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171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原施工安全措施Word下载.docx

血液、血细胞和生化、肝肾功能、胸部X线、心电图、肺功能、B超等检查。

(五)禁忌或暂缓进驻高原指征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涉及到机体各个系统,对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系统影响更甚,一些系统相应生理功能不良或罹患疾病者不宜到高原从事作业,根据身体健康状况可分为禁忌或暂缓到高原者两大类。

1、患有以下疾病禁忌到高原

(1)呼吸系统:

慢性小气道阻塞性病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及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障碍。

(2)循环系统:

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率失常或静息心率在90次/分以上,高血压(≥140/90毫米汞柱)和曾在高原发生过高原肺水肿、高山昏迷、高原心脏病和症状明显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3)血液系统: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血液系统疾病。

(4)神经系统:

严重神经衰弱和睡眠障碍、癔病、癫痫及对高原高度恐惧。

(5)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病活动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脏疾病。

(6)泌尿系统:

严重肾脏疾病及肾功能不全。

(7)内分泌系统:

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疾病及其功能紊乱。

2、有以下情况暂缓进驻高原

(1)患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未治愈者。

(2)阵发性心动过速,安静时心率仍在90次/分以上者。

(3)情绪低落、高度紧张、恐惧心理未得很好调整者。

三、进驻高原途中的要求

进驻高原的途中已是赴高原的第一步,为了能顺利地、更好更快地适应高原,有利于在高原工作,途中防护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要高度重视。

(一)行程及行进原则

1、在行进时应乘坐安全舒适的交通工具,避免人货同行或露天行进。

按时作息,每日行车时间8小时左右为宜,保证有充足休息和睡眠时间恢复体力,防止因赶路引起过度疲劳诱发不良反应。

2、进驻高原要坚持阶梯性上升原则,一般要求进驻3000米的地区时,先在海拔2600~2800米地区留住5~7日,待对高原稍适应后再登高,原则上每次海拔上升高度不超过1000米,并在每个海拔梯度停留2~3日逐步适应。

(二)个体应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不轻易脱减衣服,防止高原气温变化大而着凉感冒。

进食不宜过饱,遵循早吃饱、中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要注意水分补充,每日饮水3.5升为宜,但又要防止因口渴饮水过多。

忌吸烟饮酒。

2、途中停留时不宜参加剧烈的娱乐活动,根据个体情况可适当服用安定等镇静安眠药物,增进睡眠质量、防止失眠。

3、戴口罩、风镜,用防晒霜等防护用品,减轻面、眼、手等裸露部位遭受强光、强紫外线等损害。

(二)医疗保健要求

1、加强视巡,掌握每一个同行人员身体情况及高原反应的程度,尤其要注意易感者的变化。

2、发现有呼吸道感染、较重高原反应或其它异常情况及时处治或停止行进,严重者转送医疗机构诊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加强保健知识宣传,讲解医疗保健在高原行进中的重要性,增强行进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医疗保健管理。

四、初到高原注意事项

由平原地区或较高海拔地区到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过程通过心肺、呼吸循环、血液和神经中枢等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来完成。

一般来说需要至少3周时间,高原反应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对低氧环境达到相对地适应,这段时间是机体对缺氧反应最明显、急性重症高原特发病的高发期,也是劳动卫生、劳动保护和健康保障极为重要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防护:

(一)防止体力负荷过重减轻氧耗

尽可能防止较重的体力劳动,一些不可避免的、必须的体力劳动,间歇休息时间要长、次数要多,决不可硬拼。

在初到高原数日内不宜从事中等劳动强度以上的作业,如挖运土方、开山运石等。

(二)合理安排作息,保证足够睡眠时间

1、进驻高原者睡眠是不可忽视的保健和体力恢复要素之一,要正视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应安排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采取适合的促进有效睡眠时间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

2、有利于睡眠的方法措施

(1)睡眠环境好,室内光线柔和暗淡、安静、噪音低于30分贝,温度16~18℃,空气新鲜流通,气流速度小于0.1米/秒。

(2)睡前2小时不过多进食,饮水(禁用具有使神经兴奋性增加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睡觉姿势采取右侧卧位,禁止蒙头。

