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40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管理学0300104任务02任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A.市人大B.中共市委

D.市政府

7. 

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 

A.市妇联B.市共青团D.市工会

8. 

中共市委对( 

)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9.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

10.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 

)组成。

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

D.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11. 

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生活质量指标B.生态环境指标

C.社会进步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12. 

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

D.武汉模式

13.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法国

14.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 

)的特征。

A.以“间接性”为主

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16. 

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

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17.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划分为( 

A.自然社区

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18. 

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政府的低效率B.政府赤字问题

C.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D.政府的行为动机

19. 

城市环境具有( 

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20.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D.增长型

二、简答题(共 

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

(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

(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

(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三、论述题(共 

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

1、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2、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3、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4、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试述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

现代城市主要是在近代工业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在全球化时代中,面对信息化与网络化,现代城市以及现代城市管理具有不同于以前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聚集经济与分散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现代城市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现代城市已成为聚集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心。

第二、城市的人工环境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适聚性和宜居性空前提高,但城市生态问题对发展提出了新的制约。

如果新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聚集空间的形成,基本上摆脱了自然要素的束缚,并且其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卫星城市等的产生就是现代城市聚集空间形态多样化的结果。

基于现代城市的特点,不同的学者对现代城市管理的特征有不同的认识,归纳起来,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

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

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

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浪费资源。

第二、注重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与性。

城市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动作需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到共识。

城市管理的多元性强调了管理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市民等,多元化主体共治才能可能将复杂化、多样化的现代城市内外部关系理顺。

然而,众多治理主体也需要协调,充当城市角色的主要是城市政府,其他非政治性主体起到参与治理以及监督、评价、回应的作用。

第三、注重管理决策的合法性与科学性。

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

正式的制度框架,如法律、政策、公约(包括城市公约与国际公约)等一般比较容易被认可和服从;

非正式的制度,方习俗等,一旦被自觉认可及遵守,就同样具有了合法性。

城市管理的顺利、有序进行依赖其合法性的建立。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不仅注重法制,而且也要更加尊重传统与习俗。

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城市管理的手段以及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正常的决策依赖于科学的思维方式与预测方法,良好的治理也要依靠信息的大量获取。

数字城市、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逐步地使城市政府功能强化,并且加速了城市政府管理的民主化。

第四、培养管理方式的系统化与市场化。

城市作为一个“人群运动”的综合社区,其诸系统要素错综复杂。

因此,现代城市需要被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管理,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并实现优化。

对现代城市的大量信息,只有经过系统分析归纳,才能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

城市管理的市场化就是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自身是一个“经济人”,要追求自身利益的优化;

另一方面政府对变化的反应可能不够敏捷。

因此,现代城市管理具有市场化导向,许多事情政府已经交给营利性部门。

城市管理学04任务

一、案例分析题(共 

100 

结合所学城市管理某一方面的理论,写一篇课程学习总结,题目如下(自动选择其一)

1、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突发事件管理理论学习体会

突发事件一词在各国立法上名称不一,近似的提法有“紧急事件、紧急情况、非常状态、特别状态”等,但比较具有代表性当然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包括地震、洪水、暴雨等自然灾害,例如汶川地震、北京暴雨;

一种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包括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城市信誉危机事件等,例如2003年的非典、今年的禽流感。

二、突发事件的结构体系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决策、信息、执行、保障等系统的四位一体的构架体系。

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

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接最直观的的表征。

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

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支撑,是人、财、物、智、时、空、信息等诸多与元素的集成者。

三、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特征,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相应的可以分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总结等五个重要方面。

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

宣传教育、准备预案、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准备包括根据预案制订应急防范方案,落实应急防范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组织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通讯装备、器材物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等方面加以落实,做到有备无患。

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

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实现快速反应是降低危害程度的最重要方面。

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生产、生活得全面恢复、避免事件的再次发生、给大家以心理的疏导,减少民众的恐怖心理、逐步从“战时”向“平时”转化。

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还必须十分关注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

这里的总结并非单一强调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把总结提升为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功能单元,把危机管理的理念拓展到城市和区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

四、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与事件的案例结合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降雨,导致北京首都场航班大面积延误,火车晚点,城市交通一度混乱。

这就是我们本文提到的突发事件的类型中的一种----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我们首都造成了巨大灾难和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从中央到北京市各级政府根据当时情况,能够迅速反应、紧急部署,积极做好营救和安抚工作,立即启动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通过媒体适时适度的发布警情和公示,让公众获得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息,减少大家的恐慌心理,同时积极组织武警官兵、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施营救和减少损失,各相关部门不仅积极提供物资的保障,以最快速度给受灾群众送去了食物,而且通讯部门、信息部门积极提供畅通的信息系统、通讯系统,让大家及时了解灾情,作好自救和救助工作,同时也减少大家的恐惧和担心。

在雨水逐渐减弱后,人民群众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生产、生活。

通过对在这次暴雨中暴露出我们整个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还存在的问题:

一是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太脆弱。

二是我们的气象部门对极端天气的遇见能力还有待加强。

天气预报不是天气预警,天气预报只能就致灾因子情况进行短期预知,长期以来,我们采取科技至上的态度,认为有了高技术就一了百了。

实际上,预警不仅有技术维度,还有制度维度和社会维度。

三是我们的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

四是我们的群众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和知识。

那天为什么一天五次预警公众无动于衷公众对公共安全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的缺乏可见一斑。

