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1336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方法概论》分章练习题59章配答案文档格式.docx

P147

(A)教师(B)教学大纲(C)学生和教学环境(D)学生和教师

2、学生学习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D)。

P149

(A)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B)学习策略(C)学习动机、学习态度(D)以上都是

3、教学系统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B)。

P150

(A)教师(B)教学内容(C)教学手段(D)教学环境

4、学校物理环境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C)。

P151

(A)时空环境(B)自然环境(C)设施环境(D)以上都是

5、班级规模要适宜,据我国有关规定,在容量上每班学生为(C)。

P154

(A)30-35人(B)45-50人(C)50-54人(D)55-60人

6、(D)是班级所有成员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

P156

(A)班级气氛(B)班规(C)班级环境(D)班风

7、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是(D)。

(A)师生的行为准则(B)教师的领导风格(C)师生的价值观(D)以上都是

8、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A)。

P158

(A)主导作用(B)中心作用(C)决定作用(D)重要作用

9、教学相长的意思是(D)。

P161

(A)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B)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提高的过程

(C)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提高的过程(D)《学记》中提出,意思是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

10、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二层级的主成分以(B)为主要标志。

P162

(A)记忆因素(B)理解因素(C)判断因素(D)应用因素

11、有目的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介入,这样的教学是(C)。

P164

(A)解释性理解水平教学(B)记忆水平教学(C)探究性理解水平教学(D)开放性转换教学

12、(C)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P165

(A)教学方法(B)教学策略(C)教学模式(D)教学评价

13、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B)。

(A)理论体系(B)策略体系(C)中介体系(D)实践体系

14、下列教学模式中不属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是(B)。

P169

(A)先行组织者模式(B)社会探究模式(C)探究训练模式(D)概念获得模式

15、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A)。

P172

(A)奥苏伯尔意义言语学习理论(B)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C)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D)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16、角色扮演模式是基于谁的实验以及主张提出来的(B)。

P175

(A)塔巴(B)F.谢夫特和G.谢夫特(C)萨奇曼(D)马夏拉斯和考克斯

17、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是(D)。

P178

(A)探究训练模式(B)社会探究模式(C)角色扮演模式(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8、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是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模式。

其中程序教学模式最为典型,如(A)提出的直线式经典教学程序,其流程为“解释——问题——解答——确认”。

P180

(A)斯金纳(B)克劳福德(C)凯(D)萨其曼

19、凯程序属于哪一种教学模式(D)。

P181

(A)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B)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教学模式

(C)着眼于人格发展的教学模式(D)着眼于行为控制的教学模式

三、多选题

1、教学科学与教学艺术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BC)。

P146-147

(A)对象不同(B)范畴不同、方法不同(C)侧重点不同、来源不同(D)内容不同、形式不同

2、构成教学的动态要素包括(ABD)。

(A)教师(B)学生(C)教学环境(D)心理环境

3、在下列教师必备的各项素养中,对教学成效有显著影响的是(ABCD)。

P148-149

(A)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与水平(B)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

(C)教师的一般能力(D)教师的特殊能力

4、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教学原理的是(ACD)。

P157

(A)教学相长(B)温故知新(C)师生互动(D)合作教学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ABCD)。

(A)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B)启发培养学生的智能

(C)对学生的影响作用(D)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6、学生是发展性主体,是指(ABD)。

P159-160

(A)学生是教学的对象(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教师控制的对象(D)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7、下列关于“教学相长”的理解正确的有(BCD)。

A、《论语》中对“教学相长”的说法讲的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B、教师不是全知,教师常常也应和学生一起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进修、学习

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的过程

D、学生的学习依靠教师引导,但作为学习主体,也要靠自己,从“学会”到“会学”

8、解释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包括(AB)。

(A)说明性理解(B)封闭性转换(C)探究性理解(D)开放性转换

9、探究性理解水平的教学目标有(CD)。

(A)记忆和模仿(B)说明性理解(C)开放性转换(D)探究性理解

10、教学模式的功能有(ABC)。

P168

(A)构造功能(B)启发功能(C)推断功能(D)综合功能

11、教学模式是(BD)。

(A)教学方法(B)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C)教学策略(D)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的桥梁

12、程序教学模式有多种变式,它们是(BCD)。

(A)曲线式程序(B)直线式程序(C)凯程序(D)衍枝式程序

第六章课堂交往

一、判断题

1、课堂交往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

()P183

2、课堂当中师生、生生之间多维度的交往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P185

3、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是一个基于教师批评学生的频率分析的模型。

()P189

4、研究者在运用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时,把教师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组,即思考问题、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

5、基于学生等待回答教师问题的时间分析的是布卢斐—古德的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P191