(3)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或按摩脚部穴位。

(4)入睡困难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健脑安神中药调整睡眠。

(三)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方法

(1)及时更换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2)使用口罩等减轻冷空气、粉尘对呼吸道刺激。

(3)服用辛辣汤散寒去湿。

(4)不吃生凉食物,禁忌或少吸烟、饮酒。

2、上呼吸道感染治疗

(1)出现咽痛、咳嗽、发冷发热、浑身酸痛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且不可拖延或自服退热镇痛药物,延误治疗。

(2)上呼吸道感染鉴于高原环境和气候条件应遵循:

A、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药物。

B、改善缺氧,适当间断低流量吸氧。

C、补液量不宜过大,速度不宜过快,补液量超过1000毫升时适当用利尿剂,采用补利结合的办法,防止体内水分潴留。

D、补充大剂量多种维生素,提高机体抵抗力。

(四)保证热能供给

1、进驻高原后无论是在安静状态下,还是在体力负荷条件下,由于高原高寒和为适应低氧环境机体功能活动提高,基础代谢、能量消耗均高于平原地区,故能量供给要高于平原标准。

2、合理搭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比例,初到高原时高碳水化合物有利于适应机制建立,因此其比例是蛋白质10~15%,脂肪20~25%,碳水化合物应高于60~70%。

3、由于高原缺氧,消化机能减退,饮食供给以易消化吸收食物为主,有条件者少吃多餐,随饿随吃保持热能供给或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三餐能量分配早餐占全日总热能供给的30%,中餐40~50%,晚餐20~30%。

4、高原大气压低,水的沸点也相对降低,与海拔升高呈反比。

海拔3000米水沸点为90℃,4000米以上为85℃左右。

因此食物应用高压锅烹调,保证食品能够煮烂熟透。

5、尽量供应一些新鲜蔬菜,科学储存、洗涤和烹调。

维持机体维生素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需要,必要时可采用保健药品及酸甜饮料予以补充。

五、饮水卫生

水和氧一样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一个人只饮水,不吃食物能存活20~30天,如果不饮水仅能存活5~6天,可见水及饮水卫生对维持人的生命、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在高原野外作业时,重视和搞好饮水卫生在进驻高原者健康保障方面具有现实意义,饮水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1、高原地理结构十分复杂,水的来源方式众多,要认真寻找选择水质好、流量充沛、周围环境干净卫生、远离污染的水源,避免人畜同饮,一般用水和生活用水不能同放共储。

2、重视饮水的净化处理,凡是水质欠清亮,含有害化学成分和微生物的水应作净化处理,如明矾混凝沉淀、煮沸和氯化消毒等,保证饮水卫生、防止介水传染病。

六、抗缺氧药物

1、国外主要用利尿、肾上腺皮质素和镇静剂、醋氮酰胺等作为抗高原反应治疗药物,效果不理想。

2、我国学者集中在中藏药研究,开发出能提高缺氧耐受能力、抗缺氧能力和加强生理调节能力的中药如人参、党参、红景天、花粉等,可单用或组合使用均有促进低氧适应,防止高原病发生的较好作用。

目前,投入市场的抗缺氧制剂有红景天沙棘,社会比较认同。

3、青海省交通医院与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研院联合研制的黄芪浓缩颗粒冲剂、银杏及银杏叶、党参合剂胶囊等三种抗缺氧中药制剂,动物药效学实验和海拔4600~4700米公路、铁路施工现场验证,对神经、呼吸、循环、内分泌等器官功能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减轻高原反应和提高高原劳动能力效果明显,成本低、经济实用,可供选用。

七、强化医疗保障管理

初到高原机体正处在适应性调节生理生化功能变化最剧烈时期,也是对环境反应最明显的时期,强化医疗保障管理应作到:

1、加强对进驻人员的医疗巡视,最好早、晚各巡视一次,严密观察高原反应较重的人员和易感者,监测血压、呼吸、脉率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督促和指导进驻人员防寒保暖,供应辛辣汤等预防上呼吸感染、去寒去湿,正确使用防护用品,防止紫外线、大风、干燥环境造成的损伤。

