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1422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docx

川教版历史八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向、任务及其主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的时间、性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标志。

理解第一

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正

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二、能力与方法

1.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过程,培养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一五”计划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苏联的帮助,但决定性的因素在于中国人民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难点

“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教材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时期。

经过建国初期三年时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人民政权巩固,为我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本课即是讲述从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情况。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本目讲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以及依据总路线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期。

新中国成

立时并没有对过渡时期规定具体时间,而是以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任务的完成,作为过渡时期结束的标志。

1952年,毛泽东曾预计要用15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我们只用了7年,即我国的过渡时期从1949年开始,至1956年结束。

其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一方面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前者讲的是要发展生产力,后者讲的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因而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正如教材所言“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是照耀全国人民前进的灯塔。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实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采取的有效措施,至今我国仍在实施“五年计划”。

教材明确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概念:

从1953年起,到1957年止。

它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的,是实施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第—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主要任务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

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

这一规定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如毛泽东所言,当时我国“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当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并不是说孤立地发展重工业,放弃农业、轻工业等。

国民经济各部门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必须各部门兼顾,平衡发展。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影响

教材首先指出,“一五”计划能超额完成,是我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奋斗的结果,并举革新能手王崇伦为例,以加深学生印象。

对“一五”计划完成情况,教材分别从工业、农业及交通运输(小字内容)等方面加以说明。

1957年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其中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最快;农业总产值增长25%;交通运输业方面,按计划完成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的建设,沟通了西藏同青海、四川、新疆各地的联系。

新建了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并提前通了车。

最后教材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最重大的影响在于,“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

到会代表1211人。

会议最主要任务便是制定宪法。

2.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宪法的制定。

教材小字部分较详细地介绍了《宪法草案》的形成过程,用以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

教材概述了宪法的性质: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主要内容:

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宪法的特点:

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民主原则和民族平等原则,根本区别于中国过去反动阶级制定的宪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定的宪法。

宪法的意义:

它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它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

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则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在此过程中,为减少改造阻力,国家对民族资本家的生产资料采取赎买的政策,逐步收归国有。

2.三大改造的完成及其意义

教材指出,到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

三大改造完成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建议

一、本课第一目是“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可以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

由此导入新课。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目。

需要讲明三个问题。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首先明确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其次指出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首先向学生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一五”计划的任务总结“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发展重工业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教材的小字部分对这一问题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补充,可组织学生阅读。

同时教师指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密切联系、互相制约的,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及其影响。

讲述时可按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字部分及教材图画,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几个方面讲。

应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教材中介绍了“一五”期间的劳动模范王崇伦,教师可向学生较详细地介绍其事迹,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向学生指出: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于“宪法的性质”,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对宪法草案的起草、讨论与修改情况及宪法的内容、特点作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性、宪法性质的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

讲述这一内容时,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使学生通过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规定,自然地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三大改造”一目。

首先向学生明确指出改造的实质:

三大改造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对农业的改造,教师可以如下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为此,土地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及时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教师在讲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指出:

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党引导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建立手工业合作社,把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到1956年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关于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教师指出: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98%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根据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

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教师可在讲课结束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出三大改造的意义。

最后强调: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辅栏释义

“说说”(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记记”(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间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

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时间是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是: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说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结果):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结果是: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以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想想”(《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说明宪法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能够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各族入民的利益。

“说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的意义):

①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大法;②它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③宪法反映了

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记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是:

①对农业的改造;②对手工业的改造;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议议”(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三大改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插图说明

一、第二学习主题题图

在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热潮中,首都北京等百余个大中城市率先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和私营工商企业公私合营。

图为武汉市各界15万群众冒雪举行盛大集

会和游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

二、挂上公私合营牌子的上海一家商店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8%的私营工商业实现了公私合营。

图为人民群众欢庆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挂上“公私合营”牌子时的情景。

三、陈云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作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陈云(1905--1995),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经济管理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

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

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主持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

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图为陈云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时的情景。

四、苏联专家同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工程设计图纸

共和国建立之初,苏联政府给予中国巨大的经济援助。

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的骨干,涉及军事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加工、能源工业等。

“156项工程”建成投产,填补了中国工业的许多空白,改善了中国工业部门的结构,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图为苏联专家耶·约·多莫拉斯基(左起第三人)正和黑色冶金设计员技术人员审核某钢铁公司的工程设计图纸。

五、革新能手王崇伦在介绍他的“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1927--),辽宁鞍山人。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鞍钢机械总厂青年刨工。

1953年创造出“万能工具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他先后改进八种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一年完成四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他曾任鞍山钢铁公司车间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和书记处书记、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

