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45167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江大京江版For医学检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15g/LEDTA和血液1:

10。

对红细胞和白细胞形态影响小。

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全血细胞分析和血细胞比容测定,但不适用于出凝血实验和血小板功能。

四、肝素,

加强抗凝血酶作用,阻止凝血酶形成。

肝素钠1g/L与血液1:

抗凝能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能耐高温。

引起白细胞聚集,使白细胞计数降低,不利于制备血涂片,价格昂贵。

血浆生化/免疫项目,红细胞脆性实验,科学研究等。

亚铁血红素:

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血涂片的制备

1、用途: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网织红、异常细胞检验、寄生虫检验。

2、制备步骤:

(手工推片法)

将推玻片向1的方向稍抽回,当血液充满推玻片的宽度后,以一定均匀的速度向2的方向滑动。

3、质量评价:

均匀、厚薄、头体尾、边缘、两侧

注意:

血滴大,速度快、角度大----血膜厚

瑞氏染色法

原理:

分两相进行,第一相是酸性伊红与细胞中的碱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结合;

碱性染料天青B与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如核染色质、特异中性颗粒、血小板结合。

第二相是天青B和伊红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形成紫色的天青B-伊红复合物,结果使白细胞核染色质成紫色(疟原虫的染色质成红色),中性粒细胞的颗粒及血小板颗粒区成紫色。

试剂

1. 

Wright染液:

瑞氏染粉0.1g,甲醇60.0ml

甲醇:

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为一定形态,并使蛋白质沉淀为颗粒状、网状等结构,增加细胞与染料接触表面积,提高对染料的吸附作用,增强染色效果。

2.磷酸盐缓冲液(PBS):

磷酸二氢钾(无水)0.3g,磷酸氢二钠(无水)0.2g,蒸馏水加到1000ml。

配好后用磷酸盐溶液校正pH(6.4-6.8),塞紧瓶口备用。

方法:

a.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平放于染色架上。

b. 

加瑞氏染液覆盖血膜,固定1min。

c. 

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混匀,染色5-10分钟。

d. 

用清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红细胞计数:

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技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

10^12/L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7.0)×

低于3.5×

10^12/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

10^12/L应考虑输血。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活体染色) 

染料

煌焦油兰:

常用,染色效果好,但沉渣较多。

新亚甲兰:

WHO推荐的,染色效果好,但试剂昂贵。

试验方法

试管法:

染色时间长(30min),效果好,易重复计数。

玻片法:

染色时间短,水分易蒸发,结果偏低。

制薄片,不复染,油镜下计数1000个RBC中Ret数(缩小视野法或Miller窥盘)。

成人:

0.005~0.015或(24-84)×

10^9/L 

儿童:

0.02~0.06

血红蛋白(Hb)

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检测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540nm有吸收峰。

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Hb(G/L)。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实验室的分光光度计达不到WHO规定的标准条件,所以利用Hb参考液制备标准曲线,换算出Hb(G/L)。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70岁以上老年男性:

94.2-122.2g/L

70岁以上老年女性:

86.5-111.8g/L

贫血: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临床上通常以血红蛋白为标准:

轻度贫血:

男性<

120g/L,女性<

110g/L,>

90g/L 

中度贫血:

90~60g/L

重度贫血:

60~30g/L

极度贫血:

<

30g/L

低于45g/L应考虑输血。

红细胞比积(Hct)

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温氏法) 

男:

0.40~0.54

女:

0.37~0.47

红细胞平均容积(MCV):

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

血细胞沉降率(ESR)

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魏氏法)

<15mm/h 

<20mm/h

白细胞计数:

类同与红细胞计数

【计数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用稀乙酸将血液稀释并破坏红细胞,混匀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4-10)×

10^9/L

(15-20)×

6月-2岁:

(11-12)×

白细胞分类计数

【技数方法】显微镜目视分类计数法

将标本制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学特点逐个分类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相对比值(或百分率),并注意观察其形态和质量的变化。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淋巴细胞:

20%~40%

单核细胞:

3%~8%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参考值】

(0.02~0.05)×

异型淋巴细胞 

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退行性变白细胞 

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中毒颗粒 

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点彩红细胞

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在瑞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蓝色颗粒的细胞。

正常不超过0.0003(0.03%)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电阻抗法:

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尿液部分

尿液的采集

指导病人后让其自行留取,取清洁中段尿,适用于尿常规检查、细菌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要求病人清洗手及外生殖器,一般留取中段尿到适当的未受污染的容器中。

