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42984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和防治进展Word格式.doc

诊断

01诊断标准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ESC指南,HCM的诊断标准在成人中为:

任意成像(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显示,并非完全因心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心室心肌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室壁厚度≥15mm;

在儿童中为左心室室壁厚度≥预测平均值+2×

标准差。

对于HCM患者的一级亲属,若心脏成像检测发现无其他已知原因的左心室室壁某节段或多个节段厚度≥13mm,即可确诊HCM。

02基因检测在诊断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检测方法确定HCM的致病基因,可以为HCM提供分子诊断依据。

目前,已经发现编码心肌肌节蛋白的20多个基因的1400多个突变,大量线粒体相关基因和修饰蛋白基因也被发现与HCM存在关联。

基因筛查能够筛选出家系中有可能发病的亲属,并有助于HCM与拟表型疾病(如Fabry病、LEOPARD综合征)、运动员型心脏和高血压心肌肥厚的鉴别诊断。

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强调遗传检测的必要性,对于确诊患者强烈建议遗传咨询和遗传检测(Ⅰ类推荐),对成年亲属和儿童建议遗传检测和临床检测(Ⅰ类和Ⅱa类推荐)。

但是并不推荐健康人群和存在室壁轻度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第一代DNA测序技术具有成本高、速度慢等缺点,对于没有候选基因或候选基因数量较多的大样本病例筛查难以完成。

对于大样本测序还要依靠具有高通量测序能力的新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主要包括全基因重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WGS)、全外显子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WES)和目标区域测序(targetedregionssequencing,TRS),它们具有通量大、时间短、精度高和信息量丰富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目标基因进行精确定位,不仅能够检出肌节蛋白突变及非肌节蛋白突变,还能够发现大片段DNA的拷贝数变异、倒位和平衡易位等结构变异,以及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水平和组蛋白修饰因子的改变,这些结果将有助于解释HCM的异质性及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

NGS亦可检出拟表型基因突变,如Fabry病的α半乳糖苷酶基因突变,有助于HCM的鉴别诊断。

荟萃分析数据显示,ANK2突变与心肌过度肥厚相关;

SCN5A突变与流出道梗阻和左房扩大程度正相关;

携带PLN突变则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高风险。

同时,目前一般认为致病突变阳性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携带TNNT2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常较隐匿,但心原性猝死风险高;

携带MYBPC3突变的患者常发病较早、心脏移植和恶性心律失常机率更高。

基因剂量效应可能与HCM预后相关,虽然多文献报道了双突变或三突变的患者症状更重、预后较差,但突变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尚未明确。

到目前为止,已确定的与某种表型明确相关的基因突变尚少,基于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的HCM治疗和预防策略的制定,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基因型随访研究。

治疗

HCM的治疗以缓解症状和防治并发症为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0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式,主要类型包括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剂及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物

(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和传导速度,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同时可以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和流出道梗阻,从而缓解因流出道梗阻造成的心绞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是治疗HCM的一线药物。

有资料显示,β受体阻滞剂有一定的延缓和抑制心肌重构的作用。

(2)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可通过抑制心肌摄取钙,从而减轻流出道梗阻,改善心室舒张功能。

主要用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的患者。

近期,在一项关于地尔硫治疗携带肌节基因突变的HCM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地尔硫治疗组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壁厚度方面有所改善;

在MYBPC3突变携带者中,服用地尔硫的患者左心室壁厚度和质量,舒张期充盈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较安慰剂组均有所改善,且试验过程中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提示地尔硫在早期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心室重塑。

(3)钠通道阻滞剂

丙吡胺属于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负性肌力作用较强,可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适用于对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均不耐受的HCM患者。

对来自491例HCM患者多中心队列的118例丙吡胺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未发现丙吡胺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风险增加。

对于难治性患者,丙吡胺联合β受体阻滞剂或维拉帕米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但当丙吡胺单独用于HCM的治疗时可因其增强房室传导而增加房颤患者的心室率。

动物实验显示,雷诺嗪(晚期钠电流阻滞剂)可以延缓携带HCM突变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恶化,包括室间隔增厚、左心室容积减少、左心室超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纤维化。

未来,晚期钠电流阻滞剂有望成为携带HCM高风险突变患者的早期预防性治疗的选择。

(4)胺碘酮

胺碘酮不仅具有轻度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还可以延长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助于消除折返、延缓传导速度并降低窦房结自律性。

其次,胺碘酮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有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再住院率及猝死率,且安全性较高。

抗凝剂

对于合并房颤的HCM患者,服用华法林可以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华法林在降低卒中风险方面疗效确切,且优于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没有数据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能够降低HCM患者的卒中风险。

对所有HCM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推荐抗凝治疗。

利尿剂

对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仍未明显缓解的患者,加用利尿剂有望改善患者症状,但利尿剂的使用可导致回心血量减少,继而加重梗阻症状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可导致心律失常,故应慎重使用利尿剂。

药物治疗新进展

最近,在一项关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用于HCM终末期(LVEF30%,NYHAⅣ级)治疗的研究,显示了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双重抑制剂能够明显改善症状、降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提高射血分数,且并未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或任何其他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影响。

由特定HCM致病突变转基因所建立的小鼠模型中研究发现:

辛伐他汀、氯沙坦、螺内酯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等可以减轻HCM小鼠心肌纤维化程度和减少胶原成分;

进一步研究表明,在MYH7-Arg403Gln或MYH7-Arg719Trp转基因小鼠发生左心室肥厚前,分别给予地尔硫卓和氯沙坦可以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并延缓室壁肥厚的进程。

目前,由携带遗传性错义突变(pArg663His)患者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iPS)衍生的心肌细胞,已经应用于揭示HCM的遗传背景与新型临床疗法的分子靶点,提示细胞内钙调节异常是影响心肌肥厚进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该研究结果显示,来源于HCMiPS衍生的心肌细胞存在钙循环能力下降和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而钙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相关;

与正常细胞相比,异常心肌细胞内调节细胞增殖的基因广泛上调。

同时,该研究将曲古抑菌素A应用于HCMiPS衍生的心肌细胞后发现,曲古抑菌素A可以改善钙调节失衡、活化T细胞核因子的核转位及细胞肥大,但这些结论仍有待于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因检测结果可以指导特定HCM致病基因突变的治疗。

02非药物治疗

HCM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

室间隔减容术、植入双腔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和心脏移植。

室间隔减容术

对于左心室流出道阶差超过50mmHg,且充分药物治疗下仍存在严重症状(纽约心脏协会功能Ⅲ-Ⅳ级)和(或)反复发作性晕厥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需要考虑侵入性治疗来改善流出道梗阻,包括外科室间隔切除术(surgicalmyectomy,SM)和室间隔酒精消融术(alcoholseptalablation,ASA)。

SM通常用于年轻患者,而ASA更适用于疾病晚期及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相对于SM组,ASA组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早期持续室速、室颤以及再干预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总的来说,两种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安全有效的,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近年来,也报道了一些新兴替代方法,包括非酒精室间隔栓塞技术(线圈、聚乙烯醇泡沫颗粒和氰基丙烯酸酯)和射频消融(射频和冷冻疗法)。

Guerrero等的临床试验表明,通过微线圈栓塞间隔支进行室间隔消融改善流出道梗阻安全可行,长远来看仍具有改善症状和临床疗效的潜力。

这些试验结论仍需要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双腔起搏器

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心室激动从右室心尖部开始,室间隔激动提前至整个心室收缩射血之前,减轻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前向运动,进而减轻流出道梗阻并改善症状。

在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治指南中,对于单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只有当合并房室阻滞时才考虑应用双腔起搏器,单纯左室流出道梗阻不建议使用。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肥厚型心肌病是心原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猝死率每年约为1%,多见于青少年或运动员。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能够有效终止患者出现的恶性心律失常,从而改善症状并延长寿命。

2014ESC肥厚型心肌病指南推出一种新的HCM患者猝死风险预测模型,即HCMRisk-SCD方程式,为植入ICD预防猝死和延长HCM患者寿命提出更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

使用HCMRisk-SCD风险预测模型初次预测未来5年内心原性猝死的概率≥6%且预期寿命>

1年的患者,指南建议植入ICD(Ⅱa类推荐),若患者5年后心原性猝死的概率<

4%,建议植入ICD(Ⅱb或Ⅲ类推荐)。

射频消融术

对于HCM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相关病死率和脑卒中风险增加。

控制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形成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而心室率的控制可使用选择性射频消融术。

此外,射频消融术也可用于治疗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这是近年来发展颇有前景的方法。

在动物实验中,已初步验证射频消融术消融实验犬心室流出道间隔心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脏移植

在HCM终末期,由于广泛心肌缺血、缺氧、继发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可致室壁变薄和心腔进行性扩大,进而导致心力衰竭。

经规范的内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均无法明显改善症状、预测寿命<

1年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但由于供体稀缺、术后存在排斥风险和费用高昂,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优生优育

HCM的遗传性和心原性猝死风险较高,因此指导HCM患者优生优育,从而在根源上对HCM进行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首先,直接对HCM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生育方式,最大程度的减轻后代患病的风险。

胡金柱等对女性HCM患者进行详细临床评估及遗传基因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患者选择合适受孕方式,体现了基因检测在指导优生优育方面的巨大优势。

其次,对计划妊娠的HCM女性患者进行产前遗传诊断,可指导患者优生优育和采取早期预防猝死的防范措施。

产前遗传诊断是指在妊娠初期对患者外周血、羊水及脐带血等进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由于HCM的基因-表型关系存在相当大的异质性,并非所有致病基因携带者在其一生中均会出现临床表型,因此该方法在伦理学、检测时机、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其他手段如体外授精、使用捐赠的配子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geneticdiagnosis,PGD)的优点是既不会影响胚胎的进一步发育又避免了遗传性疾病胎儿的出生,可使因为遗传问题而不能生育的夫妇顺利生育健康婴儿。

Kuliev等对9组患有遗传性心肌病的夫妻进行了PGD,明确了其在遗传性心肌病中应用的优势及安全性,但其适应证及其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语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主要是由编码肌节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

基因检测技术为揭示其基因型-表型关系提供了可能,并有助于疾病危险分层和早期诊治。

将基因检测技术与辅助生殖技术结合可以指导患者优生优育,是从根源上对HCM进行防治,为具有遗传高风险的夫妇带来了福音,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

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