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208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下载.docx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河道清淤、综合治理,两岸绿化,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及开展畜牧养殖业及渔业。

河流滩涂面积长1000米*宽200米=200000平方米,约300亩;

起止点参照横水镇东、西赵村、陵阳镇水磨山村行政分界点。

(七)项目主要特点:

借助洹河自然流域的滩涂和山坡地,经过河道清淤及综合治理,两岸绿化、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畜牧业及渔业的开展,形成环境治理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八)项目周边目前现状:

洹河自然流域形成的滩涂及25度以上山坡地

(九)投资估算:

总投资1000万元。

(十)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综合整治洹河1000米、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林业各200亩,同时为开展畜牧业和渔业的提供条件;

预计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

二、项目背景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相统一。

从政策导向看,按照“十八”提出的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国务院新批以现代农业为产业导向的中原经济区的重大决策,今后,是国家对农、林、牧、渔业扶持政策较多、且扶持力度将与日剧增,国家财政将新增500亿元的资金投入,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结合林州市委在“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提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扩大产业化、加速民营化”的总体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发展产业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效益型农业,这就给建设河南省淡水河谷生态农业观光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优越的自然条件给该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林州市自然条件优越,地处三省交界,位于太行山下,现在三省交界的末端劣势正在成为联通三省的枢纽优势,林州市也正在由末梢悄悄变为中枢。

随着南林高速、林长高速横贯全境,林州市已融入了全国高速公路大网络。

具有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二)当地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旅游观光方面林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观光资源,拥有包括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在内的18个国字号旅游品牌。

农业方面,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投资1000万元的红旗渠南分干渠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276万元解决了5.5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新建、治漏库塘50座,蝉联全省农建“红旗渠精神杯”。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粮食总产达到33.5万吨。

中药材、优质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3万亩和6万亩。

投入畜牧发展资金2.2亿元,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1个。

全年外出建筑业从业人数16.7万人,完成建安总产值116亿元,创劳务纯收入26.5亿元。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

5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开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5.94亿元,建筑面积达47.6万平方米。

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

新增农村沼气用户8140户。

新改建农村公路125.5公里。

完成林业生态市建设任务11.9万亩,成功创建“林业生态市”。

(1)城市轴线初具规模。

红旗渠大道沿线公建项目全面展开,人民公园基本建成,科技大厦等项目建设顺利。

“两改造”稳步实施。

年度完成投资7.8亿元,新开工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在建180万平方米,竣工68.5万平方米。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开工建设高层建筑21栋,新建和改造功能完善的配套小区65个,新增绿化面积28公顷。

完成红旗渠大道南侧景观渠建设,黄华河和马肩河规划整治全面启动。

城市功能更加完备。

投资5880万元,新建、改造和完善9条城市道路及配套设施。

建成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投资1.9亿元的榆济天然气林州市支线项目建成供气。

(2)旅游带动效应明显。

完成王相岩、桃花谷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和西南环线建设。

成功举办滑翔伞世界杯赛暨第一届中国安阳林虑山国际滑翔伞公开赛和全国汽车越野赛。

红旗渠景区列入“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天平山景区创建成3A级旅游区。

石板岩乡石板岩村、郭家庄村、高家台村被评为全省农家乐百村万户试点村。

全年接待游客329万人次,增长15.4%;

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48亿元,增长18.3%。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三产增加值预计完成71亿元,增长11%。

(3)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

政府组成部门由原来的30个精简为24个。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完成林州市剧院等8个文化单位的改制工作。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完成462个村162.9万亩林地勘界确权工作。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组织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活动,择优选聘18名驻外招商分局局长和副局长。

全年共引进域外项目104个,引进域外资金78.3亿元。

2010年以来,林州市质监局联合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生产示范体系、加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

2013年4月,林州市创建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顺利通过省质监局考核验收,正式跻身“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行列。

面对上述资源,新建一个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观光区,实现现在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①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是实现农业高效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一直存在着“四低”问题。

即资源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科技含量低,整体效益低,加之千家万户共同生产,互相模仿,一哄而上,大起大落现象十分突出,并且结构明显不合理。

近年来,作为我国农业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因普遍存在农产品经济价值低,销售渠道不畅,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产业化、集成化发展不足是主要因素,致使效益好、市场有需求的第三产业,生态农业观光业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因此,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传统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变,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生态集成农业势在必行。

②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2010年以来,林州市质监局联合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生产示范体系、加工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五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为此,我市坚持示范引路,建立小杂粮、核桃、花椒、土鸡蛋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30多处,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地,经纪人队伍达2万人,营销大户280户。

我市24家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能从根本上解决旅游观光业的需要,使广大农民加入到农业产业化行列中来。

③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是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迫切需要

目前,林州市林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小杂粮四大农业标准化产业链条已初具规模。

全市24家企业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依标生产,80%以上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

全市已建成以核桃、花椒、板栗等林州市乡土特色干鲜果品为重点、总面积达18.6万亩的特色林果产业体系;

中药材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两个中药材特色乡镇,20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村,100个中药材高效示范园区;