女性要防止阴道分泌物污染,婴幼儿要避免粪便污染。

晨尿:

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

第二次晨尿:

指采集晨尿后2~4小时内的尿液。

(要求从前一天晚上到采集此次尿液标本时,只饮水200ml)

随机尿:

指患者无需任何准备、不受时间限制、随时排出的尿液标本。

餐后尿:

指午餐后2~4小时内的尿液。

3小时尿:

上午6时~9时的尿液称为3小时尿。

12小时尿:

从晚上8时开始到次日早晨8时终止的12小时内的全部尿液。

24小时尿:

采集的当天,患者排空膀胱并弃去尿液,从此时开始计时并采集尿液,将24小时内的尿液全部采集于容器中;

结束采集的次日(24小时后),患者排空膀胱,且将尿液采集于同一容器内。

如此采集的尿液称为~。

【小知识点】

尿液检查一般应在收到标本后迅速进行。

一般2h内送检,30min内完成检测。

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措施。

常用的方法有冷藏法和化学防腐法。

尿量:

指24小时内排出体外的尿液总量。

【参考区间】

成人1~2L/24h,即1ml/(h*kg);

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大约为成年人的3~4倍。

相关内容

多尿:

是指成人24小时的尿量超过2.5L,儿童24小时尿量超过3L。

少尿:

24小时尿量少于0.4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小于0.8ml/kg)。

无尿:

12小时无尿或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

尿的外观:

包括颜色及混浊度。

正常的尿液颜色由淡黄到深黄色,随尿量的多少、饮食、药物及病变而变化,其颜色主要源于尿色素及尿胆原。

混浊度可分为【清晰、轻浑、混浊、明显混浊】4个等级。

正常尿液混浊的原因主要为结晶所致。

血尿:

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

1、肉眼血尿:

1L尿液内含有1ml以上血液,且尿液外观呈红色,称为~。

2、镜下血尿:

如尿液外观未见红色,离心尿液镜下红细胞>

3个/HP,称为~。

血红蛋白尿: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超过珠蛋白结合能力(约1.3g/L),可通过肾小球滤出而形成的暗红、棕红甚至酱油色的尿液,称为~。

肌红蛋白尿:

当肌肉组织广泛损伤、变性时血浆肌红蛋白含量增高,经肾脏排出,产生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尿液。

乳糜尿:

由于泌尿系统淋巴管破裂火神不淋巴管阻塞致使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液,尿液呈乳白色浑浊,称为~。

脓细胞:

在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其外形多变不规则,胞质内常充满颗粒,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

脓尿:

由于含有大量白细胞,外观呈黄白色或白色的尿液。

1、镜下脓尿:

尿液白细胞>

5个/HP。

2、肉眼脓尿:

尿液中含大量白细胞而呈乳白色,甚至出现块状,称为~

相关内容:

闪光细胞:

低渗尿液中,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在油镜下由于光的折射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运动似星状闪光,故名。

尿比重:

指尿液在4℃时与同体积纯水的质量之比,是尿液中所含溶质浓度的指标。

可粗略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

1、低渗尿/低比重尿:

尿液比重常低于1.015;

2、等渗尿:

尿液比重固定在1.010±

0.003,与肾小球滤过液的比重接近

随机尿1.003~1.030;

晨尿>

1.020。

1.002~1.004

尿渗量:

指尿液中具有渗透活性的全部溶质微粒的总数量,与颗粒大小及所带电荷无关,反映了溶质和水的相对排出速度。

在评价肾脏浓缩稀释功能时较尿比重优越。

①尿渗量:

600~1000mmol/kgH2O(相当于尿比重1.015~1.025)。

最大范围40~1400mmol/kgH2O。

②尿渗量/血浆渗量为(3.0~4.7):

1.0。

尿液气味的【参考区间】为微弱芳香气味,源自尿液中酯类与挥发性酸。

若尿液标本久置,则因为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

尿液酸碱度的【参考区间】

正常饮食条件下:

①晨尿pH5.5~6.5,平均6.0.②随机尿pH4.5~8.0.尿液可滴定酸度:

20~40mmol/24小时尿。

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仅为30~130mg/24h。

蛋白尿:

当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称为~。

检测蛋白尿的方法有:

试带法(定性或半定量),磺基水杨酸法(定性或半定量,灵敏度为0.05~0.1g/L),加热乙酸法(经典方法,灵敏度为0.15g/L)。

参考值:

