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319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柳宗元写作素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代?

籍贯:

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

生活经历:

柳宗元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

其曾祖父官至中书令,因得罪武则天而死。

其父柳镇,在高宗时遇到安禄山之乱,携家避隐于王屋山。

后上书言事而授官,在郭子仪属下任职,并累次升官。

柳宗元是个神童型的天才,史书称其小时候“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

二十岁时与刘禹锡为同科进士,官授校书郎。

三十岁时与刘禹锡、吕温等结识王叔文。

王叔文等人看他是个奇才,把他提升为礼部员外郎,并准备大加重用。

但不久“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也因为和王叔文的关系而被贬为邵州刺史。

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

与此同时,刘禹锡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类似处分,这就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属“荒疠”之地,他便“自放山泽间”,与山水为伴。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他返京后复出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

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

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作品:

《河东先生集》?

名望:

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同时代的大诗人韦应物常被相提并论,合称“韦柳”,是继“王孟”(王维、孟浩然)之后两个有名的田园诗人,被评论者认为是继承陶渊明的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成名缘由?

▲贡献概述?

  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

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

柳宗元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着名的思想家。

在《非国语》、《时令论》、《断刑论》、《天说》等论着中,他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突出成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着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

▲评论资料?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说:

“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

苏轼说:

“殆天所赋,不可及也。

”“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宋代严羽说:

“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明代龚文选说:

“指数唐家士,名高柳柳州。

解缙说:

“子厚才名迈汉唐。

明代柳州人王启元称赞:

“柳之山川甲天下,盖天地开辟而已然矣。

河东柳子厚以唐之文臣来为吾柳刺史,则天所以开吾柳也”。

1961年,郭沫若来游柳州时,曾有诗云:

“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

三、作品在线?

◆作品概述?

柳宗元经历和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青少年时期。

柳宗元父辈已定居长安(今陕西西安),有田宅,多藏书。

柳宗元自幼受母卢氏教育,4岁能读古赋14篇。

13岁写《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早有“奇名”。

他青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

第二阶段,在朝做官时期。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步入官场,参与政治。

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第三阶段,贬谪远州时期。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

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不少诗文名篇。

《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

◆作品读思?

选文一:

《永州八记》(选摘)?

【导读】?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然而,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在永州之贬的10年里,柳宗元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转折。

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他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着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

【正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其一)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其八)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整体感悟】?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八记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若断若连,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八记一方面准确地再现了优美的山水景色,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和忧愤心情编织进去,处处浮现着自己的身影,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使永州笼罩上了一层浓郁的凄幽的情调。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从“始得”着意,以精练形象的语言,生动真切的描绘,通过对登临西山山顶所见所感的抒写,热烈赞美了西山的怪特,表现了作者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和在大自然中获得精神解脱的快感。

文章一开始,就从作者被贬之后的忧惧和漫游中透露了他在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使笔下的自然景物跟作者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又与烦嚣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作者放迹山水之间,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就“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然而却“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接下便写发现西山和始游西山的经过,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

登高眺望,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作者的描绘,没有直接着力于西山本身的景物,而是依据透视原理着力刻画登临眺望中收入眼底的远景,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映衬,以及生动的比喻色彩的渲染,构成一幅绚丽多姿萦青缭白的山水图画。

作者本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

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挺立不群的高尚品格的自我表现。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于是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直到“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作者当时常怀忧惧,满腔幽愤。

而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暂时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小石城山记》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着力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然后转入到议论造物者的有无,用设疑的曲笔批判了天命观,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文章跌宕开合,尺幅千里,正如前人所说:

“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作者写小石城山的景物,主要是在抒发一种感想。

当时有人认为美好事物是天用来安慰被侮辱的贤人,有人认为美好景物是灵秀之气所造成的,作者都加以否定。

“噫!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作者在这篇里发这种感想,是因以上各篇中所发出的身世之感密切结合着的。

要是相信天是有意志的,那么作者的被贬斥,是天意,也就用不到愁怨不平了。

要是相信这些美好景物是天用来安慰贤人,那就不免要自我陶醉,会忘掉自己遭受迫害的愁怨不平。

正由于作者不相信这些,所以把个人的身世之感同山水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

从这些山水记中显出作者不相信天有意志,感叹自己遭受迫害的思想情趣来:

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

【读思牵手】?

永州,今湖南零陵,在唐时还是一个未经多少开发的地区,僻远荒凉。

永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

柳宗元作为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革新家,在这样的处境里,还要时刻担心受更重的迫害,其心情之抑郁苦闷可以想见。

但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柳宗元却取得了如此光辉杰出的成就,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释疑参考】?

可以说,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倚,这穷蹙的十年,居然真正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就在这种环境下,就在这种心情下,柳宗元的郁郁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都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

《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这些代表柳宗元最高成就,散文史上赫赫有名的篇章都莫不作于这僻远凄幽的永州。

幸与不幸,曷可言哉!

选文二:

《种树郭橐驼传》?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

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

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

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

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

“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蚤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

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故病且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

“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鉴赏指导】?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政治主张。

分析这篇寓言的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

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

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

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又用“甚善。

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

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

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

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

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

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

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选文三:

《愚溪诗序》?

