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5502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中考信息整合暨备考策略研讨会历史学科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84

0.69

0.46

0.71

优秀率(以得分85%计算)

50.7%

77.5%

28.6%

10.3%

25.5%

及格率(以得分60%计算)

84.6%

86.2%

76.4%

31.5%

74.4%

(二)安徽省2007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1、题量和难度都比较适宜,总体较为良好。

试题结构:

2006年

内容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安徽历史

分值

41

25

比例

58.6%

35.7%

中古史

中近史

中现史

世古史

世近史

世现史

8

6

27

2

16

7

4

11.4%

8.57%

38.6%

2.86%

22.8%

10%

5.7%

2007年

42

23

60%

32.9%

10

15

5

14.3%

22.9%

21.4%

7.1%

试题题型:

选择题为第1—11题,共11小题,非选择题为第12—16题,共5小题。

试题难度:

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的比例为3:

4:

2:

1,符合考试纲要精神。

从难度系数反映,今年中考历史试卷较为注重毕业考试与学业考试相结合,既突出了九年级毕业会考这一主题,也体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

单项选择、对号填空两大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系数分别为0.85、0.84,大多数考生都能正确回答。

相对来说,活动与探究题有一定难度,这使得整张试卷有了较大的区分度,比较有利于普通高中的选拔。

总体来说,试卷难度系数为0.71,比较适中。

2、题型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题型设计稳中求变,既有对传统题型的改造,又出现新变化。

从题型上看,在2006年基本题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命题者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今年的试卷主要是由四大题16小题组成,包括单项选择、对号填空、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与去年相比,删去了识图辨析与判断改错题,增加了对号填空题。

对号填空题是今年试卷中出现的一个新形式。

要求“依据示例,将与下列表述对应的重要历史人物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分值为6分。

实质上,该题型是“新瓶装老酒”,填空题是老题型了,而且这道题与去年的识图辨析题异曲同工,都是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回顾,只是去年是图片说明,而今年是文字说明。

材料解析题打破了这几年的常规,由两道题上升为三道题,分值也相应地增加了8分。

题目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时间空间跨度较大,与热点时事问题结合也相当的紧密。

今年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是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满分为12分。

与去年的活动与探究题相比,今年难度偏大,综合性较强。

除了要求考生学会用历史史实说话、会比较归纳外,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考生的失分率比较高,平均分仅为5.572。

3、安徽省2007年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特点

(1)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面向全体学生。

现如今安徽省历史教学所采用的版本多样,教材编写的特点不同,对某些问题的诠释也各不相同,这不能不使教师和学生心存疑虑。

所以,试卷考查的都是课程标准、课本中的基本、主干知识,试卷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论和历史认识,都是针对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注解和阐释;

没有偏、难、繁的内容,这就有效地控制了试卷的难度,面向了全体学生,也有效地解决了不同版本之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从全卷来看,主观试题以专题立意,从知识、能力和认识几个方面展开,强调准确记忆、正确理解,这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归纳和探究深化认识提供了科学思路。

这些说明,兴趣学习只有和持久学习结合起来,历史学习才有意义。

所以也提示我们历史考试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问题的学习与理解。

2007年第一大项“单项选择题”、第二大项“对号填空题”以及“材料解析”第13、14、15小题等即为此类题型。

如:

(2007年·

第13题)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一是古代欧洲()式建筑的典范(1分);

图二是达·

芬奇的经典名画《》,它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2分)

(2)图三是京剧的脸谱,近代安徽戏曲大师()被誉为京剧的鼻祖(2分)。

(3)图四“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把中国传统的印章和()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蕴涵着浓浓的中国韵味,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1分)请你完成以下汉字字体的演变图

——金文——小篆——    ——楷书、草书、行书(4分)

(2)命题立意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历史结合现实,让全体考生从历史学习中拔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5题)(3)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独立(1分)0;

请举一例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非之间的友好交往(1分);

今天我们将如何进一步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1分)?

第16题)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的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应如何做等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这两道题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路。

(3)关注时事,关注热点

2007年中考历史继续不避热点,出题方向侧重于与热点问题和时事问题的渗透和结合,将历史很好地与社会现实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选择题第1题引入了央视热播的《百家讲坛》栏目来考查孔子的《论语》,第2题由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徽商大会”考查了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

材料解析题中第13题通过“京剧”脸谱考查了“京剧鼻祖”程长庚,通过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考查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艺术,这些经典的中国元素突出了奥运主题;

第15题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胡锦涛访问非洲回顾了非洲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一条回顾非洲历史的清晰线索:

南方古猿—三角贸易—郑和下西洋—非洲独立运动—中非关系发展前景。

周年纪念的大事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

选择题第5题通过会宁会师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选择题第7题,通过对军旗的考查来纪念南昌起义80周年;

对号填空题体现了十月革命90周年;

材料题第14题通过对经济特区的考查来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4)突出人文情怀,价值导向

今年中考试卷的一大特色在于,不仅注重基本史实的探究,从而以此为基础着重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而且特别体现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功能和人文主义情怀,强调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功能。

