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246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7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教育学》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发展》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德国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三、当代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

(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三)教育学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四)元教育学的诞生

四、学习教育学与教师成长

(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是对教育的根本看法,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系)

(二)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掌握教育技能,正确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学不学教育学都一样吗?

(三)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开展教育研究,从而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书匠与专家型教师”

第二章教育的演进

一、什么是教育

(一)定义:

教育(education)

孟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构成(要素):

《说文解字》:

受教育者: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

人能否受教育?

是不是具有可教育性?

·

欧洲中世纪长期盛行的天主教的“原罪说”认为,自从亚当作恶以后,人生而有罪,是“受神罚的人”,自己不能具有任何善良的思想,只有靠祈祷去赎罪,从而否认人有受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使受教育,所受的也只是宗教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教育人类学对人的可教育性作了阐释。

人与动物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动物的每一个器官都是专门化的,完全适合于每一特定的生活条件和需求,如鸽子的方向感、蝙蝠的声纳系统、蚊子的定位;

而人生来羸弱,没有天然毛发层对付恶劣的气候,没有锐利的攻击武器来对付天敌、获取食物,等等,在本能上有着巨大的缺陷。

人的原始特性是:

生理机制上未特定化,反应机制上未确定化,生存机能上具有不完备性,正是人的这一原始本性,赋予了人巨大的潜能和可塑性。

人的生理机制的未特定化使人产生教育的需要性。

人对外部影响的开放性使人受教育成为可能。

教育者:

教育者的含义是宽泛的,凡是有意图地向他人施教的人,都可称之为教育者,因而教育者并不因职业、年龄、地位、场所等而仅仅限于某些特定人群。

“教学相长”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指导和管理。

“指导”一是指定向,即为受教育者的努力提供方向,为整个教育活动提供方向。

二是选择,即确定教育的内容、方法等。

“管理”在一定意义上是为指导服务的,即通过管理使教育者的指导更有成效,要很好地行使“指导”职能,就需要对整个教育活动加以控制。

教育中介: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

(三)起源:

①神话起源说宗教神、上帝、天

②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③心理起源说(美)孟禄

(都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④劳动起源说苏联教育家提出并论证

教育的产生不是产生于本能需要,而是出于人所意识到的社会的需要。

⑤本质规定说: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没有阶级,因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所有的儿童和青年都同样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和模仿。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教、劳分离,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其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制度、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却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因此,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古代的学校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体、脑分工→学校、教师产生

学在官府

夏朝“庠”、“序”、“校”

殷商和西周“学”、“瞽宗”、“辟雍”、“泮宫”

学习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

斯巴达,军事体操训练

雅典,商业、政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与奴隶社会相比,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了,学校规模扩大了,类型增多了。

内容也日益丰富,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的小生产,劳动者的培养不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培养劳动生产者的任务,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官学鲜明的等级性唐朝的“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地方设立州学、府学、县学

私学

半官半私书院

学习内容:

儒家思想(四书、五经)

选士制度、科举制度

教会学校神学精神贯穿,“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虽然在性质上根本不同,但就学校教育的形态来说都属于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教育目的:

既要培养统治人才,有要培养劳动生产者。

教学内容:

增加了自然科学的科目,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教学方法:

采用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演示、实习等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教劳结合

普及教育,大众化,民主性,“受教育机会均等”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

办学形式多样,开放系统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学校教育基本上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学校教育形态。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为劳动人民所掌握,是全民性教育。

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区别

三、教育的传统

┌指在过去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等,它可能形成于古代,而没有彰显于当今。

教育传统与传统教育

└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今教育影响至深的思想、行为等,它既是一种过去的形态,同时又与现时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

(一)中国教育传统

1、社会本位的价值观

2、师道尊严的人伦观念

3、重视“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4、重视人文精神教育

(二)西方教育传统

1、强调个人本位,培养独立个性

2、重视主智主义,强调博雅教育

3、通过宗教养成宗教精神

(三)中西教育传统的差异

四、当代教育发展

(一)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特征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全面发展的人的最根本的标志是人的主体价值的充分呈现。

