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244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9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江苏省常州市高三上学期教育学会学业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A.细胞中钾浓度影响钾离子吸收B.SGLT1运输葡萄糖是协助扩散

C.GLUT5运输果糖属于被动运输D.载体与所运输物质之间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物质跨膜运输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而主动运输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

而主动运输既需要消耗能量,也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详解】A、细胞中钾离子通过钠-钾泵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说明是主动运输,故钾离子浓度不影响钾离子吸收,A错误;

B、SGLT1运输葡萄糖不消耗能量,依赖于膜内外Na+的浓度差,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GLUT5运输果糖不消耗能量,所以属于被动运输,C错误;

D、载体与所运输物质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D错误。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骼肌细胞呼吸的能源物质有肌糖原

B.葡萄糖分解时氧气消耗量与二氧化碳产生量相同

C.平滑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为热能

D.成熟的红细胞携带氧气而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酒精发酵: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无氧呼吸乳酸发酵:

2C3H6O3+能量。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详解】A、骨骼肌细胞中含有肌糖原,骨骼肌细胞细胞呼吸能利用肌糖原,A正确;

B、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故葡萄糖分解时氧气消耗量与二氧化碳产生量相同,B正确;

C、平滑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

D、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D。

5.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合成酶的模板是生物大分子B.有些酶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高温使酶变性是不可逆的D.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而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

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蛋白质类的酶合成直接模板是mRNA是大分子;

RNA类酶合成的模板是DNA,也是生物大分子,A正确;

B、有些酶只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消化酶,B正确;

C、高温、强酸、强碱使酶变性是不可逆的,C正确;

D、蛋白质类的酶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但是RNA类不可以,D错误。

故选D

6.如图是某生物两个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模式图,染色体上标注的是相应位置上的基因。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①可知该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

B.图①细胞中正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C.图②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

D.图②所示的细胞中共有8条DNA分子单链

【答案】C

分析题图:

图①细胞中都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图②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详解】A、由图①无法确定该个体的基因型,A错误;

B、图①细胞中正发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分离,B错误;

C、图②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图②所示的细胞中共有8个DNA分子,16条单链DNA,D错误。

故选C。

7.下表有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选项

科学家

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A

摩尔根

基因在染色体上

类比推理法

B

艾弗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

同位素标记法

C

沃森、克里克

DNA的双螺旋结构

模型建构法

D

达尔文

胚芽鞘尖端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

实验法

 

A.AB.BC.CD.D

本题是对基因在染色体上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胚芽鞘尖端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综合性考查,需逐项分析进行解答。

【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艾弗里通过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证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是DNA,B错误;

C、沃森、克里克通过模型建构法,证明DNA的双螺旋结构,C正确;

D、达尔文通过实验,没有得出胚芽鞘尖端产生促进生长的物质这样的结论,只是提出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传递到尖端下部,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D错误。

8.染色体桥是由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染色体所特有的结构。

如图示蚕豆根尖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染色体桥,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桥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

B.形成染色体桥会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加

C.染色体桥形成是细胞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

D.图中形成染色体桥的细胞中着丝粒数目发生改变

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形成染色体桥。

本题是信息题,通过阅读题干,获取有用信息,分析作答。

【详解】A、染色体桥不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也会发生,A错误;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形成染色体桥不会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改变,B错误;

C、染色体桥是两条染色体分别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残臂相接而形成的双着丝粒,故染色体桥形成是细胞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结果,C正确;

D、图中形成染色体桥的细胞中着丝粒数目不发生改变,D错误。

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小,导致物质交换速率慢

B.细胞分化形成多种细胞,这些细胞中的mRNA不完全相同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中也存在有DNA的复制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物质交换速率快,A错误;

B、细胞分化形成多种细胞,这些细胞中的mRNA不完全相同,B正确;

C、高度分化的细胞,通过特殊的培养脱分化后也存在有DNA的复制,C正确;

D、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10.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锥形瓶中的营养物质含有32P,以便噬菌体被32P标记

B.若离心管的沉淀物中放射性较高,可直接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过程①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D.上清液中有较弱的放射性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着: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

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营养物质培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A错误;

B、由于缺少对照组,所以本结果尚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过程①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C正确;

D、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且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未完成入侵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的DNA或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的DNA,D错误。

11.下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呈完全显性,不考虑交叉互换,则甲、乙、丙个体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基因型种类依次分别是()

A.2、2、4;

2、2、4B.2、3、4;

2、2、4

C.3、3、4;

2、3、4D.3、3、4;

2、3、4

甲的基因型是AaBb,AB连锁在一起;

乙的基因型是AaBb,Ab连锁在一起;

丙的基因型是AaBb,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

【详解】甲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测交产生AaBb和aabb两种基因型和两种表现型;

乙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测交产生Aabb和aaBb两种基因型和两种表现型;