第16题历史小短文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考生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远大理想,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价值观教育。

第15题的中非关系,第16题的英、美、日引导学生树立既面向发达国家又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际观。

(三)学生考卷中暴露的问题

1、答题中错字较为严重。

如“程长庚”的“程、庚”容易出错,“甲骨文”易写成“甲古文”,“隶书”易写成“棣书”,“哥特”误写成“歌特”,“厦门”写成“夏门”,“明治维新”写成“民治维新”等。

2、答案组织能力不强。

对于材料题、活动与探究题,学生限于实际水平,回答不全面,归纳能力不足,逻辑性不强,语言组织能力缺乏,只会堆砌词藻,思维不严谨,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

3、审题不严谨。

如第14题第2小问“简要说明特区的设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不少同学答成特区的设立过程。

第16题没有看清题目中的时间限制“17世纪至20世纪初”,不能很好地把握时间的上限与下限,许多答成二战后,结果全军覆没。

其中的“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应如何做?

”许多同学答成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

”而没有联系自己的实际。

4、挖掘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弱。

如第14题第3小问“材料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普遍不完整,甚至根本不理解材料,材料中的主题是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汉字,而同学大多将其概括为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等,欠妥。

5、历史概念不清。

许多同学不理解“革命”与“工业革命”,甚至分不清“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等,出现了不少知识性错误,如英国完成了第一次革命,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安徽省2008年中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预测

纵观全国各地2007年中考试题和安徽省2007年中考试题,可以看出中考试题命题的趋势必将会是继续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注重对乡土历史的考查,强化地方课程意识这一特点。

1、难度会保持在近两年的水平,题型会有微调。

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考试纲要》明确规定容易题、适中题和稍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7:

1。

另外,毕竟安徽省历史学科中考进行全省统考才短短的两年时间,追求的是“稳中求变”,一般不会出现难度上的级跳现象。

从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考试题看出,安徽省历史中考试题类型基本上还是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

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题量也基本保持在10至12小题之间。

非选择题又以材料解析题、活动与探究为主体,辅以识图辨析、组合列举、判断辨析、对号填空等题型进行微调,有可能出现历史比较、时空连线、历史排序等一些新面孔的题型。

2、抓纲务标,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

近年来,一些学生在中考复习中显得浮躁,不大重视课标要求的内容,对于落实基础不感兴趣。

近两年的中考试题给我们以警示:

2008年中考会高度重视课标,更加彻底地贯彻《考试纲要》的精神,会以选择题和一些以填空和简答形式出现的题型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试卷整体面貌会呈现出贴纲、务标的特点,不刁不偏不难!

3、突出主干,重视对课标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

历史课标上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历来是开卷历史中考试题中增加区分度的主体,这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应该仍将得到坚持。

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的这类题目一般具有跨度大、综合性强,注重考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变得更高。

从安徽省06、07这两年中考历史试卷结构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命题趋势,课标主干知识的考查比重在逐年上扬。

4、关注现实,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历史试题越来越体现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不会刻意回避重大时事问题和人类关注的共同话题。

而且这种体现大都是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5、重视对历史基本要素的把握,兼顾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安徽省历史中考结果既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考试纲要规定: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适中题和稍难题。

估计难度系数在0.8以上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之间的为中等题,难度系数为0.5以下的为稍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为7:

”因此,考试在重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必然要注重“三维目标”,侧重能力考查,对考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样才能有所区分度,从而为普通高中招生提供依据。

其命题思路可归纳为:

一是可从横向上综合,同一时间节点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间进行综合。

二是可从纵向上综合,同一事件或多个事件不同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的综合。

三是打破时空界限,纵横捭阖进行综合。

(2007·

第16题)活动与探究(本题12分)

16.某班开展了一次主题活动课,着重探寻17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美国和日本三国的近代崛起历程。

老师在黑板上抄录了以下材料:

请你参加该班的主题活动,就英、美、日三国崛起中的重大事件探究三国崛起的主要因素、对近代中国带来伤痛,以及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你有关如何做等三个方面,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

①主题突出,观点正确,论从史出;

②标题自拟,300字以内;

③不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校名、姓名,否则会被扣分。

这就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历史中考题,考查了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而且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完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三、深入把握2008年《考试纲要》的内涵和细微变化

1、特点:

三个不变两个微调。

  和2007年相比,2008年的《考试纲要》表现出“三个不变”、“两个微调”的特点,体现了“稳中求变”的中考改革思想。

“三个不变”:

考试性质不变、考试目标不变、基本要求不变;

“两个微调”:

具体考试内容细微调整,例证性试题题型细微调整。

2、“三对照”,明确历史中考方向。

“三对照”:

考纲与新课标对照;

考纲与课本对照;

考纲与安徽中考试题对照。

安徽省的中考基本上是“三维定考点”,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新课程标准”、“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和教材可以基本上确定本年度安徽省的中考范围。

