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430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十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B.歌谣一旦定型为艺术,就以其自身活态的方式在民间永久传承,不会消失。

这是由艺术自身内在因素,以及艺术之外的社会生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对辞的限制影响深远,既促进了民间口头创作、记忆和传播,也推动了民间歌谣在表演形态上的创新,从而为破解审美疲劳激发了新的审美需求。

D.像侗族大歌里的支声复调是民间歌谣在音乐层面的变革,而在歌词层面的突破则是引入了汉族古典作品,二者是少数民族口头艺术自我革新的必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具体作品的示例论述了歌谣句式字数的变化基于人类语言的发展以及情感表达的需要。

B.文章从历史维度审视歌谣的演进过程,并深入地从艺术的“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加以佐证。

C.文章重点阐述了民间歌师或艺人通过不断创新,丰富了民族歌谣的思想性也增强了其艺术魅力。

D.文章最后指出南方少数民族汉族古典作品通过引入汉族的古典叙事题材,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以《吴越春秋》《诗经》以及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的诗句为例,是为了证明新的审美需求常常推动民间对歌谣在表演形态上进行创新。

B.当歌谣定型为一种艺术之后就有别于诗、词、曲,但依然有共通之处。

从历史维度探究,最为古老的、集曲与辞于一体的歌谣系诗、词、曲的滥觞。

C.作者对南方少数民族歌谣的发展特征进行了简单分析,认为只有通过对古典叙事题材的吸纳,才能符合原有的文化心理,并创造出新的审美期待。

D.歌谣在发展过程中符合他律与自律的统一,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但要推动歌谣或其他古老艺术的历久弥新,还要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无 花 果

游睿

男人站在路边,心莫名其妙地疼了一下。

这是一条刚刚硬化不久的乡村公路。

男人上一次回村里,这条路还泥泞不堪,现在这条路已经变得笔直平坦,黝黑的沥青路面上铺满清晨的阳光。

男人的目光,就被这条路上越来越远的几个小黑点拉得生疼。

这个早上,男人亲手给小花扎上了辫子,又帮小花背上书包。

男人本想把小花一直送到学校,但小花拒绝了。

小花说:

“今天学校有活动,同学们说好了一起走。

”小花和其他几个孩子相遇之后,他就站在路边,静静地看着他们。

就在这时,传来“哐当”一声响。

男人扭头,看见不远处一辆银白色的轿车停了下来。

轿车撞到了公路旁的一株树上,两根较大的树枝被生生折断。

那是他和小花的妈妈一起栽的几株无花果树。

栽下的时候树还是幼苗,小花也还没有出生。

当时村里人不知道是啥树,他还骄傲地告诉过大家,这种树不开花,直接结果。

男人跑上前,车门正好打开,下来一个30岁左右的女人。

女人穿着高跟鞋、短裙,修长的身体披着披肩,头顶套着一副墨镜。

下车后,女人围着车仔细察看了一番之后说:

“还好,没事。

”然后折身回到车上。

①“怎么会没事呢?

”男人拉住车门把手说,“我的树怎么办?

女人似乎才注意到男人的存在,笑了笑说:

“你的树?

男人说:

“当然是我的树。

女人重新下了车,走到折断的树枝前看了看说:

“这无花果快熟了,第二季了吧?

“你把枝撞断了,它还能熟?

女人笑了笑说:

“我赔你好了,多少钱?

②男人说:

“我不要钱,你把树枝给我长回去。

“树枝已经断了,怎么能长回去?

”女人抬手看了看手表说,“你说说吧,要多少钱?

“我说了我不要钱!

”男人提高音量,他脸上的肌肉也随之跳动了一下。

女人尴尬地笑了一下说:

“不要钱也行,树枝我是不能给你长回去了,不过,我倒能使断掉的树枝活下来。

“你能让断掉的树枝活下来?

”男人说,“你就吹吧!

“我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种植业。

很简单,把树枝插在旁边地上就可以了。

”女人说,“不信你可以试试?

“谁信呢?

”男人说,“骗鬼去吧。

“这样吧,我给你一些押金,如果插下的树枝活了,你就把押金还我。

如果活不了,就用押金赔你如何?

”女人又说。

男人看着女人,想了想说:

“也行,那你就交2000块吧。

女人愣了一下说:

“什么,2000块?

