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357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护士外科常见各种导管护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腔静脉导管,既可快速大量补液,也可测中心静脉压,表明右心前荷,对指导补液有意义。

  4、合性管道:

具有供给性、排出性、监测性的功能,在特定的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如胃管等。

胃管有三重作用:

  1.在昏迷或下颌骨折时,可通过胃管进食。

  2.在胃肠大手术后,肠胀气、胃液滞留可通过胃管减压,减轻腹部压力和不适。

  3.当上消化道出血时,胃管可监测出血的速度和量,了解治疗的效果。

  护理对策  1、保持通畅:

必须保证进出通畅,经常检查各管道是否扭曲、移位、堵塞、脱落、受压。

不通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易误导观察结果。

经常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质和量。

如无液体流出应检查可能管道被堵塞。

  2、标志分明:

各种管道应标志分清,分别记录,不可混淆。

  3、准确留置:

有的管子要做到准确留置,如鼻导管吸氧,对立即给氧病人以9.5cm为固定插入长度;

对定时给氧及按时更换鼻导管的病人测鼻尖至耳垂长度的2/3插入较为适宜。

鼻饲管插入长度45~55cm为宜,注入食物后,其食道蠕动及括约肌功能仍存在,不会发生食物返流及呕吐。

  4、固定牢靠维持其良好的固定,妥善安全放置。

严防脱出或误拔,病人翻身、排便、下床时应防止引流管脱出,防止污染。

病人搬移,因卧位改变,应注意保护各管道,防止滑脱、折断或受污染。

  5、保持清洁经常观察管道有无松离,有无液体外渗,有无被血液污染。

特别是侵入性的管道的护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管道置时过久或被污染、应调换皮管,保持清洁。

T管引流的护理:

  主要目的:

  ①引流胆汁;

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隔下脓肿等并发症。

  ②引流残余结石:

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

术后亦可经T管溶石、造影等。

  ③支撑胆道:

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护理措施:

  1、妥善固定:

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

但不可以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

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由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

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若引流带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予以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若术后1周内发现阻塞,可用细硅胶灌插入管内行负压吸引。

1周后,可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低压冲洗。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

正常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凉无沉渣。

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术后1~2天胆汁呈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呈黄色。

若胆汁突然减少甚至无胆汁流出,则可能有受压、扭曲、折叠、阻塞或脱出。

应立即检查,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若引流量多,提示胆道下端有梗阻的可能。

  4、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长期带T管者,应定期冲洗,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以0.5%碘伏消毒,管周垫无菌纱布,防止胆汁浸润皮肤引起发炎、红肿。

行T管造影后,应立即接好引流管进行引流,以减少造影后的反应和继发感染。

  5、拔管:

一般在术后2周,病人无腹痛、发热、黄疸消退,血象、血清黄疸指数正常,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清亮,胆管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胆管无狭窄、结石、异物、胆道通畅,夹管实验无不适时,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引流管开放2~3小时,使造影剂完全排出,拔除后残留窦道用凡士林纱布填塞,1~2日内可自行闭合。

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主要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正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以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

  2、为盆腔手术排空膀胱,使膀胱持续保持空虚,避免术中误伤。

  3、某些疾病手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和冲洗,并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切口的愈合。

  4、为尿失禁或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引流尿液,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1、妥善固定固定好各种导尿管及集尿袋,防止牵拉和滑脱。

尿道内置气囊导尿管者,气囊注水10~20ml可起到固定作用;

肾、膀胱造瘘管于术后2周内严防脱落,否则尿液外渗到周围组织间隙而引起感染,造成手术失败。

  2、定时观察根据病情定时观察尿的颜色、性状,分别记录经造瘘管及尿道排出的尿量,24小时总尿量,以判断双侧肾功能。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长度适中,勿使导管扭曲,受压或堵塞。

对急性尿潴留、膀胱高度膨胀的病人,应缓慢解除,一般先放出500ml尿液,其余部分在几小时内逐渐放出,并采用间歇性引流;

