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256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肃宁县深入推进四个覆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让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自治,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也是焕发和调动农民巨大创造热情的一个根本保障。

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去年5月份以来,我们大胆创新,在全县探索推行了农村社会管理“四个覆盖”工作模式(即:

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全覆盖、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就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代会为平台,以农村经合组织和维稳组织为骨架,以服务群众和协调、整合农村各方利益为职能,打造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管理服务网络。

通过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让分散的个体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再通过在各类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用共同的追求凝聚了人心、用紧密的组织团结了群众、用群众的办法治理了乡村,实现了党领导农村工作与农民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既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又保持和发展了广大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创业致富的劳动热情,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凝聚起了强大合力,较好解决了村级党组织作用弱化、村民自治虚化、农民致富难、农村稳定难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一、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直接领导农村经济事务、组织农业生产和充当基层政权、“代民执政”的状况。

在这些变化之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普遍感到不适应,不能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

许多农村党组织、无职党员要么难以发挥作用,甚至无所适从、无所作为,要么继续沿用过去的手段和做法,靠行政命令、包揽代办的老套路,很难实现对农村的科学领导。

同时,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带也出现了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的空白点,很多新经济组织、民间组织也游离于党组织领导之外;

此外,农村还有一些能人,活动能量大,但又不在体制内,难以发挥积极作用,个别甚至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

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甚至动摇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如何实现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

我们的做法是:

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按照“群众走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跟到哪里”的原则,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到基层民主组织和综治维稳组织当中去,建到各种经济组织、产业链条当中去,建到园区、社区当中去,把所有党员都纳入到组织体系中去,让其带领群众一起抓稳定、闯市场、搞生产,解决好让农民组织起来和由谁来组织的问题,改变了过去农村党组织抓具体工作手段单一、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状况,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初步实现了由直接决策到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到引导服务、由直接领办到搭建平台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

2010年以来,全县农村新建各类党总支10个,党支部18个,党小组1641个,其中维稳组织党小组1026个、民主组织党小组300个、经合组织党小组121个,其它类型党小组194个。

通过把党的组织拓展延伸到农村各个领域、行业,加大了党组织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和覆盖密度,形成了覆盖各方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党的领导又有了新领域,党的活动又有了新阵地,党员发挥作用也有了新平台,党员的身影又活跃在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在推进“四个覆盖”中,我县绿苑蔬菜合作社党支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了党员示范棚、党员结对帮扶等一系列活动,先后共帮扶社员500余户。

梁村镇张庄村十几名老党员自发成立了义务清洁队、巡逻队,每逢农历四、九日张庄集市义务清扫街道、开展巡逻治安。

党员张建峰说:

“我们作为共产党员,能为村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光荣!

”推行“四个覆盖”以前,肃宁镇城内村由于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和组织,许多村民一到晚上和农闲时节,便聚在一起打麻将消磨时间,不少人因为痴迷其中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也带坏了村风,推行“四个覆盖”后,村里部分党员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带头筹资6000余元组建起了秧歌队,义务给群众演节目、搞娱乐,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许多村民远离了酒桌、麻将桌,敲起了大鼓,扭起了秧歌,在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村风、民风的改善。

通过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认同。

群众深有感触地说:

有了这些党组织,咱老百姓就有了“主心骨儿”,过日了更踏实了。

二、基层民主组织全覆盖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以来,村委会这一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民的广泛参与下建立起来,农民群众的民主理念、民主意识也不断增强,这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基层民主乃至整个国家的民主建设都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村民自治只是停留在民主选举这一环节上,而随后的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环节由于缺乏一个有效平台和载体,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村民自治”演变成了“村官自治”,出现了群众想参与没机会、想决策没权力、想表达没渠道、想监督没办法等问题,形成了“半截子”民主。

怎样使村民自治不沦为“半截子”民主,怎样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我们的体会是:

只有把赋予农民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管住权力;

只有让农民对村里的大事有话语权,才能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才能理顺群众情绪,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此,我们从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入手,把村民代表大会这个民主平台搭建起来。

