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5203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10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市 高考历史三轮复习静悟材料完整版085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评价:

互相牵制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北宋:

(加强)“二府三司”制

二府即枢密院(军事)和中书门下(行政);

三司是度支、盐铁、户部——计相(财政)

元朝:

一省制(中书省)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郡国并行制→全国划分13州,作为监察区,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

唐朝:

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藩镇割据

文人做知州,将唐朝的“道”改为“路”。

元朝: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三司、六部

2.明朝内阁的创立

(1)建立和发展: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内阁(明成祖)→票拟(明宣宗)→权力增大

(2)评价: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是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3.清朝

(1)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

(2)议政王大臣会议

(3)军机处的设置

①起因:

为了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②职权:

参与处理军国大事,可没有裁决权力,只能跪奏笔录。

③影响:

简化了行政的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是皇权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消极作用:

①明清之际正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相继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因而封建制度走向了衰落。

②绝对的君主专制助长了官僚主义、因循守旧和贪污腐化等,阻碍了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客观上积极作用: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小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自汉代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

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被废除。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一)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包括耕作农具、技术、制度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1)起源:

原始农业是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地区差异:

南稻北粟

(2)农具、水利、和技术:

1)生产工具的进步

文明时代:

耒耜

春秋战国:

铁器、牛耕

唐代:

曲辕犁

2)水利设施的完善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

漕渠、白渠

边疆:

坎儿井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

3)耕作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

简单协作

春秋:

自耕农经济

特点:

自给自足、脆弱性、狭隘性

评价:

积极性:

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

局限性:

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

③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④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或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的农业经营方式。

2.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发展过程:

商周形成、春秋崩溃、战国瓦解

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特点:

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农民集体耕种;

(2)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①春秋税制改革: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实质:

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②秦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形成: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产生:

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3)租佃经营:

发展过程:

战国产生、明清普及

影响:

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

1.成就

部门

技术成就

金属冶炼

纺织技术

制瓷

2.手工业生产的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目的:

供自己消费、交纳赋税

影响:

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

但防碍市场的发育。

2)官营手工业

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资金雄厚、水平高

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弊端

变化:

由征役制到雇幕制

3)私营手工业

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

新现象: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特征)

①分工细密,技术先进。

②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官营、私营、家庭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③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⑤“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

4.中国古代手工业经历官营手工业为主到私营手工业为主的变化,其原因是: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过程:

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

西周:

工商食官政策

私商成为主体;

形成许多著名商会。

隋唐时期:

大都会;

丝绸之路。

明清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农产品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④区域性的商人势力雄厚

2.城市经济的发展

长安:

①布局:

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位于特定位置,与居民区分开;

②管理:

商业活动受政府严格控制;

③功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北宋汴京:

①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②市的启闭不再有严格时间限制

③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④出现娱乐场所瓦肆

明清:

①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②人口密集,商业繁荣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苏州:

形成劳动力市场

景德镇:

出现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劳动组合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起源早、不断发展

②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③对外贸易由胜到衰

(四)资本主义萌芽发与“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产生:

商业不稳定、流动性大;

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产生矛盾。

商鞅变法确立:

表现:

贬低社会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

(2)西汉汉武帝:

均输平准、盐铁专营、算缗、告缗

(3)中唐松动:

鼓励海外贸易、官商分利政策;

社会地位的提高。

(4)影响:

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历史潮流后面。

(5)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

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

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

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

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

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他将居于主导地位。

2.海禁政策:

3.资本主义萌芽时间:

特征:

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自由雇佣劳动(雇佣关系的出现)

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

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其发展

其它因素: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3海禁闭关政策

4文化专制政策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

(1)原因: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之中。

①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形成为其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③阶级关系上,新兴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④统治者:

诸侯为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富国强兵,重视笼络人才,为士人提供宽松的环境。

⑤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即私学兴起)。

(2)含义:

百家:

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

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

(3)代表人物

派别

人物

思想主张

著作

地位

影响

儒家

孔子(鲁国)

1、核心:

仁和礼

2、政治理论:

为政以德

3、哲学思想:

怀疑鬼神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等

《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

1.对中国---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对世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孟子

1、仁政

2、民贵君轻

3、性善论

4、义利观

《孟子》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仅此于孔子,“亚圣”