危重病人或肾功能不良者,采用持续引流,若引流不畅,先用手指挤压引流管,必要时用生理盐水冲洗;

肾造瘘管冲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

  4、防止逆行感染  ①无菌集尿袋应低于尿路引流部位,防止尿液倒流。

  ②保持造瘘口周围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渗湿敷料。

尿道内留置导尿管者,每日会阴护理2次,除去分泌物及血痂。

  ③定时放出集尿袋中的尿液,每天更换连接管及集尿袋。

  ④长期置管者定时更换。

肾、膀胱造瘘管,首次更换时间为术后3~4周,此后每2~3周更换1次。

尿道内导尿管每周更换1次,拔管后间隔4小时再安置。

  ⑤尽量不拆卸接口处,以减少感染机会,冲洗及更换管时严格无菌操作。

  ⑥每周作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1次,以便及时发现感染。

  ⑦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以保证足够的尿量,增加内冲洗作用。

  5、根据病情拔管  ①肾造瘘管需在手术12日以后拔除,拔管前先闭管2~3日,若病人无患侧腰痛,漏尿,发热等不良反应,或经肾造瘘管注入造影剂,证明肾盂至膀胱排出通畅,即可拔除肾造瘘管。

  ②膀胱造瘘管应在手术10日以后拔出,拔管前应先行夹管试验,待试行排尿通常2~3日后,才可拔除,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的病人,可采取适时夹管,间歇引流方式,以训练膀胱排尿,储尿功能,避免发生膀胱肌无力。

  ③留置导尿管拔除时间根据病种而定,肾损伤病情稳定后即可拔除,恢复自行排尿;

膀胱破裂修补术后8~10日拔除;

前尿道吻合术后2~3周,后尿道会阴复位术后3~4周拔除。

胃肠减压术  

  利用负压作用,将胃肠道中积聚的气体、液体吸出,减轻胃肠道内压力。

用于消化道及腹部手术,减轻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性;

通过对胃肠减压吸出物的判断,可观察病情变化协助诊断。

  

(1)胃肠减压期间应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

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

适当补液,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2)妥善固定:

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脱出,尤其是外科手术后胃肠减压,胃管一般置于胃肠吻合的远端,一旦胃管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切勿再次下管。

因下管时可能损伤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瘘。

  (3)保持胃管通畅:

维持有效负压,每隔2~4小时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畅。

  (4)观察引流物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小时引流液总量。

观察胃液颜色,有助于判断胃内有无出血情况,一般胃肠手术后24小时内,胃液多呈暗红色,2~3天后逐渐减少。

若有鲜红色液体吸出,说明术后有出血,应停止胃肠减压,并通知医生。

引流装置每日应更换一次。

  (5)加强口腔护理:

预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湿润及通畅。

  (6)观察胃肠减压后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12小时即鼓励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7)胃管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拔除胃管。

拔胃管时,先将吸引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吸气并屏气,迅速拔出,以减少刺激,防止病人误吸。

擦净鼻孔及面部胶布痕迹,妥善处理胃肠减压装置。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腹腔引流分为治疗性引流和预防性引流。

治疗性引流的指征明确:

腹腔有积液、积血、积脓、积气、坏死组织、异物和瘘。

预防性引流是以监测为目的,用来观察腹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胃、肠、胆道和胰漏有无发生。

  1.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卧位,使腹腔内渗液流至盆腔,避免或减少膈下感染。

  2.要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引流管的注意事项,以取得配合。

引流管不宜过长或过短(50~60公分为宜),过长易扭曲,过短影响病人翻身甚至脱出,脱出易发生弥漫性腹膜炎。

行走时引流袋应低于引流管的出口,防止逆流引起逆行感染。

带有多根引流管者,用胶布注明该管名称以利辨认,同时需注意体位与压力等的改变,保证引流效果。

  3.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体内、外通道,渗血和脓性分泌物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而外界的细菌等亦可由此逆行入体内,因此,更换负压球或引流袋时,要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并妥善放置。