在村一级,建立了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三个机构,三个机构都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中村代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村委会是执行机构,村民代表会选举的村监会是监督机构。

凡是涉及本村发展的重大问题,都要通过村代会作决议,形成决议后,由村委会去执行,执行的好与坏由村监会进行监督,并对村代会负责。

这样就为村民参政、议政搭建起了一个平台,让村民代表集体讨论决定村里的重大事项,改变了过去由村干部包揽村政村务的做法,真正实现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

同时,为体现党的有效领导,我们通过村支书竞选担任村代会主席的制度设计,使党组织通过村代会这一平台,把群众的意志、群众的想法、群众的呼声变成村代会的决议,从而理顺了村党支部、村代会、村委会和村监会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策、村委会执行、村监会监督”的村级治理新架构。

这样,就使村民自治的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连接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党的领导和村民当家作主实现了有机融合。

村级民主组织的建立,让群众真正成为了“当家人”,村里的重大事务都由村民和代表来决定,人是大家选的,事是大家定的,钱是大家管的,过程是大家看着的,群众情绪得到了理顺,干部行为得到了规范,干群关系也得到了改善,很多过去难以执行的决策得到了执行,很多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有的村民说,过去村里的事儿干部管,和自己没关系;

现在是大伙商量着办,干的是大伙的事儿,心气儿顺了,没理由不甩开膀子干。

一些村民当选村代表后,很快由“消极”走向“积极”,在拆迁、修路、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主动配合“村两委”做群众工作,改变了过去村干部“单打独斗”、“费力不讨好”的状况。

村干部也反映,原来村里一些事是党支部、村委会定,不征求老百姓意见,往往工作没少做,百姓不买账,村干部有苦难言;

现在有了村代会,大事小情都让群众明白、由村民做主,村里的工作也顺茬儿了。

南甘河村是我县第一个整建制搬迁改造的城中村,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村级民主组织的力量,通过村代会来民主决策拆迁过程中的补偿、赔付和评估标准,大事都由村代会来决定,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群众都很满意,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全部搬迁完毕,创造出了肃宁拆迁历史上的“南甘河速度”。

邵庄乡南庙村原来是一个出了名的“难闹村”,由于村“两委”班子瘫痪,村里的公益事业多年没人管、没人干,各种矛盾纠纷不断,推行“四个覆盖”以来,村“两委”充分发挥村代会职能,大事小情都通过村代会讨论决定,让群众当家作主,一年来先后筹资十多万元新上变压器两台、新打农用机井四眼、整修农用电线两千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村上下心齐了、气顺了,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

三、农村经合组织全覆盖

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一制度并没有解决好农村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形成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逐渐暴露出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收益少等问题,单打独斗的农民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发家致富。

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如何打破大部分人富不起来的僵持局面,带领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再一次突破和跨越?

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这个“桥”和“船”就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通过经合组织,整合农村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人才、农资等生产要素,让分散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农村经济市场化、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摆脱弱势地位,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工作中,我们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优惠政策,开展多方面的培训活动,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大力培育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经济合作组织达320家,入社会员9800多人,涉及210多个村,带动农户5万多户。

通过这些经合组织,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产业化“链条”,为农民开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桥”。

我县付佐乡西甘河村18户农民,在县、乡的支持鼓励下自发成立了一个蔬菜合作社,集中建起了18个温室大棚,大家联合起来统一购买建棚所需材料,每个大棚的投入比一家一户单建节省了近20%的成本;

我县佳旺果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实行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销售,与北京家乐福超市签订了每年200万公斤的果品直销协议,每公斤黄冠梨售价比市场价高出6毛钱,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果农增加收入120万元。

这“一降一升”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群众通过加入合作组织,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越来越高。

很多致富无门的“困难户”也在经合组织带动下走上了发家之路。

四、农村维稳组织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各类集体组织职能的弱化,农民原来那种邻里守望、团结互助的观念越来越淡化,邻里关系淡漠,矛盾纠纷不断;

随着农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各种利益诉求日趋复杂多样,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化解难度也越来越大。

