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43464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表里双解)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外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饮,色白),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9桂9姜6辛6夏9草6从,

芍药9五味6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水寒相搏于肺,饮动胃气上逆,干呕。

五味子,敛肺阴,补肾气,制约辛温太过伤肺气。

阴虚干咳无痰痰热不宜

止嗽散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外感咳嗽。

(解表不彻,邪未尽)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解表不彻,咽痒咳嗽。

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桔梗+白前,一升一降,复肺气之宣降,止咳化痰。

正柴胡饮

解表散寒

外感风寒轻症。

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正柴胡9饮平散方,芍药6防风3陈4.5草3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症服之康。

第二节辛凉解表

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发病急,传变快。

容易搏结气血、蕴而成毒)

桑菊饮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风热犯肺轻症,肺系呼吸道病变)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热邪不重),脉浮数

桑7.5菊3饮中桔6杏6翘5,芦根6甘草2.5薄荷2.5饶;

清疏肺卫清宣剂,风温咳嗽

桔梗、杏仁宣降肺气,平喘。

辛凉轻剂,较银翘散止咳力大。

桑偏肺,菊偏肝。

银翘散

辛凉透表,

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发热(邪正斗争在体表皮毛)无汗,或有汗不畅(体表有邪),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桔甘汤,宣肺止咳,咽痛音哑。

辛凉平剂。

方中有薄荷,故无汗为佳。

荆芥、豆豉辛温(少量透邪外出)。

清轻之品,勿过煎

麻辛甘石汤(高烧而喘)

辛凉宣泄,

清肺平喘

外感风邪,邪热壅盛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有汗(肺热盛)或无汗(邪热闭肺),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表邪入里,郁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

仲景麻9杏9甘6石18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辛凉重剂(重在宣肺热,不在发汗)。

石膏倍麻黄,去性取用,火郁发之。

喘——风热犯肺;

咳——肺气不宣。

喘,热—麻黄,石膏;

寒—干姜,细辛,半夏。

柴葛解肌汤(流感)

解肌清热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传入阳明,波及少阳,三阳合病)恶寒渐轻,身热渐重,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阳明经热出现),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陶氏柴6葛9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6芍6桔3草3姜枣芷3,羌3膏3解表清热良

里热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宜使用

升麻葛根汤

解肌透疹

麻疹初起(麻疹由小儿肺胃蕴热,复感麻毒时疫所致)疹发不出,出而不畅,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干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升麻+葛根透疹。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

第三节扶正解表

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败毒散

益气解表,

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小孩,老人,病后产后外感风寒)

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湿侵袭肌表,气血不畅),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肺气不宣),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各900g

气虚不利,常用温和方。

与九味羌活汤区别(无扶正作用)虚人外感。

还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逆流挽舟)

加减葳蕤汤

滋阴清热,

发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赤脉数

加减葳蕤草白薇,豉葱桔枣薄荷随,滋阴发汗此方魁。

参苏饮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参苏散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

与败毒散比较,其气虚程度较重

麻黄细心附子汤

助阳解表

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发热(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恶寒甚剧,神疲欲寐,脉沉微。

暴哑(大寒犯肾。

肾浊上犯),咽痛,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6细辛3附9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症,寒重热轻脉沉良

表里俱寒、麻黄+附子,助阳解表常用组合。

第二章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第一节寒下

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或疼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苔黄脉实等。

大承气汤(里实重症)

峻下热结

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日铺潮热(阳明证特点),神昏谵语,手足辑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或热结(本质,用通因通用之法)旁流,下理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

或里热实证之热厥(真热假寒,寒因寒用),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用硝9黄12,枳实12厚朴24先良;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急下存阴代表方。

痞满燥实,釜底抽薪,大黄后下(若一起煎则为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为缓下热结。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份生机

大陷胸汤(急性胰腺炎)

泻热逐水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满痛或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水热互结),大便秘结,日铺小有潮热,或短气躁烦,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按之有力。

大陷胸汤用硝10黄10,甘遂1为末共成方;

