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388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与培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性别对合作行为没有显著的影响(Lindskold,1970;

李幼穗,2000)。

而一些研究则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选择合作(FemGG.,1978),还有的研究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合作(Schmidt,1988;

Kathryn,1993)。

从以往研究所采用的任务情景来看,基本上都是幼儿所不熟悉的任务,忽视了幼儿在熟悉任务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这使得研究的生态效度不高,对实际生活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缺乏直接的指导作用。

Siegler(1986)曾指出,在陌生情景中所获得的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只是其心理发展规律的一半,而在熟悉任务中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才能完整的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实质。

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幼儿在熟悉任务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揭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合作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另外,关于幼儿合作的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幼儿阶段是幼儿合作行为迅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在这一阶段有目的地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培养,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为幼儿更好适应社会、与人交往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但从国内外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是局限于探索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的,对幼儿合作行为进行培养的研究比较缺乏。

因此,根据幼儿在日常生活情景中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开展培养研究,探索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法是本研究的另一个主要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富阳市一所幼儿园中抽取2个小班、3个中班、2个大班,共257名幼儿。

其中小班69名,中班106名,大班74名。

又将每个年级的幼儿按班级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具体分布如下:

表1幼儿被试基本情况

小班

中班

大班

总计

实验组

24

12

36

33

38

71

19

18

37

对照组

17

16

35

21

所选实验班、对照班幼儿的家庭背景、平均年龄、智力发展、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等方面,大体相同,教师水平相当。

(二)数据收集方式

在自然教室中,采用摄像观察的方法,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记录、评分。

在前测与后测之间,对实验班幼儿进行合作行为培养及训练,对比班不接受这种处理。

1.材料

(1)测验材料

玩具餐具2套,包括两只煤气灶、碗、碟、盆、瓢羹和橡皮泥等。

(2)培养训练材料

《幼儿心理导向》中关于合作行为的部分。

2.施测方法与程序

(1)主试

主试均由心理学研究生担任。

正式测验之前进行预测,每个年龄段选取4名幼儿作为预测对象,针对预测中出现的问题,对材料的摆放、指导语呈现,摄像方法、评分等进行修订,统一施测要求。

(2)培训实验班教师

根据心理导向课程教材,培训实验班的教师,协同制订出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并给予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及练习。

(3)前测

首先把被试随机分成若干组,每组7—8人。

主试预先把玩具、餐具放到观察室内的桌子上。

然后将每组被试带入实验室,并告诉被试:

“现在是游戏活动,桌上有一些玩具,你们可以自由地玩,老师出去一下。

”幼儿在自然情景下玩玩具,活动时间为10分钟,在隐蔽处用摄像机拍下幼儿活动情况。

(4)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

我们所采用的《幼儿心理导向》分为四个环节:

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和启思录,四个环节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明镜台”这一环,通过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教师了解幼儿现有的合作水平。

例如:

在《造房子》情景中,教师先创设小老虎与小狐狸,小猫与小狗造房子的情景。

情景一:

小老虎和小狐狸各自造房子,房子造不好;

情景二:

小猫、小狗一起造房子,房子造得很漂亮。

将情景一、二拍摄成录像片,让幼儿观看,教师提问:

“小朋友,如果你和朋友在一起造房子,你会怎么造?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作初步和统计,了解有多少小朋友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

在“智慧泉”这一环中,教师通过讲故事、讨论、角色扮演、参与活动等生动具体的实例,培养幼儿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意识。

具体操作步骤:

⑴选材;

⑵交代活动内容;

⑶提问;

⑷讨论、评价。

例如,故事《谁的本领大》是幼儿懂得合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一道理的好教材,首先,教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讨论,故事里的小猴子和长颈鹿是怎样摘到果子的?

使幼儿懂得合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在“回音壁”这一环中,教师创设实际情景,让幼儿把在“智慧泉”中所获得的合作观念和体验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具体操作步骤为:

(1)设置活动内容;

(2)讲解活动要求;

(3)讨论、评价。

为让幼儿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师为幼儿设置“找朋友”活动。

教师引出音乐游戏的内容,对幼儿说: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做这个游戏时,你一定要和别人一起玩才行!

