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823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打印机与数据传递方式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点击“开始/设置/打印机”,检查当前使用的打印机图标上是否有一黑色的小钩,如不是,在打印机图标点击右键,然后选择“设为默认打印机”。

如果“打印机”窗口列表中没有任何打印机图标,则点击“添加打印机”图标,然后根据提示安装相应打印机的驱动程序。

  3.查看当前打印机是否被设置为暂停打印。

方法是先检查打印机面板上的暂停灯是否亮着,不亮的话点击“开始/设置/打印机”,在“打印机”窗口中用右键单击打印机图标,在出现的菜单中检查“暂停打印”选项上是否被勾上,如果选中了“暂停打印”,请取消该选项。

4.查看打印机端口设置是否正确。

点击“开始/设置/打印机”,在“打印机属性”窗口“端口”选项中检查打印机端口设置是否正确,最常用的端口为“LPT1(打印机端口)”,如果是USB接口,此处请选择对应的USB接口。

 

二、进行打印机测试打印,不能打印则应检查打印机的通讯线缆是否有问题,没有问题则再检查打印机打印接口是否损坏,若以上均没有问题,则是打印机出现了机械故障。

针式打印机的结构多为机械部件,各部件之间连接不妥当或部件受磨损、损坏会导致打印机出现故障而无法正常打印。

针式打印机常见的故障分为以下几类:

   

1.打印不清晰 

检查打印深度调节杆是否在适当的位置,通过调节打印深度可以增强打印效果和质量;

打印色带的使用寿命是否已到,打印色带颜色变浅、发白,应该更换打印色带;

打印头的打印针导针孔是否堵塞,是就请清洗打印头,清净打印头上的阻塞物及疏通打印头的导针孔;

打印针是否受到磨损,打印针有明显的长短不齐,则应该更换受到磨损的打印针。

2.色带不走动或时动时不动 

检查打印色带的拉线是否断开,若断开则应更换色带拉线;

色带盒的位置是否正确,调整色带盒,将色带盒正确安放在色带转动轴上;

色带是否卡在色带盒内以及色带是否被拉断,打开色带盒检查色带,重新安装色带或更换色带;

色带盒上的色带卷带旋钮转动是否灵活,若不灵活易打滑,则应该更换色带盒;

色带盒内的色带转动齿轮是否磨损,受到磨损要更换色带齿轮;

驱动色带左右移动的色带传动轴是否被磨损,若是则更换传动轴;

若以上故障均排除,则很可能是色带带轮单向超越离合器损坏,应当更换离合器。

3.打印机不走纸 

检查电机传动轴螺钉是否松动,若松动则应紧固螺钉;

传动齿轮之间是否存在异物阻塞,若是则清除异物;

传动齿轮间隙是否超差,齿轮之间间隙过大而无法带动齿轮,应调节齿轮之间的间隙;

连接插头是否插好,若是则插好连接插头;

若以上均不是则可能是走纸电机损坏,应该更换走纸电机。

4.打印时发出异常的声音 

检查字车导向轴的配合是否正常,若不正常要调整其配合或更换零件;

滑动配合面是否有赃物,要清除赃物,在配合面涂上润滑油;

齿皮带的张力是否够足,若过于松弛,要调整齿皮带张力;

张紧轮轴承是否受到磨损,若磨损要更换张紧轮;

以上均还没有问题,则可能是字车电机受到损坏,要更换字车电机。

5.打印出奇怪字符 

检查通讯线缆的数据线故障,若无问题,则可能是打印机的ROM损坏。

6.开机后指示灯亮但字车无动作 

很可能是打印机驱动高压损坏。

7.打印机开始打印正确但以后出现随机字符 

打印机电源老化,先检查电源或者更换电源。

8.自检正常有打印声但打印空白 

色带盒没有正确安装好,打印头没有与色带接触好,若没有问题,则是打印头与字辊之间距离过大,要调小其距离。

补:

针式打印机打印头维修维护的方法与技巧打印头故障主要有:

打印头断针、打印针线圈烧坏、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的间隙偏离及打印头电缆断线等。

1.打印头断针

打印头断针是打印机最常见的故障,这种故障几乎占到总故障的一半。

由于打印机的打印原理是由多根打印针击打色带形成的点阵组成一个字符/汉字。

若打印头中有断针,就会出现打印的字符/汉字缺点少划。

这里着重介绍几种机型的换针方法:

(1)LQ—1600K/LQ-1900K打印机

1)结构。

LQ—1600K与LQ-1900K打印头均为双层针排列结构,针分长、短两种规格,各l2根,长针长度为36mm,短针长为26mm。

共24根针分奇偶双列。

其中长针为:

2,6,10,14,18,22,3,7,11,l5,19,23;

短针为:

4,8,12,l6,20,24,l,5,9,l3

2)换针方法。

首先用打印头故障测试程序检查出哪几号针出现故障,然后取下色带盒,翻开打印头锁定夹,从两边捏住打印头散热片(即外壳),向上提起打印头可以看到连着两根柔性扁平电缆,拔去电缆便可拿出打印头。

用酒精棉球擦洗打印头前面的墨污,查看一下是否有缺针情况。

若是断针,则需要进行换针。

换针时要准备好工具,主要有镊子、刀片、金刚挫、钢尺、油石和打印头专用夹具(一种专门用于拆卸打印头散热片的工具)。

用专用夹具退下散热片,可以看到好几层结构。

将头部朝下,松开定位爪,取下最上面的后铜盖,便可以看到环形分布的12根长针,从测试结果区分出断针是长针还是短针,然后数出所断长针的位置,用镊子取出放在一边;

如果还有短针断针,则继续取出所有长针,再用刀片沿中间的黄色铜垫片下方分开,露出12根短针,用同样方法取出断针。

继而取下一根好针(取长针或短针视所换断针而定),用钢尺精确测量该针的长度,将新针按所量的尺寸,用金钢挫磨好(注意将针的头部毛刺磨去)后,再从原位置插入,换好后用手指轻压12根针的尾部,使针头从前面探出,此时,应看到1号针和24号针位有针露出,而且各列针与针之间应间隔一孔,若有位置插错,必须重新调整。

同时,当手指放开后各针都能立即收针,保证各针出针畅通。

只有在确认短针全部到位后,才可以安装长针。

在合上铜座之前还要使每针的定位销入槽,将长针层定位孔合上,检查没有缝隙便可安装长针了。

长针只须照着对应孔位置插下去,长针自尾部到探出头,要经过几道导向槽,最上边的槽孔是很容易穿下去的。

第二道孔稍微难一些,只要穿过去,针就能顺势而下,很容易到达所在位置。

用拇指压住衔铁,针应露出1mm,表示换上去的针是好的。

全部插好后,压上后铜盖,应无缝隙,装好三脚定位爪,套上散热片,即可上机打印测试。

测试之前,先不装色带,自检打印一张单页纸,以防新针刮破色带。

再用测试程序进行测试,只有结果正常,才能使用。

(2)AR-3200/AR-3200Ⅱ/CR-3240Ⅱ打印头

AR-3200/AR-3200Ⅱ/CR-3240Ⅱ这三种针式打印机的打印头结构上基本相同,除三者打印针复位弹簧的弹力和打印针驱动线圈阻值不一样外,其他均一样,打印针都是单层排列结构,其打印针的长度为35.2mm。

检查断针方法同上述的EPSONLQ系列打印头一样。

换针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打印头的头部朝下,拆下打印头的黑色塑料外壳,取下一块活动的工字型垫板后再用手掰开两个金属固定卡子后,依次取下后盖板、打印针衔铁压簧片和白色塑料托架,这时就可以看到呈环行排列的24根打印针的衔铁。

2)用镊子取出断针(用镊子取断针时,动作要轻,勿把打印针下面的尼龙销子和复位弹簧带出来),同样再从该打印头上取下一根好的打印针,用刚尺精确量出该针的长度,把新针按所量的尺寸,用金刚锉磨去针头部毛刺后,再从原来的位置上插入,用手指轻压24根针的衔铁,使针头从前面的导向板上露出,观察24根针是否全部出来。

3)按照原来的顺序依次装回白色塑料托架、打印针衔铁压簧片、后盖板及固定卡后,装上打印头外壳,用一组+10V的直流电压分别施加到各组打印针的驱动线圈上(方法同LQ系列打印头),依次测试每根打印针出针的灵活性和飞行距离的一致性。

4)把打印头装回到原打印机上,先不装色带,自检打印一张单页纸(以防止新装的打印针将色带挂断)后,再用打印头断针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检查正常后便可使用。

