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951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文论期末复习DONEWord下载.docx

12.列宁写的,提出“托尔斯泰主义”:

反映的作品中一系列思想问题。

13.文学是“人学”

高尔基第一次明确地把文学称为“人学”,时间是1928年。

14.毛泽东强调指出: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名言警句

15.毛泽东认为人民生活(即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二、名词解释(4’*5=20)

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定义:

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或者说,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再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见填空

3.莎士比亚化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1、按照现实生活本来面目反映生活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演戏的目的是

(莎剧大多再现16、17世纪英国现实生活)

2、描写特定现实关系中的本质方面

典型环境:

给作品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从而显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使得作品具有深刻思想意义。

(描写特定的社会现实,揭示现实生活本质方面)

3、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注释:

反动席勒式的空发议论和概念化,要求具体形象化。

4、卓越的个性刻画

古典人物创作“类型”论和莎士比亚人物塑造“个性”论

如“合式”、“理性”(忽视个性)

第一:

忽视人物阶级本质的恶劣的个性化倾向

第二:

忽视个性刻画的概念化倾向

第三、不仅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怎么做”

对人物行动做生动的描写,对个性做细致刻画。

莎士比亚化(名词解释)----什么叫莎士比亚化?

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创作观,具有现实意义。

文学创作中强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要求……情节生动性/、丰富性、形象化审美化,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①“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②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

4.席勒式(名词解释)----什么叫席勒式?

是与莎士比亚化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

……这种唯心创作观就叫做席勒式。

第一,人物描写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第二,忽视形象思维,热衷于说教和连篇议论。

(三)席勒式

主观唯心主义创作:

人物描写的抽象化和概念化

忽视形象思维,热衷于说教和连篇议论

①指的是席勒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

②创作的出发点是观点,而不是现实。

③把作品的人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

④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

 

5.艺术掌握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宗教、与理论……。

特点是:

第一,形象性;

第二,情感性;

第三,个体性;

第四,审美性。

马克思置艺术于社会总体结构,明确艺术之意识形态属性;

和宗教、实践道德区别,明确艺术之特性即审美性(艺术掌握论)。

一、作为认识论的“掌握”方式

人类“掌握”世界的一般方式

(一)“理论”的掌握方式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导言》)

第一、理论思维的一般属性:

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思维整体)

第二、理论思维的结果:

那个包含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思想具体、思想总体(范畴)

第三、理论思维一般方式:

概念、判断、论证、推理(抽象性、逻辑性)

第四、理论掌握目的:

“解释”世界之本质规律(一般性)

第五、理论掌握代表形式:

自然科学、纯科学(数学、几何学)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实践的“掌握”方式(实践理性)

以付诸实践为目标,包含实践内容的意识活动(如道德)(介于直接物质实践和理论掌握之间)

实践掌握之特点:

第一、引导、规范、作用于日常生活实践

第二、包含意志、情感、愿望等因素

第三、蕴含计划、目的、设计、策略等理性成分

第四、务实性、经验性、可操作性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恩格斯)

注:

(弗洛伊德之自我和超我)

(三)宗教的“掌握”方式

构造、信奉、崇拜超自然之神秘对象世界的意识活动

特点:

第一、引导形而上世界(超验界)

第二、非理性(反理性)信仰

第三、蕴含情感、直觉体验、想象、形象等

第四、具有“敬畏”观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恩格斯)

二、“艺术”掌握世界方式

艺术掌握世界方式即艺术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一)“形象”把握

艺术想象:

通过主观意识活动把自然界和社会内容具象化,以形象反映世界。

例如神话。

第一、艺术伴随形象思维

维科:

“诗性思维”

卡西尔:

“隐喻思维”

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诗的言说”

第二、艺术掌握属于“前现代性”思维

和感性“个别”融合

(二)情感体验

理论把握:

理性;

科学掌握:

客观性、精确性

文学反映:

情感;

审美体验之对象和内容(情感)

“愤怒出诗人。

愤怒是适得其所的”(恩格斯)

“诗言志”、“诗缘情”、“性灵说”

文学写作的内容和对象:

情感

情感细腻、思想独特

(三)个体独创性

自然科学:

方法:

具体到抽象

目标:

本质规律

属性:

