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40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典故文言文之欧阳术创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邻舍有烛而不逮

(1),衡乃穿壁

(2)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3),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

“原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4)给以书,遂成大学(5)。

[注释]

(1)[逮]及。

(2)[穿壁]在墙上找洞。

(3)[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4)[资]借。

(5)[大学]大学问家。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

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

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

“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

”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螳螂捕蝉(《说苑》)

吴王欲伐荆

(1),告其左右曰:

“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子

(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

“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

“善哉!

”乃罢其兵。

[注释]

(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

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

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

“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

”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

“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

”他回答道:

“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

”吴王说:

“好啊!

”就停止他的进攻

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郑人买履(《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郑人且

(1)有置履者,先自度

(2)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3)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4),市罢(5),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且]将要。

[置]购置。

(2)[度(duó

)]量度,动词。

下文“宁信度(dù

)”的“度”是名词,指量度好的尺码。

(3)[至]等到。

[之]往,到。

(4)[返]同“返”。

(5)[罢]结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

他说:

“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他说: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买椟还珠(《韩非子·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

(1),熏以桂椒

(2),缀以珠玉,饰以玫瑰(3),缉(4)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5)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释]

(1)[木兰]一种香木。

[柜]这里指小匣子。

(2)[桂椒]桂花和花椒,两种香料。

(3)[玫瑰]一种美石。

(4)[缉]装饰边沿。

(5)[还]退还。

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珍珠)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

郑国的人买这个盒子却还给商人珍珠。

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认识这样的道理:

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

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

“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

“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

“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过分追求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埋没内容,适得其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曰:

“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

鹦鹉想,在这里虽然感到很快乐,但是不能长久居留下去,于是便飞走了。

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

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

天神见此,说道:

“你虽然很有意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

”鹦鹉答道:

“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

”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1.解释加点字词:

集辄去遥足云

2.翻译划线句:

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3.鹦鹉具有怎样的精神?

文中鹦鹉的哪些举动体现了这种精神?

寓意:

尽心尽力去做看似无用的事情,而以诚心感动了他人并得到帮助。

这则寓言高度赞扬了珍视友谊,为友谊宁肯献出生命的无私精神

(九)割肉相啖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①相遇于涂,曰:

“姑相饮乎?

”觞数行,曰:

“姑求肉乎?

”一人曰:

“子,肉也;

我,肉也;

尚胡革②求肉而为?

于是具染而已③。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①卒然:

卒,同“猝”,卒然,即突然。

②革:

更,另。

③于是具染而已:

于是,在这里;

染,调味用的豆酱。

在这里置办点豆酱就可以了。

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向遇时说道:

“喝两杯怎么样?

(直译实在别扭,姑且意译一次)”酒过数巡,(他们)说了:

“还是弄点肉吧?

”其中一个人说:

“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

”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

象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1.解释加点字词:

其 

涂 

姑 

2.“觞”在句子“引觞满酌”中作本义讲,但在文中“觞数行”一句中词性发生了改变,

3.文中表明作者态度的一句话是:

4.联系生活实际就“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一话题谈一点感想。

(十)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亡之矣。

“奚亡之?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

说符》)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着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

杨子说:

“唉!

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

“因为岔路很多。

”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

“找到羊了吗?

”邻居回答说:

“掉了。

”杨子问: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

”()曰: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

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

2.杨子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

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十一)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

“我欲之楚。

”臣曰:

“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吾马良。

”臣曰: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吾用多。

“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天我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出远门,他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说:

“我想到楚国去。

”我说:

“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

“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

“我的路费多。

“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

”他又说:

“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臣来臣:

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北面:

向着北方;

面向北方

C.我欲之楚之:

往,去 

D.吾用多用:

用处

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一句为现代汉语。

3.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不超过30字,2分)

答案:

1.D2.马虽然跑得快,但是这条路并不是去楚国的。

3.略。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十二)破缸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既了其中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如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砰!

"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1、选出与“君将哀而生之乎”句中“生”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光持石击瓮,破之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比先苦其心志 

D、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

(十三)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

“您不该吃我!