”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对表现会合作行为的幼儿及时给以表扬,活动结束后,教师针对活动的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在“启思录”这一环中,教师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幼儿的合作观念和合作行为做进一步的强化,使合作内化为幼儿内心的需要和品质。

(2)分组,分角色;

(3)讲解活动要求;

(4)讨论、评价、总结。

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老师将幼儿分为三组,一个幼儿扮演老鹰,他的任务是捉住小鸡,另一个幼儿扮演“鸡妈妈”,她的任务是保护扮演小鸡的幼儿,还有一组幼儿扮演小鸡躲在“鸡妈妈”身后,他们要跟着“鸡妈妈”跑。

活动结束后,老师总结哪组幼儿配合得最好。

《心理导向课》是以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为基础的。

在我们的培养研究中,我们依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培养合作观念;

(2)减少竞争,鼓励合作;

(3)在日常活动中创造机会,培养合作能力。

对于中班幼儿,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1)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2)在角色游戏中训练幼儿的合作性;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处理冲突。

对于大班幼儿,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2)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3)强化幼儿合作的积极情感体验。

(5)后测

一学年后,进行实验后测,考察幼儿合作行为水平的变化情况。

具体实验程序和评分标准与前测相同。

(6)评分方法

出现以下情况给0分:

不答应别人的要求,拒绝合作;

自己单独玩。

出现以下情况给1分:

主动提出合作要求;

能与和别人合作,从事一定主题的活动。

(7)评分者信度

评价者根据评分标准客观地评分,抽取两个主试对同一批被试的评分,评定一致性信度为.6321。

(三)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根据录像给幼儿的行为评分,利用Foxpro6.0录入和管理数据,并用SPSS9.0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特点

表2列出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

表2幼儿合作行为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年级

人数

全体

平均数

标准差

66

0.15

0.36

0.35

0.49

0.23

0.42

104

0.53

0.46

0.50

0.41

0.51

72

0.48

0.62

0.47

为了考察整个幼儿园阶段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否存在年级(年龄)、性别的主效应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首先运用了ANOVA进行了3(年级)×

2(性别)的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年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236)=4.286,p<

.05,表明三个年级之间存在差异。

总体上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合作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进一步用LSD方法进行效应检验表明,小班和中班、小班和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差异都显著(p<

.05)。

另外,性别主效应也非常显著,F(1,236)=8.726,p<

.05,男女幼儿的合作水平存在差异,女孩的合作水平高于男孩,尤其在大班,这种性别更为明显。

(二)干预后幼儿合作行为的变化特点

本研究用情景观察的方法,在对幼儿进行一年干预后,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用与前测同样的方法进行后测,结果列于表3。

并对表2结果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实验班和对比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差异非常显著F(1,234)=16.603,p<

.001。

进一步比较各个年级的差异发现,中班中,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非常显著F(1,101)=14.771,p<

.001;

大班的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显著F(1,69)=8.995,p<

.05。

这说明,本研究的干预在中班和大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班和中班的幼儿经过一年的培养,合作行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对于小班幼儿,干预并未对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总体上来说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是比较成功的,但也需要针对小班幼儿的一些特点进一步地调整培养的方式。

表2干预前后的合作行为情况

班级

前测

后测

实验班

0.69

0.24

0.44

对比班

32

0.38

0.19

0.40

0.20

70

0.54

34

0.29

0.64

0.22

0.31

总体

144

0.52

139

103

(三)幼儿合作行为前后测的比较

将后测中各年级幼儿的合作水平与前测的相应年级幼儿的合作水平相比较,可以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信息。

结果发现,前测与后测的合作水平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比较各个年级的前后测差异发现,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合作行为前后测差异都不显著。

由于在考察前后测差异时,已经将实验班幼儿排除出总体,所以说时间因素并没有对不同时间段的同龄幼儿的合作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四.讨论

在我们的实验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合作行为越来越多,且合作水平越来越高。

这与许多在自然情景中所观察到的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而与许多在竞争情景中所获得的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趋势是相反的。

这说明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景性要求。

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合作行为多为幼儿间自发的合作性规则游戏,幼儿合作行为的增多主要在于他们之间合作性规则游戏的增多。

而传统的在“卡车竞赛”、“二人对阵”、“俘虏两难”等竞争情景中,由于幼儿面临着竞争或合作的两难选择,幼儿竞争性的发展抑制了其合作行为得以表现,因此往往得出幼儿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的结论。

在自然情景中,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什么会增多呢?

