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docx

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YL含参考答案

2020年幼儿教师资格教育学考试198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C)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人口

2.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形成是在(D?

P4)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极大的发展是在(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学校最早出现在(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观点是(D)

A.神化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7.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8.多岁的儿童就其身体发育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但是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这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

新生儿与青春期。

这是身心发展(B)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从分离开始走向结合是在(C?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1.教育具有传承.保存古籍文献的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的哪一种功能?

(C)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社会功能

1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13.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受教育者权利的因素是(C)

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14.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B)。

A.人口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文化

15.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中,最古老的是(A)

A.神化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16.教育的构成要素包括(C)

A.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B.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手段

D.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

17.在我国,“教育”这个范畴最早出现在(C)

A.《论语》

B.《学记》

C.《孟子•尽心上》

D.《说文解字》

18.“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这体现了学生明显的(A)

A.可塑性

B.依附性

C.向师性

D.自主性

19.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C)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D.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0.某幼儿园把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做法有违儿童身心发展的(D)

A.互补性

B.稳定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21.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D)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2.人们常说: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这表明了人地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

B.互补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二、判断题

23.义务教育具有公共性

正确

24.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

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25.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

要“抓反复”,“反复抓”。

26.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普遍的矛盾。

为学生所接受的新的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包括:

认识性质有矛盾.能力性质的矛盾.思想性质的矛盾。

(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2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德育与教学不同,不仅可以依靠教师来做,而且可以依靠家长和社会人士来做,还可以通过学生集体及其他学生来进行。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书P323)

28.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P306-318

一.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长善救失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五.因材施教原则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9.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P321-322

一.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三.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四.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五.心理咨询

六.班主任工作

七.校园生活

30.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错误

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指有目的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活动

32.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发展,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正确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的发展。

但也可以阻碍人的发展。

如应试教育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33.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

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

2,德育过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

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P300-304)

34.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国家是办学的唯一主体

错误

35.教育制度也就是学校教育制度P114,110

错误

36.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错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37.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正确答案:

正确。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

它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根本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教育的目的;(3)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由此可见,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因而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8.五育并举意味着德智体美劳必须平衡着力

 

39.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

P53

正确?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40.教育完全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P60,P69

错误

一方面,教育被社会发展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其中,教育也有政治功能:

1)教育能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化)

4)教育能形成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P69-70

作为一个子系统,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表现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则;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41.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体现在:

加速人的发展,发觉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42.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正确P298

43.隐性课程对学生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对隐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而存在的课程书上这块内容极少的

44.备课是教师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P257

错误

具体工作有:

45.写好课题(单元)计划:

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

3.写好课时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备好课应知道怎么做:

①钻研教材: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②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

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遇到困难.产生的问题有先见性采取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

了解如何组织材料,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

46.讲授法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属于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错误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它与“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不同。

因为填鸭式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

47.班级教学的主要缺陷在于不易于因材施教

正确

班级上课制: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的局限在于:

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的潜力;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48.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181

正确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2)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49.教学就是指上课

错误

教学: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

50.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1.德育即道德教育

错误P280

解析:

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52.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P302)

53.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错误P296

解析: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

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有了好的道德认识,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54.任何德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顺利来进行。

错误P302

解析:

因为德育强调知情意行的整体和谐,不等于说任何一次德育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知.情.意.行的机械程序来进行,恰恰相反,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5.德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正确

解析: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不许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56.德育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错误P302-303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57.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坚持理智主义而非情感主义。

错误P323

解析:

(据反例)在德育过程中,我们要用到说服法。

说法方法常表现为师生对话,在关系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认识上相互沟通,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行为上共同选择,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共同说教。

58.简述中学德育的主要内容(P286)

我国中学德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使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一定的要求或培养规格。

其主要内容有四点:

(1)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59.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良好品德

首先当老师的就要做到为人师表,要给学生树立个好的榜样,从思想上,做事上都要做得很好.其次就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能只靠老师的努力,学生自身也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一些具体可以怎么做,例如:

1.教师带好头,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

比如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生在一起的优秀人格魅力。

2.开展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的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品德。

3.家长重视,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示范者,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问题较大,只能简单说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最好给分奖励一下。

60.课程即教学内容

错有广义狭义之分

61.罗杰斯所谓的“非指导性教学”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取消教师的指导

错误

罗杰斯强调,“非指导性”仅仅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并不等于取消指导。

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

非指导教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学生自己具有生长的可能性。

在非指导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指导者变成了促进者。

三、简答题

62.简述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4)要把知识的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63.简述美育的功能。

64.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2.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6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66.一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67.积极性高7.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68.简述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不知道

69.课时计划(教案)

做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上课: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

7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二主律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其次,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最后,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辨证统一的。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简捷律

贯彻要求: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两个极端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辨证统一——发展律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促进知识的掌握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育人律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

社会的要求;教学内容渗透着思想因素;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中有思想因素;教师的榜样作用

7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72.发展基本能力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7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P34-P50

1)遗传: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外部条件),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育:

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能动性: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

74.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P54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与教育目的.宗旨(对应书上两点)

②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③制约着受教育权

④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它的政治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来实现

①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能够制造政治舆论

75.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能传承文化

教育传递.保存.活化文化,(文化为人所掌握)

2).教育能改造文化

(通过选择和整理文化,起到导向作用)

3).教育能创造.更新文化

 

76.简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性的教育家P4-8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古罗马教育家.演说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教育)》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德国梅伊曼

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

我国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

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77.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78.布置作业的要求有哪些?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②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防止负担过重;

③布置作业时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限定完成时间,必要时要有适当的指导;

79.简要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80.简述影响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学生.学科以及社会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8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

8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3.要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依据,就需要深入考察社会生活领域。

概括地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时代特征及其对人的素质要求,是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83.简述中学课程的主要类型

初中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学科课程为主

84.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与内容

说明:

课程计划就是教学计划即课程方案书本p132

85.简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区别

显性课程:

在学校情境中,加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

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而存在的课程。

86.明确教学的目的;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5.组织好教学活动;6.布置好课外作业

(3)课后的教导工作

87.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书上p154具体目标及p155有概括性词语

88.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89.简述教学活动的本质。

P179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也就是哲学认识论所揭示的各种认识特征,比如认识是人脑的反映,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

从根本上说,教学活动都要受到这样一些认识规律的制约。

但是,教学又不是简单地服从一般认识规律,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体现为:

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心理性

90.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a.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

b.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91.在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哪些要求?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发展。

92.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讲授法?

讲授法(分为:

讲述.讲解.讲演三种):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要求:

93.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94.讲究语言艺术

95.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书上p155两句话1.2.

四、单选题

96.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B)。

A.导向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97.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是(C)

A.《塔上旗》

B.《教育诗》

C.《帕夫雷什中学》

D.《教育学》

98.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99.我国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的标志是(C)

A.《义务教育法》的颁布

B.《教育法》颁布

C.《义务教育法》的修订

D.《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颁布

100.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