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783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1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A.戍卒叫,函谷举B.为仲卿母所遣

C.微斯人,吾谁与归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雾霾天气,人们大多选择在室内,实在不得已必须出行时就钻进各种类型的交通工具里,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雾霾不再侵袭我们的健康。

B.老百姓评价一个政党的好坏,最大的衡量因素就是腐败。

腐败就像是恶性肿瘤,对于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就保不住性命;

对于政党来说,治不了腐败可能就保不住政权。

C.尽管西方节日对中国现代节日的多样化产生了影响,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族特性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它的基本内容、样式还是保留下来了。

D.新华中学“尖尖角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之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就在校园里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在没有对手竞争,缺少推动力的情况下,我们即使在胜利的时候也不要踌躇满志,应该使自己永远保持小心谨慎的态度。

②他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

③如果你能够认真的对待每一件事,那么你做起事来就游刃有余了!

④他恶习不改,整日沉迷于网游之中,最后弄得名落孙山,这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⑤流金铄石,避暑纳凉只能待在空调间吗?

显然不是,在南京,想要纳凉,还有一个较好的选择,那就是防空洞。

⑥演播室里于丹老师口若悬河,坐而论道,在她面前,“大哥”成龙倒像个小学生,单手托腮仔细聆听,完全被折服。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③⑥

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张教授;

我是记者小王,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

收到您①的大作,连夜②,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③,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家风建设的话题做一下深度交流,希望您④。

冒昧打扰,敬请⑤!

A

赠予

速读

感动

知无不言

海涵

B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C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捧读

打动

指点斧正

宽恕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

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

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

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

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C.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

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

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

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

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

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

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

为阉人徐成养子。

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蓨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深相结托。

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

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

构营之制,皆委隆之。

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硙,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

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

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

诏皆如表。

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

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

而群小讙嚣,隆之惧而止。

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

文襄作宰,风俗肃清。

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

齐受禅,进爵为王。

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

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

时论非之。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

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

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

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

“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

”文宣以其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

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

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

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

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

因从驾,死于路中。

竟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

高隆之传》)

注释:

堋,箭垛子。

讙嚣,读音为huānxiāo,释义为喧哗吵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

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领,兼任某职务,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

如“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

C.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谥,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赞誉的称号,始于西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蓨人。

B.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环城郭而流,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C.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群小叫嚣反对,他畏惧而停止。

D.齐文宣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

文宣帝在位之时,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①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

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

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

不顾。

15.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16.简要分析下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使君”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阿房宫赋》)

(2)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作者以警告唐敬宗应当对秦之灭亡,哀而鉴之,不要重蹈覆辙并以此作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赵孟頫,开放在元朝的那朵无主桃花

冬夜读金元词,尽管窗外有凛冽的风刮过,然意识里竟没有寒意。

境由心生,大概我只顾着他和他的管道升了。

可读到赵孟頫那一句“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便再也读不下去了。

我仿佛听到一声轻轻的哀叹,带着无奈和愁怨,从这位南宋末世皇孙凄惶郁闷的胸腹中游丝般吐出来。

赵孟頫在家中排行老七,是庶出之子。

赵孟頫的父亲赵与告,户部为官,善诗文、富收藏。

赵孟頫五岁开始习书学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1岁时父亲去世,原先的富足急转直下。

1279年,二十四岁的他更是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成了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赋闲家中。

这样,仕元施政还是隐居乡野,对赵孟頫来说就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母亲是不甘的,她声泪俱下地哭诉:

你是庶出,父死国变,只有为朝廷所用,你我母子才会有出头之日啊。

但是作为亡宋贵胄去做元朝的官儿,在当时反元情绪高涨的宋室遗逸看来,这简直就是“失大节”,既有辱门庭又失个人操守。

此时的赵孟頫犹如站在刀尖上,这两难的抉择要难为死他了。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垂青这位才高八斗的青年。

御史程文海搜罗才子名流,于是赵孟頫“被荐应诏”。

他抱着“在山为远志”的宏愿与热诚,离家别乡入朝为官,但于心里却也揣了不舍与不安。

在元朝统治者眼里他是“南人”,纵然通史、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却遭到大臣的妒忌。

入仕受挫,郁郁寡欢的赵孟頫发出“昔为水山鸥,今作笼中鸟”的哀叹。

好在他是明智的,窥探了官场的卑鄙与险恶,为躲是非,他携妻子管道升出任济南。

可鲁地也在元人统治之下。

赵孟頫终于在1295年的夏秋之交,借病乞归,回到了阔别多年、朝思暮想的故地——吴兴。

隐居乡野四年,赵孟頫广结友人,家乡的佳山秀水,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的艺术修养陡然增高。

他画山水、作花鸟,激情肆意;

他沾浓墨,书篆、书隶、书行、书草,样样绝伦。

他俨然成为江南文人的领袖,许多当地的达官显贵以结识他为荣。

这期间,他为好友周密画下了那幅著名的“鹊华秋色”图。

此画与其说是了却友人的思乡情缘,倒不如说是亡宋遗孙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

图中的鹊山和华不住山,一个云峰高耸,一个漫圆浑厚,平原上州渚红树,芦荻茅屋,渔网翠柳,也将他一腔的乡愁泼墨于一纸之上,这难道不是对自己“误落尘网中”的羞愧和自责吗?