3、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者和其它疾病(皮炎、结膜炎等)。

4、适当应用致适应药物和吸氧,使用富氧装备等,减轻进驻者对低氧的反应。

八、高原反应自我监测和判断

进驻高原前学会自我监测和自我判定,在高原作业防护中具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自我监测与判断方法有:

1、症状监测和判断:

自觉反应症状如头痛、头晕、胸闷、心慌、腹胀、纳差等随进驻时间在减轻或加重,减轻则说明在逐渐适应,反之则说反应在加重或尚未适应。

2、体征的监测和判断:

自我测试体征如脉搏、呼吸,认知、计算、口算和记忆(可作数字记忆),脉搏、呼吸次数较进驻初减少(呈未达进驻前水平)和认知、计算、记忆速度变快,说明适应较好,反之说明适应差或在加重。

3、运动和操作技能的监测与判断:

运动即在体力负荷情况下,观察疲劳出现时间、间歇休息时间、疲劳消除时间,若疲劳出现时间延长,间歇休息、消除时间缩短说明适应较好,否则说明适应差或尚未适应。

操作技能(特指作较精细动作)如摆图案、穿针等,动作的完成准确率高和速度逐渐加快说明适应良好,若降低说明反应可能加重,应引起注意,及早就医。

九、急性重症高原病的防治原则

急性重症高原病,在高原特定环境下发病,根本原因是环境性低氧,从平原到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即有可能发生,随海拔增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主要有急性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山昏迷和急性混合型高原病,发病进展快,病情危重,处理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

在进驻高原作业中防治重症高原病是生产安全最重大的课题,国内外都作了大量研究,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防治原则如下:

1、预防:

(1)在进驻前认真作体格检查,剔除高原易感人群,不再进驻高原地区。

(2)针对急性重症高原病的三大诱发因素,既上呼吸道感染、寒冷和疲劳,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作好防冻保暖、防止过度劳累、避免心理恐惧的工作。

(3)对高原反应较明显,症状较重者及早给予吸氧和减轻高原反应药物治疗。

(4)体重增加,脉搏加快(>100次/分钟)及脉压差减小(脉压差=收缩压-舒强压)的人员应停止体力活动,积极对症处理观察。

2、治疗原则: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改善低氧状态和脱水利尿、激素等药物,吸氧治疗:

氧气量2~4升/分,严重者4~6升/分,以混气为宜。

(3)绝对静卧,防止体力活动,加强口腔、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一般采用就地治疗,如疗效不佳、时间过长或因医疗条件不足需转送低海拔地区治疗的,作好途中的治疗和护理。

3、急性重症高原病自我判定

自我判定很重要,一是在无医务人员情况下可自我救护;

二是可以早期诊治,不致贻误病情。

(1)急性高原反应的自我判定:

员工可通过头疼、胃肠症状、疲乏无力、头晕目眩、睡眠障碍等5个方面的身体反应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高原反应及反应程度。

表1 

急性高原反应自我判定因素打分表

头痛

分值

胃肠

症状

疲乏无力

头晕目眩

睡眠障碍

0分

食欲

良好

正常

轻微

1分

恶心

睡眠不深

中度

2分

呕吐

难以入睡

严重

3分

通宵难眠

根据以上打分可作出自我判定(具备任何1项):

0分,完全正常;

1分,轻度反应;

2分,中度反应;

3分,严重反应,必须卧床休息。

(2)高原肺水肿自我判定

员工可通过自觉不适、呼吸困难、咳嗽、胸部紧压或壅塞感、呼吸次数等5个方面的身体反应情况来判断是否有高原反应及反应程度。

表2 

高原肺水肿自我判定因素打分表

自觉不适

呼吸

困难

咳嗽

胸部紧压

呼吸次数

次/分钟

20以下

20—30

30—40

40以上

1分,提示早期肺水肿可能(3项或以上,每项1分);

2分,已有肺水肿出现(2项或以上,每项2分);

