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077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基础》十二师范复习笔记综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超脱离。

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1)教育学的萌芽。

近代之前,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形

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系统。

《学记》——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

教育学作品。

(2)教育学的创立。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以后,形成独立体系(标志),出现一系列教育

论著代表人物:

培根(1632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夸美纽斯(《大

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康德(第一个把教育学作为一门

学科在大学讲授)、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提出教师中心说)

在赫尔巴特之后,还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写出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为教育学的创

立做出了贡献,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尔》等。

(3)教育学的发展。

19世纪末以来,出现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著作,其中主要有“实验

教育学、文化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7、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

(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8、当代教育学的状况是什么。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9、结合实际谈谈教育学的价值有哪些。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的类型有哪些。

教育功能: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3)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2、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

1>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③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

②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

③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3)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3、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5)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6)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4、如何理解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

(1)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如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统治一切,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

(2)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功能时,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如盲目的教育先行、学校扩招。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目的: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联系:

在对教与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区别:

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

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2、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作用的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要求的特点: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3)实际重视程度: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3、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①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②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③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④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①借助三种方式进行:

确定价值的方式;

标准的方式;

目标的方式;

②调控对象:

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受教育者(对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①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②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

【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

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

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4、教育目的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社会依据。

①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人是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②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各国根据这种要求确立教育目的,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

(2)人的依据。

①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②从人的需要来看,人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中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要求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和其来;

(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6、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7、如何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发展。

(3)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方法论指导

②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4)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5)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包括两个方面: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

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律、规则、条列等。

具有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的特点。

2、终身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流行与20世纪60年代。

是英国郎格郎首先提出的。

定义:

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前句是从纵向来谈的,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

后句是从横向讲的,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

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学术性现代学校和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

一轨自上而下,一轨自下而上。

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

(2)单轨学制

美国。

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它有利于教育的逐步普及,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3)分支型学制

苏联。

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前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其优点和特点。

6、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清末开始)

1902“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

1903“癸卯学制:

————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达26年。

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广义:

同教育者狭义:

学校的专职教师。

2、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包括社会作用、经济待遇、政治地位、职业权利等。

3、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

它需要经过专门的示范教育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育人才为社会服务。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4、结合当前实际谈谈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有哪些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2)专业知识的拓展。

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4)专业自我的形成。

独特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5、如何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角色

答:

专业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6、如何树立教师良好的形象。

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应。

包括:

(1)教师的道德形象。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自己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是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

(2)教师的文化形象。

(3)教师的人格形象。

7、学生的本质特点有哪些。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概括化的经验体系,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身心两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顺序性和阶段性。

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

同时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要求教育工作:

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3)不均衡性。

教师要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4)个别差异性。

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整体性。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9、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体:

⑴学生是认识的客体,是教育对象

⑵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外界的教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10、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⑴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⑵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

⑶重视学生主体因素,从学生实际出发。

⑷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受锻炼得发展。

11、为什么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属于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12、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14、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什么。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

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15、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具体策略。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可考虑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身体状况、班集体的特点等;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

学生具有主体性;

学生是个整体的人;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要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的处理问题。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通过情感感化,移情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加强学习和研究;

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理解的个性品质。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目标的特征有哪些。

课程:

课程的含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名词解释)

(1)整体性

(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哪些。

(1)说明部分

(2)本文部分

3、试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从评价上看,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活动课程总是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4、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劣势?

优势: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教师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使用校本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负面效应:

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

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和专门技能;

所耗费的教育资源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

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和质量追踪,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

5、课程评价的内容。

(1)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2)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3)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6、新课标主要有哪些特点。

(1)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2)按照认知螺旋上升的规律,不断拓展和深化学习内容

(3)重视学科大观念和方法

(4)将知识与问题、任务与活动结合

(5)给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留下充分的空间

(6)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7)体现新时代的精神与最新研究成果。

7、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有:

(1)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儿童有四类本能(社交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艺术本能),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以儿童为中心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第七章课堂教学

1、什么是教学

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当代教学的新观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即发展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3、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哪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观点: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育目标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的方法。

4、认知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有哪些。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2)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3)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4)学科知识结构

(5)发现教学方法

(6)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信息提取。

5、教学设计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1)指导性

(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

6、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专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