擅医热实结胸证,邪热逐水效专长。

表证未解误下,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大黄先煎(治上者制宜缓)。

治下者制宜急(大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泻热破瘀,散结消痈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曲而不伸。

伸则剧痛,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气血瘀滞,营卫失和),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金匮大黄12牡丹3汤,桃仁9芒硝9瓜子襄30,

泻热破淤散结肿,肠雍初起腹痛康,

肠雍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病因:

热瘀湿。

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拒按),治疗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第二节温下

适用于里寒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苔白滑,脉沉紧等。

(寒邪非温不去,积滞非下不除)

温脾汤

温补脾阳

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腑气不通),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主虚)。

温脾附子6大黄15硝6,当归9干姜9人参6草6,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喜温喜按,虚实夹杂,大黄附子汤则无虚证。

温通+泻下+补益。

温中利通(附子干姜)欲通予补中。

大黄附子汤

温里散寒,通便之痛

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里实据按),肋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真寒假热,气机郁滞,阳气不能布达四肢),舌苔白腻,脉弦(痛)紧(寒)。

金匮大黄9附子12汤,细辛3散寒止痛良,

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大黄附子—去性存用(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类比麻杏甘石汤)

第三节润下

适用于肠燥便秘证。

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所致的肠燥便秘,症见大便干燥,坚涩难出,身热口干,舌燥津少等。

麻子仁丸

润肠泄热,

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肠燥便秘)。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脉细涩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躁便秘施。

脾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大便秘。

常用于虚人,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

济川煎

温肾益精,

润肠通便。

肾虚津亏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夜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腰膝酸软,头目晕眩(肾虚津亏,清窍失养),舌淡苔白(虚),脉沉迟。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泽泻泄肾浊,升麻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一升一降,相反相成。

第四节逐水

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主要表现为胸水、腹水、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十枣汤

攻逐水饮(阳水实证)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

2,实水。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舌苔滑,脉沉弦。

十枣非君非汤剂,甘遂大戟和芫花(各等分,其中芫花毒性最强),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大枣,缓和毒性,益气护胃,培土制水。

现代肝硬化,胸水腹水。

可与补益剂交替使用;

先少量,后大量。

米粥养胃

第五节攻补兼施

适用于里实积滞而正虚者。

见热结阳明,腹满便秘,同时兼有气血不足或阴津将竭之象。

黄龙汤(攻补兼施代表方)

泄热通便

益气养血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虚。

黄龙汤中枳6朴3黄9,参6归9甘3桔枣硝12姜,

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本质为邪实正虚。

阳明腑实过程中气阴两伤。

大承气汤加当归,人参,甘草。

第三章和解药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统称和解剂。

属八法中“和”法。

第一节和解少阳

适用于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心烦呕吐,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苔薄黄等。

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邪正相争),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口苦,咽干,目眩(胆火上炎),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经期感冒或产后外感正气不足)

3,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

小柴胡24汤和解功,半夏9人参9甘草9从;

更加黄芩9生姜9枣4m,少阳为病此方宗。

纯虚、实之证不用。

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去渣再煎,药性更醇和,量少,减少对胃刺激。

素体正气不足,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战汗”为正胜邪却。

现在慢性肝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等胆胃不和者

蒿芩清胆汤

清胆利湿,

和胃化痰

少阳湿热痰浊证。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粘,胸胁胀痛(痰湿中阻),舌红苔白或黄腻,间现杂色,脉数右弦左滑。

蒿5芩6清胆夏4.5竹茹9,碧玉9赤苓9枳4.5陈4.5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热痰浊内阻,病位在胃在胆,热重于湿,清中有透(重在清热)

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少阳阳明合病,和解为主,泻下并用的方剂。

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肚子痛,放射肩背),或心下(胃)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大柴胡15汤用大黄6,枳9芩9夏9芍9枣4m生姜15,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用于少阳重症,阳明轻症。

枳实+芍药,调气血止腹痛基本组合,其中芍药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止痛可用至60g。