3分,典型肺水肿表现(2项或以上,每项3分)。

十、高原作业的防护

人到高原经过机体各种功能调节,高原反应症状好转、消失、达到新的内环境的平衡,适应或习服了高原恶劣环境和气候条件,即可留驻高原生活、劳作。

留驻后机体将可能会由早期的生理功能调节向器官组织功能病理性转变,一般在6月以后出现。

有报导在高原留驻3个月就出现高原性心脏改变者,因此留驻高原作业者的防护仍不可忽视。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合理安排施工和作息时间

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特殊,人体在3000米以上低氧地区,基础代谢水平高于平原,加之因寒冷为维持体温致能量消耗、生理负荷增大,劳动能力下降。

劳动时间、施工工期建议如下:

1、高原低氧海拔越高空气含量越低,机体缺氧程度在不同海拔地区差异较大,无氧代谢产物堆积量不一样,体力恢复时间也就不同。

一般日作业时间2000米以上地区7小时,日纯劳动时间70%;

3000米以上地区6小时,纯作业时间50%;

4000~4500米地区4~5小时,纯作业时间50%;

4500米以上地区日作业时间不超过4小时,纯作业时间40%为宜。

2、在高原施工作业时,应采用持续操作与短休息交替的办法,负荷重的体力劳动要增加休息次数,以免由于超负荷劳动发生不测。

3、除日常工作,严格限制大运动量活动,除特殊需要不延长日作业时间,以节省体力,减轻体力消耗,保证施工效率。

4、作业时,体力负荷以自身体重1/4为宜,最大负重不应超过自身体重的1/3,持重的方式以肩、背、腰为宜,注意左右两侧负荷均衡平稳。

(二)定期身体检查和轮岗休假

1、高原医学专家指出3000米以上地区具有医学意义,高原特发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一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器质性损害大约在进驻半年左右就会出现。

防治高原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发展已成为高原作业防护重要内容。

而定期检查身体,是预防的首要措施,通过检查观察器官功能的变化,制定防治措施和方法,确定留驻高原作业与否。

一般在高原作业半年以上,6~12个月应检查一次身体,检查重点为心肺功能(心电图、心彩超、肺功能、胸部透视或拍片等),血液细胞成份及细胞数,血红白旦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等,必要时进行其功能的检查。

2、轮岗是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轮换到平原地区或较低海拔地区作业。

每年在高原从事体力劳动期限控制在8个月之内,最长不超过1年就应轮换加以休整。

3、鉴于我公司在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及莎车、泽普、叶城县等处都有项目的有利条件,可采用转岗调养的方法,即在海拔3500米以上项目区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岗到抵海拔项目区工作一段时间,便于身体自行修养恢复。

(三)心理卫生与文化娱乐

进驻高原三周以后大部份人高原反应消失,步入高原适应的轨迹,但仍有部分人会再出现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失误、行动迟缓,同时因工作紧张、疲劳和生活单调的刺激而产生忧郁寂寞、孤独苦闷、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担心高原对自身健康损害,易患高原病等心理性格异常的表现,要正确处理,加强心理疏导防护。

1、与他们多交流,了解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的过程,正确应用静息呼吸,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多与周围的人接触,多交朋友沟通交流,排除心中郁闷和不快,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对待工作和生活。

2、积极参与工区、工地组织的文艺活动,定时收看收听电视和广播节目,多了解外界的信息,使心情开阔,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念和决心。

3、虽然在这段时间生理上已习惯了高原环境,但低氧状态不能改变,文化娱乐生活要采取多种形式,但不宜开展过大消耗体力的体育活动,比较适宜的文娱活动有看电视节目、收听广播、听音乐、唱歌,体育活动有气功、下棋、打扑克等。

十一、高原病(或称赫蒙氏病):

高原病多见于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生活、居住半年以上者。

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感觉异常、嗜睡、易疲劳、运动耐量降低,偶尔咯血和呼吸短促,常有口唇和粘膜面呈暗红色、出现紫绀,

