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394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简答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11、简述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观。

3-12、简述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4-1、简述感觉的同时对比现象。

4-2、简述错觉及几何图形错觉的种类。

4-3、什么是观察?

主要的观察品质有哪些?

4-4、什么是深度知觉?

形成人的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4-5、什么是似动知觉?

并请举例分析。

4-6、什么是感觉的适应现象?

并请举例说明。

4-7、简述感觉的继时对比现象。

4-8、简述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5-1、简述记忆的基本环节。

5-2、简述记忆表象及其特点。

5-3、什么是识记?

简述识记的种类和特点。

5-4、简述遗忘的原因。

5-5、简述联想的规律。

5-6、简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5-7、简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6-1、简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6-2、简述思维的品质。

6-3、简述想像的形成方式。

6-4、简述思维的种类。

6-5、简述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6-6、简述思维过程的比较及其常用方式。

6-7、简述概念的掌握及其途径口

6-8、简述创造思维的含义及其特点。

6-9、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

7-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7-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

7-3、简述表情动作的三种表现形式。

7-4、简述詹姆士一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7-5、简述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7-6、简述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

7-7、简述情绪和情感的调节功能。

7-8、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8-1、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

8-2、简述引起动机的两种条件。

8-3、简述动机的功能。

9-1、简述注意的基本特点。

9-2、简述注意的功能。

9-3、简述注意的外部表现。

9-4、简述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9-5、简述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9-6、为什么说在实际工作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需要?

9-7、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9-8、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

9-9、简述注意分配的条件。

9-10、简述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9-11、简述过滤器理论的基本思想。

9-12、简述资源限制理论。

9-13、简述双重加工理论。

10-1、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

10-2、简述对话言语的特点。

10-3、简述独白言语的特点。

10-4、简述书面言语的特点。

10-5、简述技能形成的标志。

10-6、什么是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的特征有哪些?

10-7、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0-8、简述内部言语的特点。

10-9、简述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

10-10、简述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10-11、简述人先天就具备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化的本领的证据。

11-1、简述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1-2、简述液态能力与晶体能力。

11-3、简述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

11-4、简述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的区别。

11-5、简述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的表现。

12-1、简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2-2、简述性格的结构特点。

12-3、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12-4、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

12-5、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

1-1、答: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

通俗而言,规律就是若干事物的变化之间的确定关系。

影响人心理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类:

第一,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化。

如在课堂上教师讲的话,教室内外的噪音以及温度等等都是环境因素。

第二,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都会影响人的心理。

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所谓探索心理规律,就是要查明这三类。

1-2、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的确定关系的反映。

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③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1-3、答:

(1)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

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

(2)发展性原则。

人的心理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

研究者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

(3)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4)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

1-4、答: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应用观察法时必须遵循下面的一些规则:

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

②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

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即在不同的时间里,每次以比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做多次重复观察。

③观察时必须随时做记录。

不能用推测与描述来代替事实。

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

1-5、答:

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标准化测量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

测验法的优点是:

①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

②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高。

测验法用数字对人的心理或行为进行描述,施测容易控制,减少了被试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数据比较客观,测验法的结果处理十分方便。

③有常模进行比较。

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④简便省力。

测验法的不足之处是:

①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

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

②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

③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

④测验成绩只表明"

结果"

,不能反映过程。

1-6、答:

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

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

由于问卷的内容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就会影响问卷的可信度。

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自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使用问卷法时,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这样可以互相补充和检验。

1-7、答: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也可以对一个人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

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

如搜集一个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作业成就和智力表现等有关的现实和历史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他的心理活动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或验证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个案法是儿童L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

第一,由于是个别地研究卢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第二,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如实验、问卷等),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

其不足之处是:

第一,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个个案材料,要用以说明总体时也需要特别慎重。

第二,有些个案研究,由于对象有特殊性,往往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因此,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尽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参照标准。

第三,个案法一般是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

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

因此,在个案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收集数据,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客观,保证较好的科学性。

1-8、答:

实验室实验法:

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许多有关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中各种因素控制严格,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目前还不能对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性格进行有效的研究。

此外,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1-9、答: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者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自然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的明显的人为因素。

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1-10、答:

谈话法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借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

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

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以便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

谈话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研究者不可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等从多方面了解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水平。

谈话的缺点是:

在一定时间内谈话对象只能限于少数人,如果要收集多个对象的情况比较费时间,而且费用高;

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者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

所以不能只凭谈话获得的数据就轻易下结论。

谈话所得的资料应该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以便作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1-11、答: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心理学在发展方向上出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各心理学学派的对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学派之间的协调、互补,呈现了一种汇合的趋势。

改变了过去那种学派林立、各执一词的局面。

心理学家们不再坚持用自己的某种单一的理论去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而是相互吸收,博采众家之长。

第二,放弃了追求大而全的理论,转向能解释某种心理现象的小型理论模型。

第三,重视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增加较快。

1-12、答: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冯特的理论为他的学生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

构造心理学"

口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桓桔,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但是,这个学派所从事的"

纯内省"

和"

纯科学"

的分析,严重脱离了实际。

1-13、答:

产生于19世纪未,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尔等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机能主义者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

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1-14、答:

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

操作"

环境的效果。

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

观察一归纳"

法,采用"

假设一演绎"

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口

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了,也就是说更严谨了。

然而,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1-15、答:

1912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勒温。

格式塔是从德文"

Gestalt"

音译而来,意为"

完形"

、"

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

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16、答:

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

前面所说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学派同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该学派的理论根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

元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

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但他把人的一切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1-17、答: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对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窄化和偏颇,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D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

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剌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不足在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大,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他们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某些描述,常常是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出发的。

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使得其理论难以得到检验。

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1-18、答: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

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出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

认知心理学"

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

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立有关认知过程的模型,但认知模型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机制。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学派,该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始创,并建立了"

发生认识论"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

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

皮亚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

2-1、答:

条件刺激物是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

信号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如铃声就是第一信号。

另一类是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引起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据此,可将人的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例如,让被试闭上眼睛,把一只梅子放在他嘴里,他就会流口水,这是无条件反射。

吃过梅子的人,只要看到梅子也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2)第二信号系统。

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例如,掌握了语言的人,不仅看到梅子,就是在听到讲"

梅子"

这个词时,也会流口水,"

谈梅生津"

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词与具体刺激物密切联系着。

任何词都标志着一定的具体事物,并且经过多次重复,才能成为这类事物的信号。

词由于与具体剌激物相联系,因此可以代替条件刺激物引发已有的条件反射,也可以代替无条件刺激物起强化作用。

掌握了语词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其中,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D

2-2、答:

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

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如突然出现强声,会立刻使原来的活动受到抑制。

巴甫洛夫对外抑制的解释是额外剌激物的出现引起皮层相应部位较强的兴奋时,这个新的兴奋中心增强了它对周围皮层区域的抑制,使原来的条件反射被抑制。

(2)超限抑制。

当剌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它使神经细胞免于因兴奋过度而耗尽,因而又叫保护性抑制。

人在过度疲劳时的睡眠就是超限抑制的表现。

2-3、答: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1)消退抑制。

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如灯光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物,那么就会使灯光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

(2)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剌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分化抑制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的分析,作出完善的反应。

在学习中,对英语发音的细微区别就是通过分化抑制实现的。

2-4、答:

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D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工具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共同规律。

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

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

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

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

二者也有不同之处:

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狗流唾液?

是食物。

食物作为无条件刺激很明确;

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什么使自鼠去抓机关?

只好说是由它身体内部的某些情况。

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剌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

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又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

③反应方式不同。

在形成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剌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

在形成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2-5、答:

人身体里各处都有液体,叫做体液。

神经细胞内外都有体液,各种组织浸泡在体液里。

在体液里有各种正负离子。

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不让一些正离子进入,也不让一些负离子出去的。

于是膜内负离子占优势形成负电位,膜外因正离子占优势形成正电位,膜内外产生一定的电位差。

在平时,膜内膜外保持上述电位差,这叫做极化状态。

人在安静状态下就保持着这个极化状态。

如果有一个刺激物,剌激到膜的一定部位,这时膜上受刺激的部位的通透性就会发生改变,允许膜外的正离子进入,于是膜内正的正负离子就大多可以通行了。

这时,原来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变化,即原来的电位差由减小到消失。

这种状态叫做去极化状态。

当出现去极化状态时,膜外受刺激的某处(假定为A处)和临近部位(假定为B处)相形之下就会产生一个电位差。

这个电位差又改变了B处的膜的通透性,从而使B处的电位也变为负的,于是负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