此外,由于农村治安缺乏有效管理,一些流窜犯及犯罪嫌疑人以农村为据点开展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再加上农民各顾各的家,各干各的事,相互之间出事没人管,遇事无人帮,农村治安问题比较突出。

如何真正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我们认为,既要发挥好政权的力量,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当成维护稳定的主体。

立足于“让农民自己帮自己、自己管自己,有事大家管、有情况大家帮”,我们在全县农村探索推行了“3+1”维稳模式。

所谓“3”,是在村一级建综治工作站,设“一干两员”,即:

综治专干、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专抓农村社会稳定和安全;

在过去生产队或现居住片区的基础上,建综治小区,管40到60户农户;

综治小区再往下,每10户设一综治小组,由一名威信较高的村民牵头负责。

所谓“1”,是在各村设立治安巡防队,实行专职巡防队与每家每户轮流值守相结合,在全村开展治安巡逻防范。

目前,全县农村普遍建起了“站、区、组、队”组织,其中,村级综治工作站253个,综治小区1749个,综治工作小组5578个,聘任村级“一干两员”759人,专业巡防队员1739人。

通过建立“3+1”维稳组织,划小了农村社会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把广大群众当成了维护稳定的主体,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小区长、小组长通过“老乡亲”、“老面子”做工作,好多事不用村里面、不用乡里面,第一时间就在群众当中把矛盾化解了,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窝北镇刘坦村,过去因为一些小矛盾、小纠纷没人管,村里每年都要发生几起人为的“小火灾”,你给我点个麦秸垛、我给你烧点玉米秸。

推行“四个覆盖”以后,通过小区长、小组长做工作,矛盾化解了,村风和谐了,一年来再没发生一起“放火事件”。

同时,通过建立治安巡防队,让人民群众自己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给自己看家护院,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问题大大减少了,也减轻了乡、村两级工作压力,真正实现了党委、政府组织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有机结合,有限的警力与无限的民力之间的有机结合。

有的群众高兴地说:

有了巡防队,晚上睡觉忘了插门,也出不了事,维稳组织真是咱老百姓的“保护神”!

今年以来,因干群矛盾、村干部处事不公而引发的信访案件同比下降20%,整个农村信访案件存量同比下降30%。

通过村级维稳组织,排查出重点矛盾纠纷534起,成功调解526件,全县农村因邻里矛盾纠纷而引发的上访案件同比下降50%。

通过推行“3+1”模式,整个农村更稳定、更和谐了,群众的安全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也大大地增强了。

在推进“四个覆盖”过程中,为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我们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建立“四个覆盖”对接机制,促进各类组织的融合与发展,使党组织由决策者转变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在统筹协调中实现对农村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有效领导。

同时,通过“四个覆盖”体系,农村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红白理事会成员等各个方面的“能人”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都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能人”有的担任了经合组织领办人,有的在“3+1”维稳组织中当上了小区长、小组长,有的被选为村民代表,这些“能人”现在是“为党所用”,也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党员和村干部的重点培养对象。

这样,既拓宽了基层党组织吸引新鲜血液的渠道,也为一些优秀分子不能入党的问题找到了解决途径,发展党员有了可靠的群众基础,进一步优化了党员和村干部队伍结构,使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四个覆盖”也为基层各项工作开展找到了一个平台和抓手,通过让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当家作主,焕发出了他们对农村发展的巨大热情,很多工作也因此而豁然开朗,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比如计划生育工作,依托“四个覆盖”,深入开展基层群众计生自治,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小区长、小组长和村民代表等“农村能人”共治共管的基层群众计生自治新模式;

再有村容治理和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有愿望,都想开展,但一家一户又办不了、办不好,现在通过发挥各类组织人员的示范服务和管理作用,家园变干净了,读书社、大鼓队、秧歌队也办起来了,不仅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

总的看,“四个覆盖”打破了就党建抓党建、就稳定抓稳定的条条框框,形成了一套互通共融、互促共赢的农村工作新体系体系,改变了过去做农村工作那种“按下葫芦起来瓢”、被动应付的局面,我们感觉农村工作好干了,天地更大了,路子更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