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2231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试题附答案Word下载.docx

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

A.擅长针灸的华佗B.尝遍百草的神农氏

C.使用“四诊法”的扁鹊D.“治未病”的张仲景

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

8.如果你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

①焚书坑儒

②书同文,车同轨

③颁布“推恩令”

④张骞出使西域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9.汉文帝曾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反映了汉文帝提倡()

A.勤俭治国,反对奢华B.以德化民,废除严刑

C.以农为本,劝课农桑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10.季羡林先生曾说:

“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

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这段话不能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C.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

11.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材料说明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

A.项羽势力不强B.项羽不会打仗

C.刘邦善于重用人才D.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2.2016年11月,中央开展监察制度的试点改革。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秦王朝在中央设立的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太尉C.郡守D.御史大夫

13.造成东汉末年衰败的政治原因是

A.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

B.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

14.某书信朗读节目第一期朗读的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封家书:

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秦军将士“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给大哥“衷”写了一封信:

“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

A.该信是书写在纸张上的B.信中“战事”是为了统一全国

C.此家书写于公元前3世纪前期D.该信是采用楷书所写

15.在某位皇帝统治初期,“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经过他和后继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这位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

16.根据关键词判断历史事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能力之一。

观察以下关键词:

修建骊山陵,连坐制度,公元前209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政权。

请你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A.长平之战B.秦末农民起义C.黄巾起义D.流民起义

1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

下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秦朝

A.加强文化控制B.分封,行郡县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D.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18.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9.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大一统局面的开创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为此,汉武帝()

A.分封诸侯B.广设郡县

C.实施“推恩令”D.设立“三司”

21.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局面称为()

A.开皇之治B.文景之治C.光武中兴D.开元盛世

2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最贴切的是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23.如表列出了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

这种现象造成了

皇帝

和帝

殇帝

冲帝

质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2

8

14

寿命(岁)

27

3

9

 

A.黄巾起义

B.曹操专权

C.光武中兴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5.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

③蔡伦改进造纸技术④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故选A。

2.C

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朝为消除战国齐国文字的差异,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项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的秦朝的措施,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A项不合题意;

秦朝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3.B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②建造阿房宫和④修建骊山陵是秦始皇暴政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依据题文信息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郡县制就像人的肩膀,臂膀上的手指要服从身体的指挥,这里的“身体”是指皇权;

“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指通过郡县制,皇帝能够控制四方。

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本题应选C。

5.D

D

依据题干信息“阿房,阿房,亡始皇”可知,此内容反映了秦朝大规模的征调民力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加上秦朝征收沉重的赋税、施行严酷的刑法,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故D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陈胜吴广为起义进行迷信宣传、始皇焚书坑儒,加速灭亡、阿房宫建立直接导致秦朝灭亡,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6.D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了诊断上要辨证施治,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D符合题意;

华佗、神农氏、扁鹊与题干无关,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7.B

依据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的信息,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的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促成这一变化;

B项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造纸术的相关知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材料廉价易得,便于推广。

造纸术的改进为人类提供了书写的材料,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至今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社会。

8.C

依据题干“汉武帝统治时期”,结合所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①不符合题意。

书同文,车同轨是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故②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③符合题意。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故④符合题意。

汉武帝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故⑤符合题意。

③④⑤符合题意,故选C。

9.A

依据题干信息“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可知,此内容体现了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华,故A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以德化民,废除严刑、以农为本,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据题干“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

”可知,这段话不能说明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B符合题意。

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1.C

根据材料内容“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和“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知,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刘邦战胜了项羽。

选项C符合题意,AB项表述错误,D项是在刘邦建立西汉后实行的措施。

故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即项羽和刘邦在用人方面的区别。

12.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13.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

A项北方各族人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是东汉末年衰败的表现;

B项汉族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说法错误,东汉的都城在洛阳;

D项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说法不符合史实,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B

材料“公元前223年农历二月”反映的是战国晚期,当时秦国军队快要统一全国,故B符合题意;

公元前223年是战国晚期,而我国是西汉才有植物纤维纸,排除A;

公元前223年是公元前3世纪后期,排除C;

当时秦国字体是小篆,楷书是东汉末期才出现,排除D。

15.A

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A符合题意;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BC;

汉武帝时期,调整汉初休养生息政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排除D。

16.B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陈胜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泽乡起义。

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B符合题意;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在长平一带发生的战争,排除A;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利用宗教组织发动的农民战争,排除C;

流民起义是居无定所的民众发动的起义,排除D。

17.D

图片可知,这是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

秦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便利于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

秦朝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而加强文化控制,排除A;

材料无关地方行政管理,排除B;

统一文字是在秦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以后的举措,统一后的官方字体是小篆,排除C。

18.C

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

故此题选C。

19.C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

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

20.C

依据题干中材料《汉书•主父偃传》偃说上曰: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弟子,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

封地大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C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诸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A选项不符合题意;

广设郡县是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属于干扰项。

B选项不符合题意;

设立“三司”是明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1.B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B符合题意;

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时期开创的,A排除;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创的,C排除;

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开创的,D排除。

故选择B。

22.A

根据图示可知,图示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时代特征。

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

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故A项正确。

刘秀统治时期形成“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项和图片信息无关,C项错误。

图示反映了皇帝不甘心被外戚摆布,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D项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本题属于图片型选择题,需要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掌握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23.D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

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继位,引发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权,造成宦官乱政。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

抓住题干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东汉后期几位皇帝的即位年龄小,寿命短,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5.A

依据课本所学,《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

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在《史记》记录范围内。

①、②项正确,A符合题意;

③、④项,蔡伦为东汉人,李春为隋代造桥匠师,其所处时代都在西汉武帝之后,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

故③、④项错误。

BCD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