引流管周围敷料一旦渗湿必须立即更换,以防新的感染。

  4.保持引流管有效引流,经常由上至下捏挤引流管,防止堵塞,注意勿折叠、扭曲、受压。

估计引流量,了解引流液颜色和气味,观察有无沉淀、脓栓,防止渗液在体内留存。

如一小时有200ml血性液体流出为活动性出血,引流液混浊伴脓栓为感染,引流液变清并逐日减少为好转,增多应查明原因,同时应作好详细的纪录。

  5.掌握拔管指征引流管拔除过早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过晚会影响愈合,增加感染和粘连的机会,甚至形成瘘道经久不愈。

一般橡皮片引流放置1~2天,腹腔引流管放置3~5天,安全引流则放至7~9天。

腹腔灌洗者如排出液减少或死腔缩小,应逐渐将引流管退出或拔掉。

腹腔双套管的护理  

  术后一旦并发各种吻合口漏和腹腔感染,治疗极为困难。

腹腔引流是预防、治疗这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目的在于排除有害物质,消灭死腔,避免感染,解除管腔的梗阻,促进吻合口的早期愈合,同时术后引流也是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窗口。

  1、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应了解双套管在腹腔内放置的位置,进行正确连接。

一般内套管接负压引流瓶,外套管接冲洗瓶,然后用别针妥善固定于床旁,保持适宜长度,防止翻身活动时牵拉滑脱。

如同时放置多根双套管,应用胶布在管壁外注明具体名称,以避免混淆。

  2、引流通畅,保证吸引双套管的引流作用较大,但也易被脓液、血块或坏死组织堵塞,导致引流不畅。

应挤压引流管1次/h,确保引流通畅,同时应避免引流液回流和负压器无负压。

压力一般维持在0.01~0.04MPa,一般1~2h倾倒冲洗瓶进行腹腔冲洗1次,若引流液较粘稠或伴有血凝块时,可适当增加冲洗次数。

冲洗后必须观察冲洗液是否能被顺利吸出,否则液体积聚在腹腔内可以增加感染的机会。

如发现引流不畅时,可逐一检查负压系统是否正常,压力是否过低,管道是否扭曲受压,内套管是否堵塞等,然后根据原因予以排除。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取半卧位,并经常更换体位。

  3、密切观察,正确记录定时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正确记录,夜班进行总结。

引流瓶内引流液量减去冲洗量,才为正确引流量。

若手术后引流量超过200mL/h且引流管温暖或者8h超过400mL以上时,应怀疑有活动性出血存在的可能,应及时处理。

但有时双套管引流不畅时往往掩盖腹腔内出血,故应同时观察神志、血压、脉搏、末梢循环、尿量和腹部体征等,进而全面分析。

  4、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注意保护双套管周围的皮肤,可用凡士林纱布覆盖或涂氧化锌软膏,如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进行换药处理。

每天更换引流瓶和冲洗液,更换时连接管口用安尔碘棉签消毒,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逆行感染。

  5、营养支持,拔管指征手术后早期加强胃肠外营养,可静脉输入脂肪乳剂、氨基酸等。

恢复肛门排气后,指导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双套管一般放置3~4d,如腹腔引流液颜色较淡,24h量小于20mL,腹部无阳性体征者,可予拔管。

腹腔双套管为肝胆外科手术后常放置的引流管,通过有效吸引,严密观察病情,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外周静脉留置针护理  

  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常用于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由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药降低颅内压。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1、置管术后应在透明贴膜上注明日期时间签名,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

  2、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膜。

  3、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4、每次输液完毕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5ml的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5ml以脉冲的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

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5、治疗间歇期间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

  6、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生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肝素盐水的配置:

  取12500万单位的肝素一支加入0.9%生理盐水中,取5ml作为封管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