丙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测交产生Aabb、aaBb、AaBb、aabb四种基因型和四种表现型,A正确,BCD错误。

1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达尔文提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C.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D.共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之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提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B错误;

C、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产生的后代不可育,C正确;

D、共同进化发生在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13.下图为人体肝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端氧气浓度总是高于B端B.A端血糖浓度总是高于B端

C.C可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D.肝细胞膜表面有多种激素的受体

A是毛细血管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静脉端;

C是组织液。

【详解】A、A毛细血管动脉端氧气浓度总是高于B毛细血管静脉端,A正确;

B、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因此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高于动脉端,B错误;

C、C是组织液能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C正确;

D、肝细胞膜表面有多种激素的受体,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14.下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传出神经末梢与效应器之间以突触连接,①到⑤表示相关结构。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②④分别为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

B.在⑤处给予适宜刺激,不一定引起效应器兴奋

C.若在C点给予适当强度的刺激,电流表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在突触间隙的扩散及作用于突触后膜均需消耗ATP

根据神经节可知,⑤是感受器,④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刺激④电流表偏转两次,刺激②电流表偏转一次,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神经递质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需要消耗能量,而兴奋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详解】A、图中④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A错误;

B、在⑤感受器处给予适宜刺激,如果在突触处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效应器兴奋,B正确;

C、通过分析可知,在C点即②给予适当强度的刺激,电流表将发生一次偏转,C错误;

D、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不需消耗ATP,D错误。

15.浆细胞的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淋巴干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的B细胞的场所是胸腺

B.成熟B细胞表面的受体能与所有抗原结合

C.浆细胞可由成熟的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

D.在二次免疫中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1、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3、细胞免疫过程为: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淋巴干细胞分化形成成熟的B细胞的场所是骨髓,A错误;

B、成熟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故成熟B细胞表面的受体能与某种抗原结合,B错误;

C、浆细胞可由成熟的B细胞和记忆细胞分化而来,C正确;

D、在二次免疫中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苯乙酸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相同

C.茎的背地生长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

D.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果实成熟,而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果实成熟

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无子果实的形成,其生理作用的特点是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和植物根的向地性。

【详解】A、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苯乙酸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B错误;

C、通过分析可知,茎的背地生长不是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体现,C错误;

D、生长素不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功能,D错误。

1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在垂直结构上没有分层现象

B.高山上的群落不存在水平结构

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总是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

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

【详解】A、竹林是一个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高山上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

D、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不一定没有在人类干预下演替的快,D错误。

18.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果酒后期,拧松瓶盖放气的时间间隔可以延长

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

C.制作果酒和腐乳的主要微生物是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完全相同

D.发酵过程中所有材料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免杂菌污染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腐乳制作的原理: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简易装置进行酒精发酵的后期,由于营养物质减少等原因,酵母菌呼吸速率减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因此拧松瓶盖放气的间隔可以延长,A正确;

B、控制好温度和酸碱度既有利于目的菌的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的生长,B正确;

C、制作果酒需要酵母菌是异氧兼性厌氧性,制作腐乳需要毛霉是异养需氧型,两者主要微生物是真核生物,但呼吸类型不完全相同,C正确;

D、传统发酵的操作过程中进行消毒处理,但没有进行灭菌处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时,应在灭菌之后调节pH

B.一般在培养皿盖上标注接种人姓名等信息

C.接种后放入培养箱中的培养皿应倒置

D.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中必需同时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其基本过程

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共六个步骤。

2、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分:

名称

特征

功能

固体培养基

外观显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液体培养基

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主要用于工业生产

3、营养构成:

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详解】A.配制培养基时,应在灭菌之前调节pH,A错误;

B.操作结束后需在培养基皿底部标注菌种及接种日期等信息,B错误;

C.接种后放入培养箱中的培养皿应倒置,C正确;

D.培养基不一定都含有碳源、氮源,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碳源,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氮源,D错误。

20.如图为某次光合作用色素纸层析的实验结果,样品分别为新鲜菠菜叶和一种蓝藻经液氮冷冻研磨后的乙醇提取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研磨时加入CaCO3过量会破坏叶绿素

B.层析液可采用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

C.在敞开的烧杯中进行层析时,需通风操作

D.实验验证了该种蓝藻没有叶绿素b

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原核生物)只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

【详解】A、研磨时加入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A错误;

B、层析液可以由石油醚、丙酮和苯混合而成,也可以用92号汽油代替,生理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起不到层析的效果,B错误;

C、层析时,为了防止层析液挥发,需要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C错误;

D、绿色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纸层析后,形成的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

由图可知,菠菜含有四种色素,蓝藻只有两条色素带,不含有叶黄素和叶绿素b,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图是览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物质变化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表示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③④都有[H]的产生或利用

B.过程①②③④在细胞中总是同时进行

C.过程④产生的[H]来自于水和有机物

D.②④分别发生在叶绿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