2、教育全民化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5、教育终身化

6、教育国际化、全球化

(二)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定向定位

2、“三个代表”为我国教育定性

3、我国当代教育存在问题与发展

教育的普及程度不高

教育理念和实践存在缺陷或不足

《教育:

我们有话要说》

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美国中小学生每周用多少时间做家庭作业

教育的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指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联系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

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指父体和母体,对于人来说,也就是“亲生的”父亲和母亲。

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指由亲代孕育的生命体,对于人来说就是“亲生的”子女。

生理解剖上的特征,如机体的结构、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个在很短的时间里一次完成的生物信息传递过程。

当来自父体的一个生殖细胞(精子)穿透母体的生殖细胞(卵子)的细胞壁,进入卵细胞胞体后,这个卵细胞就成为一个受精卵。

一个精子携带着父体的23条染色体,一个卵子携带着母体的23条染色体,这样,一个受精卵内就有23对共46条染色体。

每一个染色体都包含着许多基因,它们携带着亲代可遗传的生物特征的信息。

来自父体的染色体中携带着父亲的遗传信息,来自母体的染色体中携带着母亲的遗传信息。

当人的受精卵形成的时候,人体生物信息的传递过程也就完成了。

这些生物学意义上的特征,从属性上说,有四个层次:

这些特征从总体上属于特定物种

有些特征属于特定人种

有些特征属于家族,或属于父母

有些特征属于子代个体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③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④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补充:

*胎期环境影响

出生前的环境影响:

母亲的营养、服药、尼古丁与酒精、疾病、情绪状态等

生产过程的影响:

脑血管破裂、脑缺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供了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环境。

3、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原因: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给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终身性。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可以根据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的特殊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培养大批的科技人才尤显重要。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不是万能的。

4、人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是不同的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共同规律。

由人的机体成熟规律和外部社会发展状态相互作用所决定。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2、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

个体在某一方面的某种成熟程度,表明了他在客观上具备了该方面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成熟与关键期]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这一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顺序性;

身体发展:

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向全身的边缘方向

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这一发展过程是不可逆的。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性,是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即儿童年龄特征。

我国心理学者对儿童心理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婴儿期(1个月—1岁)

幼儿早期(1—3岁)

幼儿期(3—6岁)(学龄前期)

童年期(6—11、12岁)(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15、15岁)(学龄中期)

青年期(14、15—17岁)(学龄晚期)

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约2—7岁)

具体运算阶段(约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约11—成人期)

艾里克森:

婴儿期

儿童早期

学前期(游戏期)

学龄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老年期)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及其相应的品质

人格发展的阶段

年龄

品质

成功地解决危机

不成功地解决危机

一、信任对不信任

0-1.5岁

希望

恐惧

二、自主性对羞怯与疑虑

1.5-3岁

意志力

自我怀疑

三、主动性对罪疚感

3-6岁

有目的

无价值感

四、勤奋对自卑

6-12岁

能力

无能感

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

忠诚

不确定感

六、亲密对孤独

18-24岁

乱婚

七、繁殖对停滞

25-65岁

关心他人

自私

八、自我整合对失望

65岁以后

智慧

无意义感和失望

(摘自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弗洛伊德: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期(3—6岁)(恋母情结)

潜伏期(6—11岁)(平静期)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发展速度(早慧,如莫扎特、王勃、维纳等;

晚)

2、发展的优势领域(音乐、绘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等)

3、发展的最终水平(正态分布,超常、低常都不超过3%)

以上五条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必然性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多样性。

生理上的成熟机制规定了个体身体发展的基本路线,从而影响了人的心理发展路线,但它并不绝对规定每一个阶段发展达到的程度与速度。

生理的成熟也不会自动导致心理的成熟。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三、中学生素质教育与发展