图中右一着浅色衣服者为王崇伦。

六、穿越蜀道天险的宝成铁路

宝成铁路由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全长668千米。

全线共有隧道280座,大、小桥梁900座,大部穿行秦岭、大巴山、剑门山等地,横跨嘉陵江和涪江。

由于线路险峻,隧道、桥涵密集,工程艰巨,解放前曾多次勘测,都因工程浩大未能动工。

这条铁路从1952年7月1日开始修建,经过筑路大军4年的奋战,1956年7月12日全线完工接轨,1958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

它贯穿陕、甘、川3省19个市、县,使四川有了同全国铁路网联结起来的铁路干线,从此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七、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钢都鞍山诞生

鞍山钢铁公司是我国最大的黑色冶金工业基地,1950年苏联政府开始派出专家帮助进行设计,从1952年起大规模施工。

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

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图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出炉时的情景。

八、刘少奇作宪法草案的修改报告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会议经过热烈讨论,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会议选举刘少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图为刘少奇作报告时的情景。

九、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著名演员郭兰英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著名演员郭兰英为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十、欢呼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9月20日正式公布。

图为首都人民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模型参加1954年的国庆游行。

十一、重庆群众庆祝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1956年1月17日,重庆8万多职工、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家属举行大会,庆祝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十二、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

解放牌汽

车系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于1956年制造。

解放牌汽车的生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

图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的情景。

活动导引

这是一次访问活动,可由学生在课外进行(可个人进行,也可分组进行),关键是要确定访问的对象。

最好是请当年经历过三大改造的老人讲述。

测评答案

1.D2.B

教学资料

一、过渡时期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过渡时期”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

他指出:

“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里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也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他说:

“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的基础。

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1页。

)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其中虽然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建国以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新民主主义就其整个情况而言,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65页)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

此外。

承认这一阶段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

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有五种经济成分存在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经历一个历史形成过程。

它的根本思想,早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已经初步提出。

1950年9月以后,毛泽东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

1953年6月,他在中央统战部李维汉给中央的《关于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若干问题》(未定稿)的报告的批语中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随后,毛泽东在审批一些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报告时,对总路线内容的表述作了一些修改。

这年12月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如下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这个经毛泽东两次修改并由中央转发的《宣传提纲》,对“相当长的时期”作了说明:

大约是3个五年计划15年的时间,加上经济恢复时期的3年,共18年。

1954年2月10日,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进了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中。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一1957),是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对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试编,1952年8月编制出计划的草案轮廓。

同年12月中央发出指示,要求中央各经济和文教等部门编出1953年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纲要。

1953年6月,国家计委根据中央指示,并参考苏联国家计委的意见,对已编出的五年计划修改了一次。

1954年4月,中央成立了编制五年计划纲要的工作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了全面的编制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

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地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计划规定:

以发展重工业为主,5年内将建立许多我国历史上没有过的、规模巨大的钢铁、汽车、飞机、拖拉机、新式机床、重型机器、发电和矿山设备等工矿企业。

计划还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文教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66.4亿元。

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农业和副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3%;私营工业的产值将有一半转变为公私合营,三分之一左右农户参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5年内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三分之一,并采取若干措施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四、我国制造的喷气式飞机

20世纪40年代初世界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问世,到50年代中期,仅仅十多个年头,中国就跻身世界少数能制造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

歼5型飞机是中国制造成功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1954年10月,国家决定由中国沈飞工业公司(当时称112厂)试制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定名“五六”式飞机。

歼5从1956年9月投入小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包括用苏制零件装配的13架)。

歼5飞机的研制成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

1956年7月19日,古城沈阳一架银白色歼击机滑跑了很短的距离,昂首直插蓝天。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我国试制成功新的喷气式飞机”。

1956年,共和国迎来了第八次国庆大典。

4架银白色的喷气式歼击机列着横队飞过天安门上空。

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对外国友人说:

“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五、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

1953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lO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

从此,“一汽”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六、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汉阳龟山与武昌蛇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1955年9月正式开工修建,1957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15日通车。

国家投资1.37亿元。

大桥全长1670.4米,其中正桥长1155.5米,有2台、8墩、9孔。

上层为公路桥,路面宽18米,可同时并行6辆汽车。

下层为双线铁路桥。

铁路、公路两侧各有2.25米的人行道。

桥下到最高水位的距离为18米,可通行大型轮船。

桥头建筑高35米。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使京广铁路南段与北段连成一线。

七、康藏公路

康藏公路起自四川雅安,经康定、甘孜、昌都,终于西藏拉萨,全长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

公路沿途经过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12条湍急河流,地质、地形复杂,工程艰巨,举世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