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7410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词七首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七首Word下载.docx

《词七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七首Word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词七首Word下载.docx

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

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

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讨论分析课文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

(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武"

人生如梦"

的感慨?

(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4.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

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

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5.教师范读以及听读课文的录音。

6.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

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

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

浪"

怎能冲洗手古风流人物呢?

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

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

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

逝者如斯夫"

的嗟叹。

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

风流人物"

,这一句进一步提出"

三国周郎赤壁"

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

人道是"

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

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

乱"

写出险怪,"

穿"

写出高峪。

再写江面波涛,"

惊"

写汹涌,"

拍"

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

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

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

江山如画"

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

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土。

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

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

遥想"

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武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提示: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小乔初嫁"

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

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

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

苏武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

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分小组讨论:

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

,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

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

多情应笑我"

是倒装句,须解作:

应笑我多情。

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

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

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8.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苏武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

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

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

外儒内道"

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武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

的感慨。

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

奋"

压倒了"

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武的宽阔胸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课前导入

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

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

谢?

4.补充注释:

风流:

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

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

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

回头向北望。

可堪:

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6.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

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

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宋宁宗喜泰三年

(1203),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

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

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7.听课文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8.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

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

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

一句,承

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

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

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佳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

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

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

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

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

元嘉草草"

句。

元嘉"

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

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

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肯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

狼居前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

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仓皇北顾"

,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

文帝战败时有"

北顾涕交流"

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

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是第二层。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

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四十三年"

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

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

后来渡淮南归,

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联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

如今自己已

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

佛狸洞下"

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

佛狸调"

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

击王玄漠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

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调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

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宝臣民。

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

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

因被人陷害,跑

到魏国去。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

廉颇本来

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

他在赵国使者面前,"

一饭

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

廉将军虽老,尚善

饭;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玉以为他老了,

便不再起用。

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

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

一腔悲

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

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

朝廷所用的激愤。

9.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10.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

你认为如

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

风光,是"

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

况且他用这些典

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

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

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11.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

怀古"

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

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

特色。

[附录]

(一)重点内容图示。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上阔:

写景,赞叹山河美

(过渡句)

下阔:

写人,怀古发感慨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力表自己抗金的态度

(二)作者介绍。

苏轼(036~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

1056年(仁宗嘉?

元年)与父苏洵、弟苏辙

进京,次年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文名大震,号称"

三苏"

同年,因母丧返

川。

1060年,苏轼再入京,次年,任凤翔府签判。

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还朝,值

史馆,次年,苏为卒,扶丧回川。

1069年(神宗熙宁二年),苏轼又返朝。

历任官职,直

至1072年,才通判杭州。

1075年起,历知密州、徐州、湖州。

1079年(神宗元丰二

年),突遭逮捕,审讯,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他经营东坡,务农,号东坡居士。

苏轼本来一帆风顺,为什么会遇到坎坷呢?

当时朝廷政局多变。

王安石两相两罢,有一些乘时而起的小人,得了权势。

在新政首领王安

石等人或隐或罢之际,如果苏较得到朝廷重用,岂不是于他们不利?

于是,那些曾经依附过

王安石的小人,从苏轼知湖州的谢表中嗅出了苏轼对皇帝不忠的味道来。

御史李定等人,更

在谢表之外,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

分析"

,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

乌台诗案"

因为

苏武谢表中有"

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中"

新进"

二字,正好触犯了李、舒辈的忌讳。

苏轼的诗作中,反映民间疾苦,他写过旧妇则,

反映过变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表示对新政的不满。

因为说了真话,让李、舒辈抓到了把

柄,苏轮自被逮讯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章爆、王安石等),最后,神它才决定不杀苏武,而以贬满了事。

总之,苏武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

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

少年时聚众二千参加农民领袖耿京的

起义抗金军,失败后,南归。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长官),

在政治军事上都能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利国便民。

朝廷当权者疑忌他,落职后长期没有得到

任用,从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今上饶市),达二十余年(在这时期只一度知福州兼福

建安抚使)。

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做过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在镇江任内,他特别

重视抗金的准备工作。

可是朝廷对他不重视,不能久于其位。

终于怀着恢复中原的宏愿,抑

郁以殁,他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总计

600多首,辛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

他的爱国词作情辞

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他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

光,赞美壮丽山河,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动了南宋前期词风的变化,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赫壁怀古》中"

所反映的思想情绪。

《宋词赏析》中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是无可奈何心情下的故作

达观,其情绪不免趋于消极。

他是见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沦落无聊而徒伤老大,于是引

发"

的感慨,从而借酒浇愁。

张志岳则在《文艺百家》(1979年第1期)

中撰文认为,这句话不能作单纯消极的理解,而是作者面对现实,表现得比较平静和旷达。

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

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

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而是用"

人生

如梦"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

他能够借酚月来感发"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四)有关常识。

有关词的知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

词有很多别称,如"

长短句"

、"

诗余"

曲"

、"

曲子词"

曲词"

乐府"

章"

歌词"

等。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

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

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分类又分成几种:

全词只有一

段的叫"

单词"

,二段的叫"

双调"

,三段的叫"

三叠"

,四段的叫"

四叠"

的段落叫"

阕"

片"

,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

片"

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

换头"

过变"

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

词"

依声填词"

,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

自度曲"

,《扬州慢》属后一类。

常见有"

令"

引"

近"

慢"

的分别,"

即小令,"

是正

歌之前引歌,"

又称"

近拍"

,相当于"

,"

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

拍较慢,声调延长。

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

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词为艳科"

诗庄而词媚"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

苏、辛为代表,主张"

以诗为词"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

就音律,"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第三课时

学习《雨霖铃》。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

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

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

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晚年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

他精通

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

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词的发展史上,他是

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

一体;

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

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

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

欢迎。

这首词写他要离开汴京(今开封)去各地飘泊时和他的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

是柳永

的代表作之一。

本词分上下两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2)骤雨初歇。

凄凉急促地叫着面对着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凄切:

形作动。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

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

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都门帐饮(3)无绪(4),留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