优质小杂粮面积达到6万亩;

全市生猪存栏121.1万头,家禽存栏1520万只,新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3.7亿元,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168个,其中投资超过100万元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6个。

上连养殖业、下连种植业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使沼气和循环农业建设蓬勃发展,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观光区,能从源头上满足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的需要,并辅以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为生态观光业提供发展动力,从根本上提高生态观光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④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是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的迫切需要

传统农业是效益低下的弱质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向结构优化的商品农业转化,但还带有明显的自给自足、自我循环的小农经济印迹。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传统农业必然要受到冲击,迫切需要组成农业产业集团,实现与国际经济接轨,在世界农业经济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观光区,有利于组建种殖业、林牧业、渔业一条龙一体化的旅游综合观光区,从而组建以生态农业为龙头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

2、可行性

在林州市建立建设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是国家今年加大了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投入,为建立和发展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提供了可靠的政策和资金保证。

二是林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着力打造精神高地、产业基地、旅游胜地和民生福地,着力建设繁荣、富裕、幸福、和谐、宜居的林州市,时下的林州市,处处涌动着“重新安排河山,再创林州市辉煌”的创业热潮;

并由一名政府主管市长亲自挂帅,组织实施,从而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是浓厚的人文环境,林州市出自战国韩国“临虑邑”,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取隆虑山名置“隆虑县”,东汉延平元年(106年),避殇帝刘隆名讳,改隆虑县为“林虑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林虑升为“林州市”,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林虑县为“林县”;

1994年1月,撤销林县设立“林州市”。

林州市隶属中国河南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是红旗渠的故乡,同时也是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近几年以绿美城,以水活城。

林州市围绕建设大气、秀气、灵气和宜居城市的中心,启动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扩地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沿街植绿等城市绿化活动,来提升绿化品位。

共新建城市防护林1400余亩,建设游园绿地20余片300余亩。

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景、一园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草相映、以绿促美的城市园林绿化格局。

林州市还分期建设、逐步完善水系工程,与道路建设同步,修建了引水入城的景观渠。

在红旗渠大道南侧建设了2.8米宽的叠瀑式景观渠,对穿城而过的12支渠进行了局部整治,并以人民公园建设为契机,启动了对黄华河和马肩河的规划整治,水系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城市框架的逐步拉大,还将建设水磨山郊野公园和四道河湿地公园等多样的生态景观,对迎宾大道南侧河道进行防渗漏和综合治理,建设小型水坝,形成新的水系。

以水活城,让林州市这座山城充满了灵性。

以上述独具特色的旅游之城为依托,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浓厚的人文环境支撑。

四是林州市为河南省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之一,2009年经济总量位居河南省各县(市)第八位,GDP总量2,718,820万元(折合398,012万美元),人均GDP为32,853元(合4,809美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20多年一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

林州市人民常年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林州建筑”,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同时在全国各地承包建筑工程期间也开扩了眼界和提升了品味。

林州市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和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等荣誉称号,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三、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二十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80年代发展建筑业、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工商业为标志,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并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了林州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长足发展,红旗渠精神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华儿女。

林州市已逐步发展成为建筑之乡、旅游胜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全市正在努力推进发展第四部“美太行”。

200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0.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58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连续22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

林州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等荣誉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市)。

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林州市,对红旗渠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对林州市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兴建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不仅可以满足林州市独具特色的旅游之城需求,而且还可综合治理洹河沿岸,从而有效地改善洹河水质的问题。

四、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分析

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预计占地约300亩的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主要安排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横水镇西赵、东赵村洹河上游段沿岸1公里,本河段区域合理,便于农、林、牧、渔业一体发展。

2、社会经济状况: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8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

人均生产总值完成49087元,突破7500美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9亿元,是2006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25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4%;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98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6.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35亿元,是2006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

县域经济综合排名从2006年的全省第20位跃升到第8位;

2012年10月15日,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正式发布《2012河南省百强乡镇评价报告》,姚村、陵阳、城郊、河顺和横水5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该项目所在横水镇2012至2014三年规划总投资5250万元,兴建和改造水利设施;

其中就有针对洹河治理的专项资金。

3、自然条件:

林州市地处太行山南段东麓,境内多山,山坡、丘陵占总面积的86%。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海拔高度为306.8米。

属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有漳(浊漳河)、洹(河)、淅(河)、淇(河)4条河流以及红旗渠。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总量672.1毫米。

项目所在的乡镇位于洹河上游流域,属干流河道,有自然流域的滩涂及沿岸大量25度以上山坡地。

4、现在概况:

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10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81人。

市区人口17万,产业集聚区人口3万,初步形成了“八纵十四横”及一个产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

主城区道路长114公里,绿化覆盖率35.4%,绿地率30.5%,成功创建了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168平方公里,重点规划控制区面积37.8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306.8米。

林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城市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品位又进一步提升。

该市正在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秀美宜居和谐的山水名城。

市场体系基础建设较好,商品流通顺畅,城乡市场活跃。

五、运营方案分析

1、施工设备、农用机械选择:

①清淤设备一套

②中型挖掘机:

