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7161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美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学Word下载.docx

《美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Word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学Word下载.docx

  再次,审美对象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从而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一些重要特征。

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并非固定不变的,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十分典型的解释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3)全面、准确理解美学研究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

  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

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以上观点的提出的依据是: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他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他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为什么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

  (3)对于审美对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

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美与自然界的美,现实生活中的美相比,具有更集中,更概括,更典型的特点,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4)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美学研究的方法

(1)领会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总的指导意义。

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客观规律的尊重,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美学就应当从客观存在的人类审美现象出发,研究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美学研究运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就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审视各种美学问题。

(2)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多样性。

这是由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决定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应当是多样的。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各种美学研究的方法只有与人生价值相联系才能把美学研究引向深入。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层次的。

各种不同的方法并不是等量客观的,这里有最基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区别,要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区别对待,使之适用于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方面。

4、马克思美学的建立

(1)一般了解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由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分为:

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三大部分。

(2)了解马克思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这主要从人类的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与美的联系中加以阐述的。

2.美的规律的理论。

这是关于人类审美创造方面的理论。

首先,强调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事物。

其次,美的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于异化劳动的研究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具体分析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即异化劳动的两重性表现为美学上所具有的两重意义:

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4.艺术本质理论。

  a.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b.其次肯定艺术与经济基础联系的特殊性,即与政治、法律等相比,没有那么直接,存在着一些中间环节。

  c.艺术的本质在于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方式,主要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表现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

(3)理解马克思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3)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

补充:

1、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现在?

  

(1)合理性表现在:

能把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明确划分,把现实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现象也纳入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强调了艺术美的现实基础。

  

(2)局限性表现在:

首先,美学以美,美的规律为对象,那对于崇高,滑稽甚至丑是否应当研究?

从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上述现象已成为美学研究对象,把他们排斥在外,难免有画地为牢之嫌,重蹈了自己所批评的仅仅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覆辙;

其次,在现实美与艺术美之间只是强调现实美的重要性往往会导致片面性,因为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的产物,这是不容置疑的,只重视现实美而忽视艺术美,必定会使美学研究缺乏深层的支持而流于肤浅,难以深刻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最普遍的规律。

  2、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研究对象是艺术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现在?

  合理性表现在:

第一,高度重视艺术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艺术是比现实美更为高级的美的形态,第二,在方法论上肯定了研究高级形态的艺术美对于理解较为低级的现实美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局限性表现在:

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固定在艺术的框框内,无疑是画地为牢,把广泛的其他形态的美拒之门外,必定会严重影响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艺术的片面会模糊了美学与艺术理论的界限,还可能把美学的哲学思考性质排除掉,从而使美学仅仅停留在一般艺术理论的水准上,使美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思想深度

3、美学研究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

这种观点试图从美感经验出发综合前面两种观点。

然而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学很容易忽视对客观存在的美和艺术进行科学的研究,从美感经验出发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和艺术的本质问题

  4、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表现在?

紧紧抓住审美活动与人类实践的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审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看到了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所具有历史性特点和人类实践的基础

  局限性表现在:

虽然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很重要,但是他不能取代美学其他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因而就仅仅局限在这方面是不够的,同时也会忽视美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美论

1、美的问题的性质

(1)了解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识记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论内涵

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

而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德事物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即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

(3)举例说明对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解

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即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母马的美。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

(1)了解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的核心内涵

(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

  代表人物有: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

  c.黑格尔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a.休谟。

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

(2)理解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3)识记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理论内容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

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

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

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

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

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

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

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4)理解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之一做法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

(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5)一般了解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论断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有三种关系:

  

(1)一是孤立的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而且也没有找到哪种关系才能产生美

(6)了解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的原因

(1)“美是生活”这一命题意味着,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

“美是生活”的讲法明白浅显,容易为人所懂,也容易为人所接受,但是,生活的辩证法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

(2)生活中有美也有丑,又悲也有喜,我们怎能说法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

(3)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的。

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4)车尔尼雪夫斯基特别强调“我们无私的爱美,我们欣赏他,喜欢他,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这是把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而我们之所以喜欢或不喜欢,又不外是生理上健康、愉快等一类原因。

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

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的任意性代替审美的客观标准,从而使科学的美学成为不可能,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批评博克“陷入纯粹生理的说明”,其实他自己也没摆脱这一局限。

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

(7)了解马克思美论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马克思展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观点