“我说了我不要你的钱,我要我的树枝。

女人又抬手看了看手表说:

“我可以给你2000块。

但我现在没那么多现金,而且我要赶时间。

你待会儿到你们村小学来找我,我想办法付现金给你。

“万一你跑了呢,我找谁去?

”男人说。

女人看着男人,想了想说:

“我留一个包给你,里面没有钱,但却装着我的一些重要证件。

你有这些证件,我也跑不了。

你不来找我,拿着这些证件也没有什么用。

”说完,女人就拿出一个小包,递给了男人。

男人并没有接,女人却把包塞到他的手上。

“就这么定了,”女人说,“我真的赶时间。

”说完女人就上车,迅速启动。

“你去村小学做什么?

”男人对着车喊。

但女人没回答,留给男人的,是两朵鲜花一样的尾灯。

男人看了看时间,最终还是去了村小学。

男人走进学校,看见女人正站在操场中间,一大群孩子围着她。

女人已经换上了平跟鞋,头上的墨镜不见了,披肩也系在了腰上。

随着音乐声响起,女人翩翩起舞,像一只蝴蝶,时而轻快,时而缓慢,跌宕起伏,身体灵活而优美。

女人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而那些孩子们,就像小蜜蜂一样萦绕在她周围,忸怩地学着她的动作。

一边跳舞,孩子们还发出“咯咯”的笑声。

这时男人发现有人扯他的衣角。

他低头,看见小花正睁大眼睛望着他。

男人连忙蹲下身子问小花:

“知道跳舞的阿姨是谁吗?

“那是苏妈妈。

“她认识你吗?

“认识啊,苏妈妈每周都会来,她不仅给我们带好吃的,还教我们唱歌和跳舞。

苏妈妈说,我们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她就是我们的妈妈。

男人缓缓起身,仰头望了望天。

③半晌之后,男人拍了拍小花的头说:

“帮爸爸一个忙好吗?

”小花点了点头。

女人跳完舞之后,看见小花正拿着包站在她面前。

小花把包递给了她,小花说:

“我爸爸叫我给你的。

他让我告诉你,他已经把那两根无花果的树枝插好了,他说他相信你。

女人接过包,脸上顿时扬起了笑容。

女人说:

“谢谢你小花,也谢谢你爸爸。

小花又说:

“我告诉你个秘密,我的小名就叫无花果。

女人一惊: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我出生以后妈妈就走了,爸爸说妈妈再也不会回来了,我就是她留下来的果实。

“你爸爸现在哪里?

”女人的声音有些变调。

小花低下头说:

“走了,他今天又要去上海打工。

女人就把小花揽在了自己怀里。

(摘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两次写男人的“疼”:

心莫名其妙地“疼”了一下是长期劳作生理病变的“疼”;

目光被几个小黑点拉得生“疼”是对女儿的牵挂。

B.文中对女人有两次外貌描写:

从车上下来时张扬的衣着映衬男人生气的心理状态;

女人与孩子们跳舞时却激发了男人内心的感激之情。

C.小说最后写到小花与男人的对话,不仅从侧面丰富了女人富有爱心的形象,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男人谅解女人,推动了情节发展。

D.文中女人两次看时间都表示女人急着赶时间去学校陪伴孩子,而最后男人间接地让小花还包,就是委婉地向女人表达自己的歉意。

5.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分别表现了男人什么样的心理。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无花果”为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叶梅

丙申年的春天来得很早,北京的樱桃花刚到四月就开了,小小的蓓蕾在一夜春雨之间,缀满树枝,去往西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路上便能隐约闻到花儿的芬芳。

在芳香的气息里,我走进那座全国一流物理学家汇集的大院,迎面便见到一座奇异的雕塑。

人们告诉我说,这雕塑名为“物之道”,两组螺旋式钢管象征的是阴阳两极,向着不同方向旋转,由此产生巨大力量,表明天地万物均系对立物的统一。

雕塑正面刻着:

“物之道:

道生物,物生道,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

李政道,二○○一年四月十日。

上海出生的少年李政道,经历了战乱流浪,先后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大求学,1946年7月从上海坐船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去时他还未满20岁,只是一个满怀求知渴望的年轻人,回来却已是誉满全球、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1972年9月,他带着妻子秦惠君回到中国,先是在上海参观了一些地方,看着看着,李先生皱起了眉头。

他与夫人又来到北京,京城一批科学家听说他要来,早就望眼欲穿,在他下榻的北京饭店,张文裕、朱光亚、何祚庥等纷纷前来拜望。

李先生与他们彻夜交谈,他谈到他的忧虑,说他察觉到中国关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培养年轻科学人才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与国际相比已经形成断层,他要把这些问题提出来。

是啊!