普遍性

人文历史:

经验解释

独特性因果

个体性

文化价值观:

独特个性即价值

文学艺术个性、风格:

独创价值(拒绝复制)

“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个人身上会获得不同的反映,并使自己的各个不同方面变成同样多不同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

“每一篇作品都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个性。

(四)审美价值(彰显)

审美价值和实践道德、科学认知价值区别

文学审美世界为本体

“寓教于乐”、“兴观群怨”

(文学之道德教化、社会认识)

第三:

审美价值:

直觉形象、情感联想、主观性

文艺创作活动本体:

创造审美价值可之欣赏对象

第四:

文艺审美价值创造:

虚构、创造

(艺术真实)

如表达“谬误”、“毁灭”“正义”“人性”等观念意义

6.“三融合”—名词解释[见课件]

书P105也有。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意识到的历史内容”说的是文艺作品的题材问题。

“较大的思想深度”说的是文艺作品得思想性问题。

“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说的是文艺作品在艺术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7.文艺的真实性---什么叫文艺的真实性(名词解释)

真实性的要求:

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二,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把真实性看做是现实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不等于现实主义。

还应该有典型环境的特征。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8.名词解释—典型人物:

1885年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对典型人物作了一个著名的概括,他说:

“对于这两种环境里的人物,我认为您都用您平素的鲜明的个性描写手法刻画出来了,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是如此。

9.“这个”---名词解释:

即艺术典型,也即典型人物,是黑格尔提出的,恩格斯只是借用(他的理论来解释)阐释自己的观点。

10.典型环境(可大可小)

在典型环境的内涵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强调了两点。

第一,要真实地展现出环绕着这些人物,促使其行动,影响其命运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

---描写现实关系中的本质方面。

第二,要真实地描绘出环绕着这些人物,促使其行动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色。

---描写特定现实关系中的本质方面。

11.现实主义---名词解释[见课件]

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经过泰纳、恩格斯、别林斯基直至20世纪卢卡契等理论家的发展和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文学实践达到高潮。

现实主义理论日趋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话语成规。

它包括以下层面的涵义: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

第二,广为人知的典型理论。

典型论构成现实主义理论的一项核心内容,概括而言,典型论欲求解决的即是文学人物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问题。

第三,历史性的要求。

现实主义的历史性维度即是要求真实摹写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且反映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

现实主义的历史性要求,实质上是以社会分析为核心,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

而且现实主义竭力通过人的现实矛盾去揭示人与社会的辩证法则,现实主义确认:

对社会现实观察得越仔细研究得越深入,对事件及细节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获得真实的力量。

(另: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

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大体分为两个时期。

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60、70年代至20世纪初是现实主义文学由繁荣趋于衰落的时期。

此时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力量已开始削弱,而在俄国却有很大发展,产生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

在文学艺术史上,与浪漫主义同为两大主要思潮。

12.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

第一,主题思想严肃深沉。

作家喜欢用自传手法表现自己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

包括贵族青年的精神心理问题,农民和土地的问题,涉及政治制度、家庭婚姻、农村经济等领域。

作家真诚宣扬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等思想。

第二,对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更高的水平上充分挖掘文学的真实性。

他善于观察生活,揭示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

因此列宁认为他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第三,他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心生活,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想的变化。

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即有名的“心灵辩证法”。

第四,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的小说人物总是具有丰富性格的人物,没有单一化的和类型化的,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第五,很注意细节描写和人物肖像的刻画,语言准确、朴素,描情写景富有生气。

总之,托尔斯泰是成就辉煌的那些世界级的大师中的伟大的一员,他的创作使人类的精神历史增添了绚丽光彩的一页。

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矛盾,而且是一些及其复杂和矛盾的条件对无论一般的政治教育领域方面,或专门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社会印象、历史传统的反映,这些东西曾经决定了改革后和革命前这一时期俄国社会各个阶级的各个阶层的心理”。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

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

13.什么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笃信基督;

道德上的自我修养;

不用暴力抵抗邪恶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

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另1:

托尔斯泰主义集中表现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文学人物以及文学思想之中。

早年的托尔斯泰受到了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安那其思想的影响,主张社人类平等、人类共同幸福的理念。

