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021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蝉脱壳》公开课教案Word下载.docx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情境,整体感知文本

1、夏天刚刚过去,在夏日中蝉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生趣,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们,恐怕都捉过蝉,能把当时捉蝉的情境给大家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一下当时的快乐吗。

2、师生进行简要交流,激发学生再现当时的捕蝉场面。

3、你们知道它是怎样脱壳的?

(如果生知道,让其简要说)

4、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地了解一下蝉是怎样脱壳的。

5、板书:

7、金蝉脱壳

读题,正音。

(除在这个成语中读qiao其它都读ke。

理解这个成语的大体意思。

6、激发自读,整体感知课文

A、我们课文中描写的这个蝉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脱壳的呢?

请大家默默地朗读,边读边感知。

B、学生带着问题默读一至两遍感知。

二、正确流利朗读文本

1、刚刚大家通过自己的默读,相信对蝉是什么样子,以及是怎样脱壳的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了,现在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能把书读得正确流利,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划出自己感觉陌生的字词,读准,并结合课文理解。

B、一句一句朗读,读准每一句,达到流利通顺。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节节过关,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并能让绝大多数人读得正确流利。

三、理清文本结构,感知文本内容

1、我们的课文题目是金蝉脱壳,课文的哪些小节是写金蝉脱壳的,再读默读课文,标出。

2、与生简要交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

四、指导写字,完成习字作业

1、引领学生仔细读字,体会字的间架结构。

2、有重点地指导一些字。

3、学生完成习字作业,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

〖自我点评〗

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更需要有务实的精神,这一课时要解决最基本的语文,书需要正确流利地读,文本内容需要整体地把握与理解,字需要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其工整地写。

想在40分钟内完成这些基本任务,自己的每个教学环节必须干净、利索、有效。

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我尽力地这样做了。

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完成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品读,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志向。

2、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感知,掌握金蝉脱壳的过程和特点。

3、感知课文的表达方法、理清表达顺序,能准确地背诵4、5两个自然段。

模块一:

直接引入,(并感知脱壳前样子)

1、板书课题,读题,读出形象来。

2、指题设疑:

A、指板书金蝉,刚爬上树的蝉是什么样子的?

――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的亮光

B、这金蝉是怎样从坚硬的壳里慢慢爬出来的,快速找到课文描写这情景的小节,读一下感受一下。

(学生可以先通过浏览方式找到那个小节,再细细地读,如果不是这样,给予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模块二:

感受怎样脱壳

1、大家刚读了一遍,脑中对蝉虫的脱壳过程是不是很清晰呢?

再默默地把这节读一遍。

2、蝉虫在脱壳时,肯定不是一下子就从壳儿里跳出来的,他身体的各部位得一样一样地出来,哪个部位先出来,哪个后出来,即它脱壳的顺序你们知道呢。

再读一下这部分,感受它的脱壳顺序。

3、交流,让学生说一下或按书读一下。

4、板书:

背头脚尾

5、再把这部分好好读一下,把这个脱壳的顺序与过程清晰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6、现在是不是感觉亲眼看到这脱壳的情景了?

请你们把脑中的这个清晰画面读出来。

(让学生注意,要想把头脑中的这清晰的场面表达出来,必须得控制好语速及要把一些重要的词语说给慢一点,饱满一点,如头钻出来了,头后虽然没有停顿,但必须得停一下,把这个头说饱满一点,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

7、你们感觉在这个脱壳的过程中,哪个部位的出来最有趣,你能不能很形象地把这个部位脱壳过程叙述出来。

(引领学生重点地感受蝉尾脱壳这一奇特过程,能较形象地表达出来。

8、现在我们应该很清晰蝉是怎样露出背,钻出头,伸出脚,以及最后又脱出尾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你们说它在这个过程中,是不是会很痛苦或很困难呀?

-(不会,敏捷配合得自然协调)

至此,你感觉这个脱壳的场面怎样?

――(强调这一过程是奇特的,揭示大自然的无限奥妙)

8、感知写法

整个脱壳的过程这么复杂,可作者写得却十分的清晰,作者的文字就如同摄像头一样,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假如让我们来写,我们能写出来吗?

小讨论:

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呢?

A、观察不够仔细。

B、表达不一定能清晰,要有一个好的写作顺序。

模块三:

脱壳后的蝉

1、就这样,过了一会儿,蝉还是依依不舍离开了自己的壳,这时它是白白的,并且翅膀非常小,它又是怎样变成能展翅高飞的成蝉的呢?

自读下一小节感知。

2、刚出壳的蝉是白色的,翅膀也很小,它是怎样变成能飞的蝉的呢?