成为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荀子

1、天命有常、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

3、儒法并施

《荀子》

战国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墨家

墨子

政治:

“兼爱”“非攻”

社会:

“尚力”“节用”“节葬”

《墨子》

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他的思想被其他学派广范吸收征引。

道家

老子

哲学:

道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道德经》

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

1、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齐物、逍遥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

逍遥、鄙视功名利禄

《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

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

韩非子

1、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主张变法革新

3、依法治国

《韩非子》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孙膑兵法》

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

(4)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②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

②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需要;

③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需要。

2.董仲舒思想:

①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②内容:

a.春秋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体系

e.设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

③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④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时间:

汉武帝时期

②原因: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③措施:

a.提拔儒者参政b.设立学校c.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①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②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统治思想;

③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背景:

社会形势发展变化与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出现危机,佛、道、儒“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2.理学概念: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3.代表人物:

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格物致知”把握“理”;

“存天理,灭人欲”。

4.理学地位: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元朝曾将此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5.“心学”:

南宋陆九渊:

“心即理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发明本心”以求理。

明代王阳明:

“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6.理学影响:

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深远。

一方面,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性,压抑思想进步,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①政治上,中央集权和专制制度强化,严重阻碍了历史发展和进步;

②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理学走向极端,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批判;

八股取士,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2.主张:

李贽:

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思想绝对权威。

主张个性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否认了天理的存在,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黄宗羲:

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

反对“天命论”,物质第一性;

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3.影响:

①明清之际思想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对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②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基础,具有进步性。

④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略)

第二部分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地理环境:

①特点:

以海洋为依托,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

山峦重叠,各地相对孤立。

②影响:

希腊出现众多城邦国;

工商业发达,为民主政治的产生提供相对良好的物质基础;

便于吸收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促进希腊文明辉煌。

2.城邦国家:

小国寡民

统治人口较少且居住集中使民主制度成为可能;

城邦间频繁的战事和激烈的竞争,需要团结所有的公民,这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民主的方式来调动所有公民的积极性。

总之,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希腊独特自然条件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与历史条件的产物!

3.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

机构

产生方式

性质或职能

公民大会

成年男子均可参加

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等重大事务。

五百人会议

抽签产生

500人

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兼有政府的职能

陪审法庭

抽签产生6000人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参加立法。

其他机构

如十将军委员会

公民大会举手表决

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2)特点:

①人民主权

含义:

即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权力。

体现:

国家机构人数众多,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或抽签产生,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②轮番而治

即指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抽签产生官职,实行任期制,且任期比较短。

4.评价:

实质:

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的一种手段。

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优越性

①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工作,有利于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

②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问题考虑得更周全。

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

从而促进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④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伟大的创举,影响深远

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局限性

①对内:

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根本没有政治权力,被排除在民主之外,更谈不上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公职人员的素质也难以保障

②对外:

奴役盟邦,推行霸权主义。

(二)罗马法

①从台伯河畔的蕞尔小邦到地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大国;

②从共和政体到君主专制。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

法律

背景

特点

起源

十二铜表法

共和国的诞生

平民的斗争

习惯法的汇编

维护贵族的利益

平民的胜利

罗马的基本法

万民法

前3世纪早期,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完备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帝制确立

疆域空前辽阔

内容详细

体系完整

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成果,成为后世制定法律的蓝本。

3.意义

(1)罗马法的创设成型,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

(2)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①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

②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

③公民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

2.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地位、影响

代表人物

角度或领域

主要思想主张

地位和影响

普罗塔哥拉

认识社会

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人是万物的尺度

知识是学说能力的基础

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

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苏格拉底

认识自己

强调知识的作用

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

思维方式

真理高于一切

创立逻辑学

集大成者;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把希腊哲学的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精神发展到顶峰。

3.评价

①希腊先哲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发展,这促进了古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②这些观念对后世具有相当大的启迪,成为人文主义的滥觞。

第三部分近代世界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①14世纪,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兴资产阶级兴起,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

③古希腊、古罗马丰富的人文思想遗产和意大利丰富的人才结构

2、含义:

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而形成的人文主义社会思潮。

发生于14——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

它发源于意大利,然后在西欧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和高度发展。

3、核心:

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发展过程

(1)初期:

14—15世纪薄伽丘《十日谈》

①内容:

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②成就:

揭露教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