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13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的因与后果Word文件下载.docx

死苜景

自21世纪以来,世界毒品生产和消费格局已发生显着变化,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增

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美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新型毒品被称为俱乐部药物(club

drug).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俱乐部药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所包含的具体范围在不同时

间与研究中不断变化着.在中国,新型毒品主要是指冰毒(甲基苯丙胺,MDA),摇头丸(亚甲

二氧基甲苯丙胺,MDMA)和K粉(氯胺酮,Katamine)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

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新型毒品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长.

由于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海洛因和鸦片等在中国的地下毒品市场中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主导

地位,而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则是最近才开始被普遍滥用的毒品,故这类新滥用的毒品就被冠以了

收穑日期:

2008.12-25

?

本文为上海市禁毒基金资助课题”新型毒品滥用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的最终研究成果之一.

①公安部”2007年中国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工作情况”显示:

2007年1月至11月,全国公安机关缴获海洛因4.2吨,

同比下降20.6%,缴获鸦片1.1吨,同比下降32.9%,缴获冰毒及其片剂6.2吨,同比上升2.6%,缴获摇头丸207.5

万粒,同比上升4.2倍,缴获氯胺酮5.2吨,同比上升2.1倍,缴获易制毒化学品2838吨,同比上升1.2倍;

呈现出

“海洛因缴获量持续下降,新型毒品缴获量明显增多”的特点.公安部禁毒局网:

n80209/n80406/742318.html.

73

“新型毒品”的名称.因此,所谓新型毒品并不是指最新研制出来的毒品.早在1887年,第一

个人工合成的兴奋剂硫化苯丙胺就已诞生.1919年,日本化学家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1932

年,甲基苯丙胺被用于医疗.不久之后,这一药物的兴奋作用,欣快感和降低食欲的作用便为更

多的人所认识,从而导致滥用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

厅,舞厅中滥用这类药物.20世纪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

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

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同海洛因,鸦片等阿片类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具有成瘾性强但身体依赖

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表现在滥用后容易上瘾,从尝试性使用很快发展到强迫性滥用阶段,但在突

然停止使用后不出现显着的躯体戒断症状.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十分复杂,包括行为,认知,心理,社会和生理需求等多种因素.造成

的后果也牵涉颇广,包括药物学,生理学,神经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特别值得关注的

是,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不同,它会激发人的性欲并促使危险性行为的发生,从而增加艾滋病与

性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

目前针对新型毒品滥用以及危险性行为增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在国内,虽然自20世

纪90年代以来对毒品滥用的研究已经形成多种理论模型,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海洛因依赖者为

主要对象的.直到最近几年,一些研究者才开始把研究目光转向新型毒品滥用的危害及相关问

题,并认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将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一些研究也趋向重视青少年滥用新

型毒品的危险因素,认为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和父母药物滥用情况,学习成绩,缺课情

况,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等有关①,呼吁对精神药物滥用的新趋势要采取新行动及新

政策②.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新型毒品方面的研究性文献大都来自于药物依赖或医学领

域,缺乏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文献.

从部分人群之所以会滥用毒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看,总体有以下三个宏观理论视角.

1.社会控制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前提是,追求个人享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毛病,除非他人或我们自身以

某种手段来压制这种本性.每个社会都已构造了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与社

会准则及规范相一致③.由于毒品的使用(或者称作越轨行为)是一种享乐,每个人的本性中可

能都有向其靠近的倾向,而人们之所以远离毒品(或称作非越轨行为)仅仅是出于对使用违禁

药品的制裁措施感到恐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制裁严重性的判断与态度将决定这个人使用

毒品的可能性.主观上对社会制裁的评价反过来又受到”社会纽带”(socialbond)的影响,而

社会纽带是在一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团体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据Hirschi的准则,社

会纽带植根于个人与他人的接触,个人对社会团体的贡献,个人做出的正常(非越轨)行为以

及个人对社会准则与规范的信仰.这些社会纽带越是牢固,一个人就越不可能放纵自己,发生诸

如吸毒之类的越轨行为.同时,社会约束也能够通过选择性交友这一方式间接地影响个人对毒品

的使用④.

2.社会学习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74

①周志衡,王家骥,杨巧媛,李亮昌:

《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第

7期.

②李绍鸿,沈杰:

《香港精神药物滥用的新趋势,面对挑战的新行动及新政策》,《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年第1

期.

③Coser,L.A.1982,”Thenotionofcontrolinsociologicaltheory”,inJ.P.Gibbs(ed.),Socialcontrol:

Viewsfromthesocialsci-

ences,BeverlyHills,CA:

SagePublications,Inc,PP.13—22.

