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358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幼儿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

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

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引起的消极情绪,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

婴儿通常用表情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通常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表情和动作。

3岁左右的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

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3、表情日渐社会化

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

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

(三)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

(1)培养幼儿的自信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

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

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

(2)培养幼儿的信赖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喜欢并亲近父母和老师,乐意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

喜欢与小伙伴们交流,并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们;

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助,并为此感到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群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合群感,使他们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件高兴的事;

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惜物感,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

(5)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快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

当别人伤心时,会表示安慰:

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地接近他们。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

(1)专门的情感活动

它是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情感培养活动,每周1-2次。

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是为了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目标的落实;

其二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某一情感提供一个契机,为以后这一情感的发展做一个先导。

例:

“我爱我的幼儿园”、“祖国山河多美好”、“我上小学了”等。

(2)渗透性的情感活动

在游戏或其他教育活动时间里,强化其中的情感因素。

两个小朋友为争一个角色互不相让,教师不是简单干预,而是提供一些方法让孩子去协商,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与同伴紧密合作,产生为小组争先的愿望,以实现群体合作目标。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

在实施了幼儿情感教育之后,无论是幼儿的情感素质,还是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使幼儿积累的体验日趋丰富,符合社会期望的需要相对稳定.情感能力得到了有计划的训练,因而他们外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

情感的感受性强,觉察敏锐,较易领悟他人的情感,能较快地激活自己的情绪,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由于"

情感"

这一动力机制的促进,使幼儿在认知、语言、品行、体质、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个性的发展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包括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

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0-3岁儿童社会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婴儿最初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

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父母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会有相应的反应。

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幼儿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还增加了教师和同伴。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且幼儿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高。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在幼儿前期,模仿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2)物品是重要的交往媒介,许多交往由物品引起。

(3)语言在交往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道德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一)0-3岁儿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儿童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

如把饼干给妈妈吃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绪使儿童再次出现把饼干给妈妈吃的行为。

(二)幼儿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

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

(1)培养学前儿童做到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请”、“您”、“没关系”等。

(2)让学前儿童懂得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3)培养学前儿童富有同情心。

(4)培养学前儿童遵守本班和幼儿园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

(5)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

(6)培养学前儿童不乱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2、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

(1)培养学前儿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习同伴的好榜样,不学、不模仿不良的行为。

(2)培养学前儿童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3)培养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不欺负小朋友。

3、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

(1)让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

(2)让学前儿童知道父母在家里做家务同样辛苦,使他们体谅父母,当父母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

当有好东西的时候,知道与父母分享;

当父母劳动时,知道去帮忙,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学前儿童学会尊重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

(4)逐步扩展学前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到爱教师、爱幼儿园。

4、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

(1)培养学前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简单劳动:

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手脸、刷牙、收拾玩具(自己的物品)等;

为集体的劳动:

擦桌椅、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

社会性劳动:

拾麦穗、拾树叶等。

(2)让学前儿童认识成人的劳动:

介绍他们生活中最熟悉、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

(清洁工、司机、警察、售票员、老师、医生等)。

(3)教师做好劳动榜样。

5、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

(1)教师树立诚实榜样、不撒谎。

(2)教师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培养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如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后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带回家。

(3)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

6、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老师过渡到爱幼儿园、爱家乡,再过渡到爱祖国。

(2)通过接触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情感。

7、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

(1)对学前儿童进行目的性的培养

(2)对学前儿童进行坚持性的培养

8、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

(1)多开展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

(2)平等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喜欢表现。

(3)用成人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

(四)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正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以下为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身体上的伤害。

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

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社会。

2、嫉妒行为

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行为。

如当妈妈去抱别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哭闹。

这样的孩子容易心理不平衡,出现算计他人的行为。

3、退缩性行为

主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

如有的孩子不管周围有多少人,都不会理睬别人,只是自己活动。

这样的孩子较冷漠,当人们需要帮忙时,他们不能够主动相助。

4、破坏性行为

有别于探索性的行为。

如孩子以损坏财物为乐,就是破坏性行为,则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

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各种物品、甚至是人都会造成伤害。

5、残忍行为

主要指不顾动物或人的感受,对他们进行身体上伤害。

学前儿童的残忍行为主要表现为虐待小动物。

如把虫子的翅膀折掉,或掐小兔子直到兔子叫出声音。

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严重的还会引起犯罪。

6、欺骗行为

学前儿童的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谎。

如有的孩子总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口袋里。

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

有欺骗行为的孩子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教育,容易养成习惯,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1、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

2、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做到长期坚持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教育。

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受人欢迎;

有的人却与他人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

原因是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教育,使孩子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