青年时期的托尔斯泰甚至主动去参与和农奴一样的农活。

《茨冈》等小说便是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精神状态的体现。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托尔斯泰逐渐意识到这种社会理念的虚弱本质。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又受到了东正教的影响。

于是他逐渐把改变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之上,但是这种对于宗教的依赖和信仰也结合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某些因素。

这些思想可以集中归纳为:

鼓吹悔罪、拯救灵魂、“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宗教的“博爱”思想。

(另2:

1.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俄罗斯,其世界观所倡导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基督教人道主义,神人性和上帝的内在性。

在托尔斯泰主义中,表现为“道德的自我完善”。

在《复活》中他写道:

“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在托尔斯泰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便是抛弃利己主义,投身到利他主义中来。

一个人,如果仅仅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而不惜牺牲其它人幸福的权利,那就是一个不道德的人,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的人,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在于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如果想做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因为在人心中那个兽性的人会不断站出来试图掩盖每个人温良的本质,诱惑人要及时享乐。

所以,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这种二重性,就不得不经常要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2.不以暴力抗恶

这里或许可以看作利他主义的另一个表现:

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

看起来,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似乎比利他主义降低一个级别,其实这一点恰恰更难以达到,这不仅表明,我们不能牺牲他人的幸福,甚至还表明,我们不能以某种崇高的理由为前提,以牺牲自我为前提,以未来的天国降临为前提而牺牲他人的幸福。

从统治者角度看,运用暴力是错误的,托尔斯泰在他的《复活》中反复强调:

“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

”“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

”“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3.博爱

这一点和上一点是相连的。

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复活》中,“博爱”几乎可以同“宽恕”等同,因为博爱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不能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宽恕。

一个人如果不能宽恕别人,人的内心就很容易被“恨”的感情所占据,恶是世界无法和谐、无法共生的根源,恨也一样,而恨往往是因为人们遭受了恶的摧残而造成的。

托尔斯泰认为,既然人人心中都是有罪孽的,因此人是不能通过惩罚和报复别人来消灭恶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人人都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愤恨占据的人的内心而无法使其平静,那么获得安宁的另一个手段只能反其道而行,那就是“宽恕”。

一旦宽恕别人,人就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面对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

三、材料分析题----课件中的,讲过的两段(12’*1=12)一段话包含的主要意义

1.“动物只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能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能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

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按照他所住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建造,而人却懂得按早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

四、简答题(5’*6=30)

1.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艺术视为一种不同于理论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答:

我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把艺术作为一种与宗教相近的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即介于理论的和实践的掌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之间的一种兼有实践的和精神(理论)的方式特点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艺术掌握与其它掌握之间的区别(笔记有)

如表达“谬误”、“毁灭”“正义”“人性”等观念意

1.*必考:

谈谈你对“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一命题的理解(课件有、书P78—P80有);

对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命题的理解---问答题

首先,不能把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看作三文学艺术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艺术发展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体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比较中发现的;

第二,从不同时代同一国家的比较中发现的;

第三,从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比较中发现的;

第四,从同一时代同一国家的比较中发现的。

艺术的发展尽管从根本上说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事实上经济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都会对艺术的发展进程产生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平衡的现象之所以产生,这是主要原因。

此外,也不能排除艺术天才或艺术大师所起的作用。

如果没有几个艺术天才或艺术大师作代表,那就很难称得上这是一个艺术的繁盛时期,从而也就不属于不平衡现象的讨论范畴了。

3.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文论原则。

表现: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力倡导现实主义;

第二,他们规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含义;

第三,他们阐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第四,他们主张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

第五,他们辩证地论述了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非常强烈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文学艺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其二,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无产阶级,其三,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打工人们的普遍情绪。

其四,他们坚持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标准。

5.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一、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重要原则

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在经济细节方面”,“也许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第二、人物典型

人物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奈丽是“不积极反抗”和“屈从于命运”的消极工人形象)

卡夫卡《变形记》:

格里高尔

第三、环境典型

(作者没有写出19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阶级关系新特点,除去剥削压迫关系,工人阶级已有自觉半自觉反抗意识)

第三、典型人物和环境关系

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

如林黛玉的形象

环境推动行动及性格发展。

林冲的形象

人物对环境反作用。

如福克纳作品

6.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推出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或者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