④Erickson,KristanG.,Crosnoe,Robe~,andDombusch,SanfordM.,2000,”Asocialprocessmodelofadolescentdeviance:

Combi—

ningsocialcontrolanddifferentialassociationperspective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9(4):

PP.395—425;

Pilgrim,Col—

leenC.,Schulenberg,JohnE.,0’Malley,PatrickM.,Bachman,JeraldG.,andJohnston,LloydD.,2006,Mediatorsandmodera-

totsofparentalinvolvementoasubstanceuse:

Anationalstaofadolescents.

与社会控制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正常

还是越轨的行为,都是通过社会学习来获得的,吸毒自然也不例外.吸毒并不是一个人天生追求

享乐的倾向所致,而是在与吸毒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行为.这种学习的过程会在多种

机制下产生,包括不同的交友,模仿和偶像崇拜,说服或强制,以及对行为的定义与巩固.一个

人是否最终会吸毒取决于社会交往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优先级.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在于

人们选择交往的对象和交往对象的吸毒行为.因此,吸毒的一大危险诱因就是在一个人的家庭,

朋友和同龄人的交往圈中出现了吸毒者.其中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药物使用的影响是药物滥用研究

中最易重复获得的发现①.大部分青少年将初始药物使用归咎于同伴压力或影响.事实上,在社

会关系网中,任何一名吸毒者都可以成为施加影响的源头,教会周围人亲近毒品,而同时,这张

网中的关系,结构以及功能又能中和或缓解这些影响.此外,还有些学者把药物使用也看作发育

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认为药物使用是某些青少年体验成人行为和角色,建立自立和自主及交友合

群的重要途径②.

3.寻求感官刺激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控制论着眼于人际和社会因素如何克制个人行为,学习论则强调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个人行

为,但感官刺激论则更为重视人类自身特质在滥用毒品中产生的作用.寻求感官刺激是人性的特

征,人类被一种无形的动力所驱使,喜好寻找多样,新奇又复杂的感受,并乐意为了实现这些感

受而承担风险并寻找刺激.由于使用毒品能带来一种内在的愉悦感并同时需要承担社会风险,因

而它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和兴奋感.这些都与个人对感官刺激需求的程度直接挂钩.刺激程

度越深,就越有可能沉溺于毒品带来的快感和刺激.当然,毒品只不过是诸多满足人类感官刺激

的手段之一.我们仍有许多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手段,如极限运动中的越野摩托,攀岩,蹦极,

或者是其他低危险性的选择,如听音乐,旅游和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样可以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满

足与享受.但是,由于深度的感官刺激需求与有限的主流手段之间存在落差,最终导致这种落差

成为人们滥用毒品的一大危险因素.

虽然感官刺激理论主要关注个人人格特质上的不同,以此作为衡量个人吸毒的可能性,但是

它同样也承认社会环境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外一系列的研究③都记录下了同伴影响在追求感官欲

望与毒品滥用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人追求感官欲望的程度越深,就越可能主动寻找吸毒的同龄

人并与之交上朋友.这类主动与吸毒者交友的人不仅能通过社会学习这一过程直接染上毒瘾,更

可能间接地因为同伴压力和偏爱毒品所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染上毒瘾.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讲,个人

对感官刺激的寻求还可能会在媒体的渲染和”追求享乐”的文化氛围下愈演愈烈,而这一结果

将反过来促使新型毒品在中国的更广泛流行.

本文将使用在上海开展的关于新型毒品滥用现象的调查数据,重点分析新型毒品滥用的成

因,后果及其与艾滋病风险性行为的关系.由于性传播已成为中国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④,因

此,针对与性传播有直接关联的新型毒品滥用的研究已变得日趋重要.研究结果将帮助我们厘清

①BaileySL,HubbardRL.,1991.”Developmentalchangesinpeerfactorsandtheinfluenceonmarijuanainitiationamongseconda-

ryschoolstudents”,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20:

PP.339—360.

②Bukstein0G,ed.,AdoleseentJⅡbstanceabuse:

assessment.prevention,andtreatment.NewYork:

Wiley&

amp;

Sons,1995.

③Wood,P.B.,Cochran,J.K.,Pfefferbaum,B.,andArneklev,B.J.,l995,”Sensation—seekinganddelinquentsubstanceuse:

An

extensionoflearningtheory”,JournalofDrughsues,25

(1):

PP.173—193;

Donohew,R.Lewis,Hoyle,RickH.,Clayton,Richard

R.,Skinner,WilliamF.,Colon,SusanE.,andRice.RonaidE.,1999,”Sensationseekinganddrugusebyadolescentsandtheir

friends:

ModelsforMar~uanaandalcohol”,JournalofStudiesinAlcohol,60(5):

PP.622—631;

Yanovitzky,hzhak,2005,”Scnsa-

tionseekingandadolescentdruguse:

Themediatingroleofassociationwithdeviantpeersandpro—drugdiscussions”.Health

Communication,17

(1):

PP.67—89;

Yanovitzky,Itzhak,2006,”Sensationseekingandalcoholusebycollegestudents:

Examining

multiplepathwaysofeffects”,JournalofHealthCommunication,l1(3):

PP.269—280.