6、人种志研究不太强调一系列的具体程序,它是各种研究方法整合的过程。

()P193

7、社会人际关系图解是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

()P196

8、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

()P199

9、教师对学生寄予高的期望,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

()P206

10、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布卢斐和古德曾将教师的低期望导致学生成就失败的恶性循环称为“失败循环”。

()P207

11、要想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就应对其寄予高期望。

()P209

12、积极的教师期望就是对所有学生都抱有同样的高期望。

13、对于来自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学生更易接受的是语言信息。

()P211

14、一般说来,在同等智力的学生中,内控型学生的成绩会优于外控型学生。

()P212

15、记忆性问题是低级认知问题,提记忆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P216

16、一般说来,教师的即时反馈与学生的学业成就高度相关。

()P217

17、延长提问等待时间的教学技巧是教师应该掌握的,但它一般不适用于记忆性问题的提问。

18、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必须一味采取同情的态度,这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提高学生的“预期”水平。

()

19、在教学中,只要是表扬就是有效的。

()P219

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B)。

P183

(A)班级管理(B)师生互动(C)课堂教学(D)师生情感沟通

2、清晰、成功的教学,还必须以特定的概念或术语来实现师生对具体内容的共同理解,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认知交往地理解。

这种交往是(C)的过程。

P184

(A)认知、情感沟通(B)信息交流(C)符号交流(D)多维度

3、基于教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时间的课堂交往研究模型是(C)。

P191

(A)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B)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模型

(C)罗的提问策略分析模型(D)人种志交往模型分析

4、(C)依赖于对所研究现象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来对自然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的描述。

P192

(A)互动分析模型(B)互动观察系统(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5、关于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强调研究者以参与性观察者的身份,努力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概括与解释教育情境

(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C)在自然状态下对教育现象采用“故事叙述”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描述

(D)研究结论客观,适合所有的教学

6、(B)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P200

(A)兴趣(B)注意(C)动机(D)意志

7、影响课堂交往的因素诸多,以下影响因素中是课堂交往的先导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起点是(D)。

P201

(A)学习内驱力(B)学习热情(C)学习动机(D)学习兴趣

8、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是(B)。

P206

(A)年龄(B)情感(C)教学策略(D)教学风格

9、如果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之于运气不好,这种控制观称为(B)。

P212

(A)内控(B)外控(C)物控(D)自控

10、布卢斐研究了作为学生学习正强化的教师的表扬行为,对表扬进行了分析,以下所提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B)。

P218

(A)表扬是教师对正确的回答的积极反馈

(B)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私下的表扬也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表扬表达出教师积极的情感(惊奇,欣喜,兴奋)

(D)不真诚的表扬是无效表扬甚至是有害表扬

11、(C)是课堂交往中最主要的媒体,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纽带。

P220

(A)多媒体计算机(B)文字(C)语言(D)眼神

1、在课堂交往中,存在着(CD)信息交流和互动。

(A)言语信息(B)体态信息(C)知识信息D、心理信息

2、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包括(AC)。

(A)交往是信息交流的过程(B)交往是单维度的

(C)交往是符号交流的过程(D)交往是策略形成的过程

3、根据交往类型的分类及理论基础的不同,可把传统课堂交往研究分为(ABD)。

4、以下关于人种志研究,正确的说法是(ABD)。

P192-193

(A)强调研究者亲自经历教育现象(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研究

(C)所得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D)不太强调一系列具体程序

5、影响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因素有(ABCD)。

P199-205

(A)学生的年龄特征(B)学生的兴趣与动机(C)教学节奏(D)教室环境

6、对课堂交往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心理因素有(ABCD)。

P200-203

(A)认知障碍(B)注意的分配(C)兴趣与动机(D)交往技能障碍

7、下列属于影响课堂交往的环境因素有(AC)。

P204

(A)教室的物理环境(B)教学节奏问题(C)时间因素(D)认知障碍

8、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里的策略主要有(ABCD)。

P206-212

(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

(C)加强非言语交流(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自信

9、内控型学生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以下属于内控型学生的话语是(BD)。

(A)“考卷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是我自己粗心,所以会做错。

(C)“我说过我不行。

”(D)“这一个月来,我的努力没有自费!

