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812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赵济版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四川盆地:

我国最小的盆地,因中生界紫红色砂、页岩分布广泛,又称“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水系稠密,人口众多,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富有的地区之一,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紫色土

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

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面积大、沼泽分布广。

华北平原:

我国第二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第二章 

自然结构

第一节 

气候水热结构及其评价

一、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1、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风的形成、夏季风的形成、赤道辐合带、赤道辐合带。

(1)我国季风区域广大: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取这界线的5个首字,谐音可记为“大饮喝八缸”。

(2)冬夏季风都很强(3)我国的季风类型、成因复杂。

青藏高原季风:

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

2、大陆性气候强。

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冬季气温低于同纬度。

3、气候类型多样。

4、水热条件的表现——雨热同期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1.东部平原地区的气温,主要由太阳辐射决定。

2.年平均气温最低0℃线为于长江附近。

3.我国冬季气温低,南北温差大。

原因:

这主要是冬季风把高纬度的极地寒冷气流输送到低纬度的结果。

而且冬半年的寒潮活动十分的频繁,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锐减10℃以上的强大寒潮,每年平均有六次,较弱的寒潮或强冷空气活动就更多。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暖湿的气流,使全国的气温普遍的升高。

北方太阳高度角偏低,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部分的弥补了太阳高度角低引起的热量不足,因此,南北之间的温度差远较冬季小。

温度的特点对气候及工农业建设的影响:

全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仅华南地区长夏无冬,大、小兴安岭、青藏高原等地无夏,藏北地区西部全年皆冬,云南中部四季如春。

四季分明的地区,位置越北,春秋季节越短。

气温的这些变化特点对于农业和工程建设影响很大。

它使的喜暖的一年生作物可以向北分布,而又限制了热带,亚热带等的多年生作物向北移植,农业地带性差别因而特别复杂。

降水分布 

1)空间水平方向:

东南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了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

六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移至长江中下游两岸,形成梅雨 

七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到台风的侵袭,降水相当的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

2)地形作用:

在发生降水的气旋锋面通过和停滞的地方,降水量也有所增多,这也是促使南岭山地,闽浙西部山地,长白山地降水量增多的一个原因。

山地降水量多于平地,迎风坡降水量多于背风坡。

降水量年际变化:

1、特点:

降水量愈大,变率愈小,降水量愈小,变率愈大。

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干季,变率大。

湿润地区的雨季期间变率小,极锋气旋性气候降水的区域、季节,降水变率小。

山地迎风坡变率小,背风坡变率大。

2、影响:

对农业和工程的影响很大;

旱季要求灌溉,雨季又要求防洪。

雨季还可能使道路泥泞不堪,暴雨可冲毁道路等等。

二、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寒潮:

是冬半年降温幅度较大的天气现象。

它起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

概念:

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为最多,约占60%。

特征:

风大,降温剧烈,出现霜冻。

路径:

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四条:

其源地为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较强。

西北方路径约占19%,冷高压从泰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国西部进入我国,势力也较强。

北方路径冷空气首先侵入新疆,然后经河西走廊,青藏高原东侧南下,影响范围广;

西方路径约占7%。

东北方路径。

影响:

使很多地区出现冻害,低温冷害,对农业长造成巨大的损失,还给牧区造成严重灾害;

也会给交通、通信、工业带来破坏。

梅雨:

时间每年大致于六月“入梅”,到七月中旬“出梅”一般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同。

地点江淮地区,主要发生在巫山以东,北纬26~34度。

成因初夏,行星风带显著北移,热空气北上;

中纬度的冷空气常常南下,形成锋面雨。

同时冷热空气势均力敌,在江淮上空徘徊,形成梅雨。

3、特征:

范围广;

持续时间长;

影响因素多;

不稳定,梅雨正常年份出现概率仅占24%。

集中分布区上海,长江,淮河

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规律: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

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慢慢的向北移动;

大约6月中旬,脊线迅速跳过25°

N,以后摆动于25°

-30°

N之间;

