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188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iMAX系统中导频和信道估计文档格式.docx

接收端与发射端互为逆过程。

OFDMA子信道分配分为完全使用子信道(FUSC)和部分使用子信道(PUSC)。

FUSC是先选择导频子载波,再将剩下的子载波分成子信道进行数据传输;

而PUSC是先把可用子载波分成子信道,再在每个子信道中选择导频子载波。

MIMO技术主要包括发射分集和空间复用[3]。

WiMAX系统中支持的有空时分组码(STBC),空频分组码(SFBC),跳频分集码(FHDC),垂直分层空时码(V-BLAST)和水平分层空时码(H-BLAST)[1]。

下行链路中支持2根、3根和4根发射天线,上行链路中仅支持2根发射天线[1]。

对于不同发射天线数,有A、B、C这3种编码矩阵[1-2]。

WiMAX系统中的子载波分为3种:

数据子载波,用于传输数据;

导频子载波,用于各种估计或同步;

空子载波,包括保护子载波和直流(DC)子载波,不用于传输[4]。

802.16e的目标是能够向下兼容802.16d,其物理层实现与802.16d基本一致,主要差别在于对OFDMA进行了扩展。

802.16d中,仅规定了2048点OFDMA。

而802.16e中,可以支持2048点、1024点、512点和128点,以适应不同地理区域从20MHz到1.25MHz的信道带宽差异。

本文的信道估计是针对802.16e标准进行研究的,其同样适用于802.16d。

2WiMAX-MIMO-OFDMA系统导频图案

OFDMA系统中下行(DL)子信道分配方法包括DL-PUSC、DL-FUSC、下行可选完全使用子信道(DL-OFUSC)、支持自适应调制编码(AMC)子信道的可选子信道分配等,上行(UL)子信道分配方法包括UL-PUSC、上行可选部分使用子信道(UL-OPUSC)、支持AMC子信道的可选子信道分配[1]。

本文重点介绍其中5种。

2.1DL-PUSC

首先将可用子载波(数据子载波和导频子载波)分成基本簇,一个子信道包含两个基本簇,一个基本簇包含两个时间符号,占用每个符号中的14个子载波,如图1所示。

DL-PUSC是下行部分使用子信道,所有导频随着基本簇的划分被分成6个组,这6个组又分给不同的扇区,每个扇区调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组。

DL-PUSC支持2根和4根发射天线,不同天线间的导频通过时域和频域区分,其变化周期为4个时间符号。

2.2DL-FUSC

DL-FUSC调用所有子信道,首先在可用子载波中指定导频子载波,然后将剩下的数据子载波分成子信道。

导频子载波分为固定导频和可变导频,分别包含固定和可变的两个导频集。

导频集中导频子载波数目和位置随子载波个数的不同而不同[1]。

固定导频不随时间变化,可变导频根据奇符号和偶符号改变导频子载波,导频位置的计算如式

(1)所示:

PilotLocation=VariableSet#x+6×

(SymbolNumbermod2)

(1)

其中,x=0或1,SymbolNumber表示第m个符号,m从0开始。

DL-FUSC支持2根或4根发射天线,其变化规则如下:

(1)2根发射天线:

在偶时间符号内,天线0使用VariableSet#0和ConstantSet#0,天线1使用VariableSet#1和ConstantSet#1;

在奇时间符号内,天线0使用VariableSet#1和ConstantSet#0,天线1使用VariableSet#0和ConstantSet#1。

其中,可变导频子载波每2个符号变化一次,如式

(2)所示:

floor((SymbolNumber/2)mod2)

(2)

(2)4根发射天线:

在偶时间符号内,天线0使用VariableSet#0和ConstantSet#0,天线1使用VariableSet#1和ConstantSet#1,天线2使用VariableSet#0+1,天线3使用VariableSet#1+1;

在奇时间符号内,天线0使用VariableSet#1,天线1使用VariableSet#0,天线2使用VariableSet#1+1和ConstantSet#0,天线3使用VariableSet#0+1和ConstantSet#1。

其中,可变导频子载波的位置也是每两个符号变化一次。

2.3DL-OFUSC

这种分配方法调用所有的子信道,先分配导频载波,再将剩下的数据子载波分成子信道。

导频子载波的分配方法是:

每9个可用子载波为一组,分为若干子载波组,每组指定一个导频子载波,导频子载波的位置根据OFDMA符号的时间序号而改变。

如果9个连续子载波的编号是0~8,则导频子载波的编号是3l+1,l=mmod3(m是OFDMA符号序号)。

DL-OFUSC支持2根、3根或4根发射天线。

2.4UL-PUSC

和DL-PUSC一样,首先将所有可用子载波分成“单元块”,每个单元块由3个连续符号上的4个连续子载波组成,导频子载波位于每个单元块的四角,如图2所示。

子信道由6个不相邻单元块构成。

UL-PUSC仅支持2根发射天线,其变化规则见图3。

2.5UL-OPUSC

该方法中每个子信道包含6个单元块,每个单元块由3个连续符号上的3个连续子载波构成,导频子载波指定为第二个子载波上的第二个符号。

UL-OPUSC仅支持2根发射天线。

2.6五种导频模式分析比较

(1)分配导频数

DL-FUSC和DL-OFUSC属于下行导频模式,调用了所有的子信道,接收端可以得到全部导频信号;

DL-PUSC属于下行使用子信道的导频模式,每个扇区调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组,接收端得到的导频多少和调用组的数目和型号有关;

UL-PUSC和UL-OPUSC属于上行部分使用子信道的导频模式,一个用户分配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子信道,接收端得到的导频多少与分配的子信道数目有关。

(2)导频开销

UL-PUSC>

UL-OPUSC>

DL-PUSC>

DL-OFUSC>

DL-FUSC。

(3)导频功率

DL-PUSC、DL-FUSC、DL-OFUSC和UL-OPUSC这4种模式中,导频处功率比平均数据功率高2.5dB;

而UL-PUSC模式中,两者相等。

3WiMAX-MIMO-OFDMA系统中的信道估计

目前的信道估计种类繁多,本文就3种典型的估计方法进行研究。

仿真条件为:

子载波个数是1024,载频为3.5GHz,信道模型采用6径的典型城市(TU)信道[5],循环前缀是64,发射接收天线分别为2和1,车速是50km/h,采用1/2卷积编码加交织,其他不同条件下的信道估计仍可参考这些仿真图。

3.1时域LS信道估计

(1)时域LS信道估计算法原理

时域LS信道估计器实际是一个解相关器,接收信号通过和伪逆矩阵相乘分离出信道特性。

算法假设接收端知道每个径的具体延时,但不知道确切增益。

若一根发射天线的一个时间符号上有M个导频{ai(mk)},k=0,1…M-1,i表示第i根发射天线,mk表示第k个导频所处的子载波,mk∈{0…N-1},N为子载波个数,那么接收到的导频信号,其矩阵形式如式(3)所示(为了简化,省略掉接收天线和时间序号):

其中,

代表第k个导频子载波上的接收信号;

hi=[hi(0),hi

(1)…hi(L-1)]?

祝,hi(l)代表了第一径的复信道增益;

hpi是加性高斯噪声向量;

Tpi=diag[ai(mk)/k=0…M-1]是一个Mp×

Mp的对角矩阵,Wpi见式(4):

Wpi是M×

L的傅立叶变换矩阵,?

子i,i=0…L-1是每径的时延,Tu是符号周期。

因为(Tpi)HTpi=dI,d为常数,I为单位阵,所以信道的时域冲激响应如式(5)所示:

hLS=((TpiWpi)HTpiWpi)-1(TpiWpi)HYpi

=1/d((Wpi)HWpi)-1(TpiWpi)HYpi(5)

然后把时域冲激响应hLS转换到频域,就得到所需的信道频域响应。

(2)时域LS信道估计仿真性能及分析

分配的导频数目对时域LS估计器影响较大,此估计器非常适合下行FUSC和下行可选FUSC模式;

对于下行PUSC,如果只分配一个组时,一般不采用(子信道分配数目与组的型号有关);

对于上行的导频模式,只有用户分配到的子信道数为两个以上时方可采用。

另外,估计性能还与导频功率有关,在导频载波数相同的情况下,上行PUSC性能较差。

图4是时域LS信道估计的均方误差(MSE)性能比较图。

3.2频域LS信道估计与插值

WiMAX-MIMO-OFDMA系统的导频模式是二维离散的,第k个子载波的频域LS信道估计H(k)如式(6)所示:

其中Y(k)、H(k)、p(k)和W(k)分别表示第k个子载波的接收信号、信道频率响应、导频信号和高斯白噪声。

WiMAX系统中,定义了保护子载波,而且导频不是以2的n次方等间隔插入,这样,公式(6)不能进一步化简,存在求逆计算,复杂度较高,目前的硬件条件难以实现。

另外,此算法需要预先知道信道多径时延,这给信道估计也带来了一定不便。

对于频域LS信道估计,只能得到离散点的信道状态信息,要得到全部子载波的响应,必须进行插值。

目前,线性插值(Linear),三次样条插值(Spline)和最近点插值(Nearest)是3种常见的方法。

Linear插值相当于把相邻的数据点用直线连接进行插值;

Spline插值是利用已知数据求出样条函数后,按照此函数插值,其曲线最光滑,但当数据分布不均匀时,结果不理想;