2台③中型运输车:

4台

④小型播种机:

2台⑤中型收割机:

2台

2、节能及生态与环境保持措施:

新建的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项目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均安排在洹河自然流域的滩涂上和清出淤泥均存放在25度坡度以上的山坡地上,不破坏原有植被和生态环境,相反,由于河道清淤和综合治理的作用,能提长抗洪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绿化选择上,尽量使用经济果木。

整个实施过程均按可持续发展标准组织施工。

同时,会邀请环境监督部门长期跟踪监督,确保项目环保。

六、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及建设规模

(一)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抢抓国家振兴中原经济和设立专项经济区的历史机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全面加快中小城市发展步伐。

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县域经济突破,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全面繁荣。

达到的目标:

项目建成后,可综合整治洹河沿河两岸各1000米、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林业各200亩,同时为开展畜牧业和渔业的提供基础条件。

(二)总体布局

兴建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总体布局本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选择在乡镇班子组织领导能力强、农民参与积极性高的西赵村。

(三)建设规模

综合整治洹河沿河两岸各1000米,淤泥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林业绿化200亩,生态观光农业200亩。

基础设施投入道路修建1公里和桥梁1座。

七、项目建设内容

(一)河道工程

1、综合整治洹河沿河两岸各1000米(增加防洪设施)

2、河道两岸绿化200亩

(二)土建工程

1、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2、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

3、办公楼、厂棚2000平方米

(三)基础设施

1、修建沿河水泥硬化六米宽道路1公里

2、修建过河六米宽水泥硬化桥梁1座

(四)配套农机具

1、小型播种机:

2台2、中型收割机:

2台

八、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

1、编制工程内容、设备购置及其他措施数量

①河道工程:

综合整治洹河沿河两岸各1000米(增加防洪设施),河道两岸绿化200亩。

②土建工程:

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办公楼5000平方米。

③基础设施投入:

修建沿河水泥硬化六米宽道路1公里,修建过河六米宽水泥硬化桥梁1座。

④配套农机具:

小型播种机:

2台,中型收割机:

2台。

2、投资环境

林州市投资环境优越。

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铸造、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2种。

交通便利,新河、安林、合嘴三条省级干线公路贯穿全境,东距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安(阳)林(州)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林(州)-长(治)高速已于2013年5月29日全线通车,鹤(壁)-辉(县)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京广铁路支线安林铁路直达林州市腹地,山西中南铁路通道吕梁市(山西省)-日照市(山东省)重载铁路(在建中)途经我市,并在我市设立红旗渠站。

供电、供气、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二)投资估算

经测算,该项目总投资为1000万元。

其中:

总投资500万元(综合整治洹河沿河两岸各1000米(增加防洪设施)440万元(含施工机械购买或租赁费用200万元),河道两岸绿化200亩60万元)

总投资250万元(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200万元,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20万元,办公楼、厂棚:

2000平方米30万元)

③基础设施:

总投资30万元(沿河水泥硬化六米宽道路1公里20万元,过河六米宽水泥硬化桥梁1座10万元)

总投资20万元(小型播种机2台8万元,中型收割机2台12万元)

⑤项目预备费和办公经费:

100万元(1000X10%)

⑥项目不可预见费:

(三)项目资金筹措方案

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需要时招商引资为副、考虑鼓励当地农民投入和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九、建设期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建设期限:

2014年1月---2016年12月

实施进度:

2014年1—3月立项申报,3—6月基础设施建设,6—10月完成办公楼50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

10月-次年6月份完成河道清淤;

6月—次年3月河道治理;

3-4月河道绿化,4-10月改造沿岸山坡地,11月收尾;

12月聘请相关领导部门组织视察。

十、环境保护

为保护生态环境,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要求组织生产,不破坏植被、远离居民区,噪音污染要低于环保规定分贝标准,确保环境安全。

十一、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综合整治洹河1000米、河道清淤20多万立方米、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200多亩,可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林业各200亩,同时开展畜牧业和渔业的。

建成后第一年预计可实现年直接产值600多万元,后续二年经济效益可逐年递增,三年累计收益预计为项目投资总额的200%。

2、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改造沿岸山坡地为良田的200多亩土地,可用一年收两季的方式种植玉米或花生,若按当地玉米和花生产出较好时期200亩计算,每年可产出玉米10万公斤、花生6万公斤,玉米按每公斤2.5元、花生按每公斤12元计算,花生和玉米的秸秆经简单加工就可作为畜牧业的饲料另算。

共可收益约100万元/年。

3、生态效益分析:

随着项目的建成,可进一步促进林州市产业结构、农业布局、环境利用结合方面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河道治理和绿化完成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保护环境、保持水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对农业生态及人民健康方面造成可能的危害。

(二)风险评价

新建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区,通过市场分析预测,该项目属无风险项目。

十二、结论和建议

在林州市兴建集生态农、林、牧、渔业为一体的综合观光区,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以及振兴中原经济、振兴国家产粮大省的扶持政策,有丰富的资源保障、地理依托和资源依托,更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观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将会对林州市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