约在7月底至8月初,脊线跨过30°

N到达最北位置;

9月以后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跳到25°

N附近;

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

N以南地区,从此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伴随副高活动的雨带:

西太平洋副高北侧是北上暖湿气流与中纬度南下冷湿气流相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形成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降水带。

通常该降水带位于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距,并随副高做季节性移动,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

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间;

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

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华南又开始一次雨期,从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

伏旱时间:

发生七月中下旬八月中上旬,即在梅雨过后,约一个月左右。

成因: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特点:

晴热少雨。

台风概念: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

气象学上,台风专指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洋面上发生,近中心最大持续风速达到12级及以上(即每秒32.6米以上)的热带气旋。

至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发生,达到同样强度的热带气旋,则称为飓风。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形成于北太平西部加罗林群岛海区,少部分发生在我国南海海面。

影响区域:

台风登陆的地区几乎遍及我国各省,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南各省,其中广东占39%,台湾占23%,海南占21%,福建占7%,浙江占5%。

危害:

发生洪涝灾害,引起山洪爆发,大坝决堤,淹没农田登陆时风力一般在20~30m/s但洋面上风力很大,强台风最大风力速达100m/s,登陆时可达50~100m/s,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严重。

在沿海诸省中,台风雨在年降水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样性:

自北向南有五个温度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

三、对我国气候的评价

四季分明,各地春夏秋冬的长度有明显不同。

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具有适于不同种植制度的气候资源。

亚热带光、热、水条件优越,温带光、热、水组合优越。

形成回归线上的绿洲。

种植制度具有多样性。

山区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立体气候。

冬季气温偏低,不利于多年生作物越冬。

气象灾害发生频繁,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山区气候条件复杂,具有山区立体农业的分层布局

第二节、土地及土地资源

一、概念

陈传康: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由气候,地貌,岩石,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专门委员会:

土地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及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对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林超:

土地是由其相应的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是地球表层历史发展的产物。

(一)土地概念土地资源是人类目前或可预见的将来有用的土地。

包括建议利用的和未利用的土地,就土地本身来说,它包括陆地表面,内陆水域及海涂。

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仍不能利用的土地不属于土地资源范畴。

(二))土地资源属性自然属性:

土地是地质,地形,气候,水位,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与土地要素组合关系和综合特点。

社会属性:

土地是社会财富,具有可供发展农业生产利用的再生产的经济特性,这种特性往往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地资源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概念。

(三)土地的特性:

1)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生产能力,可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畜产品、林副产品并提供人类生息的空间场所。

2)土地资源的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3)土地资源具有空间分布的地域性和面积的有限性。

4)土地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5)土地资源是特殊的生产资料。

任何部门的生产过程都离不开土地。

6)土地资源具有自然与经济的统一性,7)土地资源具有承载能力。

土地生产率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包括农作物的数量及人口容量)总是有限的。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2、山地多,平地少。

中国土地总面积约960×

104km2。

南北长约5500km,跨49个纬度,东西宽5000余千米,跨62个经度。

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我国极其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利于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发展。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3,平地占1/3。

山地是中国主要的林牧业生产基地,尤其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生物资源丰富,土地生产能力高,非常适宜于林木生长与土特产品的多种经营。

西北地区的山地是中国主要牧场,而且又是平原地区农业灌溉水源的集水区,在农业自然资源组成中和农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森林覆盖率: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

郁闭度: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4、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象严重。

中国山地多,平地少,干旱区与高寒区面积大,无效土地资源比重大,可供农林牧使用的土地不超过70%;

水土资源不匹配,旱涝灾害频繁;

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的土地就占国土总面积的22%;

退化草地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以土壤退化为核心的土地退化,已成为困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般将土壤退化过程划分为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等。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区差别显著。

6、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 

域东南季风区:

水热丰富,雨热同季,土壤肥沃,生物多样,土地生产能力较高,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生产量和92%左右的耕地、林地,95%左右农业人口和农业总产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而且也是畜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