甚至黑色。

耳廓和面部皮肤亦暗黑,眼结合膜暗红色充血,甲床出血是本病特征。

即有高原红胞增多症的表现,又有高原心脏病和高原高血压的表现,同时可伴有肺动脉高压以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因此,被命名为混合型高原病。

1、常见混合型高原病有: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高原高血压,高原红细胞增多与高原心脏病,高原细胞增多症与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三种混合型。

临床发病分为三种类型:

(1)从平原移居高原,一直未能适应高原环境者。

(2)从平原到高原,并已适应高原环境、但由于本身存在某些疾病(如肥胖、脊柱侧弯、肺气肿等)能导致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者。

(3)世居高原的高原人,已充分适应高原者。

2、预防

进驻高原作业,经3个月时间高原低氧性反应如头痛、眩晕、心慌、气短、恶心、腹泻和精神不振等无明显好转,即返回平原或较低海拔地区。

避免患有心肺疾病、脊柱畸形,影响胸廓活动神经肌肉疾病和过于肥胖者进驻高原从事作业。

3、治疗原则:

(1)一经确诊宜转平原地区或低海拔地区治疗,一般两个月后紫绀、疲乏和脑症状很快改善,可基本恢复正常。

(2)血液稀释疗法,如静脉点生理盐水或放血疗法有利于改善血粘稠度,提高血流速度。

(1)甲孕酮(安宫黄体酮)对红细胞增多可能有效。

十二、高原理化性损伤防治

(一)冻伤:

冻伤在高原高寒地区较常见,损伤的程度与所处的寒冷强度、风速、湿度和受冻时间,局部血液循环及全身抵抗力有关。

预防办法是预先了解掌握气候变化做好保暖防寒准备,特别要注意肢体远端保护,如手、足、耳、面等部位。

治疗:

首先应迅速脱离环境,一般老年、年幼、体弱者采用缓慢复温法,即将冻伤者置于暖房间、腋窝、股窝处放热水袋逐渐升温,青壮年和有严重外伤合并症,身体条件许可者可采用快速升温法,即将冻伤者放置25℃水温的浴盆中,慢慢增加热度,使水温达30~40℃左右,体温恢复十分钟,停止水浴升温,卧床保暖休息。

冻伤局部避免硬物擦磋,用雪擦法,易造成冻伤组织破损,引起感染应禁止使用。

(二)日光性皮炎:

因高原紫外线强度高,可致身体暴露部位皮肤损伤,面部、颈部、手和前臂等发生急慢性过敏性皮肤炎症,损伤部位出现灼痛、发红、浮肿,可见粟粒样红色皮疹,严重者可出现水泡和渗出,数日后将脱屑而愈,反复发生者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甚至水泡破溃,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

预防:

主要是尽量防止日光直接照晒皮肤,裸露部位皮肤涂防晒霜或凡士林保护。

治疗:

轻度休息1~2日可自愈,重度局部用氧化锌软膏、皮炎平、皮康王等或硼酸湿敷、止痛,服用维生素A、C等,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反应重者酌情服用糖皮质激素。

(三)皮肤皲裂:

皮肤皲裂常年均可发生,冬春季较重,好发于手、足、面部,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

皮纹出现表浅裂纹、皮肤弹性及光泽减低、疼痛不明显,不影响工作。

中度:

裂纹缝可深至其皮层,呈龟裂状,皮肤粗厚、轻微疼痛、出血不明显。

重度:

出现深长的皮肤裂口,可达皮下,疼痛剧烈、出血明显,易引起感染,严重地影响工作和生活。

预防:

野外作业尤其冬春季要戴手套,注意洗脸、洗手、洗足后擦干涂防护脂油。

涉水前浸泡部位涂脂油,作业后立即擦干,防止风吹。

1、用30℃左右温水浸泡皲裂部位,每次半小时,1~2次/日,泡后用防裂油膏涂患处。

2、局部使用貂油防冻治裂膏,醋酸去炎松软膏等。

3、用3%维生素甲酸软膏治过度角化,10~20%白芨软膏止痛、止血、促进裂口愈合。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慢性湿疹、鱼鳞病等。

江苏省江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