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380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1t,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2.75t(附图2—1),综合含水18.2%。

从产量变化情况看,采用自然能量开采产量下降快,一般井在一年内产量下降40%左右。

截至2006年7月底,油沟油田开采长4+51的井总计产液7.2万m3,其中油6.23万m3,水0.97万m3,采出程度为0.94%,地下亏空体积约为9.3万m3。

本区长4+51油层没有实测的原始油藏压力、油层温度和高压物性资料,在试采过程中也没有测流压资料。

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分布局限,单个油藏的含油面积较小,6个油藏共控制了1.21km2的含油面积,控制地质储量88.59X04t。

储量丰度高和单井产量较高,目前试采的6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油10.5(附图2—3);

侏罗系延安组延10单个油藏的含有油面积较小,10个油藏共1.66km2的含油面积,控制地质储量57.28>

104t。

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6.0t(附图2—4);

侏罗系富县组单个油藏的含油面积和储量规模较延9、延10油藏

大,两个油藏共1.8km2的含油面积,控制地质储量75.46X04t。

试采9口井平均单井日产油4.1t,单井产量较低(附图2—2)。

三、油田地质研究

(一)基本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构造变形弱、多旋回演化、多沉积类型的大型沉

3-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分区图

积盆地,盆地本部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盆地底部由太古界和中下元古界变质岩、结晶岩所组成,沉积盖层大体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早古生代陆表海、晚古生代海陆过渡、中生代内陆湖盆地以及新生代周边断陷五个发展演化阶段,形成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碎屑岩以及中新生界内陆碎屑岩沉积的三层构造。

盆地主体除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及下石炭统外,地层基本齐全,沉积岩厚度约6000米。

目前在盆地地内共发现了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及中生界三套含油气层系,其中,上三迭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盆地目前所发现的主要含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我国东部构造域与西部构造域的结合部位,古生代时属于华北盆地的一部分;

中生代后期逐渐与华北盆地分离,并逐渐演化为一大型内陆拗陷盆地。

根据现今盆地构造形态,结合盆地演化历史,盆地内共划分为西缘逆冲带、天环拗陷、陕北斜坡、晋西挠褶带、伊盟隆起以及渭北隆起六大构造单元(图3-1)。

油沟油田位于陕北斜坡中南部,晚三迭世沉积环境总体上属于延长组沉积拗陷的中心部位,物源受盆地东北和西南物源控制,以东北物源为主,西南物源为辅。

盆地东北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最发育。

由安塞、志靖、安边等多个三角洲组成。

油沟油田的沉积受志靖三角影响较大;

盆地西南以辫状河三角洲为主,其中西峰—庆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较大,其前端可达华池一带。

油沟油田的沉积物也受其影响。

因此,该油田沉积物(尤其是长8—长4+5)具有混源区特征。

油田钻孔资料提示,该地区经历了湖盆的形成、发展、全盛、稳定、萎缩以及消亡的全过程。

湖盆的形成阶段沉积了长10、长9油组,由早期的河流相沉积(长10),逐渐演化到湖泊沉积(长9),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开始形成;

从长8至长7期,湖盆开始发展直至达到全盛时期,其主要标志是长7油组沉积了一套厚约50-100米的灰黑色泥岩和油页岩,其间夹有褐色含油细砂岩,此时湖盆分布范围最大、水体最深,是盆地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时期,有效烃源岩分布面积约40000平方千米。

油沟油田则处于烃源岩分布区的中部,为该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条件;

长6至长4+5时期,是湖盆发展的稳定时期,盆地周边三角洲发育与退缩相间出现、纵向上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为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是盆地中生界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之一;

长3至长2时期是鄂尔多斯盆地开始逐步萎缩的时期,三角洲平原的范围从盆地的老山地区逐步向湖盆中心地区推进,湖盆范围日趋缩小,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粗碎屑为主的碎屑岩地层。

此段时期因为油沟地区处在湖盆中心地区,所以,油沟油田仍处于湖盆的水下部位,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湖湾相粉砂质泥岩在纵向上相间出现;

长1期是鄂尔多斯盆地逐渐消亡的时期。

为一套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夹煤线为主的地层。

由于油沟油田处于甘陕古河道之上,长1地层受印支未期构造运动影响而被剥失殆尽,钻井剖面上无法见到。

(二)地层对比与小层划分

1、地层对比通过对油沟油田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分析,结合盆地中生界构造演化及地层分布特征,油沟油田中生界主要油气勘探目的层自上而下有侏罗系延安组、侏罗系富县组和三迭系延长组组成。

