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206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docx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浙江省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

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二○○八年五月

为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对科技进步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和《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和“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的要求,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重视科学家探索精神,突出科学长远价值,稳定支持,超前布局,滚动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奋斗目标

争取到2012年,我省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和我省科学家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居全国前列,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规模和创新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若干个学科居国内领先地位,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为科技创新提供扎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能力支撑。

(三)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政府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

按照“宏观引导、自主申报、同行评议、平等竞争、择优资助”的原则,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提高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科学计划、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衔接水平,强化优势学科,努力使更多的基础研究项目称为我省重大科技计划的先导。

同时,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支持“小人物”、“非共识”项目。

坚持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

把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基础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科技人员积极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通过项目研究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激励人才、强化人才,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基础研究与重点学科建设相结合。

鼓励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团队项目和重点、重大项目,鼓励支持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积极申报国家973计划、国家科学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争取获得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坚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

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努力营造尊重个性、平等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数理化等基础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导和能力支持水平

重点研究以工程和金融应用为目标的核心数学、凝聚态物理、核聚变工程理论、有机合成方法学、以人机系统界面优化为目标的工程心理学、以油气勘探和矿产资源探测为目标的“复杂构造带建模”理论,以及复杂化、大型化、微小化、精确化工程力学理论等我省具有应用背景和较强优势的基础科学。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我省基础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在核心数学等若干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前景

重点研究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控制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环境响应机制,公共卫生与重要疾病防止,药物资源学和药物创新,农业重要生物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农业关键生物基因挖掘与功能确定,绿色、精密和微电子制造,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纳米技术和功能材料制备,绿色化工等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省50%以上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成为国家、省重大重点科技计划的先导,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的先导,上述领域的总体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三)加强竞争前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基础研究成果

重点研究硅单晶与高性能有机硅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电流变液智能材料、碳纤维材料、新型高温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纺织新材料等的设计、制备、性能和效应技术基础,纳电子学中器件与电路应用基础、低维和强关联电子系统结构特性,以及现代纺织装备系统动力学与控制、45纳米光刻机浸液控制单元、重载高频和超高频电液激振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智能高效宽带线性射频功率放大技术、无线多媒体传感网络关键技术、三网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负载调节和用户角色转换匹配机制、无源互调测试标准、自然交互情感虚拟人技术、数字虚拟三维仿真、多机器人协调控制、基于脑电/肌电的仿生假肢控制和基于环境本体的需求工程等网络、通信和软件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重点研究手性环氧氯丙烷、苯并吡喃类化合物、Barbier类型反应、多相多组分溶胶-凝胶、无机涂层常温制备等绿色合成技术基础,工业生物技术基础,造纸工艺过程优化、复杂生产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等生产过程理论,以及高效太阳能电池、低品位生物质燃料提升转化、氢能利用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优质稻米遗传多样性与新香味基因克隆、植物对重金属元素富集作用的分子生理机制、水稻miRNA技术应用、蜘蛛丝转基因家蚕品种资源基础、甜高粱茎杆含量相关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经济树种MAS早期鉴定技术等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方法,特色植物色素的活性组分精制、结构鉴定与生物功能技术基础,木质材料表面粉末涂饰固化形成机理。

重点研究新型分子靶标发掘及绿色农药分子设计、松材线虫病防治、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的鉴定和合成、新贝尼登虫致病分子机制、斜纹夜蛾中候选嗅觉相关蛋白表达及功能鉴定、稻飞虱预警预报数字模式、具有新农药创制前景的生物活性物质等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基础,以及食品功效评价、营养特征和全程安全生产与调控机理等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有机污染物催化降解、重金属污染物质含量在线检测、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的控制和修复、废水处理与回用、微污染水治理、汽车尾气扩散及其对城市街区热岛效应、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及典型港湾地貌演化机制与趋势预测、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外来生物扩散危害机制与控制、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及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癌症的发生发展机理、代谢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机理、典型环境激素的生态效应与健康风险、感染性疾病与神经精神疾病防治等重大健康问题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植物MIPs制备及其特性、基因载体及免疫佐剂机理、微囊技术等生物医药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及药品安全的手征性、药材种质资源遗传分析、方药配伍机理等新药创制技术基础。

重点研究小鼠近视动物模型、蚊microRNAs的鉴定和功能、宫内缺氧缺血后胎兔脑损伤模型、斑马鱼大肠癌模型、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治、啮齿类实验动物质量、微卫星DNA分子标记技术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肿瘤干细胞的分选及靶向治疗、无菌实验动物免疫机制等实验医学理论与关键技术基础。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在上述各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一批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前核心技术,若干领域核心发明专利拥有量、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国内领先水平,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扎实支持。

(四)加强人才培养,努力为科技创新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人才是科学之本。

培养一支梯次明确、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是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任务。

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学术跟踪能力和科研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团队项目,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青年科学家,吸引一大批优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使更多的我省青年科学家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提高创新水平,强化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成果,使更多的我省科学家成为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的首席科学家;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使我省科学家主持的国家科学计划项目数居全国前列,科学家规模和总体研究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一支符合“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要求,满足科技强省建设要求的基础研究队伍。

(五)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通过优化结构,培育优势,在省(市)属本科院校中增列20个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和10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到2012年,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250个,重中之重学科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1个,形成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力争使若干重中之重学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推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

三、保障措施

一是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

适时研究制定《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条例》,指导全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进一步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

支持科学家开发申请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原创性科研成果。

支持科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计划和国际学术交流。

支持科学家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不断提高国际论文被引用数。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基础科学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必须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加大资助力度,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省自然科学基金在2008年5000万元的基数上,每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到2012年达1亿元以上,基本达到先进省市水平,以后每年按照全省科技经费增长的幅度,同步增长。

每年争取国家基础研究经费3亿元以上,逐年递增。

到2012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占R&D的比重达到2%以上。

进一步加大对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学科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强领导。

进一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的讲话精神,坚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并重,切实加强政府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领导。

根据科技部地方基础研究力量是国家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调整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单位类别为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纳入行政管理范畴,行使政府相关职能,管理协调全省基础研究工作。

四是优化科研资源。

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凝聚优质科技资源;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研究水平;鼓励联合承担国家973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加强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联系和合作,加强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的合作,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绩效。

五是积极引导。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

积极探索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的经验,把有条件的企业研究院纳入到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范畴,作为依托单位,提高企业层次,积聚和稳定科技人才,积累科学经验,贮备科研成果,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