我们认为,这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幼儿的一些认知能力发展,使他们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使自己的行为与同伴的行为相协调。

幼儿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日益认识到与他人合作是获得友谊、完成任务的一个好途径。

而教育对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在幼儿园中,老师经常会组织幼儿进行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对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也经常会加以表扬和奖励,由于我们的实验采用的幼儿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幼儿的合作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也就符合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幼儿园女孩的合作行为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尤其是在大班,性别差异非常显著。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1)父母和教师对幼儿怀有不同的期望,致使男女孩在合作行为上出现性别差异。

我国一些通过家长、教师的评定来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发现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明显多于男孩。

这从侧面说明了,家长和教师对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的期望,从而导致了女孩比男孩更愿意表现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

(2)与我们所采用的实验情景和材料有关。

我们在研究中采用了幼儿玩餐具的游戏,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女孩比男孩更喜欢这样的游戏,对这样的游戏也更熟悉,因此女孩所表现出的合作行为水平要比男孩高。

这同时也说明了,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时,要考虑到男女孩在不同的情景中合作行为发展和表现的差异,创设丰富多样的情景,促进男女孩合作行为的发展。

(二)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效果

我们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开展了一年的培养,结果表明:

实验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要明显高于对比班,特别是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来说,我们的培养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说明了我们在培养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是适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能够切实地提高幼儿合作行为水平。

首先,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实践都表明,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佳途径之一。

因此,在我们的培养研究中,把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纳入幼儿日常的游戏活动之中,创设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情景(或者是相互合作能更好地完成任务),使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萌发合作的意识和动机,从而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

其次,我们的培养采用了系统的训练方法和教材,按照“明镜台”、“智慧泉”、“回音壁”、“启思录”的顺序进行安排和设计,从幼儿已有的合作行为水平入手,通过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和材料培养幼儿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意识,并在活动中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逐渐提高。

第三,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合作行为发展水平,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培养,特别是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来说,我们的培养方法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而小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有关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合作观念才刚刚形成,合作行为水平较低,并且由于小班幼儿思维认知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了解合作的意义。

因此,我们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特点,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利用生动具体的实例培养合作观念。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这决定了教师必须运用具体的生活实例作为教材,才能使抽象的合作概念为幼儿所理解。

例如,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活动时,看见蚂蚁搬家,就可利用这一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

教师与幼儿一起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蚂蚁是怎样一起搬动体积较大的食物的。

这样做,不仅训练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而且在自然情境下加深了幼儿的合作观念。

(2)减少竞争,鼓励合作。

许多研究都表明在竞争与合作并存时,幼儿更倾向于选择竞争。

因此,我们在培养中有意识地减少竞争,鼓励合作行为。

如做一些玩起来没有输家和赢家的游戏,即游戏的结果不分胜负;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加活动;

同时,树立合作行为的榜样;

表扬和奖励有合作行为的幼儿。

例如,在活动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方式;

让两名或多名幼儿共同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如一起给全班幼儿分发糖果、一起把玩具收拾整齐等等。

这样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

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实验班和对比班差异不显著。

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

(1)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特殊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合作的伙伴,其合作观念和意识才刚刚形成,合作行为相对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儿来说也较少。

并且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和“自我中心”色彩。

虽然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反复强调“小朋友要团结友爱”,使幼儿产生了合作的观念。

但是,由于幼儿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合作的意义,他们表现出的合作行为多数是为了赢得教师的表扬,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孩子”。