2.打印针线圈故障

由于打印头出针动作是依赖于打印针驱动线圈通电后,吸合或释放衔铁而拍击打印针的。

若针驱动线圈烧断(开路),则相应的打印针就不出针,因而造成打印缺点少划;

若针驱动线圈短路(击穿),有可能会使整个打印机不工作。

打印针驱动线圈正常与否,一般用万用表的R×

1挡测量其直流电阻的方法进行鉴别。

下面以LQ1600K打印机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更换线圈的方法。

更换线圈时应按照固定的线圈对应关系找到坏线圈,用小刀切断粘结在线圈架上的明胶,再用镊子和电烙铁取出线圈。

拆下坏线圈时要注意不要将相邻的好线圈碰坏,也不要将坏线圈进一步损坏,因为坏线圈有可能再利用。

线圈坏了可用报废打印头中的好线圈替换,也可以自己绕制。

方法是,拆下坏线圈后,如果线圈断的地方是外接头处,可将断线去掉,把好线烫掉一点漆皮,再焊到线圈引脚上即可;

否则将坏线圈拆下,把直径为0.06mm的漆包线,一头焊在线圈骨架的一个引脚上,一匝挨一匝均匀地绕在骨架上,将骨架绕满,用万用表测量其电阻,在29欧姆处,把线剪断后,将此线头焊在骨架的另一个引脚上。

把修好的线圈装回,装线圈时应注意线圈的引脚不要和铁壳相碰。

最后用明胶固定好线圈。

打印头修好后,按照拆卸时的逆顺序将打印头恢复。

打印针和线圈维修完后,先不要急于开机,如果打印头中有线圈损坏,则需要检查打印机内的驱动三极管V1—V24是否正常,24个驱动三极管的外围电路完全一样,所以,在正常情况下测每只三极管的静态在线参数是很接近的。

在打印机断电的情况下,用万用表测量各驱动管的b—e、c—e之间的电阻,就能判断驱动管是否有问题。

如果驱动管中有损坏,仍会烧坏驱动线圈。

3.打印头电缆断线故障

打印头电缆一般都采用塑料柔性带状电缆。

这种电缆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折痕,一种是插在打印头插座一端的电缆,随着打印头的插拔次数增多,在折痕处就会发生断裂(修理时需将打印头拆下);

另一种是随着打印时间的增加,打印电缆的中间部分很容易在字车移动过程中被磨损或产生折痕。

若将电缆上的绝缘层磨掉,会使打印针驱动信号与打印机机架短路,导致打印机主控电路故障;

若打印电缆折痕处断裂则会使打印针驱动信号开路,引起对应的打印针不出针打印,致使打印字符/汉字缺点少划。

电缆的这两种故障可以用万用表检查。

方法是将万用表的两根表笔分别搭在电缆两端的对应线上,量其电阻是否为零,必要时还要在折痕处作弯曲试验,观察万用表上的阻值有无变化。

在确诊有断线后,用相同机型的打印头电缆更换即可。

切记电缆的断裂处不能用焊接的方法处理,因为这样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信号短路法处理,严重时将导致信号对地短路,引起打印机的主控电路产生故障。

在打印头电缆出现折痕,但末折断时,可采取预防措施,避免信号线折断。

其方法是:

先截一段长约1.5cm的粘胶带,随后将一条长约o,5cm、宽度与粘胶带宽度相同的薄纸片贴到胶带的中部,以避免胶带中部与电缆粘在一起。

然后使电缆在折痕处微微向外弯曲,让纸片对正折痕,将胶带贴到电缆上。

这样,胶带片产生的拉力就会始终迫使电缆在折痕处微微向外弯曲,从而使电缆在折痕处产生一个向外的合适张力,这样可以可靠地避免打印头在打印过程中向右运动致使电缆在折痕处产生折卷,防止打印头电缆中信号线的折断。

4.打印头与打印辊的间隙偏离

打印机长期使用之后由于击打、振动的原因;

或在对打印机维修之后(打印机的字车机构被拆开修理或清洗),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间隙会发生变化。

若间隙过小,打印针冲击过大,易造成打印头断针或打印太浓甚至于成墨团(一般称之为“棕色带”);

若间隙过大,打印针从导向板伸出较长,也容易造成断针。

同时,所要打印字符/汉字的字迹太淡。

因此要定期检查并调整(特别是在修理过字车机构之后)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的间隙。