张文裕他们迫不及待地说,此前,他们刚刚以18名科技工作者的名义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建议要尽快建造高能加速器,加强基础科学的研究。

让他们惊喜万分的是,周总理竟很快回了信,批复道:

“这件事再也不能延迟了。

李政道听了这一切,他与国内的这些科学家一样感慨万千,同时意识到对祖国的一份责任历史性地落在了自己的肩上,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支持你们。

张文裕兴奋地告诉他,周总理还让他们来向他请教。

李政道当即表示回到美国后,要请一批高能加速器的专家帮助,还要给国内的科学家创造出国交流的机会。

从此,李政道与祖国有了密切来往。

夫人秦惠君最能察觉出他的变化,丈夫除了一如既往的认真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为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奔忙。

有一位叫伯恩斯坦的科学家写过一篇《宇称问题侧记》,开篇便说道:

“自从第一颗原子弹的巨响震动人寰以后,物理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变了样子。

物理学作为几乎是纯科学由学者们在大学和研究所里进行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很可能永远也不会再返回。

伯恩斯坦的预言在日后不断得到了应验。

他写这篇文章与李政道有关,李政道当然更为真切地懂得这一切,国际科学界的科研水平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国的科研也需要快步向前。

只要祖国需要,他愿意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他经历了人们的肯定和有些人的质疑,幸运的是他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

改革开放带动了科学大踏步前进的步伐,1984年10月7日,BEPC工程破土动工,邓小平来到高能所参加奠基典礼,他弯下腰为奠基石铲了第一锨土,然后说:

“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

在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内,我惊讶地看到有关李先生的好几万封书信,那些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信笺上,流淌着李先生的笔迹,那是当年他给世界各国一流大学的校长、教授所写的一封封推荐信,密密麻麻,情深意切,他以自己的信誉为中国的学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许多年里,他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关心着中国留学生的成长。

在国外,他不仅亲自带学生、传知识,学生之中有人生病、遇到切实的困难,他还会挤出时间亲自过问,帮忙解决。

留学生们都叫他“总家长”。

多年之后,中国有了一批批“海归”,他们活跃在中国科技、教育、政治、经济各个不同领域里,成为不可或缺的领导或骨干,真好比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派桃李芬芳啊!

这个11月将迎来李政道先生九十诞辰,这样的日子,不能不让人表达对科学及科学家们由衷的敬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6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政道偕妻子于1972年9月回国参观了上海一些地方后忧虑起来,因为他察觉到中国关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培养年轻科学人才方面存在很大不足。

B.周总理批复了尽快建造高能加速器的建议,并指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这件事再也不能延迟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政道、张文裕等人都感慨万千。

C.作为纯科学的物理学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出现了新的变化,突出的学科实用性使得物理学无法返回到由学者们在大学和研究所里进行研究的时代。

D.留学生们都叫李政道“总家长”,是因为许多年里,他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关心着中国留学生的成长,如亲自带学生、亲自过问生病或有困难的学生等。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运用艺术性的语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描绘,突出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环境,烘托了李政道的形象,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下文的关注。

B.“物之道”雕塑正面雕刻的文字“道为物之行,物为道之成,天地之艺物之道”富含哲理,是从哲学角度阐述物理学的道理,这与文本主旨有些不符。

C.文章写秦惠君察觉出丈夫的变化、邓小平参加奠基典礼以及“我”在图书馆内看到的好几万封书信,都侧面表现了李政道为祖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奔忙。

D.文章写李政道赴美求学,去时还只是满怀求知渴望的年轻人,回来却已是誉满全球、世界顶尖的科学家。

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他浓烈、真挚的爱国情感。

E.文本侧重于表现李政道“只要祖国需要,愿意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的情怀,运用事例法,赞扬了他对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

9.结合全文,简析题目“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褚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也。