(8)理解愉快说、移情论、距离说的理论有效性问题

愉快说:

①合理性。

首先,从古到今美都和愉快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很自然的。

其次,由于愉快是我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因而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容易趋向于探讨人的内心反映,着重于研究人的美感经验,这样它就可以补救那种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探讨美的某些局限性。

再次,拿审美欣赏来说,审美的快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

②有效性程度分析。

首先美的愉快,愉快的却不一定是美的。

有时单纯愉快的东西不仅不美,反而是丑的,如《金瓶梅》中对人的性快感的描写。

相反艺术中令人不快的,却可以是美的。

其次,主张美是愉快的人,常常要花很多力气来说明美虽然与愉快有联系,但美并不就是愉快。

此外,把美看成是愉快,容易把美学的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把美的追求当成是对庸俗的享乐的追求。

移情说:

①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经过这一外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从而消灭了物我之间的距离,达到物我的统一。

像这样的移情现象在生活中,在自然和艺术中从古到今都是大量存在的。

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

②同时他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它过分强调感情。

审美活动离不开感情,但是人的审美活动决不仅仅限于感情。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但是移情论者只能把移情看成是单纯的凝神观照中的热情客观化。

再次,移情者只能看到主观移情,而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最后,感情也是各种各样的,有高尚美丑之分,不是任何感情的外射都可以化为美的形象,它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

距离说:

①距离说要在物我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形成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否定的抑制性的”使我们从事物的实际利害关系中超脱出来,二是“肯定的”作用,摒弃利害之后,对象会呈现出新的美学意义,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也离不开距离,要不计较现实的得失,把审美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单纯以审美的态度来进行欣赏和观照。

②美在距离的讲法由于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这一点,;

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从美的本身的形式和性质丰来探究美,这就很容易把美看成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

事实上,美不是一种主观态度,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美不美,不在于是否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而是在于能和我们发生审美关系。

这要求我们不是和生活保持距离,而是要深入现实生活,距离说只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某些表面现象并没有抓住美的本质。

(9)举例说明对西方美学史上各种美论的情景把握的必要性

西方美学史源源流长,经久不衰。

柏拉图那种完美无缺的“美本身就是一种最完满的美”,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把理念说与基督教的神学结合起来,提出了“理型学”,德国的莱布尼兹也提出了“预定和谐”说法。

美学之父鲍姆嘉登指出,完善也就是美。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美是完满,却遭到了反对。

歌德不是从概念来谈完满,而是从事物本身的自身发展来理解美,可见对完满说这样具有复杂的历史发展脉胳的美论,不注重情景把握,不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那是不可思议的。

3、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

(1)识记争论中的代表人物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

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

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

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

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

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

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

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

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

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

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

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2)了解争论中形成的代表性学说

4、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

(1)识记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这四个子命题的理论含义

①“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侧重于从主体方面立论:

A、“人是世界的美”,意味着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B、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意味着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

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表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

②“美是自由的形象”侧重于从审美客体方面立论:

A、“美是自由的形象”,意味着凡是美,都是形象,抽象的人的本质不能成为美;

B、人的本质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

③“美在创造中”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来把握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A、由于宇宙、人生都在创造中,人的本质也处于不断显明、不断开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因此,美的创造,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由多层次的积累(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

B、所以,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为使更加系统地把握对美的本质的逻辑性建构,还需了解上述四个子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1.由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而审美关系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发生了美学上的关系,这样,在美的本质界定上,我们自然就着眼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人是‘世界的美’”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两个命题,主要侧重于从审美主体方面来立论,“美是自由的形象”的命题则侧重于从审美客体方面来立论,“美在创造中”的命题则侧重于从美的创造过程来把握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

  2.“人是‘世界的美’”这个子命题,意味着美是对人而言的,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因此,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正因为美离不开人,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本质决定了美的本质,而人总是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在客观现实中显现出来,使现实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这就意味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此外,凡是美,都是形象,抽象的人的本质概念不能成为美,人的本质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生命力量,在“人化的自然”中实现出来,对象化为自由的形象,这时才美,这又意味着“美是自由的形象”。

但是,宇宙在创造中,人生在创造中,美自然也在创造之中。

(2)一般了解人的本质属性的主要逻辑层面

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

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

(3)理解对美的本质逻辑性建构不能采取简单化的求解方式的原因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

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

  

(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