找出有关语句再读(再用齐读让学生深记在脑中)。

3、它的颜色变化也是非常的多与快。

自由再读,体会颜色的变化之快。

4、总结,突出这是一个魔术的过程。

然后过渡到最后一节。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奇特无比的蝉吧,它是那样――(让学生齐说几遍)  而留在一旁的蝉壳,――(同上)

模块四:

拓展深化延伸

1、刚刚我们一起看了蝉的整脱壳的过程,我们感觉这个

过程如何――奇特。

是的,脱壳的过程敏捷,自然协调这很是奇特,翅膀的变化如此之快也是很奇特,脱壳后的蝉和壳像艺术品,这也很奇特。

其实蝉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

2、蝉还有很奇特的地方

A、幼虫很长寿。

(简要叙述资料)

B、蝉的鸣叫靠的不是嘴,也不是喉,而是肌肉。

3、到了这儿,你们喜欢蝉吗?

告诉学生蝉其实是害虫,可能放心地去捕捉。

但它也给夏天增添了不少生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生趣,正如意欲捕鸣蝉一样,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另外,它的营养丰富,是绿色的食品。

4、总结这一单元的主题特色,阐明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自然。

在设计时,没有借助任何的电教手段,有的只是通过老师的有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能读懂文本,并把自己获得的清晰脱壳过程通过读表现出来。

在此过程中,感受这一过程的奇特及习作的方法。

为了让课堂能高效,也试着打磨自己的提问,能让每个问题都能有信息差,都能引领学生主动深入进入文本。

在设计时,我采取直奔重点的方法,一开始简要解读过金蝉样子后,就直接教学脱壳,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这上,紧接着又重点感受脱壳后的奇特变化的翅膀。

最后再总结式地强调奇特及写法。

有价值,值得教的地方太多了,但一节课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简洁务本、务实地处理教学环节,围绕文本的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东西去组织教学。

第三课时教学:

(简略)

主要任务:

1、扎扎实实地默写词语,并有针对性指导。

2、再次品读欣赏脱壳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再次体会作者表达观察方法。

4、指导学生完成一些配套作业,并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很多的教案设计都避开了第三课时,其实这一课时如同第一课时一样,都是最基本的双基教学,不需要美化,不需要点缀,只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扎实地巩固与练习。

语文课离不开诗意的升华,也离不开扎实的训练。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脱壳过程为一条内在的主线,对文本进行重新的组合。

一节课时间是有限的,而文本的内容又非常地多,所以教学时我集中精力让学生感悟脱壳时的情景。

而对前面的1-2两节,只是提取了肥肥的,这一句,让学生感知了脱壳前蝉的样子即可。

然后就细致地引领学生感悟脱壳时,让学生清晰地、深入地、形象地、感性地把这复杂的脱壳过程映在自己的脑中。

接着又有重点地感知翅膀的变化以及整体地感知颜色的变化。

最后采取师生合作的形式感知了脱壳后的变成成虫的蝉及壳。

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个主线进行的同时,我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尽可能引领学生感受奇特突出自然的神奇。

到最后拓展延伸时,我采用了两个反映蝉的奇特的资料,即寿命长、鸣叫奇特,更突出蝉的奇特,自然界的神奇。

在教学这个过程中,我采取的读书方法是:

让学生读懂文字――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描写的情境――试着用读表达出这种情境――在表达中更加清晰看到这情境。

在让学生读懂文字时,我先采取整体的读,用一个又一个有信息差的问题,引领他们读,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分析脱壳的顺序。

在理性分析的同时,也获得了感性的认识、较为形象脱壳场面。

这时学生有了初步的脱壳印象时,就引领他们用读来表达这脑中获得的初步形象。

在表达这初步形象的同时,他们又会进一步内化这初步形象,而获得更完整,更形象的、更真实的、更有艺术性的脱壳情境。

在近一段时间,我老是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就是专家们告戒我们要整段整段读,不要搞零碎的分析,对这一论断,在教学中我们不太好把握,对于高年级段,我们往往需要的是对个别重点词深入地感知,及体会用词,用句的妙处等,这些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句,都离不开零散的分析。

对这个矛盾我仍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发现有些老师教学对重点小节的文字只敢整体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读,而不敢走入这节之中,让学生获得更近距离的感知。

这样虽然好像是整体性感知,显得很整块,可是我感觉这样的感知太模糊,太遥远了,没血没肉,不够生动与深刻,是绝对不可取的。

现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们不必在意形式上的零不零散,不必在意是搞整段的分析还是短距离的拉锯战,而应把整个教学精力放在寻找教学主线上、教学的主体形象上。

一节课应围绕一条主线(也可以再有一条内在的隐线),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重组,为了获取这一完整的艺术形象,对文本进行高度的融合,对于与主线关系不大的小节,完全可以不理睬(在第二课时中),对于课外有利于深化这一条主线的资料,我们也可引入进来。

这样一来,教学就好设计多了,这个疑难的问题也不攻自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