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帝使我长百兽。

——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

——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

——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2、根据这则故事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

3、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1、A2、狐假虎威3、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或:

说明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

(十四)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注〕衣而返。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

“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  (选自《列子》)注〕缁(zī):

黑色。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有一天,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

天下雨了,(杨布)把白色衣服脱下,穿着一套黑色的衣服回家来。

他家的狗认不出杨布,就迎上去汪汪地对着他大叫。

杨布非常恼火,拿了根棍子就要去打狗。

  杨朱看见了,说:

你快不要打狗了,你自己也会是这个样子的。

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的,回来的时候变成黑的了,你能觉得不奇怪吗?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天雨,解素衣

②岂能无怪哉

2.解释下面的短语的意思。

①衣素衣而出

②迎而吠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顿两次)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是怎样悟出来的?

考生答案

1.①下雨②“怪”在句中属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①他穿了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②冲着(杨布)大声叫唤

3.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

4.我明白了:

看问题要看本质,而不能从表面看就下结论。

杨布的狗只见主人白衣出去,回来见穿黑衣的人就不知是主人而大声吠叫,它只是看清了人身外穿的衣服即表面,而未认清这穿黑衣的人的本质也是自己的主人。

而且杨朱也说了那番话。

(十五)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不信。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曰“寡人疑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寡人信之。

”庞恭曰: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注释:

①质:

做人质。

②邯郸:

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

“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

“不相信。

”庞葱说:

“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

“那我就要半信半疑了。

”庞葱又说:

“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我相信了。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

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2.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十六)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

“若知具茨之山乎?

“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

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

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

山名。

③奚:

何,什么

有一次,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见贤人大隗。

这时,他们正巧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便问他:

“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吗?

”孩子说:

“当然知道了。

”“那么你知道大隗住在那里吗?

”那孩子说:

“知道”黄帝说:

“这孩子真叫人吃惊,他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住在那里。

那么我问你,你是否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就象你们在野外邀游一样,只管前行,不要无事生非,把政事搞得太复杂。

我前几年在尘世间游历,常患头昏眼光的毛病。

有一位长者教道我说:

“你要乘着阳光之车,在襄城的原野上邀游,忘掉尘世间的一切。

现在我的毛病已经好了,我又要开始在茫茫世尘之外畅游。

治理天下也应当像这样,我想用不着我来说什么。

”黄帝说:

“你说的太含糊了,究竟该怎样治理天下呢?

”“治理天下,和我放马又有何不同呢?

只要把危害马群的马驱逐出去就行了。

”黄帝大受启发,称牧童为天师,再三拜谢,方才离开。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要虚心向他人请教;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十七)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

避暑,乘凉。

②孤林:

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

卧席。

④濡(rú

):

沾湿。

⑤逾:

同“愈”,更加。

有个郑国人很怕热,他跑到一棵树下去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

月亮在空中移动,树影也在地上移动,他又挪动着卧席随着树影走,因而受到了露水沾湿了全身的伤害。

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了。

这个人白天乘凉的办法很巧妙,但晚上用与白天相同的办法乘凉就相当笨拙了……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案

1.⑴:

移动⑵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十八)曾子杀猪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参的妻子到市集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

母亲就哄她说;

“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以后,给你宰一头猪吃。

  妻子从市集上回来了,曾子要捉一头猪来杀了。

他妻子马上阻止说:

“我不过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

“小孩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

小孩很幼稚,处处向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

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撒谎。

做父母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母亲,因此,这不是教育孩子诚实的方法啊。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

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

.同“返”

C.妻适市反 

 适:

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

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1. 

D(应为“只是”之意)

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

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十九)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

舍人相谓曰: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③无足,子④安能为之足?

”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祠(cí

)祭祀②舍人——指待从宾客,左右亲近的人。

③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固——本来。

 ④子——对人的尊称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

“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

“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壶抢过去,说:

“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

”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赐其舍人卮酒(    )          B、数人饮之不足(    ) 

C、吾能为之足(    ) 

         D、终亡其酒(    )

2、下列“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数人饮之不足 

B、一人饮之有余 

C、引酒且饮之 

D、其邻人之父亦云

3、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