西北内陆区:

光照充足,热量也较丰富,但干旱少雨,水源少,沙漠、戈壁、盐碱地面积大,其中东半部为草原与荒漠草原,西半部为极端干旱荒漠,无灌溉即无农业,草地多,耕地、林地少,土地自然生产能力低。

青藏高原区:

大部分海拔在3000m以上,日照虽充足,但热量不足,高而寒冷,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三、土地资源结构:

数量与质量评价

限制因素以侵蚀为主要威胁的耕地占8.6%;

坡度限制而有潜在侵蚀威胁的耕地占11.38%;

受洪涝限制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19%;

盐碱限制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62%;

土质过黏、过砂的限制占耕地总面积的10.07%;

薄土层耕地占3.46%;

裸岩出露的耕地约占0.36%。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耕地资源我国大陆目前实有耕地面积在18.26亿亩左右。

(二)后备耕地资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分布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纬35°

以北,以东北地区、内蒙古、西北为集中,如果从黑龙江的兴凯湖经通辽至兰州划一条东北-西南向的斜线,在此线以北、以西地区,后备耕地资源约2867×

104hm2,占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81%。

(三)林地资源 

分布有林地的90%以上分布在东半部,东北、西南、东南、华南地区的丘陵山地森林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内蒙古与西藏的中、西部地区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以及黄河、长江下游地区森林资源稀少。

我国林地资源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质量一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65%;

二等林地面积约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27%。

后备林地资源90%以上集中分布在东半部,其中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华南和江南的丘陵山区约占58%;

东北与内蒙古东部约占28%;

黄土高原约占5%。

(四)草地资源 

主要分布于北部、西部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部分零星分布在南部与中部地区。

我国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但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我国天然草地质量不高。

以草甸草原与草原为主;

以荒漠草原类型为主;

以荒漠、沙生、盐生、沼泽和南方灌丛草地等类型为主。

(五)内陆水域与沼泽 

第三节水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一、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

降水:

降水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流域:

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水岭:

流域之间的分水地带,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即集水区的边界线。

处于分水岭最高处的大气降水,以分水线为界分别流向相邻的河系或水系。

流域面积:

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

地表水资源:

通常把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补给外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外流流域。

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补给内流河的流域范围称为内流流域。

流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水量,立方米/秒;

年径流总量:

在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称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径流深度:

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

外流流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4%,内陆流域约占36%。

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1、松散沉积物孔隙水:

主要分布在中生代以后陷落的,具有巨厚疏松沉积物的构造盆地地区。

昆仑山—秦岭一线以北构造沉积盆地分布广,规模也大,是我国这类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2、岩溶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层分布区。

3、基岩裂隙水:

分布较广泛,特别是广大北方地区侵入岩裂隙水分布面积大。

4、冻土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端、阿尔泰山地等纬度较高地区,或纬度不高但地势特高,气候寒冷有冻土层分布的地区。

水资源总量:

地下水资源中国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1×

108m3,折合降水深648mm。

全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124×

108m3。

中国河流以泥沙多著称。

年平均夹带的泥沙约35×

108t;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

108t,长江的输沙量达5×

108t,居世界第四位;

含沙量最小的河流是黑龙江流域各河和东南沿海河流。

泥沙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质较好,河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都比较低。

在主要河流中,河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最大的是黄河。

高矿化水及极硬水均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及黄土高原西北部的局部地区。

天然水质:

分布很不均匀,总趋势和降水基本一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在同一地区内,山地地区,山地的迎风坡是径流相对高值区,平原、盆地地区,山地背风坡是径流相对低值区。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一)地区分布 

丰水带:

年降水量大于1600mm,年径流深度大于900mm。

包括广东、福建、台湾的大部,江西、湖南的山地,云南的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多水带:

年降水量800~1600mm,径流深200~900mm,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过渡带:

年降水量400~800mm,年径流深50~200mm。

包括黄淮海平原,山西、陕西的大部,东北的大部,四川的西北部和西藏的东部。

少水带:

年降水量200~400mm,径流深10~50mm。

包括东北的西部,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的西部、北部以及西藏的西部。

缺水带:

年降水量小于200mm,径流深不足10mm。

包括内蒙古的西部、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以及藏北地区。

(二)径流时程分配

1、径流的年际变化

2、径流的年内变化在我国,大气降水是引起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1)秦岭以南的雨水补给区,夏汛比较突出。

2)东北地区、华北部分地区、黄河上游和西北一些河流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区,有春、夏两次汛期。

3)西北内陆区的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以及青藏高原部分河流主要由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径流的变化与气温有密切关系,有春汛、夏汛出现。

三、水资源特点与评价

1、水资源与人口组合特点:

北方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强,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

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

2、水资源与耕地组合特点:

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1/5,平均每公顷水量只有9465m3;

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而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平均水量为28695m3。

我国的可耕后备荒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区与西北区,其开垦主要受当地水资源条件的制约。

3、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组合特点:

北方矿多水少,南方矿少水多。

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节矿产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目前发现的矿藏有162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9种。

按资源保证程度可分为四个类级:

储量丰富,自给有余。

可基本满足需要。

有一定资源潜力,但探明储量缺口较大。

探明储量不足,资源远景不明。

1、成矿主要阶段前寒武纪成矿期:

主要有铁、铜、磷、滑石、花岗岩、石墨等。

后寒武纪成矿期:

主要有铬、钨、铅、锌、萤石、铀等。

2、成矿空间的区性与分带性:

在一定大地构造单元、一定的构造-岩浆带内,由于地质发展历史相近,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从而使得矿产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区域性和分带性。

我国虽然拥有一批规模大、品位高的矿产,如煤矿、钨矿、锑矿和优质冶金辅助原料,但大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

我国大约有10片矿区:

1.辽中—辽河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2.冀中—东渤海湾地区,铁、煤、油气、辅助原料、建筑材料、钠盐。

3.冀南—豫北地区,铁、煤、辅助原料,油气;

4.豫西—豫中地区,煤,铝土矿、辅助原料;

5.鲁中—黄河三角洲地区,铁、煤、石油、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

6.冀中地区,铁、煤、铝土矿、辅助原料、建筑材料;

7.黔中地区,磷、煤、铝土矿、建筑材料;

8.川滇黔接壤地区,铁、煤、铜、锡;

9.内蒙古宁夏接壤地区,煤、建筑材料,天然碱、钠盐;

10.河西—东疆地区,

能源矿产: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主要成煤期是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

全国已知含煤面积约55×

104km2,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7%,预测埋深在2000m以浅的总储量为4.5×

1012t,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双鸭山煤矿、鹤岗煤矿、鸡西煤矿、霍林河煤矿、阜新煤矿、开滦煤矿、大同煤矿、石嘴山煤矿、西山煤矿、峰峰煤矿枣庄、兖州煤矿、义马煤矿、平顶山煤矿、淮南、淮北煤矿、盘山煤矿

石油、天然气资源:

比较丰富,已发现的含油、气盆地340多个,在15个盆地内共发现油、气田440多个。

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

东部主要集中于大庆油田、扶余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珠江口油田。

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东海、北部湾、莺歌海等。

西部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和准噶尔三大盆地以及吐鲁番—哈密盆地。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

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以东海域。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一、海域范围

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界线:

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福建东山岛南端沿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鹅鸾鼻之间连线。

渤海:

面积:

80000平方公里,深入中国内陆,三面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

组成:

可分为五个部分:

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深度:

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范围占总面积的95%。

坡度平缓,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黄海:

380000平方公里位置:

黄海的北侧、西侧为中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南通过济州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

平均深度44米。

以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为140米。

东海:

770000平方公里。

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东南缓缓倾斜。

为一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领海基线)起,自然的大陆架宽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扩展到200海里,或扩展至2500米水深处(二者取小);

如果自然的大陆架宽度超过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