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316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docx

完整版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内容

影响

经济

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政治

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思想

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

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2.民族矛盾激化:

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

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史论要旨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2.孝文帝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知识图示

主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史料一 ①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②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史料二 ③《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

[史料解读]

①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②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③体现了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问题思考]

(1)史料一中第一段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史料一中第二段史料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

提示 问题:

民族矛盾尖锐。

影响:

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

结果: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2)史料二所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针对史料一反映的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提示 说明:

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对汉族的儒家、道家思想非常了解,造就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措施:

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要性:

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北魏面临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①阶级矛盾:

由于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的混乱导致国家、豪强地主、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

②民族矛盾: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2)可能性

①客观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拓跋珪学习汉族先进制度,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逐渐转向农业经济,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同时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②主观条件

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积极推动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具有推行汉族封建国家统治经验的强烈愿望。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战争时,鲜卑贵族驱使汉人为其打头阵的状况,这反映了当时鲜卑族和他统治下的各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 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中原和代北的不同特点,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

天兴元年正月,他重申维持旧燕旧土的租赋制度。

在平城及其周围设置八部帅,其职责是对分土定居的氏族成员“劝课农桑,量校收入,以为殿最”。

同年,拓跋珪从中原地区迁徙大量被征服的人口到京城,“诏给内徙新民耕田,计口授田”。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国家按比例对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国人和徙民考课,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道武帝拓跋珪改革的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拓跋珪改革的意义。

答案 

(1)改革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给内徙新民耕地,根据人口授予土地。

(2)意义:

在代北地区初步建立起封建生产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的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

(1)问“改革的措施”依据材料中“拓跋珪规定了相应的租税赋役制度”“劝课农桑,量校收入”“诏给内徙新民耕田,计口授田”等信息分析作答;第

(2)问“意义”结合“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在代北地区有了发展”“为北魏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的改变、政权的巩固、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进程等方面综合分析作答。

课时训练

[基础达标]

1.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

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

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魏

答案 D

解析 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三项错误;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故D项正确。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

答案 B

解析 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故选B。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  )

A.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D.缓和了阶级矛盾

答案 C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

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

答案 C

解析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

C.改革了鲜卑族传统教育方式

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

答案 B

解析 本题提供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6.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  )

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 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 ③社会矛盾尖锐 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这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结果,这就要求当局进行必要的改革,故③④说法正确;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迎合了历史发展潮流,①说法错误;②不能由材料得出。

[能力提升]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

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含着哪几种社会矛盾?

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答案 

(1)矛盾: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作用:

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2)原因: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危机严重。

根本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北魏统治。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问要从材料一、二,尤其是人民起义所折射出来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激化来分析改革的原因,由此可以判断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