祖秀之,宋太常。

父法显,鄱阳太守。

兄炤,字彦宣,少秉高节,一目眇,官至国子博士,不拜。

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炫少清简,为从舅王景文所知。

从兄渊谓人曰:

“从弟廉胜独立,乃十倍于我也。

”宋义阳王昶为太常,板炫补五官,累迁太子舍人,正员郎。

从宋明帝射雉,至日中,无所得。

帝甚猜羞,召问侍臣曰:

“吾旦来如皋,遂空行,可笑。

”座者莫答。

炫独曰:

“今节候虽适,而云雾尚凝,故斯翚之禽,骄心未警。

但得神驾游豫,群情便为载欢。

”帝意解,乃于雉场置酒。

迁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

升明初,炫以清尚,与刘俣、谢朏、江斅入殿侍文义,号为“四友”。

迁黄门郎,太祖骠骑长史,迁侍中,复为长史。

齐台建,复为侍中,领步兵校尉。

以家贫,建元初,出补东阳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还,复为侍中,领步兵。

凡三为侍中。

出为竟陵王征北长史,加辅国将军,寻徙为冠军长史、江夏内史,将军如故。

永明元年,为吏部尚书。

炫居身清立,非吊问不杂交游,论者以为美。

及在选部,门庭萧索,宾客罕至。

出行,左右捧黄纸帽箱,风吹纸剥殆尽。

罢江夏还,得钱十七万,于石头并分与亲族,病无以市药。

表自陈解,改授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

国学建,以本官领博士,未拜,卒,无以殡敛。

时年四十一。

赠太常,谥曰贞子。

(选自《南齐书·

禇炫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B.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C.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D.常非从兄渊身事二代/闻渊拜司徒/叹曰/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常,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本名奉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地位十分低下。

B.期颐,古代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

其说法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礼记》:

“百年曰期颐。

C.迁,古代称官职调动,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

后来多指升职。

D.日中,十二时之一。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褚炫年少清简,深受赏识。

少年时候的他极得堂舅王景文的赏识,兄长褚炤也认为他的廉正远远超出自己很多倍。

B.褚炫见识出众,善解人意。

他在跟随宋明帝打猎的过程中,巧妙化解明帝内心的疑惑,使得明帝心情大为好转。

C.褚炫为人清高,不好结交。

褚炫不管在哪个职位,除非参加必要的吊死问疾,一般不和别人来往,在当时传为美谈。

D.褚炫家庭贫困,淡泊钱财。

他曾因家贫而出仕,但在卸任后却把自己得到的钱财都分给亲族,以至于无钱买药治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节候虽适,而云雾尚凝,故斯翚之禽,骄心未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行,左右捧黄纸帽箱,风吹纸剥殆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策  杖【注】

刘子翚

策杖农家去,萧条绝四邻。

空田依垅峻,断藁布窠匀。

地薄唯供税,年丰尚苦贫。

平生饱官粟,愧尔力耕人。

[注]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于故乡屏山时所作。

策杖,即扶杖。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诗人乘兴过访农家,但见人烟稀少、屋舍零落,一派萧条景象,眼前的场景激发了诗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B.颔联是对首联的具体化展示,“空田”凸显出田野的峻整;

折断的稻草均匀分布在农家的茅草房顶,暗示了农人的辛劳。

C.颈联将议论融入叙事之中,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萧条”的根源,广大农民贫瘠土地的产出,只够抵纳朝廷繁重的赋税。

D.这是一首悯农诗,诗人以龙钟之躯,扶杖漫步于村野之间,本想聊遣逸兴、稍怡闲情,所见之景却激发了“伤民病痛”之情。

E.本诗语言含蓄委婉,而情感丰富,笔触犀利,颇具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反映社会现实,言近而旨远。

15.简要分析本诗尾联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在“齐人三鼓”后,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感慨自己暮年坎坷、生活窘迫,却无法借酒消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017·

海南省文昌中学新高三第一次考试)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②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③在朋友的帮助下,杨苡和资中筠这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时隔多年,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④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成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⑤年终,各种盘点甚嚣尘上,其中年度汉字的评选备受关注。

“微”字当选年度汉字,“莫言”“你幸福吗”等入选年度关键词。

⑥《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A.②④⑥B.①②③

C.①③⑤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今年是国家层面开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各地交出三年治霾成绩单的最后截止期限。

B.根据中国科学院消息获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