10、课堂提问的作用是(ABCD)。

P215

(A)调整教学计划、步骤和策略(B)诊断学生的学习(C)提供教学反馈(D)改进教学目标

1、课程定义因研究者或实践者在其课程思考和工作中对概念的使用而有所不同,因此,没有超出特定的研究、论文、看法或值得讨论的政策文件等背景之外的特殊地给课程下定义的方式。

()P226

2、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这一定义容易忽略非预期的学习结果。

()P227

4、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课程观极大地体现了对隐性课程的关注。

6、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很难实行。

此外,即便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定义也过于宽泛,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致对课程的研究无从入手。

()P228

7、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者获得知识。

()P232

8、20世纪末叶,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

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R.Weade)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教学课程”。

9、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即活动”的课程本质的体现。

10、课程是文化的传递,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

()P234

11、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它的本体功能就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P233

12、如果课程培养人的本体功能落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遭遇失败,那么对于政治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只能是消极的。

13、“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了目的、目标、学习活动对课程组织的作用。

()P235

14、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经常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的产物。

因为强调个别发展,课程的组织形式自然就强调要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

()P237

15、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典型的例证就是“活动—经验”设计。

16、“活动—经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在目标确立、活动实施等方面的合作计划。

()P238

17、问题解决中心设计与学习者中心设计一样,同样根植于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信条。

二者的区别在于,问题解决中心的设计不大具有个人主义的观点,而更多的是强调集体。

问题解决中心设计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

这种课程设计的例证是生活领域设计和核心设计。

18、分科课程,通常又称为科目课程,有不少人把它称为学科课程。

()P240

19、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通过组织学生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20、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

21、某校物理教师和他校物理教师合作编制了一套高中物理兴趣小组的课程,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

()P244

22、校本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而言的,是指本校编制的课程。

23、研究型课程是由学校利用社区或学校资源而自主开发的课程。

24、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展科学研究。

25、课程改编是指教师对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修正以适应不同的学生。

()P246

26、课程决策可以由社会、学校、家长参与课程的制订。

()P248

27、从广义范围讲,学校课程决策是一组关于整个学校课程和有关内容的编制过程。

28、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的风气和校长在课程变革中的角色。

()P250

29、课程评价是对课程价值的判断,是对教育过程的计划与组织的决策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

()P253

30、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决策),以及对学生成绩(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

31、科学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量的分析,而人文主义课程评价者注重定性的分析。

()P254

32、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评价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收集的材料是定性的,采用对实际情形的文字描述。

33、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P255

34、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评价的重点是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P257

1、(B)是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等而存在的,它反映学校教育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P224

(A)教学(B)课程(C)评价(D)学校规划

2、我国周代以什么为课程(A)。

(A)《六艺》(B)《春秋》(C)《中庸》(D)《论语》

3、我国汉代的学校课程是(B)。

(A)中庸、大学、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易

(C)书、数、礼、乐、射、御(D)祭礼、军事、乐舞、文字

4、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育的课程是(D)。

P225

(A)尚武、崇文(B)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C)古典语文、自然科学(D)文法、修辞学、辨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理论

5、有观点认为,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将课程视为(A)。

P226

(A)课程即教学科目(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D)课程即学习经验

6、一些学者认为,课程不应该指向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C)。

P227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D)课程即社会改造

7、在一些人看来,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实际上都是(而且也应该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课程应该反映各种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A)。

P228

(A)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学习经验(D)课程即社会改造

8、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这种思想导致了(C)观点的产生。

P233

(A)课程是知识(B)课程是经验(C)课程是活动(D)课程是文化

9、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

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D)。

(A)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B)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C)课程即社会改造(D)课程即学习经验

10、“活动—经验”设计属于哪种课程设计模式(A)。

P237

(A)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B)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D)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模式

11、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课程论的繁荣,课程设计模式也日益发展起来。

生活领域设计始于20年代末期,它是一种(A),围绕生活领域重新组织传统的题材。

P239

(A)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C)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D)大范围设计

12、从课程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以下那种课程的历史最为久远(A)。

P240

(A)分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

13、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从而定“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学生,这可以被看作是(D)课程的雏形。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4、杜威常被认为是(C)的发展历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A)学科课程(B)科目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5、需要所有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是(A)。

P241

(A)核心课程(B)外围课程(C)校本课程(D)显性课程

16、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属于(B)。

P242

(A)学科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

17、将课程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标准是(D)。

P244

(A)教学形式(B)课程的组织形式(C)开发课程的主体(D)课程的功能

18、一项课程改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D)。

P253

(A)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B)学区的特征和学校特征

(C)外部环境的特征(D)以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19、家长(B)参与教育过程最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

P248

(A)作为委托人(B)作为生产者(C)作为消费者(D)作为管理者

20、评价者只关注课程计划设计本身的优劣,这种评价叫作(D)。

P254

(A)结果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内部评价

21、根据不同的取向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评价标准,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是(A),它的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P255

(A)形成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内部评价(D)结果评价

22、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D)为中心而展开的。

P256

(A)内容(B)过程(C)实施(D)目标

23、(A)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

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