“新课程标准”是安徽中考的基本依据,这是中考的大范围。

“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对于我们了解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命题原则、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把握2008年中考的走向起了直接的导向作用,是指导我们进行初中毕业班教学和复习迎考的直接依据。

安徽全省今年实行统一考试,而在全省范围内每一学科都有好几种版本。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为了照顾全局,只要是其中一种版本的教材中没有的知识,中考一般都是不会考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考试的范围划定在这几种版本的交集中,从而缩小战线。

 

四、安徽省2008年中考历史值得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历史中考并不回避热点,因此,我们在中考最后的复习阶段尤其要从现实热点中筛选有价值的、可考查的东西,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分析。

如果能够在复习中确定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对有可能考查的社会热点及可能结合运用的知识点有必要进行有效的、科学的预测。

1、热点题型的命题思路的基本特点:

(1)以热点为情境,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和主体内容,强调历史感与现实性、人文性,注重反思。

(2)从历史与现实的接合点切入,强调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命题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而后者更具主观性、开放性、灵活性。

2、我认为在2008年安徽省历史中考中,以下几个热点值得关注:

(1)人在奥运年,奥运精神的渗透在所难免。

(2)中共十七大和十一届人大。

(3)改革开放30周年。

(4)嫦娥一号。

(5)西藏、新疆、台湾问题及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6)大国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俄—中苏关系)。

2005年考查的是中日关系,2006年考查的是中美关系,2007年考查了中非关系。

2008年,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核问题)是考查的一大热点。

(7)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

(8)地球变暖、恐怖主义、毒品等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合肥为地球熄灯一小时)。

(9)三次科技革命。

(安徽省2007年中考历史首次出现科技知识0分的非正常现象)

(10)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复兴)。

五、处理好备战中考的几个问题

1、以“课标”为依据,建构历史主干知识网络。

复习中一定要以课标知识为根本,但要树立整体观念,比较、归纳相关历史知识,使其由散乱归于系统,由模糊归于清晰。

构建历史知识网络图时必须时刻注重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寻找看似零零散散的各个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规律,做到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2、回归课本,注重积累。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只有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历史学习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如果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历史结论、基本历史原理不熟悉,对历史概括不到位,考试时就会感到时间相当紧张。

做不到胸有成竹,也就不要抱希望在考场上奇迹出现,是不可能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的。

所以,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

开卷考试绝不等同于翻翻找找!

要依据《考试纲要》把每个考点吃透,明确重点,对中考历史“考什么”,“怎样考”了若指掌。

不仅要注意掌握显性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更要注意挖掘、理解和运用隐性知识(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理论和规律等)。

3、教会学生多角度审题。

审题时如何使思维“散”开来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多角度”!

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多侧面深层次思考,尽可能挖掘出历史事件多义性的各个方面。

审题时要把握好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准确理解题意;

要注重训练学生提炼、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

4、根据不同题型的特点答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当然要因“题”而异了。

比如:

(1)对号填空、识图辨析、辨析改错及一些简答题和答案必须言简意赅。

(2)材料解析题的解答就应该注意:

①寻求所给“材料”与课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把握“材料”的核心,并从中引出观点是解答的关键所在。

(3)开放型试题的解答则要求考生学会选择切入点,即自己所熟知的、把握性大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组织答案,并要注意“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等特点。

5、采点给分,分层答题。

中考主观题的阅卷基本上采取“采点给分”,一般每题的后面都附有分值。

到底该答多少为宜呢?

从所给的分值基本上可以确定!

答题量基本确定下来后,在答案组织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层答题。

要注意与分值层层对应,条理清晰。

遇到一个大问题中含有几个小问题,尤其要注意问与答之间的对应,最好用

(1)

(2)(3)或①②③等数字序号标明,以免阅卷老师误改!

6、字字是金,字字是分。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采取的“一字一分”必然对中考文科类的阅卷标准产生连带效应,对错别字的判罚必然更为严格。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对学生的错字进行严格要求,对平时阅卷中出现的错字现象要舍得下“狠手”,并对易错字进行归类、校正。

7、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安徽中考向来不避热点,命题趋向常与现实的热点相联系。

平时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焦点,并且在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线的联系、面的拓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从而树立学生的大历史观。

8、积累一定量的开放性答案。

200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内容仍以课标知识为依托,不会“超纲”,单项选择题备选项的迷惑度仍不会很高,但为了体现中考的选拔功能,会出现一些主观性开放试题,应该积累一定量的主观性答题方案,以备选、套用。

这些答题方案的储存不要以个体为单位,应该以“类”来区分,它往往可以回答同一类的主观性问题。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我国应该提倡科教兴国”;

(3)“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读书。

这样的三句话用在解决“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开放性问题基本上适用的。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许多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可以照抄照搬,还是需要改头换面或是加加减减的。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历史学科中考命题逐渐从考查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向考查历史课程标准的知识转变;

从考查历史知识的广度向考查历史知识的深度转变;

从重视考查历史问题的结论向重视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转变。

这一个个鲜活的问题都逐一摆在了我们“历史人”的面前,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