打印头与打印辊的间隙是打印机的一个重要参数。

若有偏离,轻者影响打印效果,重者会造成断针,用户应重视定期检查调整。

(1)一种通用的“间隙”调整方法

1)将装在打印头上色带盒取下。

2)打开打印机机壳并拆下字车架的固定螺丝将机架中装有打印头调节杆的一端抬起。

3)松开打印头调节杆的固定螺帽(调节杆用螺帽安装在带偏心的字车滑杆螺栓上,有的打印机用的是螺丝),将打印头调节杆拨至第二档(一般是薄纸位置),在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插入4层打印纸(约0.23—0.27mm厚),转动字车滑杆(注意保持调节杆始终在第二档),使插入的4层纸能抽动但略有一点摩擦力。

这时,分别在打印辊的左、中、右位置进行调整,待均匀后,再将调节杆的固定螺帽上紧即可。

5.打印头的维护措施

(1)避免打印针导向孔堵塞

打印机在使用3个月或累计打印5万个字符以上,就应对打印头用酒精进行一次清洗。

对于易装卸式打印头如LQ1600K、DLQ-2000K、LQ—670K、AR-5400来说,其清洗方法有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1)方法一

把打印头从打印机上拆下,将其前端出针处1—2cm浸泡在无水酒精中,视其污染程度浸泡2小时左右。

用毛笔轻轻刷洗打印头出针处,或用医用注射器吸人无水酒精对准出针口上端及下端注射多次,直至将污物洗净,然后凉干即可。

将打印头电缆和打印头连接好,打印头先不装在打印机的字车架上而是拿在手中(最好把打印头连接电缆从字车架上拆下再安装打印头,这样可以在机架的左侧或右侧拿着打印头而不受运动中的字车干扰),执行自检打印2分钟左右。

自检完毕后,用脱脂棉吸干打印头出针处的酒精及污物,再进行自检打印并吸于出针处的酒精及污物,直至脱脂棉上无污物为止。

2)方法二

准备工作:

准备一瓶标号较高的汽油,如90号或航空汽油作为清洗液。

若无上述汽油也可以用无水酒精来替代;

另准备一些高级润滑油如缝纫机油或钟表油等。

准备一个装彩色胶卷的塑料小圆盒。

在计算机中编辑一个特殊的文本文件,这个文件的特点是每行只有一个字符和回车,每个字符都不相同,其意在打印时每个字符都有出针的机会。

共编写40-50行,存盘待用。

操作过程:

将打印头从打印机上拆下。

扁平电缆不要取掉,注意勿将电缆碰伤。

将打印头前端出针处浸泡在盛有清洗液的彩色盒中,注意杜绝一切火源。

调出上面编辑存盘的文本文件并启动打印。

此时可以看到打印头被固定在第一列位置上反复运行,不会碰到其他部分,而打印针却在依照字符规律反复进退击打。

这样。

在清洗液中很快将污物清除出去。

如此反复多次后。

用牙签轻轻伸人打印针之间将纤维等污物清除掉。

再换干净的清洗液,反复清洗三次即可。

将清洗后的打印头放在台灯下烘干半小时。

注意不要离灯太近,以免温度高。

在出针口中滴入几滴润滑油并擦去多余油迹。

此项工作非常重要,不可忽略。

否则会加速出针口处的磨损,影响使用寿命。

装回打印头试打。

至此。

打印机就可以打印出清晰的字符和图像。

(2)清洗不易装卸式打印头

DPK-8100E/8300E、DPK-8200E/8400E、DLQ-1000KOP,四通OKI-5530SC,OKI—5330SC和EPSONTM-U300PB等针式打印机的打印头都是不易装卸的,这类针式打印机的清洗方法如下:

①往上掀起针式打印机的盖板,取出打印色带盒,调节打印头间隙杆,使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的间隙处于最大位置。

②用医用注射器吸人无水酒精,从打印头出针孔上端注入,视其污染程度让出针孔在酒精中浸泡半小时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应在出针孔的下端放置吸水性较好的纸张,以免无水酒精及脏物污染打印机。

