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84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SiC粉体的表面改性Word格式.docx

一类是加热凝胶聚硅氧烷,发生分解反应放出小单体,最终形成SiO2和C,再由碳还原反应制得SiC粉;

另一类是加热聚硅烷或聚碳硅烷放出小单体后生成骨架,最终形成SiC粉末。

 

(3)气相法 

气相合成碳化硅陶瓷超细粉末目前主要是运用气相反应沉积法(CVD)、等离子体法(Plasma 

Induced 

CVD)、激光诱导气相法(Laser 

CVD)等技术高温分解有机物,所得粉末纯度高,颗粒尺寸小,颗粒团聚少,组分易于控制,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方法,但成本高、产量低,不易实现大批量生产,较适合于制取实验室材质和用于特殊要求的产品。

我们主要讲的是用硅烷偶联剂对SiC进行改性,也就是液相法。

2.实验过程:

(1)原料:

选用自行加工的SiC粉体,D50=0.897µ

m,SiC含量为98.98%(质量分数,下同);

硅烷偶联剂(KH–550,NH2CH2CH2CH2Si(OC2H5)3);

丙三醇(分析纯);

甲苯(分析纯);

丙酮(分析纯);

氮气(99.99%)。

(2)工艺过程:

硅烷偶联剂的烷氧基是与SiC粉体表面的—Si—OH反应的主要基团,它极易水解生成醇类[8],故表面改性反应必须选择在非水和非醇类介质中进行。

在四口烧瓶中加入350mL甲苯、50gSiC微粉和相应比例的硅烷偶联剂,通入N2,在N2气流下升温至85℃并搅拌反应6h。

反应结束后,产物趁热真空抽滤,经多次超声分散(超声介质为水、丙酮;

时间为30min)、离心洗涤(介质:

水、丙酮;

时间:

25min)后,于105℃烘箱中干燥12h,冷却后待用。

三、表征

1.粘度

改性SiC浆料的粘度与反应温度的关系(图1)

在70~90℃范围内,浆料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当温度超过90℃,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表明疏水预处理过程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根据反应动力学理论,通常提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使硅烷偶联剂快速包覆在碳化硅粉体表面,浆料黏度降低,但当温度高于90℃后,反应变得剧烈,包覆层不均匀、不致密,浆料黏度又有所提高。

改性SiC浆料的粘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2)

反应时间小于4h时,SiC浆料的黏度较高;

在4~6h之间,SiC浆料黏度较低且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

超过6h后,浆料黏度随时间的延长急剧增大。

在反应时间较短时,硅烷偶联剂中的烷氧基团不能与SiC粉体表面的—OH基充分发生反应,无法完全包覆在SiC粉体表面,浆料不能完全呈现硅烷偶联剂的性质,浆料黏度较原始粉体(12.20Pa·

s)有所降低,但并不明显。

随时间延长,硅烷偶联剂在粉体表面的包覆面积逐渐增大,SiC颗粒的表面性质也逐渐接近硅烷偶联剂的性质,浆料黏度明显下降;

在4~6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浆料黏度变化不大,表明包覆反应已经完成,浆料黏度没有出现大的变化;

但当反应时间超过6h后,随时间延长,浆料黏度明显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包覆过程中有副反应发生所致。

SiC浆料黏度与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关系(图3)

反应温度90℃;

反应时间4h;

SiC含量均为50g。

SiC浆料黏度随硅烷偶联剂用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

当硅烷偶联剂用量为1.5g时,SiC浆料的黏度最小,其流动性最好。

由于硅烷偶联剂的用量越大,包覆层越厚,图3的试验结果表明:

改性剂包覆层的厚度对改性效果有较大影响,太厚、太薄都不能获得好的分散效果,包覆层的厚度只有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即在适量的硅烷偶联剂用量条件下,才能够得到较低的浆料黏度。

2.SEM观察

原始SiC微粉呈片状、块状等不规则形状,且颗粒之间相互堆垛,块状颗粒和细颗粒形成较大团聚体,表面有晶体反射光泽;

而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的的SiC粉体形状规则,分布较均匀,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

3.XRD分析

改性前后SiC粉体的面间距d值均与JCPDS卡片中α-SiC的d值完全一致,其相对强度也非常吻合。

说明对SiC微粉表面改性并没有对粉体本身的物相组成和结构产生大的影响。

4.FTIR分析

在SiC粉体改性前,在波数500~900cm–1之间存在1个明显的宽峰,即Si—C键的伸缩振动峰;

3455cm–1和1635cm–1处为吸附水所产生的吸收峰;

由图6b可见:

在SiC粉体改性后,在500~900cm–1之间存在一极强的Si—C键伸缩振动峰,在1256cm–1处存在Si—C键弯曲振动峰,在波数3430cm–1处是缔合的氨基(N—H)伸缩振动峰,1560cm–1处是其面内弯曲振动峰。

测试结果表明:

偶联剂与粉体表面的羟基发生了反应,产生了较强的化学键合,它在粉体表面的包覆作用掩盖了粉体原有的表面特性,使粉体的表面呈现出硅烷偶联剂的性质,说明硅烷偶联剂对碳化硅的改性是成功的。

5.粒径

将原始SiC粉和经KH-550改性的SiC粉体分别配制成稀溶液,超声分散30min后,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改性前后SiC粉体的粒径:

改性前后SiC粉体的粒径分布

原始SiC微粉经过KH-550硅烷偶联剂预处理后,中位粒径D50略有减小,且粒径分布范围变窄,这是由于微粉的团聚程度降低,疏水分散性提高所致。

改性前后SiC粉体的粒径

6.Zeta电位分析

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SiC微粉的zeta电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始SiC悬浮液的等电点在pH=6.5附近,在酸性条件下,zeta电位基本保持不变,均较低(<

10.0mV);

在碱性条件下,pH值越大,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在pH=10时,达到最大值–17.58mV。

这是由于SiC表面的无定形SiO2薄层会发生水解,在等电点时,形成稳定的不带电荷的硅醇(Si—OH)层,而硅醇具有酸碱两性且偏酸,故SiC的等电点稍偏酸性[9]。

当溶液中的pH<

6.5时,硅醇与溶液中的H+反应,在SiC表面形成阳离子团Si—OH2+,使颗粒表面带正电,悬浮液的zeta电位为正值;

当溶液中pH>

6.5时,硅醇键与溶液中的OH–发生反应,在SiC表面形成阴离子团Si—O–,使颗粒表面带负电,溶液的zeta电位为负值。

上述结果表明:

原始SiC悬浮液只有在碱性条件下才具经硅烷偶联剂处理后(1#:

反应产物只经水洗处理,2#:

反应产物先经水洗,再经丙酮洗涤),二者等电点均向碱性方向稍有偏移,且在酸性条件下zeta电位均有显著提高,后者提高程度较大,这是因为洗涤后用丙酮脱水避免了SiC粉体在干燥时的二次结块。

当pH=3.78时,2#悬浮液的zeta电位获得最高正电位为41mV,这是因为硅烷偶联剂中的烷氧基(—OC2H5)与粉体表面的Si—OH发生了键合,在酸性条件下,硅烷偶联剂一端的氨基(—NH2)与氢离子(H+)发生反应生成NH3+,使粉体表面正电荷密度增加,等电点向碱性方向偏移,zeta电位提高,浆料的分散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