(1)油田地层特征及纵向演化延安组与富县组以及延长组地层有不同的岩电特征。

延安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的碎屑岩煤系地层,早期属河流相粗碎屑沉积,岩性为含砾粗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偏负明显,具箱形特征,自然伽玛呈低值,电阻通常偏低(顶部油层电阻偏高除外),地层厚度横向变化大。

通常为50-100米。

反映了古河道在平面上下切深度的差异及水道的变迁。

这套地层通称为延10。

油沟油田处于盆地甘陕古河与宁陕古河的交汇处,因此,油区内所有地层几乎都揭示出了这套河流相粗碎屑地层。

延安组中、晚期地层为一套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系地层,地层厚200余米。

煤系地层多出现在该套地层下部,由两至三套煤层(局部地区仅一套)组成,分布范围较广,横向较稳定,表明该区由河流相逐渐演化到湖泊,开始出现早期的滨湖沼泽。

煤系地层厚约30余米,具有高电阻、高声速、低伽玛特征,是油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之一。

煤系地层之上的延安组地层为一套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中细砂岩间互层。

地层厚约180-200余米,与上覆直罗组地层呈假整合接触,该套地层中上部以高电阻为特征与其下部低电阻相区别,延安组地层纵向上经历了从河流向湖泊的演化过程。

富县组在盆地区域上同延安组一样也经历了从河流向湖泊演化过程,所不同的是,由于富县组沉积之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加之延安早期河流的下切、充填,使得富县组上部较细的湖相沉积地层保存极不完整,仅在盆地的中、北部局部地区保存少量的湖泊地层。

油沟油田富县组为一套含砾粗砂岩,顶部见厚约20余米灰黑色、杂色泥岩,略显二元结构特征,属典型的河流相沉积,富县组河道砂岩与延安组早期延10砂岩的区别在于前者分选差、粒度较粗,电性上前者的电阻、自然伽码均略高于后者,这种电性、岩性上的差异正好是两者在环境上的区别所致。

油沟油田的富县组地层厚30〜120余米,由于它沉积在印支末期谷沟地貌的背景上,深谷地带地层堆积较厚,斜坡地带沉积较薄,而后,延安组早期的河道又发育在富县组期古水系之上,对下伏富县组地层又开始新的一轮侵蚀。

致使富县组残留地层横向上变化很大,横向上追踪比较困难,给地层对比沉积相环境恢复、油藏形成条件研究增加了不少难度。

对比和划分出富县组地层,研究其平面分布,为寻找富县组油藏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

延长组属内陆湖盆沉积,经历了湖盆的形成、发展、全盛、稳定、萎缩直至消亡的全过程。

岩性组合为粗一细一粗旋回组合。

盆地全盛时期沉积的长7高阻泥岩,由一套黑色泥岩、油页岩、凝灰岩夹浊积岩组成,属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最厚约80〜100余米。

分布范围广,北到陕西的定边县附近,南到铜川的金锁关,西起宁夏自治区的马家滩,东到山西省的永河县。

这套地层在井下或地表都有分布,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表明,这套地层是盆地中生界最主要的烃源岩,具有烃源岩厚度大、丰度高、母质类型好,属腐泥型、混合型干酪根,且已达到成熟阶段。

长7烃源岩生烃拗陷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面积约40000平方千米,长7油组地层厚约120-130米,具有高电阻、高声速、高自然伽玛、页岩自然电位偏负等特征。

这套地层是盆地中生界最重要的区域性标准层之一。

油沟油田的延长组地层为一套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表明油沟油田三迭系沉积时地处湖盆中心位置,水动力条件总体上偏弱,岩性偏细。

延长组地层与上覆侏罗系地层无论岩性、电性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前者岩性偏细,砂岩以灰绿色为主,具有电阻基值偏高、高自然伽码、低声速特征;

后者岩性偏粗,砂岩以灰白色为主,较低的自然伽码、高声速等特征。

两次全区性构造运动,使得盆地及油区延安组与富县组、富县组与延长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晚三迭世,鄂尔多斯内陆湖盆形成,盆地范围涉及陕、甘、宁、蒙、晋五省区,盆地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变质岩、结晶岩组成,属克拉通刚性基底,历次构造运动表现在盆地内部以升降运动为主。