(一)中学生年龄特征

1、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从身体变化的角度看,少年期的发展速度几乎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不仅长高长大了,而且出现了第二性征。

从心理变化的角度看,主要是独立性增强:

认知方面、自我意识、情感、意志。

2、高中生的年龄特征

身体

心理

(二)中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素质的含义

素质:

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素质包括:

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2、中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社会:

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多种多样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

社会的构成要素:

人口

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制度

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

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

(一)教育具有永恒性

(二)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教育与人口状况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素质,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一)人口数量与教育

人口的数量──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内某一区域内的人口总量。

它决定于人口的增长率。

人口的增长率有高增长、低增长和负增长之区分。

高增长,会导致社会人口的高速增加;

低增长,会使社会人口低速增长;

负增长,意味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减少。

目前我国的人口保持着低增长率,但由于原来起点很高,基数过大,新增人口的数量仍然给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压力。

人口的数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

人口的数量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当时的人口数量是11.3亿,其中6岁~23岁的应受教育人口是3.9亿;

到1995年,普通三级教育在校生达1.7亿,教育人口占社会人口的16%。

过大的人口数量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发展步伐缓慢。

到1995年,中国全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5.4年,15岁以上的文盲有1.8亿人,占同龄人口的22.25%。

每年仍有成百万的新文盲涌入劳动者队伍。

过高的教育人口数量还使我国的学生平均教育经费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给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人口质量与教育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教育程度来表示的。

人口质量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一定社会的教育需要根据社会总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策略,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模和招生人数。

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决定着社会的教育需求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教育不仅会提高受教育者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还会激发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增强其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受过较高等教育的家长总希望其子女受到相应的或更高水平的教育;

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其受教育的需求也较少,受教育的积极性也较低。

这些都会对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形成影响。

人口质量还制约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生理质量是教育活动赖以开展的基础之一,它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人口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着教育环境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这也影响教育的质量。

社会总人口的质量决定了师资的来源和质量。

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教高,师资选拔的余地就比较大,师资的质量相对来说就可能较高;

反之,人口整体素质较低,师资的质量也就较低。

师资的质量最后会反映在教育的质量上。

199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每万人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只有13.9人,文盲和半文盲在总人口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三)人口的结构与教育

┌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

└是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结构中的比例。

例如:

15岁以下的少年在人口中所占比例,

非洲40%~50%肯尼亚,15岁的以下占53%,65岁以上的占15%

亚洲30%~40%

北美洲22%

欧洲20%瑞典,15岁的以下占18%,65岁以上的占17%

很明显,不同的人口自然结构对学校教育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同的。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就更为显著。

在阶级社会里,人口的阶级构成对教育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权的分配上,被压迫阶级的受教育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

欧洲中世纪,贵族学校的大门是不向平民百姓开放的。

人口的职业结构也对教育,特别是对学校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传统社会里,劳动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对科学教育的需求也不迫切;

在现代社会里,就业人口中从事脑力劳动和高科技含量劳动的人占很大比例,相应地,对教育的需求就大大增加,各级各类专门学校、职业学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口的地域分布结构制约着学校的布局,同时也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人口密度过小,居住过于分散,办学就会相当困难。

例如,西藏自治区在1981年时每所县中学平均只有30多个学生,而上海市的人口密度高达2.8万人每平方千米,这使得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每个中学生平均占有土地面积13~16平方米,小学生占有10~11平方米的标准在上海很难得到落实。

具有较高文化构成的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会倍加重视,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下会拿出更大的力量办教育。

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教育需求和质量的影响方面。

总之,人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的制约是直接的、全面的,不仅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而且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教育与科技经济

(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可避免地要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历史经验证明,生产力水平越高,它对劳动者的科学素养的要求越高。

在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主要不是培养劳动者,而是培养社会统治者,那时的学校教育是缺乏生产性的,因为,那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即要求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高度的科学知识素养。

但是,到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以后,生产劳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以至接受一定程度的学校教育成为进入劳动过程的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