们对天文的关心决不亚于我们今天对天文的关心。

《诗经》里边有大量的诗句,全是关于二十四节气天象变化的,所以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叫顾炎武,他就感叹到,他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像《诗经》里边的句子,他举例说: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来的文人也经常关心四时美景的变化,陆游他注意到南方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很不同,他说:

“蜀中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

”北方的树叶到了秋天就会摇落,但是南方一冬都不会有这样的现象。

再有,像宋代的范成大,他就注意到农民在阴雨连绵的芒种时节怎么样辛辛苦苦的耕作,他歌咏到:

“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

”像这样的古代文人的诗句,我觉得都给我们留下了古代在四时人们出行、劳作和开展各种活动,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的材料。

所以,我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肖薇: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即使是在同一个节气里,大家的生活真的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彩的民风。

寒食春过半,花浓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大国,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因气候、地理和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景象。

我国的民俗文化,在整体保持中华特色的同时,各地各民族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有关的国际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度,中国传统民俗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每一节气因地区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从傣家新年的泼水,到黄河流域的清明禁火,从古代的帝王之家的迎春大典,到每一地每一族不同风俗的婚丧嫁娶,无不浸透着古朴的民风。

在我国总结民俗活动的谚语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等,都是非常恰当的总结。

中国民俗文化,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祝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东方月:

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虽然说各地的习俗是千差万别,但人们普遍重视的好像就那么几个节气,像立春、立夏、冬至、清明等。

立春时,我记得古代的皇家有迎春大典。

刘铁梁:

是,二十四节气里边有少数的成为了,我们全民族的节日,它被纳入到我们这个民族一年周而复始的节日系列当中,大家知道有许多的节日,不是按二十四节气来定节日日期的,二十四节气里边最有名的节日,我个人的看法,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清明,此外相对熟悉的还有立春、冬至这样的节令,我们会有一些民俗活动。

立春的时候,古代官方带头的要举行一个祭春的典礼,它的主要的活动内容,我们百姓叫“鞭春牛”,早期的时候可能是用泥土做成一个牛的样子,也就是一个泥偶,然后用鞭子来抽打它,然后劝告全天下的百姓,都要注意时令开始春耕了。

后来大概是在宋代的时候,这个春牛从文件上看它可能已经变成真牛了,但是鞭春牛的活动还是有。

还有习俗叫做“剪春花”,贴在窗户上表示迎春,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夏至的时候,一般在民间比较注意特别是妇女开始互相馈赠一些小礼物,比方说扇子,还有香囊。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或者“过小年”的说法,凡是在过年的时候做的事情,冬至都可以小型地做一下。

在台湾人们会蒸九层高的年糕,用以来表示祭祖,不忘祖先,不忘故土。

东方月:

民以食为天,所以在民间,有节气跟我们时刻相关的,也就常常体现在这种方面,所以老百姓也编了很多的民间谚语。

我是不是先请现场的观众朋友给我们说几个民间的谚语。

观众:

“春分,春分,麦苗起身”。

还有“清明前后整秧田”。

还有“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

观众:

我们那里,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耕作有很多说法,比如说,立夏,就有个说法: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就说立夏这天如果不下雨,这年的收成就没了。

东方月:

我还知道一个谚语叫: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就是如果过小寒时还不忙着往家里囤东西的话,大寒的时候过年就不好过了。

这些听上去那么朴实,但其实个中都是道理。

肖薇:

民谚听起来非常有趣,但是我仔细地琢磨了一下,民谚它说的都是节气和农事的关系,大多是这样来描述的。

我去苏州出差的时候,在茶馆里面喝茶和别人聊天,我就欣赏到一首弹词,结果在场的人都拍案叫绝,为什么呢?

因为这首弹词非常的绝,它把二十四节气和戏名给结合起来了,而且还揉进了很多物候现象,可以说是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在今天我们也把这个节气歌,用弹词表演的这首节气歌,也想让大家欣赏一下,但是不是弹词了,我们请到的是北京曲艺团的曲艺演员,他们是用北京琴书的形式创作的同一部作品,现在一起来欣赏一下。

这个段子可老,这个段子老到什么程度了,比我姥姥的姥姥岁数还大,这个段子好在哪儿呢?

它把二十四个节气和我们古代的戏剧联合在一起了。

大家也很辛苦了,我就卖卖力气给大家唱这段《二十四节气与戏剧》。

(唱:

)表的是《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蜇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的本是《风筝误》,谷雨时在《西厢》好养蚕,《牡丹亭》立夏花零乱,《小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耕夏至田,《白罗衫》在小暑最得体,《望江亭》大暑时对风而眼,立秋后向日的葵花放,处暑时在《西楼》又听晚蝉,你看那《翡翠园》中白零露,秋分《折桂》月华天……立冬时畅饮在《麒麟阁》,《绣襦》时小雪正好咏诗篇,《幽阁》大雪红炉暖,冬至一到这《琵琶(记)》就懒得去弹,小寒高卧做个《邯郸梦》,一捧《雪飘空》又交大寒。

肖薇:

真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谚语,“惊蜇不耙地就像蒸馍走了气”,我理解就是蒸馒头如果要是走了气,这馒头可能就是夹生的,如果是种地的话,估计粮食得减产。

还有一句话叫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也就是说农事活动,真的是到了什么样的节气,应该干什么样的活,是刻不容缓的,怎么会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呢?

郑大玮:

农业的确和节气密不可分,贻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轻则减产,重则甚至绝收,这是由于,我们中国季节特别的分明,所以我们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要掌握农时。

肖薇:

您能不能举个例子呢?

郑大玮:

比如刚才说的惊蜇,“惊蜇一犁土,春分地如筛”,为什么惊蜇一定要耙地呢?

惊蜇土壤开始解冻,土壤中这点水分,如果这个时候不耙地,不保住墒,“春分地如筛”,水分一部分就下渗,一部分就蒸发。

肖薇:

非常宝贵。

郑大玮:

世界上只有中国的阴阳历,就是既有阴历按月亮,来命名是几月几月,而且很容易判断是几日,同时又有二十四节气,两个结合起来,这样指导生产就非常科学、准确。

任振球:

农历在天文学上,严格地讲是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潮力的影响的周期变化,那么根据我们的研究,以月亮为主的引潮力共振,几乎是所有的特大自然灾害的促发条件,内部条件满足以后,某一种灾害,比如说生成暴雨的条件满足了,天气就要下暴雨,碰到月亮的引潮力共振一促发,它马上变成大暴雨,特大暴雨。

而且和地震还有很大关系,所以说咱们中国的农历,非常完整,既反映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就是热力作用,又反映了月亮为主的那些天体,对地球的引潮力的作用,所以非常完整。

这在国际上也是咱们国有的,别的国家没有。

肖薇:

刚才我们说了一句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现在还有另外一句俗语,十里不同景,百里不同天。

就拿立夏来举例,立夏的时候从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那个地区真正进入夏季了,但是同一个时期,东北和西北刚刚进入春天,所以我想,咱们国家的气候条件,是非常非常复杂的。

郑大玮:

各地大不相同,比如霜降节,它是按照黄河流域来定的,所以是在10月23、24日,就从到华北北部,就说北京吧,北京真正下霜在这之前,通常是在10月中旬靠后一点,比霜降节早了,就拿北京来说,一过了八达岭,燕山以北更早。

就说延庆,过了八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