因而,地层平缓、构造单一为盆地沉积盖层的重要特征之一。

晚三叠世末期受印支运动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形成沟谷纵横的古地貌景观。

其后,随着盆地的下沉,接受了富县组沉积,富县期河流的粗碎屑,首先充填于印支末期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之中,横亘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央地区,东西向展布的甘陕古河正是富县组早期沉积,它与下伏延长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油沟油田正处于盆地甘陕古河之上,所有钻孔均揭示有富县组地层存在,但横向欠稳定,厚度变化大,这与盆地印支末期构造运动关系密切。

燕山运动I幕是发生在侏罗系延安组与富县组地层沉积之间的构造运动。

早侏罗世沉积末,盆地又一次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形成了谷沟纵横的古地貌景观,通过对现有的地层厚度分析,燕山I幕形成的古地貌起伏规模远比印支末期的古地貌景观规模小,但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如盆地南部东西向展布的甘陕古河,即是富县早期的河流也有延安早期河道分布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富县期切割最深的河道区,并非一定是延安组早期河道沉积最厚的地区,也就是说,富县早期河道与延安早期河道在宏观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而在具体的河道演变历史上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两套地层呈平行不整合关系。

油沟油田的钻孔中揭示了延安组早期河道广泛存在,其厚度变化与平面分布能为分析河道的变迁提供依据。

构造背景、沉积环境是导致油区地层纵横向变化的因素。

油田各地层单元的变化包括岩性的变化与地层厚度的变化两个方面。

岩性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制约。

以油区钻孔资料为例,纵向上延长组地层属湖相沉积环境,岩性总体偏细,以粉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电性上的高电阻,高自然伽玛、低声速为特征(附图3)。

其上的富县组地层为河流相沉积、岩性粗、分选差,与下伏延长组地层呈现明显的差异,电性上微电极呈低平,自然电位偏负呈箱状,且有较高声速的电性特征显而易见。

延安组地层属河湖沉积环境,纵向上岩性呈现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灰白色细砂岩与灰褐色泥岩夹煤层的岩性特征明显有别于下伏富县组与延长组地层,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油区内延安组早期的河道砂岩与富县组河道砂岩电性上的差异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根据,实质上也反映出两套砂岩在岩性上是有区别的(附图3)。

另外,横向上岩性的变化在同一地层同一油组中的变化也十分明显,这与陆相地层岩性变化大这一基本特征有关,油区中延安组与延长组地层邻井间的岩性变化与其

微相环境有关。

地层厚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有关。

前己述及,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在克拉通稳定基底上形成的中生界内陆拗陷湖盆。

盆地区域内地层厚度的分布相对稳定,变化较小,这是盆地基底及拗陷性质所决定的。

面积仅三十余平方千米的油沟油田,其中中生界地层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显然与沉积因素无关,而是构造运动导致河流下切填充所致。

油区内长7以上延长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这主要是富县期河道下切所致,富县期河流的下切作用越深,延长组厚度越小,而河流下切深度较小,延长组地层保存较厚。

同样,富县组地层在油沟油田各井孔间的厚度变化也是非常大(附图4—1〜附图4—5、附图3)。

这也是与富县河道的下切强弱有关外。

燕山期I幕的构造运动,使延安组早期河道的下切对富县组地层厚度大小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尽管延安组早期的河道与富县期河道在宏观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附图6—3〜附图6—4、),但延安组早期发育的主河道(即主砂集带)与富县早期发育的主河道(即主砂集带)在平面上并非完全重合,因为延安早期的河道是在富县期准平原化基础上,重新发育而形成的,存在差异就不难理解了。

(2)地层对比原则

以盆地构造、沉积背景为依据,结合油沟油田实际资料开展了地层对比工作,工作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A、标志层对比原则。

标志层是指沉积范围广,横向可追踪对比,具

有特殊岩性、电性的地层,陆相地层由于受沉积环境因素影响,选择标准层的难度往往比海相地层大,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地层中的“张家滩”页岩具有被确定为标志层的地质条件。

首先,分布范围极广,盆地南部近10X104平方千米石油探区范围内,约7X104平方千米都能见到,横向也能追踪对比;