没有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闲情逸致,没有才华横溢,官场得志的仕途生活,有的只是被贬的牢骚和怨恨,如何才能一吐胸中的块垒呢?

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齿斤][齿斤]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整体鉴赏】?

  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为他的处境颇为不平的同时,更多的是为文章巧妙的艺术手法而拍案叫绝。

古人说:

不平则鸣。

身处险恶处境中的柳宗元心中的怨恨不能不说,又不敢直接说;

牢骚不能不发,又不敢直接发。

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和王叔文一样丢掉性命。

柳宗元毕竟是散文大家,这一篇《愚溪诗序》作为《八愚诗》的序,借题发挥,巧妙地抒发了心声。

  文章通篇以“愚”为线索,处处见“愚”,可是到底“愚”在何处呢?

阅读文章自然不难找到答案。

文中有“愚溪”、“愚丘”、“愚泉”、“愚沟”、“愚池”、“愚堂”、“愚亭”、“愚岛”。

似乎这“愚”在于山水。

可是山水何愚之有呢?

无疑,作者是借溪说人,以溪自比。

文中说,“适类于予”。

那么柳宗元和“愚溪”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柳宗元真的“愚”而无用吗?

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一点也不“愚”。

他入朝主政,力图变法,只因触及了当权者的利益,而落了个失败被贬。

既然柳宗元不愚,那么到底什么人愚呢?

这一问,就触及了文章的要害。

柳宗元一心为国家、为百姓变法,可是一片忠心没有人看到,遇到攻击没有人主持公道。

谁是愚人,不是清清楚楚吗?

如此一步步探询过来,便可知道作者以“愚”自损,是反话正说:

世人皆“愚”,惟我独明。

读到这一步就明白,为什么柳宗元发了这样的牢骚而没有引来杀身之祸了。

原来他把自己的思想隐藏在一层层的遮掩之后。

  作者为什么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

  这里作者是综合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愚”。

宁武子能够分清“有道”和“无道”,“有道”则“智”,“无道”则“愚”,可见不是真正的“愚”;

颜子虽然听孔子讲学从不提不同的意见,但是却能真正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见是心领神会的,只是不说而已,这也不是真正的“愚”。

而“我”遇到圣明的君主却说了不合事理的话、做了不合事理的事,才是真正的“愚”。

作者说宁武子和颜子“皆不得为真愚”,一是从实情看,这两个人的确是“大智若愚”,更重要的是,这样说可以充分说明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愚。

自嘲之中,把心中的不平,对宪宗的不满表现得十分强烈,而又不留下任何把柄。

四、趣闻轶事?

(一)改贬柳州?

柳宗元在永州整整住了十年。

到四十三岁那年,忽然接到皇上的诏书,召他进京。

他十分高兴,心想又可以回到故乡了。

同柳宗元一起被召进京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等四名被贬职的官员。

原来,当时掌权的大臣中有人怜惜他们的才能,建议把他们召回来使用。

可他们一到长安,一些恨他们的大臣立即在唐宪宗跟前说起他们的坏话来:

“陛下,柳宗元这帮人对您心怀怨恨,可不能重用他们呐!

“陛下,他们当初搞什么‘革新’,无非想谋取高位,野心可大呐!

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留在朝廷做官!

唐宪宗听了直点头。

没过一个月,柳宗元等五名官员又都被派往荒远地区去做官。

柳宗元被派到柳州(在现在广西柳州市)做刺史(一个州的长官)。

官职虽然比司马高,可地方却比永州更远、更偏僻了。

实际上是又一次流放。

柳宗元虽然很失望,但是他还是去了,而且为人民办了些好事。

当时的柳州,草木丛生,人迹稀少,毒蛇猛兽经常出没,偷盗、劫杀成风。

居民大都住着草屋,多数不识字,迷信鬼神,人畜死亡率都很高,到处笼罩着荒凉恐怖的气氛。

柳宗元决心改变这里的面貌。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采取种种措施,带领人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种植树木,整顿治安,兴办学校,使柳州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出现一派新气象。

他还让一千多个奴婢获得了自由,与家人团聚。

春去秋来,一转眼,柳宗元来柳州三年多了。

当初,他在江边种的柳树已经绿树成荫。

这象征着他几年的工作成绩,使他感到快慰。

他打算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

但是由于过度劳累和生活条件太差,他的身体越来越坏,终于病倒了。

经当地名医治疗,也不见效。

第二年冬天,柳宗元就去世了,死的时候才四十七岁。

(二)为刘禹锡请调?

就在柳宗元调任柳州刺史时,刘禹锡也调任播州。

柳宗元认为播州太苦,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上有老母在堂,因此不忍心老人去那里吃苦。

但如果其母不随刘禹锡同往,则可能是母子永诀。

因此他上书皇上,请求把自己的柳州刺史位置与刘禹锡交换,让刘禹锡去柳州而自己去播州。

为成全朋友孝行而自愿去那“非人所居”的地方受罪,而且可能是终身出不来,其崇高精神确实令人感佩。

由于柳宗元的请求,加上碰巧还有其他大臣也去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