针对以上的问题,各级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积极采取措施、汲取经验和教训,在河道治理、排水系统、预警机制、为公众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的是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更加畅通、更加舒适。

在这次暴雨事件中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的结构体系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也充分体现了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的有效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功能系统方方面面的联系。

2、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学习体会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

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但差距也是明显的。

只有不断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

一、深刻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把握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其方向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出: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分析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各地区的人民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防灾减灾、促进就业、扶贫济困、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

这类服务不应因地区的不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区之间的协调性。

不能把促进区域协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规模的差距,这也是不合实际的,但区域间人均GDP的差距却是可以缩小的。

笔者认为,十七报告提出的努力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应该是指人均GDP的差距,把它定为我们长期要追求的目标,是符科学规律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也是区域差距趋于扩大的时期。

因此,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的一项首要任务,就是要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扩大的趋势,并努力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3各地区比较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比较优势是区域经济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最早是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到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再经过后来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比较优势现在也被称为竞争优势。

从这个角度讲,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关键是看能不能把它挖掘出来。

而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才能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有效消除区域间的利益冲突,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这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4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协调和谐状态。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我国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许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不强,既要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同时也要做到开发有度、开发有序、开发可持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因此,各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状态,是衡量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又一个重要的标志。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实际上折射出来的就是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大原则。

二、把握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相互关系,实现区域发展向社会均衡发展与和谐发展转变1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条件。

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可谓是荣辱与共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一方面,区域发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社会是由诸多区域按照一定的结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区域都是构成社会这一系统的要素。

在考察系统发展的过程中,既不可能只强调其中某一要素的发展,也不可能不顾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实现社会和谐而言,我们不可能只是强调东部地区的发展,或形而上学地切断各地区之间的诸多客观联系。

这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另一方面,社会和谐是保证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区域发展必然仰赖于环境的稳定。

而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能够使不断分化的社会各阶层、各部分与各利益主体之间互补互让、有机结合,当然也能够使区域之间在相互协调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摩擦和内耗,促进所有区域共同发展。

如果社会各个方面不能达到和谐相处,区域之间各自为政,那么根本就谈不上区域的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和谐实质上是保证区域发展的前提条件。

2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手段。

由于区域发展的立足点在发展上,社会和谐的立足点在和谐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两个方面能够互为手段,即不仅区域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社会和谐也能够促进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只有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协调区域关系,才能形成更完善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在发展中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社会和谐促进区域发展。

在社会和谐的状态下,各个区域都可以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蕴藏着巨大创造力的人民群众。

因此,区域内每一个公民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守其则,自觉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责任,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自觉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

这样,每个区域在其主体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下,理所当然地能够得以不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和谐是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手段。

3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各有侧重。

从强调的内容看,社会和谐强调多个层面,区域发,彼此将对方作展的核心则在经济层面。

社会和谐强调从我国社会主义的整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其视野开阔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而统筹区域发展,无非主要是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政府有目的的调控以逐步协调区域经济关系,进而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其核心集聚在经济层面上。

从价值取向看,社会和谐追求公平,区域发展则追求效率。

社会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价值目标是稳定、协调、发展、均富、秩序、平等、自由、正义、民主、诚信、友爱等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公平、民主、秩序、和谐。

在效率和公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区域在发展中更多的是强调效率与速度。

从空间上看,社会和谐强调社会整体,区域发展只指局部地区。

相比之下,区域发展只是涉及某些地区,它的活动领域要狭窄许多。

4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互为目的。

区域发展和社会和谐在互为手段的同时,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平台,以以人为本为纽带,以伟大实践为引导,彼此引对方为目的。

一方面,社会和谐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区域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体系,其中之一就是推动区域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

当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了其成员的各种正当需要的时候,当区域关系协调到足以保障不同区域的每一个人、每一组织的正当权利与利益的时候,社会和谐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

三、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和路径1完善区域经济政策,建立区域间互动机制。

将区域经济政策与地方产业政策相结合,通过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转移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

一是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区域问合理有动,促进产业在区域问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

二是健全合作机制,区域间合作的目标是通过深化专业化分工和拓展协作范围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政府应在政策层面和舆论层面鼓励区域合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和人才合作。

三是健全互助机制,地区要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

四是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增加对中西部落后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

俱乐部趋同并不是绝对的,对贫困区域来说,控制特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摆脱贫困陷阱,而人力资本正是这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

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它可以节省和替代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技术转移,推动经济增长;

区域内丰富的人力资本还可以吸引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聚,是落后区域打破贫困陷阱的有效途径。

许召元以平均受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代表人力资本差异,发现东部受教育水平持续高于全国,中西部受教育水平却较低,使区域间差异扩大。

因此,提高对中西部落后区域的教育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关键。

但是,由于落后区域本身资金短缺,为追求短期利益,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投资教育这样回报周期长的项目,并且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

因此,需要国家在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过程中将教育投资放在首位,而地方政府则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流入。

3依据资源特色,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

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

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序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西部地区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推进市场化改革,提高落后区域对外开放度。

我国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首先由东部开始,由于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扩大出口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技术人才和劳动力涌入,市场容量逐步扩大,形成了一种区域良性循环机制虽然促使外商投资向中西部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有利措施,但是中西部的市场环境却很难吸引以投资效益为根本的外部资金。

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将选择区内贸易自由度较大的区域,当区际贸易自由度很大时,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转移。

无论是区域内的市场建设还是市场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