一、社会性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与别的孩子玩得开心,会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能够带入更多的氧气,使全身的脏器更好地工作。

他们的骨骼正在成长,心脏跳动更有力,肌肉更强健,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在一些阅读、棋类等安静活动,和小朋友和谐相处能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各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

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

二、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心智发展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三、社会教育教学前儿童如何学习做人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

我们要引导学前儿童接纳、认同自己文化,了解自己的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学前儿童人格、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方面协调发展,使学前儿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

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

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为以下六个层次:

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

《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

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五条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又表现出其明显的个性特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个性等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

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

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社会行为,要帮助学前儿童得到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征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态度。

在一次认识菊花的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闻闻菊花的味道,当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说出“清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出“菊花是臭的”,教师并没有责怪该幼儿,而是与该幼儿一起寻找答案,结果发现该幼儿闻的菊花刚施过肥。

该例子说明,孩子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教师要支持、鼓励,不要随意阻止,否则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周围人的认识

(1)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和工作场所(请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感受生活中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爱(说说父母和亲人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懂得爱父母和亲人,并懂得用一般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谢和爱,知道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给父母和亲人过节)。

(2)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老师,愿意与他们共同友好地进行各种活动;

了解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知道他们的工作都是为幼儿服务的,懂得感谢,尊重他们的服务。

(炊事员、保健医等)

(3)了解其他公共场所服务的人们的劳动,如社区的清洁工人,知道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劳动的人和他们的劳动。

(可参观社区垃圾站等)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有大环境,小环境,小到幼儿园、家庭,大到国家、世界。

(1)家庭:

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称呼、姓名、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及一些邻里关系、家庭的主要设施、家庭住址、电话等。

(2)幼儿园:

知道名称、地址、班级、小组、基本的集体活动规范、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等

(3)社区:

知道社区主要机构名称、工作人员及主要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及主要设施等。

(4)交通工具和设施:

知道水、陆、空交通工具及辅助设施等。

(5)国家及民族:

知道主要省、市、县、街道、门牌等名称;

知道国名、认识国旗;

知道首都及部分主要城市;

知道家乡特色;

知道主要民族的名称、分布、风俗及文化特征;

知道人口及人种特征;

知道主要风景名胜及特产等。

(6)世界知识:

知道主要人种,邻国、强国、大国等。

如,表弟在幼儿园中学习后,对七大洲,五大洋如数家珍。

(强调大环境,尤其是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应有国际全球化意识。

4、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

所在社区的主要人文景观、特征及有关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

知道节日名称、时间、主要特点及庆祝方式。

(通过故事形式)

(3)民间艺术:

当地一些主要工艺品的名称、用材、简单制作方法及当地主要地方剧种等。

如浦江水晶。

(4)文化精品:

民族的文字、书法、我国主要剧种等。

(5)英雄人物:

思考:

传统英雄人物与现代英雄人物的区别变化。

(6)世界文化

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

(分析思路:

举例说明现状——分析原因,比较土节日与洋节日——如何发扬传统节日文化。

讨论:

“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

1、现状:

“情人节”“圣诞节”的热门,气氛超过了传统的本土节日。

2、原因:

洋节日有快乐、轻松的氛围,有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媒体商家参与多,节日的时间多在人们熟悉的阳历,而不象本土节日很多按农历------

3、对策:

也许根本不用担心,“情人节”“圣诞节”只是在年轻人眼里热门,而幼儿和中老年人并不热衷;

我们的节日兴吃的多,兴玩的少,而吃在现在随时可以象过节一样,所以应多提倡节日间轻松的玩;

应从如何让幼儿获得节日的愉快着手思考-----

(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破坏、违反规则等。

我们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1)有一男孩钢琴弹得很好,常得到老师的赞扬。

一天,老师请别班的一位女孩到大

(1)班来弹琴,女孩的琴也弹得很好,也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幼儿的赞扬,只见这位男孩噘了噘嘴说了句:

“有什么了不起”,就趴在钢琴上哭了。

小女孩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其他幼儿则议论纷纷。

该例子表示没有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无法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包括态度友好、多用语言进行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乐于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

2、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1)文明礼貌规则:

知道对人要热情、注意倾听他人的话、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2)生活中的基本规则:

注意个人卫生、健康饮食、着装、懂得自我保护等。

(3)集体活动时的基本规则:

遵守游戏规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懂得文明礼貌、友好交往等。

(4)社会公共规则:

爱惜公物、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各种社会活动遵守的规则(购物、进入银行、邮局等遵守的规则)等。

(5)初步的社会公德(不随地扔垃圾、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四)个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勇敢、自信、自尊、独立、坚持、友爱、坚强等。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该部分说明了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用,懂得保护自己的一些最基本常识。

(2)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3)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