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530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Word文档格式.docx

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

A.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

C.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

E.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

E.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

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

A.同辩证法相脱离B.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

原子"

等基本粒子

E.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E.系统论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经济学

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黑格尔的辩证法

E.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

A.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B.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

C.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

D.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E.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E.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14.辩证唯物主义

A.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

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E.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

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

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

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

16."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这是说

A.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

C.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

E.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

1.C2.A3.C

1.ACE2.AB3.CD4.BE5.CD6.ABC7.ABCD

8.BCDE9.ABDE10.ABC11.ADE12.ABCD13.AD14.ABDE

15.ABCDE16.BDE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

A.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

B.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

C.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

D.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3.哲学上认为的"

人类世界"

是指

A.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

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是主体的世界

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

自在之

物"

C.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

5.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

E.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宿命论

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E.万物齐一

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

A.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B.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

D.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

E.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

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

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

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E.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

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E.形而上学观点

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

E.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

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

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

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

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

8.马克思说:

"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

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

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表明

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

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

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

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

E.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

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

C.意识能够改变规律

D.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

E.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10.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

A.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

B.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C.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

D.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

E.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

A.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B.世界是否统一

C.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D.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

E.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

1.A2.B3.B4.D5.C

1.CDE2.DE3.BCE4.CD5.BE6.BCD

7.ABCDE8.CDE9.ABDE10.ABCD11.CE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的观点属于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运动构成联系

D.联系构成运动

3.范畴

A.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B.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A.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

A.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

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9.度是指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质和量的统一

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事物的量变状态

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11.爆发式飞跃是指

A.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

C.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A.诡辩论的观点

B.绝对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

A.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B.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C.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

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

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3.范畴属于

A.感性认识的形式B.基本概念

C.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

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

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

A.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

B.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

C.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

D.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

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

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

A.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

C.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

D.假象必然引起错觉

E.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

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

A.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

B.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

C.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

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

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A.种瓜与得瓜B.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

C.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

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

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与事物不可分B.与事物直接同一

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客观的

E.多样性的

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

A.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

C.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

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

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

A.从猿到人的转化

B.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

C.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

D.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E.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

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

A.二者是同一概念

B.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

C.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

D.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

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

A.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

C.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

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

白马非马"

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

1.B2.D3.A4.D5.A6.C7.B8.A9.B

10.B11.D12.D13.C

1.ABDE2.ACE3.BC4.CD5.AE6.BCE

7.AE8.ADE9.BE10.AB11.BCDE12.BD

13.ABCE14.ABDE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2.表象

A.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B.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

C.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

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

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

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

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

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

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

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

A.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

B.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

C.社会现实中的事件

D.人们阅读的书籍

E.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

A.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

C.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

D.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

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变成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

E.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

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

A.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D.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

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

A.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C.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

D.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A.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实践水平的制约

C.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

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

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A.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

B.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

C.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E.真理具有相对性

9."

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

A.普遍真理

B.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C.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

D.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E.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

10.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

B.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

C.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D.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

E.真理是因人而异的

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D.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

E.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

A.怀疑主义B.相对主义

C.绝对主义D.不可知论

E.教条主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

1.C2.D3.C4.A

1.BCD2.ACDE3.ADE4.ACDE5.BCD6.ABD

7.ABCDE8.AC9.ADE10.BCD11.BCDE12.ABD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

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

B.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C.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

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三个代表"

思想

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

C.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

D.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

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国家政权的性质

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哲学B.道德

C.政治法律思想D.艺术

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政治上层建筑

C.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