③打印机接通电源,装上打印纸,执行自检打印5分钟左右。

④重复②、③步骤多次,直至打印纸上无明显打印痕迹为止。

⑤最后用脱脂棉将打印头出针处酒精吸干,并安装好色带盒,调整好打印头与打印辊之间的间隙后即可正常使用。

2)尽量不要用打印机打印蜡纸,如一定要用打印机打印蜡纸时,要将蜡纸下面的一层绵纸去掉,垫上一层好纸以减小打印头横向运动的阻力。

打印完毕应及时用酒精清洗打印胶辊,以避免石蜡与打印胶辊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胶辊凸凹不平。

二.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方式

查询传送方式

CPU与I/O设备的工作往往是异步的,很难保证当CPU执行输入操作时,外设已把要输入的信息准备好了;

而当CPU执行输出时,外设的寄存器(用于存放CPU输出数据的寄存器)一定是空的.所以,通常程序控制的传送方式在传送之前,必须要查询一下外设的状态,当外设准备就绪了才传送;

若未准备好,则CPU等待.

1.查询式输入

在输入时,CPU必须了解外设的状态,看外设是否准备好.

当输入设备的数据已准备好后,发出一个选通信号,一边把数据送入锁存器,一边使D触发器为"

1"

给出"

准备好"

Ready的状态信号.而数据与状态必须由不同的端口输至CPU数据总线.当CPU要由外设输入信息时,先输入状态信息,检查数据是否已准备好,当数据已经准备好后,才输入数据.读入数据的指令,使状态信息清"

0"

.

这种查询输入方式的程序流程图,如图8-11所示.

2.查询式输出

同样的,在输出时CPU也必须了解外设的状态,看外设是否有空(即外设不是正处在输出状态,或外设的数据寄存器是空的,可以接收CPU输出的信息),若有空,则CPU执行输出指令,否则就等待.

查询式输出的程序流程图如图8-14所示.

中断传送方式

在上述的查询传送方式中,CPU要不断地询问外设,当外设没有准备好时,CPU要等待,不能进行别的操作,这样就浪费了CPU的时间.而且许多外设的速度是较低的,如键盘,打印机等等,它们输入或输出一个数据的速度是很慢的,在这个过程中,CPU可以执行大量的指令.为了提高CPU的效率,可采用中断的传送方式:

在输入时,若外设的输入数据已存入寄存器;

在输出时,若外设已把上一个数据输出,输出寄存器已空,由外设向CPU发出中断请求,CPU就暂停原执行的程序(即实现中断),转去执行输入或输出操作(中断服务),待输入输出操作完成后即返回,CPU再继续执行原来的程序.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CPU的效率,而且允许CPU与外设(甚至多个外设)同时工作.

直接数据通道传送(DMA)

中断传送仍是由CPU通过程序来传送,每次要保护断点,保护现场需用多条指令,每条指令要有取指和执行时间.这对于一个高速I/O设备,以及成组交换数据的情况,例如磁盘与内存间的信息交换,就显得速度太慢了.

所以希望用硬件在外设与内存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DMA),而不通过CPU,这样数据传送的速度的上限就取决于存储器的工作速度.但是,通常系统的地址和数据总线以及一些控制信号线(例如IO/,,等)是由CPU管理的.在DMA方式时,就希望CPU把这些总线让出来(即CPU连到这些总线上的线处于第三态——高阻状态),而由DMA控制器接管,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判断DMA是否结束,以及发出DMA结束等信号.这些都是由硬件实现的.

控制器的基本功能

DMAC是控制存储器和外部设备之间直接高速地传送数据的硬件电路,它应能取代CPU,用硬件完成图8-17所示的各项功能.具体地说应具有如下功能:

(1)能接收外设的请求,向CPU发出DMA请求信号.

(2)当CPU发出DMA响应信号之后,接管对总线的控制,进入DMA方式.

(3)能寻址存储器,即能输出地址信息和修改地址.

(4)能向存储器和外设发出相应的读/写控制信号.

(5)能控制传送的字节数,判断DMA传送是否结束.

(6)在DMA传送结束以后,能结束DMA请求信号,释放总线,使CPU恢复正常工作.

传送方式

各种DMAC一般都有两种基本的DMA传送方式:

(1)单字节方式:

每次DMA请求只传送一个字节数据,每传送完一个字节,都撤除DMA请求信号,释放总线.

(2)字节(字符)组方式:

每次DMA请求连续传送一个数据块,待规定长度的数据块传送完了以后,才撤除DMA请求,释放总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