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72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

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

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

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

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

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

(一)回忆总结、夯实基础

【课件投影】快速阅读课本P59-63,记忆并理解以下问题:

1、种群的概念?

2、什么叫种群密度?

它的估算方法有哪几种?

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

3、种群有哪些数量特征?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4、什么叫年龄组成?

有哪三种类型?

各有何特点?

5、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哪几种?

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

对于种群的特征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概念比较简单,通过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本,回顾本部分的基础知识。

(简要实录: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并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总结以上五个简单的问题,快速的回顾,梳理本专题的基础知识。

(二)复习检测、考点探究

【课件投影】1、什么是种群?

以下描述是种群的是?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草。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暨豚。

3.一个蜂巢中所有的雄蜂

种群的定义是一个比较基础也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种群和群落的复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种群的判断,所以通过列举几个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学会判断。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对种群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记忆,让学生判断三个例子对种群的定义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在判断过程中,第一个例子不能确定的是同种生物,认为草是同种生物,所以判断错误,第三个例子不能确定是的是所有个体,不管性别和年龄都应该包含在内,学生看到“所有的”,就想当然的认为包含了所有生物,从而判断失误。

【课件投影】结合学生判断过程中的问题,简单的对种群的定义进行点播。

过渡:

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都需要首先确定相应种群的个体数量是多少,所以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课件投影】思考:

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什么?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什么?

3、能够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什么?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什么?

5、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四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识记种群的特征以及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种群的特征及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基本理解,通过第5小题,可以将基础知识简单的梳理,直观的看到各个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

你知道有哪些调查方法吗?

【课件展示】

简单的讲解一下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对象以及在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特别是样方法的计数以及标志重补法的计算公式和误差分析需要重点分析讲解一下。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结合课堂上的讲解,可以对样方法以及标志重补法的内容简单的理解,需要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的强化巩固这部分内容。

【复习检测】

【课件投影】例1、生物小组对某草场苦荬菜、蒲公英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小圆圈表示两种植物个体,下列说法中正确有()

A、不同的调查对象取样的样方的大小相同B、两样方中植物都为8株C、两样方中植物都为9株D、调查时所取样方数量越多越好

例2、某兴趣小组成员在草原上调查田鼠的生存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某次调查时,在3km2的区域内共捕获了60只田鼠,做好标记后重新放回到草原上,一周后再次捕获了60只,其中发现带有标记的只有4只,则该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样方法和标志重补法注意事项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在复习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之后,对于样方法的计数原则和标志重补法的误差分析基本可以掌握,但是仍然需要多加练习,所以在讲解了基本内容之后,紧接上两个对应的练习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通过自主和讨论,两个练习基本解决。

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那么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有哪些呢?

【课件投影】快速阅读课本P65-68,合作探究,完成学案探究二相关内容。

通过阅读课本和探究,理解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包括其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应用。

学生对于两条曲线的成因和特点基本掌握,细节问题需要点拨,特别是J型曲线的公式中λ的应用属于易错点,需要重点讲解,共同总结:

点拨 

(1)准确理解“λ”内涵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而不是增长速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

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

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2)图示解读:

①a段:

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②a、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

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至“e”点1时达“最少”。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节学习内容的小结,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框架和脉络,建构如上的知识体系。

(四)拓展深化、迁移提高

1.(2016·

郑州质检)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不为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3.(2017年新课标Ⅱ卷,31)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地。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

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

(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乙图中__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

(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

(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

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

通过当堂达标的几个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化记忆,理解,并且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通过学生回顾课本,复习提问,讲解点拨,构建知识体系,细化考纲内容,对难点通过数学模型的建构及典例分析进行突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处理的不是特别清晰,各知识点的时间分配也没有处理好,语言稍微的重复啰嗦,也反映出了学生做题速度慢,总结提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后的复习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一下这些不足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