一个朝代的更迭给赵孟頫带来的岂止是精神的悸痛,挥之不去的还有山河不在的破灭感。

假如赵孟頫的人生轨迹就这样走下去,也许他内心的伤痛还小一些,然而1310年,57岁的赵孟頫再次奉旨进京。

这次应诏赴京的直接原因是皇太子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用汉文化的“博雅渊深”来藻饰元朝的“太平之美”。

一代文宗的命运被轻而易举地掌控在元朝的统治者手里。

但和上次主动入仕不同,虽然官居一品、出将入相,但赵孟頫总觉得自己充其量是朝廷手中摆弄的“花瓶”,不禁悲从中来。

说起来真的是知夫莫若妇,妻子管道升看着日日忙碌的丈夫感慨万千,填词道:

“人生贵极是诸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似,一扁舟,吟风弄月归去休。

得于妻子的规劝,加之思乡心切,1319年赵孟頫带着妻子再一次踏上了归乡之路。

然而夫人管道升却病逝舟中,客死他乡。

这让赵孟頫身心俱疲,万念俱灰。

他再也不看重名利了,一心潜心于佛,经常以书写经文为精神依托,在平淡中过着最后、也是最弥足珍贵的晚年时光。

1322年,69岁的赵孟頫在观书作字中走完了一个书画家矛盾而荣华的尴尬一生。

今夜的我藉着他的风范,读出一个文人的安心与安逸来。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不惑之年的我,也在潸然泪下的阅读和理解中,一步步走向自已的归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国破家残,赵孟頫一夜之间由宋室贵胄变为亡宋遗室,成为元人眼中的“南人”,他笔下的“无主桃花”是对自己境遇盼慨叹。

B.赵孟頫虽心怀远志入朝为官,但内心既有离别故土亲人的不舍,也有身为亡宋宗亲却仕元施政、辱没门庭、为人所不齿的不安。

C.赵孟頫的尴尬,源自身份的尴尬。

身为宋室遗胄,他空有一身才华、满腔抱负,却始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

D.再次奉旨进京的赵孟頫成为朝廷藻饰“太平之美”的工具,妻子的词表明了她对丈夫抛弃虚名浮利、归隐田园的想法的理解。

E.本文以空间转换为序,记叙了赵孟頫尴尬的一生。

作者运深情于笔端,行文流畅自然,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赵孟頫的崇敬之情。

(2)为什么说“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直抒胸臆”?

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解释文章结尾“安心为文,安逸为人”一句话的内涵。

五.语言表达和运用(6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首先,大数据必须是随时随地能调用,并且马上被计算的,而不是储存在磁带、U盘等软件工具中的数据。

其次,②。

我们上天猫搜索一个商品,数十亿商品、几百万个卖家、一亿的消费者,瞬间完成匹配呈现,这才能称之为“大数据”。

最后,大数据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数据的全面性。

大数据不是样本思维,它是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系统。

与传统数据相比,③,但是,传统数据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特殊的领域,传统数据发挥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

六.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当看到“背包客”“徒步”“越野”等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年轻力壮的成年人。

近日,某著名主持人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与女儿参与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活动要求在4天的时间里,走完甘肃张掖高台县的76公里沙漠,平均每天要走近20公里,这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挑战。

这个4岁的小女孩因为爬沙漠,脚上起了水泡,腿上长了密密麻麻的红疹,到了中午,本该午睡的时间,她却在走路。

此事引起网友的热议,相关评论异常激烈。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语文12月月考参考答案(2017年12月)

一.基础知识(21分)

1.D

2.C

3.D

4.C

5.答案CA.不合逻辑,可删去“不再”;

搭配不当,“侵袭”的是“身体”,而不是“健康”。

B项,两面对一面。

可把“最大的衡量因素

就是腐败”改为“最大的衡量因素就是是否腐败”。

D项,语序不当。

可将“自从”提到句首。

6.B

7.【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得体。

赠予:

赠送,送给。

惠赠:

敬辞,指对方赐予(财物)。

①处填“惠赠”更恰当,排除A、C两项。

折服:

信服。

打动:

使人感动。

③处填“折服”更符合语境,排除D项。

故选B项。

二.论述类阅读(9分)

8.答案C。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9.A项,张冠李戴。

10.C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

所以选C。

【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例如选项C就属于绝对化的错误。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答案】C正确断句为: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2.【答案】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

题中D项错误,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

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

平谥:

如:

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恶谥,如:

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13.【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题中D项,表述错误,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

14.【答案】

(1)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

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不被文宣帝同意。

(“委任”、“崩”、“启”、“见许”)

(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说高隆之的坏话:

“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往往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

”(“隙”、“谮”、“哀矜”、“裁”)

(二)古诗阅读(11分)

15.AC(A.“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 

C.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

16.答案:

下阕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的形象。

他不顾边塞的寒冷横槊赋诗,心系边塞,担心皇帝征调的诏书,一个逸兴遄飞、渴望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