其次“张家滩”页岩岩性特殊,它由黑色泥岩、油页岩、凝灰岩等岩性组成,在延长组纵向地层剖面上,其有明显的特殊性;

第三“张家滩”页岩其电性特征十分明显,高电阻、高自然伽玛、高声速,油页岩自然电位呈偏负特征,在测井曲线上一目了然;

第四“张家滩”页岩在横向上追踪对比十分清楚。

鉴于以上条件“张家滩”页岩被确定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区域性标志层已成为所有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共识,除此之外,目前在盆地中生界延安组、富县组和延长组地层中要确定第二个区域性标准层还十分困难,也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但在局部地区或油田地层对比研究中引入地区性辅助标准层,对开展小区与地层对比研究,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如在安塞地区的石油勘查开发过程中,将延长组标定出K1——K99个辅助标准层在勘探开发地层对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中期,在马岭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中,将延安组煤系地层中的B1、B2、B3煤层定为地区性标准层,也是地层对比研究中成功地范例。

因此,地层对比在尽量确保选用区域性标志层的前提下,注重

研究,引用地区性辅助标准层,也不失为解决地层对比的有效方法。

油沟油田钻孔较深,有较多的井钻达到了“张家滩”页岩,这为油田地层对比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张家滩”页岩是油沟油田地层对比中最重要的标志层;

另为,油田钻井资料揭示,油沟油田延安组地层中有一套煤系地层,约30余米,由1—3层单层厚约1—2米的薄层煤组成,煤系地层的广泛出现,表明油沟地区延安组早期的河流充填已基本结束而进入准平原化沼泽沉积时期,因此,油沟油田延安组煤层具有作为该油田地层对比辅助标准层的条件。

B、岩性、电性综合对比原则。

不同时代地层岩性自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是一套灰黑色泥岩、灰白色细中砂岩夹煤系地层,富县组为一套以粗碎屑为主的河道砂岩与黑色、杂色泥岩组成,盆地内部分布局限,但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

延长组是一套内陆湖泊沉积,由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细砂岩、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构成。

上述三组地层岩性特征无论在地表露头或钻井剖面上都表现得十分清晰。

因此,地层对比首先应抓住各地层组岩性上的差别,认清地层时代,在同一时代地层中展开对比,这是地层对比的基础和出发点。

盆地中生界延安组、富县组、延长组地层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地层对比、研究奠定了可靠基础。

地层的岩性特征在地表条件下非常直观,容易判别,而钻孔中地层岩性受取芯资料局限,只能通过电测资料来分析判别。

通过几十年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基本上解决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岩性、电性关系问题,当前运用测井曲线资料,结合岩心岩屑、钻时等录井资料综合判识地层,已成为开展地层对比、分析、研究油田基本地质问题的重要手段。

油沟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富县组地层的岩性特征明显有别于三迭系延长组,电阻曲线上前者基值低,但峰值高,其峰值由煤层、含砾砂岩、钙质砂岩引起(含油砂岩除外);

后者电阻曲线基值普遍名偏高,峰值除“张家滩”页岩外一般较侏罗系低。

延安组具有高声速、低伽玛的普遍特征。

相反,延长组地层通常为低声速、高伽玛电性特征。

延安组早期河道砂岩与富县组河道砂体在电性上的差异,已在前面谈到了,这里不再重复。

因此,使用岩性、电性综合分析开展地层对比是一项重要的原则。

2、地层划分根据上述地层对比原则,即标志层对比原则,岩性电性综合对比原则,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历年来的划分方案,再考虑到油沟油田生产实际和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对油沟油田中生界延安组、富县组、延长组地层进行了小层划分,具体划分方案如下:

(1)侏罗系延安组、富县组小层划分延安组小层的划分按照盆地传统的划分方案,即从下到上划分为延

10—延1十个油层组。

延10油组:

为延安组河道砂岩沉积,油沟油田所钻井孔都有厚度60

—130余米,为一套灰白色含砾中粗砂岩,局部夹灰黑色河漫滩泥岩,厚

4—10米,其电性以微电极低平,自然电位偏负呈箱状,在延安组地层中特别突出,易于划分。

延9油组:

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煤层或炭质泥岩、灰白色细砂岩,厚30—45余米,煤层单层厚1—2米,由1—3层煤组成,属滨湖沼泽相沉积。