④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7)》中指出:

在5万新发感染

艾滋病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

75

新型毒品滥用与危险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本项研究也将提供宝贵的数据用来设计有效的行

为干预措施以减少新型毒品的滥用以及与此相关的通过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新型毒品使用与艾滋病风险的关系.国外的研究者已发现,新型毒品

的使用与危险性行为的增加有密切关系,它同时也助长了艾滋病传播①.虽然新型毒品的效果各

有不同,但是与性行为有关的药理性和神经性作用都普遍表现为增强性欲,减弱性克制力并导致

精神恍惚,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在研究男同性恋者的群交行为时发现,新型毒品被广泛地用于

提高性刺激和性能力,使男同性恋群体本来略有下降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再呈上升趋势.

有证据表明,使用甲基苯丙胺类药物会刺激性活动的发生②.甲基苯丙胺的使用与大脑内神

经递质(大量多巴胺与少量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有关,它能增强人的性欲,同时降低人对性

冲动的克制力.增强的性欲与减弱的性抑制力,将导致任意性交比例的上升,同时延长性交的时

间,增大性交的次数.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加使用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另有综合证据显示了

摇头丸对性行为的作为.摇头丸兼具兴奋和致幻的双重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摇头丸只要单剂量

使用一次即可导致脑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害.对于人类,滥用摇头丸可导致神经精神系统的严

重损伤,造成认知障碍和精神病症状.对许多人来说,服食摇头丸可以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亲密

感——并非性欲;

但也有一些人却表现出了性冲动(这一点对男性来说尤为明显),他们感觉摇

头丸可增加自信并减弱对性冲动的抑制力.

新型毒品还与精神异常,如失忆等症状有关.研究表明,氯胺酮可抑制丘脑一新皮层系统,

选择性地阻断痛觉,故具有镇痛的药理学作用;

另一方面,氯胺酮对大脑边缘系统具有兴奋作

用,由此造成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会使人产生强烈的迷幻与欣快感,使用者可能会经历情绪

亢奋,健忘,认知缺陷,理解错误,行动不便和一种孤僻与镇静的状态.GHB(GammaHydroxy.

butyrate)和氟硝西泮(Rohypno1)被称为”约会强奸药”(Daterape或Drugrape),滥用后可

导致欣快感,放松和行为放纵.氟硝西泮通常与乙醇合并滥用,滥用后可使受害者在药物作用下

无能力反抗而被强奸,并产生顺行性遗忘(Anterogradeamnesia),而对所发生的事情失忆③.

三唑仑又名三唑氯安定,海乐神,是一种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催眠,镇静,抗焦虑

和松肌作用,长期服用极易导致药物依赖.因这种药品的催眠,麻醉效果比普通安定强45—100

倍,口服后可以使人昏迷晕倒,故俗称迷药,迷魂药.三唑仑无色无味,可以伴随酒精类共同服

用,也可溶于水及各种饮料中.

有案例显示,使用新型毒品能降低身体的痛感,如甲基苯丙胺,K粉和GHB都有类似效果.

疼痛感的减弱将导致性伴数量的增加,做爱时间的延长以及损伤性动作的发生,从而增加肌体组

织受伤的可能,造成更多的血液和精液接触,导致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加大.除了直接影响人们的

行为之外,新型毒品还会改变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新型毒品使用者从不

光顾诸如舞厅,迪斯科和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但是,在国外,俱乐部药物或舞会药这类名称本身

其实已经说明了问题:

这类药物的使用经常在群体性活动的场所中发生.

本项研究的数据来自2006至2007年对上海730名因使用新型毒品而被拘留的吸毒者的问卷

调查④.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学调查人员对新型毒品使用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提问一回

76

①Colfax,G.andGuzmanR.,2006,”ClubdrugsandHIVinfection:

Areview”,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42(10):

PP.1463—

1469.

②Green,AdamI.,2003,…Chemfriendly’:

Theinstitutionalbasisof’clubdrug’useinasampleofurbangaymen”,DeviantBe-

havior,24(5):

PP.427—447;

Kurtz,S.P.,2005,”Post—circuitblues:

Motivationsandconsequencesofcrystalmethuseamong

gaymeninMiami”,AIDSandBehavior,9:

PP.63—72.

③刘志民:

《新型毒品及其危害》,《药物不良反应》2005年第2期.

④问卷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美国欧道明大学和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专家共同设计.