①定性:

阴性。

②定量:

<0.1g/L或≤0.15g/24h尿。

生理性蛋白尿:

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称为~。

1、功能性蛋白尿:

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液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称为~。

2、体位性蛋白尿:

又称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则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现象。

3、偶然性蛋白尿:

又称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黏液、生殖系统分泌物或月经血等,导致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的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

1、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虑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滤出,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中蛋白含量常大于2g/24h尿,通常以清蛋白为主,约占70%~80%,另外,β2微球蛋白也可轻度增多)

2、肾小管性蛋白尿:

指肾小管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重吸收的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为主的蛋白尿。

(特点是以β2微球蛋白、溶菌酶等增多为主,清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

单纯性肾小管性蛋白尿,尿蛋白含量较低,一般低于1g/24h尿)

3、混合性蛋白尿:

病变同时或相继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而产生的蛋白尿,兼具以上两种蛋白尿的特点。

(低相对分子质量的β2微球蛋白及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同时增多)

4、溢出性蛋白尿:

(肾小球/肾小管功能均正常)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即~。

5、组织性蛋白尿:

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组织破坏分解的、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

还可按其发生的部位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蛋白尿。

健康人的尿液中可有微量葡萄糖,一般<

2.8mmol/24h,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

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1.6g/L)时,尿液中卡是开始出现葡萄糖

糖尿:

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阀。

一般指葡萄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最低血糖浓度,称为~。

检测尿糖的方法有:

试带法,班氏法,薄层层析法。

①定性:

<2.8mmol/24h(0.1~0.8mmol/L)。

酮体:

是乙酰乙酸(占20%)、β-羟基丁酸(占78%)和丙酮(占2%)的总称,它们是机体脂肪氧化代谢

产生的中间产物。

血浆酮体浓度一旦超过肾阈值,就会产生酮尿。

尿中胆色素包括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俗称尿三胆。

胆红素:

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可分为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1、游离胆红素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

2、结合胆红素相对分子质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出。

正常人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很低,因此尿中不能检出胆红素。

尿胆原:

是胆红素在肠道中被细菌还原所产生,尿胆原经空气氧化及光线照射后转变成黄色的尿胆素(粪胆素)。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1∶20稀释后阴性)。

男性:

0.30~3.55μmol/L;

女性:

0.00~2.64μmol/L;

0.13~2.30μmol/L。

尿胆素:

黄疸类型 

尿胆红素 

尿胆原

正常 

阴性 

阴性~弱阳性

梗阻性黄疸 

显著增加 

阴性

溶血性黄疸 

显著增加

肝细胞性黄疸 

中度增加 

轻度增加

健康人的尿液清蛋白一般小于20mg/L,大于30mg/L时即提示异常。

微量白蛋白尿:

是指尿中清蛋白含量超过健康人水平,但常规尿蛋白试验为阴性的低浓度清蛋白。

本周蛋白:

实质是免疫球蛋白轻链或其聚合物。

检测方法:

对甲苯磺酸沉淀筛选实验(灵敏度3mg/L)、免疫固定电泳(最佳方法)。

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尿沉渣:

尿液排出体外并经离心沉淀后,能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的有形成分。

是尿液中有形沉淀成分的统称。

离心尿液直接涂片法

取新鲜尿标本10~15ml,以1000~1500rpm离心3~5分钟,取出离心管,用吸管慢慢将上清液弃掉,切勿弄混沉渣,最终留取0.2ml,混匀后滴在载玻片上,用18mm×

18mm盖玻片镜检。

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有形成分全貌和管型,然后用高倍镜鉴定细胞成分,细胞用高倍镜观察10个视野,管型用低倍镜观察20个视野,记录结果。

管型:

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

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是:

①原尿中有少量的白蛋白和由肾小管分泌的T-H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

②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能力;

③要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结晶:

酸性尿液内的结晶包括草酸钙结晶、尿酸结晶、非晶形尿酸盐,硫酸钙结晶及马尿酸结晶等。

尿液中是否出现结晶,取决于这些物质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浓度、pH、温度及胶体状况等因素。

当促进与抑制结晶析出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见结晶析出。

结晶多来自饮食,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粪便部分

粪便组成:

细菌(占干重的1/3)、消化道分泌物和有形成分、未消化的食物、食物分解产物

其中3/4是水,1/4是固体物质。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容器 

干净,标志明显,大小适宜,盛便后不漏不溢,不吸收水份,最好是一次性的塑料盒。

2、标本的要求

a、标本务必新鲜,不可混人尿液。

b、采集标本时应用干净竹签挑取粪便含有粘液或脓血部分,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应从不同部位浅、深处粪便多处取材;

c、一般检查留取少量粪便即可(至少有5克大小),稀便2ml,浓集卵时至少要取鸡蛋大小粪便,

3、及时检查

标本采集后应在1h内检查完毕,否则因pH及消化酶等影导致有形成分破坏。

4、特殊检查标本应按规定进行

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送检,寒冷季节时标本送验及检查时应需保温。

粪便颜色:

健康成人粪便应为黄褐色,婴儿为金黄色。

为粪胆素导致。

各种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变化可以使其颜色发生变化。

1、黑色或柏油色: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服用铁剂、食用猪血等。

产生机制:

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细菌作用下被分解,降解为血红素、铁、卟啉。

铁与肠道分解生成的硫化氢形成黑色的硫化铁。

2、白陶土色:

见于阻塞性黄疸、胆道梗阻,食用脂肪过量、钡餐后。

粪便性状:

健康成人为成形软便,便秘者为球形硬块。

婴儿为糊状。

粪便的pH:

变化范围6.9-7.2。

细菌性痢疾、血吸虫病时碱性,8.0左右。

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为酸性,6.1-6.6左右。

粪便的量:

健康成人每日粪便为100-300g。

随食物种类、进食量和消化系统功能而变化。

粗粮或纤维丰富的,粪便量;

细粮或肉类较多,粪便较少。

粪便显微镜检查:

手工盐水涂片镜检

操作方法:

取一清洁玻片,滴加2滴生理盐水,用竹签挑取粪便中的异常部份,与盐水均匀混合制成薄涂片,盖上盖片,其涂抹厚度以透过标本看清字迹为宜。

先用低倍观察虫卵、原虫和其它异物,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各种异常成分。

细胞计数时,至少应检查10个以上的高倍视野。

粪便隐血:

是指消化道出血量少(每日出血量<5ml),粪便中无可见的血液,且红细胞被消化破坏,显微镜下也见不到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均不能证明,需用化学法、免疫法才能证实的微量出血称为隐血。

隐血试验(OBT)是指用化学或免疫学的方法证实微量血液的试验。

【相关内容】

检测方法

1)化学法:

这类方法种类很多,根据色原物质不同分为:

邻联甲苯胺法、邻甲苯胺法、联苯胺法、无色孔雀绿法、愈创木酯法、还原酚酞法等;

根据反应试剂状态或试剂载体不同又分为湿化学和干化学试纸法。

其实验设计原理基本相同,此类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目前实验室常用。

灵敏度:

a、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胺、还原酚酞法最灵敏,可检出0.2~1.0mg/L的血红蛋白,只要消化道有1~5ml出血就可检出。

其中邻联甲苯胺法是在198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讨论会推荐的方法,但易出现假阳性。

b、中度灵敏的试验有联苯胺法、匹拉抗米酮法及无色孔雀绿法,可检出1~5mg/L的血红蛋白,消化道有5~10ml出血即为阳性。

为了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临床上宜采用中度灵敏方法。

2)免疫学法:

免疫学法常用的方法有ELISA和胶体金等方法,此类方法所使用的抗体为抗人血红蛋白单克隆抗体。

免疫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一般血红蛋白为0.2mg/L即可获阳性结果)、特异性强,饮食和药物等均对结果无影响,目前被认为是大肠癌普查最适用试验。

临床意义

1、对消化道出血有诊断价值:

消化道溃疡、药物致胃粘膜损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钩虫病、流行性出血热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消化道出血时,隐血试验常呈阳性反应。

2、为消化道溃疡与肿瘤出血的鉴别提供依据:

消化道肿瘤病人,由于肿瘤直接或间接侵犯、破坏消化器官中的血管,隐血试验呈持续性阳性;

胃肠道溃疡病人仅在发病时有出血的表现,隐血试验结果呈间断性阳性。

3、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1个筛选指标:

隐血试验对消化道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其中早期胃癌诊断符合率为20%,晚期符合率达95%,对50岁以上的无症状者,每年做1次粪便隐血试验,对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早期大肠癌病灶仅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时,往往无症状,粪便中带有微量的出血是早期诊断大肠癌唯一可查出的异常指标。

精液

精液主要由精子和精浆(精囊液、前列腺液、尿道球腺、旁腺液)组成。

标本的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