本方五人参甘草,正气不虚。

也可用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的治疗。

可以排除病理产物(缓下作用)加减对于癌症晚期痛剧有效,

达原饮

开达膜原,避秽化浊

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

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火一日一次,火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闷,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

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第二节调和肝脾

主治肝脾不和证,症见胸闷胁痛,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

四逆散

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

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身胃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弦。

(外邪入里——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四肢冷)

2,肝郁脾滞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泻痢下重,脉弦

四逆散中用柴6胡,芍6药枳6实炙甘草6;

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治疗,肝脾气郁基础方,调肝理脾基本机构,偏实证。

本方四肢厥逆不是很冷,不过肘膝,与阳衰阴盛之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柴+枳——一升一降,肝脾同治,调畅全身气机。

枳+芍——调畅气血,治腹痛常用组合。

柴+芍——调肝常用组合。

逍遥散

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

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肝郁血虚),口燥咽干(郁而化火),神疲食少(肝病传脾),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疏泄失调),舌淡,脉弦而虚者。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15(前面全为30g)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肝藏血,主疏泄,体阴用阳。

疏肝健脾代表方,有是调经常用方。

白芍+熟地——养血调经,当归+川芎——活血行气调经。

痛泄要方(急性肠炎)

补脾柔肝,去湿止泻。

脾虚肝旺之痛泻。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脾失健运,清浊升降失调)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

痛泻要方用陈皮45,术90芍60防风30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补脾。

肝脾不和,脾运失常。

第三节调和肠胃

主治肠胃不和之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表现为心下痞满,脘腹胀满,呕吐下利等证。

半夏泻心汤

寒热平调,

消痞散结。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小柴胡证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成痞)

半夏12泻心配芩9连3,干姜9人参9草9枣4m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痞——上下不能交泰。

心下—胃脘。

中气损伤,脾胃升降失常,上见呕吐,下见肠鸣下利。

本方重在调和肠胃,其他原因拉肚子不用。

干姜+黄连,寒热互结之痞。

第四章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

清热剂一般是在表证已解,热已入里,且里热最盛,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第一节清气分热

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等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证。

栀子豉汤

清宣郁热

热郁胸膈证。

身热懊襛,虚烦不眠,胸脘痞满,按之软而不硬,嘈杂似饥,但不饮食,舌红苔微黄,脉数

栀子豉汤治懊襛,虚烦不眠此方良;

前证兼呕加生姜,若是少气加甘草。

白虎汤

清热

生津

阳明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里热炽盛),烦渴引饮,(胃热津伤)汗出恶热(里热蒸腾,逼津外泄),脉洪大有力

白虎膏50知18粳米9甘6,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调。

里热实证。

正邪相争,四大证身大热、口大渴、汗大出、脉洪大。

现代用于大叶性肺炎,高烧,多汗,舌红苔黄。

石膏治疗肺胃大热,实火;

知母治虚火。

银翘清热解毒,加西洋参生津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竹叶6石膏50参6麦冬20,半夏9粳米10甘草6从,

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各种余热未解,后期气阴两伤。

后期纯虚证—参麦饮。

本方一般用于高烧银翘、白虎之后

第二节清营凉血

具有清营透热,凉血散瘀,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

清营汤

清营解毒,

透热养阴

邪热初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卫阳与邪热相合),神烦少寐,时有谵语,口渴或不渴,或斑疹隐隐(热伤血络),舌绛而干,脉细数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躁渴眠不宁,

犀30地15银9翘6玄9连5竹3,丹6麦9清热更护阴。

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卫阳夜入里+热邪伏阴,两阳相争,身热夜甚。

目喜开,闭不一,热阻气机,卫阳之气出入不利。

眼开卫出表,眼闭入里。

犀角,开窍,避秽,保护心神。

一切内外疮痈要药:

蒲公英,紫花地丁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1,热扰心神。

身热谵语,发斑斑色紫黑,舌绛起刺。

2,热伤血络证。

吐血,扭血,便血,尿血等,舌质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证。

喜忘如狂,胸中烦痛,漱水不欲咽,自觉腹满,大便色黑易解

犀角30地黄24芍药12丹9,清热凉血散淤专,

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防热与血结成淤,透热转气,治疗各种失血。

第三节清热解毒

具有清热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

或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等证。

黄连解毒汤

泄火解毒

三焦火毒热盛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

或热病吐血,扭血;

或热甚发斑;

或身热下痢;

或湿热黄疸;

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黄+栀子

内外一切热毒实邪代表方,泻火解毒基础方,苦寒直折(火)代表方。

普济消毒饮

疏风散邪

大头瘟。

(腮腺炎)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风热疫毒之邪壅与头面,致气血壅滞不通,

普济消毒蒡3芩15连15,甘6桔6蓝根4勃4翘4玄6;

升2柴6陈6薄3僵蚕2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夏枯草治疗淋巴结肿大。

药渣可外敷。

外敷:

青黛,地龙,白糖捣烂,睡前外敷,早晨洗去。

仙人掌捣烂外敷。

初期柴胡可加大

凉膈散

泻火通便,清上泻下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化火上炎)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以泻代清(调胃承气)

仙方方活命饮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阳证疮疡肿毒初起。

红肿疼痛,身热寒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君银花9,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3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其余各6g

外科疮痈第一方,阳证疮疡第一药方。

痈,初期消散、中期排脓。

排脓,鱼石脂。

天花粉+白芷,消肿排脓。

乳没,去腐生肌,活血止痛。

紫花地丁,疔疮要药

第四节气血两清

具有清气凉血,泄火解毒作用,适用于疫毒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

清瘟败毒饮

凉血泻火

温病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或发斑,或吐血,扭血,或四肢抽搐,或厥逆,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玄参;

犀角翘芍知桔梗,泻火解毒亦滋阴。

第五节清脏腑热

具有清解脏腑经络邪热作用,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

导赤散

清心养阴,

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或热移于小肠)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

或辛热移于小肠,见小溲赤涩刺痛

导赤木通6生地6黄,草稍6兼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水不足,火不实,上下兼顾,效力较薄,清心利尿剂。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

清下焦湿热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龙胆6栀9芩9酒拌炒,木通6泽泻12车9柴6草6,

当归3生地9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夏枯草散结,龙胆草除湿热。

龙胆+黄芩,肝胆湿热对药。

左金丸

清肝泄火,降逆止呕,

肝火犯胃证。

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左金黄连6与吴萸1,胁痛吞酸悉能除;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泻痢痛在脐。

肝郁化火犯胃,肝胃不和。

泻白散

清泻肺热,

止咳平喘

肺有伏火之咳喘。

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泻白桑皮30地骨皮30,甘草3粳米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地骨皮除蒸佳品。

培土生津,对小儿稚阴之体有标本兼顾的功效。

不兼有表证。

不伤正,泻肺火。

清胃散

清胃凉血

胃火上攻证。

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

或牙宣出血,或牙龈肿痛溃烂;

或唇舌颊腮肿痛;

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清胃散中当归6连6,生地6丹皮9升麻9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过食煎炒,油炸;

过食生冷,郁遏胃气;

过食温补,胃中积热,化火循经上攻。

升麻黄连相制相承。

升麻升阳散火,阳明热毒要药。

现代用于牙周炎,口腔炎

玉女煎

清胃火,

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

烦热干渴,头痛,牙痛,或牙齿松动,牙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脉浮洪滑大,重按无力。

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玉女石膏15熟地黄30,知母5麦冬6牛膝6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虚实夹杂。

牙龈发红,嫩红,但不溃烂—肾水,肾阴不足。

牙龈炎,糖尿病

芍药汤

清热燥湿,

调气和血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气滞血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芍药30汤内用槟6黄9,芩15连15归15桂5草6木香6,

重在调气煎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多赤少(湿重),一般来说不发高烧。

大黄泻下以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出——通因通用;

肉桂反佐防止药病格拒

白头翁汤

凉血止痢

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15治热毒痢,黄连6黄柏6佐秦皮12,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白头翁—湿热痢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