该套地层以4米电阻峰值高为特征与上、下地层相区别。

考虑到煤系地层在平面上的不稳定性,有时以炭质泥岩出现并参考区域上延9地层厚度,将延9油层组的顶界选定为顶部煤层之顶,以此为界进行邻井追踪对

比,划分出延9地层

延8油组:

岩性为灰黑色泥岩夹薄层细砂岩组合,厚30余米,电性上电阻低平,缺少峰值,没有煤系地层或钙质砂岩(或合砾砂)地层,自然伽玛略呈高位。

该组地层顶界无明显电性特征,其具体界位是以该组地层总的岩电特征为标志的前提下,结合辅助标准层(即延9顶煤)采用邻井等厚原则划分延8地层。

延7油组:

岩性电性特征总体上与延8油组相似,仅向上有略变粗趋势,地层厚度30—40余米,其顶界通常以一高阻地层作为延7与延6油组的分界,在具体划分小层时通常结合辅助标准层(即延9顶煤)采用邻近井等厚划分延7地层。

延6油组:

岩性为灰白色含砾砂岩、钙质砂岩与灰黑色泥岩呈等厚互层,油组地层厚度约40余米。

电性以高电阻、低声速、低自然伽玛特征与下覆地层相区别。

其顶界多以一高阻为分界,在具体划分小层时通常结合辅助标准层(即延9顶煤)采用邻近等厚划分延7地层

延4+5油组:

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砂岩与灰黑色泥岩、泥质粉砂岩间互层。

延4+5以上油层组在区域上油藏极少,油沟油田所钻井孔也是如此,通常延4+5以上油层都不细分,统称为延4+5油组,厚度60—80余米,与上覆直罗组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富县组上、下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残余厚度一般30—170余米。

另外,油沟油田所揭示地层均为粗碎屑、分选较差的河道砂岩沉积,其电性特征与上覆延10河道砂岩的区别在于有较高自然伽玛值。

(2)三选系延长组小层划分

油沟油田地处盆地甘陕古河地区,由于富县期河道的下切与充填使得油田区内长1地层基本剥蚀殆尽,有些地区长2甚至长3地层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

根据传统的小层划分方案并结合油沟油田生产需要,将延长组从“张家滩”页岩底界向上划分为长7、长6、长4+51、长4+52、长2+长3油层组。

长7油层组:

以“张家滩”页岩为标志,划分长7油组,厚120—130余米,由一套灰黑色泥岩、油页岩、凝灰岩夹灰褐色含油细砂岩(通常具沉积性质)组成,区域上分布广,横向较稳定,向湖盆边缘有逐渐变薄趋势。

长7油层组电性特征明显,具有高电阻、高自然伽玛特征。

油页岩自然电位偏负,同时声波时差、自然伽玛、电阻呈高值与灰黑色泥岩、凝灰岩相区别,以旗胜38—80、旗胜38—44井为例(附图3),在典型的油页岩段,自然电位明显偏负。

长7油层组中所夹砂岩通常是灰褐色含油,粒级偏细,以细砂岩为主,分选较差,属沉积成因砂岩。

长6油层组:

厚160余米,为一套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泥质粉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长6油层组自上而下细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小层。

长61岩性偏粗,以细粒为主,局部为中细粒砂岩,其电性特征非常明显,具有低电阻、高时差的电性特征,在油区内能进行横向追踪对比,厚度30〜35米。

长62—长64油组,岩性偏细,泥质含量增多,电性具有微电极低平、电阻基值偏低,自然伽玛、声波时差呈低位,自然电位偏负不明显等特征。

长4+5油层组:

厚45—50余米,根据岩性组合、电性特征以及油田勘探生产的需要,可细分为长4+51与长4+52两个小层。

长4+51为油沟油田主要生产层位,厚15—20余米,以砂岩沉积为主,由灰褐色厚层含油中细砂岩夹少量薄层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

砂岩连片性较

好,为低时差、高电阻的电性特征在测井剖面图上十分突出;

长4+52小

层以泥岩沉积为主,由薄层状灰绿色细砂岩、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呈间互层,厚约30余米,砂岩在横向上不稳定。

其电性特征不明显,但可以与上覆高电阻低时差的长4+51以及下覆低电阻、高时差的长61小层相区别。

表3-1吴起油沟油田地层厚度以及岩电特征表

吴起油沟油田地层厚度及岩电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