Nearest插值是根据已知两点间的插值点和这两点间的位置远近来插值,实现最简单,但插值最粗糙。

由于插值结果与导频密度,导频功率和导频图案有关,并不是所有模式都适合使用,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下行PUSC:

此模式下的插值是以簇为单元,每根天线在簇中的每个时间符号上仅分配到一个导频载波,因此,只能采用Nearest插值。

(2)下行FUSC:

3种插值方法都可采用。

但是下行FUSC的导频分布及不均匀,采用Spline插值时,性能较差,另外,Nearest插值性能较差。

综上,建议选择Linear插值。

(3)下行可选FUSC:

3种插值都可采用。

此模式的导频分布较均匀,高性噪比时,Spline性能甚至比Linear好。

但低信噪比时,由于受噪声影响,Spline性能不如Linear。

(4)上行PUSC:

此模式下的插值是以块为单元,每根天线在块中每个时间符号上至多分配到一个导频载波,因此,只能采用Nearest插值。

(5)上行可选PUSC:

此模式可采用Linear插值和Nearest插值,其中,Linear性能较好。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滤波器插值(如维纳插值),但由于复杂度较高,不予说明。

图5是频域LS信道估计与插值的MSE性能比较图。

3.3基于FFT的信道估计算法

基于FFT的信道估计只适合于导频以2的n(n为非负整数)次方等间隔插入的情况。

而WiMAX-MIMO-OFDMA系统中,不仅存在保护子载波,而且导频也非2的n次方等间隔插入,因此要利用这一估计方法,必须做一些改进。

下面是具体步骤:

采用频域LS算法得到导频处的信道频域响应;

对离散的信道状态信息插值,得到可用子载波处的信道频域响应;

构建频域连续性,即对保护子载波部分进行插值(鉴于复杂度问题,可采用Linear插值),得到N点的信道频域响应HLS;

将HLS(k)经过IFFT操作转换到时域:

h1(n)=IFFT[HLS];

保留h1的前LCP点(循环前缀长度)和后Ltail点(根据当前信道类型和导频个数取值),中间置0,减小噪声影响:

将h2(k)经过FFT操作转换到频域,即得所需信道估计值:

HFFT(k)=FFT[h2(n)]。

这一方法仅适用于下行FUSC和下行可选FUSC,但考虑到下行FUSC的导频分布不均匀,插值性能不好,建议不采用。

下行可选FUSC中的MSE性能如图6所示。

4结束语

本文仿真比较了WiMAX-MIMO-OFDMA系统中的信道估计,得出了每种导频模式下的最优信道估计:

(1)下行PUSC:

导频分配较多时,时域LS信道估计最优,否则采用频域LS估计和Nearest插值;

(2)下行FUSC:

时域LS估计最优,其它方案性能较差;

(3)下行可选FUSC:

时域LS估计最优,其次可选改进的FFT信道估计;

(4)上行PUSC:

用户分配到较多子信道时,时域LS信道估计最优,否则采用频域LS估计和Nearest插值;

(5)上行可选PUSC:

用户分配到较多子信道时,时域LS估计最优,否则采用频域LS估计和Linear插值。

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的硬件水平,时域LS估计较难实现,可采用次优的简单算法。

5参考文献

[1]IEEEStd802.16e-2005.IEEEstandardfor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Part16:

Airinterfaceforfixedandmobilebroadbandwirelessaccesssystemsamendment2:

Physicalandmediumaccesscontrollayersforcombinedfixedandmobileoperationinlicensedbandsandcorrigendum1[S].2006.

[2]IEEEStd802.16-2004.IEEEstandardforlocalandmetropolitanareanetworks,Part16:

Airinterfaceforfixedbroadbandwirelessaccesssystems[S].2004.

[3]王文博,郑侃,等.宽带无线通信OFDM技术[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YAGHOOBIH.ScalableOFDMAphysicallayerinIEEE802.16wirelessMAN[J].IntelTechnologyJournal,2004,8(3):

201-212.

[5]GSM05.05version5.0.0[S].1996.

作者简介:

刘光毅,博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现任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无线所项目经理,CCSAB3G工作组副组长,中国IMT-Advanced推进组技术子组副组长,IEEE和IEICE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3G的演进、MIMOOFDMA的跨层无线资源管理、协作式Relay、感知无线电、异构系统的无线资源管理、MIMO信道测量和建模、IMT-Advacned系统的标准化和评估等,已发表B3G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

王勇,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B3GTDD系统的研究和基带系统开发、B3G系统集成等等。

张建华,博士,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IMT-Advanced推进组频率子组副组长,IEEE和IEICE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的信道估计和同步、协作式Relay等B3G关键技术,MIMO信道测量和建模等;

负责和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已申请专利10余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