答”式调查.每当市内的拘留所出现了新的吸毒者,调查员便会前往进行访问.首先核实受访

者是否符合研究对象的标准,合格的受访者必须是由于使用新型毒品而被拘留的人员.问卷调查

遵循相关的伦理守则:

采用匿名式设计;

调查人员被要求向受访者讲明调查结果仅供研究使用,

保证调查问卷的私密性;

受访者有权拒绝参与调查,拒绝回答问卷中的任何子问题,或者无理由

中途退出调查等.

所有的数据都来自于本次调查问卷,其中大部分为自我描述性内容,无须再作进一步解释.

不过,根据中国对流动人口的定义,调查中的流动人口指的是受访期间暂时居住在上海,但并不

持有当地常住户口的人.同时,我们另外编写了一套社会控制指标来衡量受访者是否存在违法,

违背社会准则和规定的行为,以说明社会控制的减弱.受访者要回答自己是否参与过9项藐视社

会准则的事件/行为(1,在公共场所和人打架;

2,坐火车或公共汽车时有意逃票或少买票;

3,

看见违法事情而没有举报;

4,毁坏,朝地上砸过属于别人的东西;

5,朝别人扔过石头;

6,靠

欺骗和说假话骗钱;

7,向朋友借钱没有归还;

8,从家里拿走不属于自己的钱不想归还;

9,曾

经在超市拿了东西没付钱).如果9项事件/行为的回答均为”是”,就被定义为”总是和社会规

则对着干”.在药物依赖方面,我们采用了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IV)中与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有关的诊断标准,它由7项指标构成(1,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期

盼的效应;

2,停止用药会出现身体上的不适;

3,摄取药物剂量和时间超过预想;

4,一直希望

减少用药而进行一些无效的努力;

5,为获得药物或从药物的效应中恢复过来而耗费了大量的时

间;

6,由于用药而不得不放弃或减少重要的社交或职业活动;

7,尽管因用药而引起某些生理或

心理问题,但仍然继续使用),如果7项指标中有3项回答”是”,即被判定为药物依赖.

我们还设计了两套综合指数来衡量同伴影响和对感官刺激的需求度.对于衡量同伴影响的指

数,根据受访者对于9个陈述(1,我比较容易受朋友言行举止的影响;

2,我会在言行举止上

尽量模仿我的朋友;

3,我经常接受朋友的各种建议;

4,朋友对我的影响很大;

5,我不管我的

朋友怎么说,喜欢我行我素;

6,我会根据朋友的评价改变自己的行为;

7,我很在乎朋友对我行

为的评价;

8,我经常和朋友一起休闲娱乐;

9,我空闲时间总是独自呆在家里)的5分制回答

(1为很不同意,5为很同意),综合得出一套指数.指数的值越高,表明受访者越是容易受到同

伴的影响.感官刺激需求度的指数则根据受访者对于6个陈述(1,活得很累很烦;

2,没有生

活目标,空虚无聊;

3,觉得上班赚点辛苦钱没什么意思;

4,觉得学校里教的东西都没用;

5,

生活工作不错,就是缺少刺激;

6,感觉精力有余,需要释放)的回答(同意或不同意)而得

出.综合6个同意或不同意的答案得出感官刺激需求指数.指数越高,受访者寻求感官享受的个

性就越明显.同伴影响指数与感官需求指数的Cronbach’salphas分别为0.66和0.78.

由于数据本身的局限性,接下来的分析主要为描述性和推理性的.我们根据以上介绍的理论

框架,将焦点集中于分析新型毒品使用的成因,后果以及与艾滋病风险行为的关系.我们并不会

尝试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去量化不同理论构架之间的联系,也不可能得出关于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

之间潜在差异的可靠推测.这类分析需要对传统毒品使用者和新型毒品使用者进行比较,并采取

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们仍会在单一新型毒品使用者与多种毒品使用者之间展开比较.由于多种

毒品的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更极端与更持久的毒品滥用,因此单一毒品使用者与多种毒品

使用者之间的差异也许能间接地折射出新型毒品使用者与不吸毒者之间的差异.而且,一旦有需

要,我们将采用一组中国云南地区传统毒品使用者的抽样数据对传统毒品使用者与新型毒品使用

者进行间接的比较.

三,研究发现

1.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基本情况

从总体上看,冰毒,摇头丸,K粉,大麻和麻谷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新型毒品,占到所有样本

77

量的89.9%.此外,存在一定滥用现象的还有可卡因,杜冷丁和三唑仑(迷幻药)等.在使用

新型毒品的人群中,虽然承认生理成瘾的人数只占11.8%,但承认心理成瘾的人数却达到

37.4%,并且滥用频率越强则主观感觉存在心理成瘾的比率越大.统计分析表明,两变量之间存

在显着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达0.984.进一步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IV)中与苯丙胺类兴奋剂使用有关的诊断标准来测试受访者,发现符合药物依赖诊断标

准的占到38.4%,而符合药物滥用诊断标准的更占到52.2%.并且,滥用频率越强则药物依赖

性越严重.统计分析同样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