因而,这种合作观念还不稳定,一旦没有成人的提醒,幼儿的合作观念便难以得到巩固。

另外,从小班幼儿的游戏形式来看,平行游戏或联合游戏仍占主导地位。

大部分幼儿虽然能与其他幼儿一起游戏,但是他们往往是各玩各的。

虽然幼儿之间也会互借玩具,但他们并不能将这些游戏材料组织起来。

如果成人不为他们确立一个具体的游戏目标并对幼儿进行分工,幼儿很难自发地产生合作行为。

(2)我们的培养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我们虽然对幼儿园老师作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但老师在贯彻这些方法时可能存在一些出入。

尤其对小班幼儿来说,实验班幼儿合作行为没有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老师并没有真正的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意识。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其合作观念已经基本形成,合作行为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幼儿的合作行为缺乏稳定性,带有很大的情景性,且幼儿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强,合作行为的水平也不高。

因此,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创设情景,巩固并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的水平,是中班阶段合作训练的重点。

鉴于此,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培养中班幼儿的合作行为。

1.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分组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1)灵活安排座位。

每堂课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安排座位,如上画画课时,可安排几名幼儿围坐一张小桌子;

学习打击乐时,安排幼儿坐成马蹄形等等。

这样既便于教师指挥和示范,又避免了固定座位使幼儿对活动失去兴趣。

(2)将合作能力较弱和较强的幼儿搭配建组。

在建立合作小组时,教师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合作水平,把合作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幼儿搭配起来,使各组合作水平基本相当,从而避免了小组间的不平等现象,并有利于幼儿彼此互助,提高能力。

(3)每次活动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每堂课结束时,教师都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对幼儿间的合作能力做出评价。

这样一来,幼儿逐渐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集体意识,同时增强了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且有利于组内幼儿合作水平的提高。

(4)每隔一段时间,组建新的合作小组。

我们发现,虽然小组活动的形式有利于组内幼儿之间的合作水平的提高,但长期固定在一个合作小组内,可能使组间幼儿之间产生敌对,不利于幼儿与班内其他组幼儿之间的合作。

因此,间隔一段时间,教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整,组建新的合作小组,使幼儿在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更为广泛和牢固的合作关系。

2.在角色游戏中训练幼儿的合作性。

例如,在“医院”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医生”、“病人”和“护士”等角色,多数幼儿都想扮演“医生”这一权威性较强的角色,而不愿当“病人”。

这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到,如果大家都扮演“医生”,而没有“病人”,“医院”的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

因此,幼儿应和同伴协商,轮流扮演“医生”、“护士”和“病人”的角色,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当“医生”,而且游戏也可以玩下去了。

在这种角色分配的协商过程中,幼儿将逐渐学会分工合作。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处理冲突。

例如,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教师应指导幼儿一起商量,分工合作;

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

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应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

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言语去帮助他(她);

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同伴协助等等。

经过小班和中班的训练,大班幼儿已经基本具备了合作意识,其合作行为的水平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但由于社会认知能力、交往技能水平的限制,大班幼儿的合作行为水平仍缺乏稳定性,面对复杂的合作任务,他们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他们在群体合作时经常发生冲突。

因此,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1)老师间进行合作,为幼儿树立榜样。

例如,一名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名教师帮着摆放、分发材料;

(2)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

(3)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从而为能力弱的幼儿在身边树立榜样。

这些方法以观察学习原理为基础,充分利用了幼儿模仿性极强的特点,促进了其合作行为的发展。

2.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引导幼儿为集体做事,促进幼儿集体意识的形成。

例如,安排幼儿轮流打水、擦桌子,收拾玩具柜等,通过为大家服务和受到教师的肯定,使幼儿从中感受到自己这样做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快乐,同时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出力,从而提高了集体意识。

3.强化幼儿合作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行为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强化幼儿合作的积极情感体验。

中班和大班的幼儿,由于其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对合作的理解日益加深,合作观念和合作意识日益增强。

因此,我们的培养方法也逐渐的从小班的直观形象水平转变为将直观形象和抽象概括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的培养在中班和大班获得了良好效果,说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三)幼儿合作行为不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

我们将前测中大班、中班、小班与后测中大班、中班、小班幼儿的合作行为相比较,考察社会的发展、时间的变迁对幼儿合作行为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